【文档说明】第10讲 《世说新语》二则-【暑假辅导班】2021年新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原卷版).doc,共(8)页,156.92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f80cf35e51085708a83b423df8069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10讲《世说新语》两则【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识记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能“一字一字落实”准确地翻译全文;2.能结合文中句子有理有据地评价文中人物,说出本文给你的启示;3.熟读并背诵全文。【基
础知识】教材梳理《咏雪》刘义庆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③/讲论/文义④。俄而⑤/雪骤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⑦?兄子胡儿⑧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⑨。”兄女曰:“未若⑩/柳絮/因风⑪起。”公乐。即/公大兄无奕
/女⑫,左将军王凝之⑬/妻也。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次兄的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
相比。”(他)长兄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谢太傅(听了)高兴得大笑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长兄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注释】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傅。②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③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儿侄女。④文义:文章的义理。⑤俄而:不久,一会儿。⑥骤:急。⑦何所似:像什么。⑧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
据的长子。⑨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差不多。拟,相比。⑩未若:不如,不及。⑪因风:乘风。因,趁、乘。⑫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⑬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文本主旨】本文通过谢太傅和晚辈在下雪天咏雪的
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赏之情。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谢氏家族融洽、欢快和温馨的氛围。【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重点积累】2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地样。未若:不如,不及。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特殊句式】(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句,即“所似何”。(2)即
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标志,翻译时要加判断动词“是”。【写作特色】(1)语言精炼,意蕴含蓄。文章开头短短十五个字,却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可谓精练之至。本文只是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在结尾处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
而作者的意图就蕴于这简洁的叙述之中。(2)意蕴含蓄本文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而谢太傅对两人的咏雪诗句未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这三个字耐人寻味。作者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对谢道韫的才气的赞赏之情。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原文呈现参考译文陈太丘①与友期行②,期日中③。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④,去后/乃⑤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⑧。”元方曰:“君与家君⑨/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
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⑩之。元方入门/不顾⑪。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来。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
嬉戏。客人询问陈元方:“令尊在不在?”(陈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父亲)已经走了。”友人便愤怒地骂道:“真不是人啊!跟我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走了”陈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很惭愧,便下
车来拉他。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跑进了(自家3的)大门。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②期行:相约同行。期,
约定。③日中:正午时分。④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⑤乃:才。⑥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蹇的长子⑦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⑨家君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⑩引:拉,牵拉。⑪顾:回头看。【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写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不讲信用、没有礼貌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重点积累】通假字:尊君在不,“不
”同“否”。古今异义词:1.陈太丘与友期古:约定今:日期2.太丘舍去古:离开今:前去,前往3.下车引之古:牵、拉今:引用4.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或顾客词类活用:陈太丘与友期名词活用作动词,约定。【写作特色】(1)人物形象鲜明,叙述详略得当。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
时年七岁”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行为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聪慧善辩、正直明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情节安排合理,详略得当。为突出元方的形象,作者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候客人的过程,详写
了元方与客人的对话。(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考点剖析】考点一句子翻译4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
、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意译: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
以变化。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职称谓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元方陈太丘(照录不译)2.补:补出省略成分例:①(陈太丘)去后(友)乃至。②(家君)待君久(君)不至,(他)已去。3.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例:陈太丘
与友期行约定4.调:调整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例:白雪纷纷何所似?所似何(像什么)5.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6.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考点二文言断句例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待君/久不至B.俄而/雪骤C.与儿女
/讲/论文义D.元方/入门/不顾考点三一词多义例选出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故时.有物外之趣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5C.未若.柳絮因风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考点四文章内容的理解例1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例2《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
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考点五人物形象分析例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考点六传统文化的掌握能力例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过关检测】一、基础过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雪骤.()柳絮
.()太傅.()无奕.()差可拟.()尊君在不.()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2)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3)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
______。(4)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6(5)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3.写出下列加点的称谓所指代的人物。(1)即公.大兄()(2)尊君..在不()(3)待君.久不至()(4)君与家君..期日中()4.下列语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未若
柳絮因风起。B.客问元方:“尊君在不?”C.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D.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理解填空。1.《咏雪》中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是:2.《咏雪》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是:3.《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对父亲的朋友是这样批驳的:阅读拓展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题目。【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田子为相①,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曰:“子安③得此金?”对④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⑤如此,
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⑥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⑦。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⑧之。”田子愧惭走出,造⑨朝还金,退请就狱⑩。王贤○11其母,说○12其义,即舍○13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14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
子贤也。【注释】①为相:做宰相。②镒:二十两。③安:怎么。④对:回答。⑤治官:做官。⑥事亲:侍奉父母。⑦馆:这里指家。⑧去:送还。⑨造:到……去。⑩就狱:接受处分。○11贤:以……为贤。○12说:通“悦”,
为……感到高兴。○13舍:通“赦”,赦免。○14《诗》:这里指《诗经》。承承:谨慎小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7(1)陈太丘与友期.行(2)下车引.之(3)三年归休..(4)非吾所欲..也2.翻译下列句子。(1)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宜尔子孙承承兮。3.【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乙】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5.【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二、阅读理解,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王著教帝学书太宗朝,有王
著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王辟之《渑水燕
谈录》卷七)1、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其一犬坐于前2、依据括号内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太宗(益)刻意临学。()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书
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以问著,对如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这篇
文言文,完成1-3题。千金买骨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②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③年,千里马至者三。【注】①涓人:指在君主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②请:请允许我;③期(jī):满一年。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①君遣.之②安.事死马③涓人对.曰④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2.翻译文中画线句。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3.
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请(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千金买骨”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