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世说新语》二则-【暑假辅导班】2021年新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解析版)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171.103 KB
  • 2025-02-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0讲  《世说新语》二则-【暑假辅导班】2021年新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0讲  《世说新语》二则-【暑假辅导班】2021年新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0讲  《世说新语》二则-【暑假辅导班】2021年新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0讲 《世说新语》二则-【暑假辅导班】2021年新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解析版).doc,共(12)页,171.10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f3759cf8159da4368e20009e8ec4f8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10讲《世说新语》两则【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识记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能“一字一字落实”准确地翻译全文;2.能结合文中句子有理有据地评价文中人物,说出本文给你的启示;3.熟读并背诵全文。【基础知识】教材梳理《咏雪》刘义庆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

,与儿女③/讲论/文义④。俄而⑤/雪骤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⑦?兄子胡儿⑧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⑨。”兄女曰:“未若⑩/柳絮/因风⑪起。”公乐。即/公大兄无奕/女⑫,左将军王凝之⑬/妻也。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了,谢太傅

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次兄的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长兄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谢太傅(听了)高兴得大笑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长兄谢奕的女儿,左将

军王凝之的妻子。【注释】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傅。②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③儿女: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儿侄女。④文义:文章的义理。⑤俄而:不久,一会儿。⑥骤:急。⑦何所似:像什么。⑧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⑨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差不多。拟,相比。⑩未若:不如,不及。⑪因风:乘风。因,趁、

乘。⑫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⑬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文本主旨】本文通过谢太傅和晚辈在下雪天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

者对她的赞赏之情。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谢氏家族融洽、欢快和温馨的氛围。【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重点积累】2内集:把家里人聚

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地样。未若:不如,不及。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特殊句式】(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句,即“所似何”。(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标志,翻译时要加判断动词

“是”。【写作特色】(1)语言精炼,意蕴含蓄。文章开头短短十五个字,却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可谓精练之至。本文只是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在结尾处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而作者的意图就蕴于这简洁的叙述之中。(2)意蕴含蓄

本文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而谢太傅对两人的咏雪诗句未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这三个字耐人寻味。作者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对谢道韫的才气的赞赏之情。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原文呈现参考译文陈太丘①与友期行②,期日中③。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④,去后/乃⑤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⑧。”元方曰:“君与家君⑨/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⑩之。元方入门/不顾⑪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来。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嬉戏。客人询问陈元方:“令尊在不在?”(陈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父亲)已经走了。”友人便愤怒地骂道:“真不是人啊!跟我约好一起

走,却丢下我走了”陈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很惭愧,便下车来拉他。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跑进了(自家3的)大门。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③日中:正午时分。④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去,离开。⑤乃:才。⑥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蹇的长子⑦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⑨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⑩引:拉

,牵拉。⑪顾:回头看。【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写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不讲信用、没有礼貌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重点积累】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古今异义词:1.陈太丘与友期古:约定今:日期2.太丘舍去古:离开今:前去,前往3.下车引之古:牵、拉今:引用4.元方

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或顾客词类活用:陈太丘与友期名词活用作动词,约定。【写作特色】(1)人物形象鲜明,叙述详略得当。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时年七岁”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行为据理驳斥,最后

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聪慧善辩、正直明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情节安排合理,详略得当。为突出元方的形象,作者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候客人的过程,详写了元方与客人的对话。(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

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考点剖析】考点一句子翻译4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

有根据。意译: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

官职称谓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元方陈太丘(照录不译)2.补:补出省略成分例:①(陈太丘)去后(友)乃至。②(家君)待君久(君)不至,(他)已去。3.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例: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4.调:调整顺序,使句子更符

合现代汉语的语序。例:白雪纷纷何所似?所似何(像什么)5.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6.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考点二文言断句例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待君/久不至B.俄而/雪骤C.与儿女/讲/论文义D.元方/入门/不顾【答案】C【解

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C项的划分有误,正确断句为与儿女讲论文义。考点三一词多义例选出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5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故时.有物外之趣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C.未若.柳絮因风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答案】D【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

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D项两句的是都解释为这A:当时;常常B:天;太阳。C:如,比得上;好像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分类整理文言词语能够更系统地掌握文言

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率也会更高,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考点四文章内容的理解例1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答案】(1)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

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2)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不可能一

辈子都不犯错误,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例2《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案】融治欢乐、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这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6【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谢太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家庭的文化气息浓厚。公大笑乐展现了融治欢乐、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这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考点五人物形象分析例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答案】聪颖机智、有礼有节、接人

待物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是一个机智

、懂礼节的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必须讲究诚信。考点六传统文化的掌握能力例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答案】敬辞有③④⑥⑦⑨,谦辞有①②⑤⑧

【解析】①敝人:对自己的谦称。②卑职:下级官吏对上级的自称。③陛下:对皇帝的尊称。④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⑤寡人:皇帝对自己的谦称。⑥足下:相当于“你”敬称。⑦令郎:对别人儿子的敬称。⑧老朽:老人对自己的称呼。⑨麾下:对将帅本人的敬称。【过

关检测】一、基础过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雪骤.()柳絮.()太傅.()无奕.()差可拟.()尊君在不.()【答案】zhòuxùfùyìnǐfǒu【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情况,要在学习时注意积累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

____。(2)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3)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7(4)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5)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久,一会儿(2)相比(3)趁、乘(4)

高兴的样子(5)才【解析】根据平时对文言文知识积累回答即可。3.写出下列加点的称谓所指代的人物。(1)即公.大兄()(2)尊君..在不()(3)待君.久不至()(4)君与家君..期日中()【答案】(1)谢太傅(2)陈太丘

(3)客人(4)陈太丘【解析】根据平时对文言文知识积累回答即可。4.下列语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未若柳絮因风起。B.客问元方:“尊君在不?”C.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D.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答案】B【解析】“尊君在不”的“不”通“否”。理解填空。

1.《咏雪》中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是:2.《咏雪》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是:3.《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对父亲的朋友是这样批驳的:【答案】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

将军王凝之妻也。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解析】根据文意填空即可。阅读拓展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8“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田子为相①,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曰:“子安③得此金?”

对④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⑤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⑥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⑦。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⑧之。”田子愧惭走出,造⑨朝还金,退请就狱⑩。王贤○11其母,说

○12其义,即舍○13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14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注释】①为相:做宰相。②镒:二十两。③安:怎么。④对:回答。⑤治官:做官。⑥事亲:侍奉父母。⑦馆:这里指家。⑧去:送还。⑨造:到……去。⑩就狱:接受处分。○11贤:以……为贤。○1

2说:通“悦”,为……感到高兴。○13舍:通“赦”,赦免。○14《诗》:这里指《诗经》。承承:谨慎小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陈太丘与友期.行(2)下车引.之(3)三年归休..(4)非吾所欲..也【答案】①相约同行②拉③退休回家④所想要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

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③句意: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②句意: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归休:退休回

家④句意: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所欲:所想要的。2.翻译下列句子。(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宜尔子孙承承兮。【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

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9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

分补充完整。3.【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乙】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答案】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聪明、率真、正直、明理的孩子,乙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深明大义、疾恶如仇的母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

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方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的聪明、机智的孩子。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文章讲述的是田子的母亲教育

儿子做官要为官不贪、忠于国家,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无私无畏、教子有方的母亲形象。5.【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甲文:做人要将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文中的“友人”“田子”都能虚心接受

批评,知错就改。【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甲文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文章一开头,文章以“

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在这些交代中,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推到了读者面前。文章最后,“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本句及强化了陈远方这个人物形象,又表现了友人知错能改的特点。乙文是一则典型的儒家教育经典之作。作者通过教诲阐述了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的儒家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田子为相三年回家,带回来一百镒黄金给母亲,受到追问。第二层,母亲

认为做官也要吃饭,受钱就是不义、不忠、不孝。要赶儿子走。第三层,田子愧惭跑出,把钱还给朝廷,退请就狱,田子复为相,其母受到奖赏。二、阅读理解,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0王著教帝学书太宗朝,有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

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1、下面句

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其一犬坐于前【答案】C【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其”的用法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例句句意为:从

那以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其:那.A项:句意为: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其他B项:句意为: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项:句意为: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其:那D项: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其:另一只。故选:C2、依据括号内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太宗(益)刻意临学。()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答案】(更加)精益求精(益于、得益)受益匪浅【解析】本题考查成语及其含义的理解能力.太宗就更加专

心临摹书法.益:更加根据“益”的意思可以写出: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世人都说这得益于王著的劝戒.益:益处.受益匪浅:匪:通“非“,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3、用现

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以问著,对如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皇上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②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

王著的回答还是像原来一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11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书:动词书写;若:如果;遽:立刻,马上;恐:恐怕;用意:用心句子翻译为:(他的)字本来写得不错了,如果立刻称赞他的字写得好,(

我)担心皇帝不再用心练习了。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以:拿;对:回答.句子翻译为: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还是像原来一样。4、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要求严格,循循善教,深谙引导之方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又以问著,对如初【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有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精通书法;“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

著,对如初”,不阿谀奉承;“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教书法有方法。三、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3题。千金买骨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②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③年,千里马至者三。【注】①涓人:指在君主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②请:请允许我;③期(jī):满一年。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①君遣.之②安.事死马③涓人对.曰④天

下必以王为能市.马【答案】①派遣;②怎么;③回答;④买。【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国君派遣他去了。遣:派遣。②句意为:怎么买了一匹死千里马。安,怎么。③句意为:涓人答道。对,回答。④句意为:天下必定认为大

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市:买2.翻译文中画线句。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12【答案】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何况活的千里马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

、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中重点词有:之,代指马。生,活。句意: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何况活的千里马呢3.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请(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千金买骨”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什么?(3分)【答案】因为侍臣虽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马,但却让百姓知道皇上真心买马的诚意,不到一年,就得到了匹千里马,比喻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

析。结合课文内容,从“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中可知,涓人用“千金买骨”是因为:让天下人明白了,国君对千里马的极度渴望,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获得人才,必须珍惜人才善用贤臣,关心、善待人才的道理,所以,“千金买骨”后来演变为个成语,现在通常用来比喻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3233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