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154.697 KB
  • 2025-01-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共(10)页,154.69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ea0224e3a9d6327d7d06da93accba0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龙岩一中2026届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才夹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

桌子”,在商业逻辑和算法系统的加持下,各类App的信息供给“投其所好”愈加单一同质,不少人担忧,如此下去受众将不知不觉受困于“信息茧房”。所谓“信息茧房”,形容的是信息传播中受众只关注喜欢的内容,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

一般作茧自缚。虽然学界对“信息茧房”的概念和危害仍存争议,但不可否认,资讯获取“越私人订制越封闭狭隘”的现象确实相当普遍。置身海量信息时代,大多数人已习惯从App中接收推送、获取信息,但长期沉溺于单一信道中“

看我想看,听我想听”,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认证中强化固有喜好和偏见,不只再难接受异质信息与观点,甚至会加速群体极化、蚕食社会共识。互联网的意义本在促进信息互联、开放、多元、共享,如果陷入狭隘、单一、破碎、低质,显然

是背道而驰。每个人对信息各有其偏好,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如今盛行的“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则将正常偏好分化进一步放大。为吸引眼球、增强黏性,大量资讯平台的所谓“智能”,已沦为“迎合”“取悦”。“越来越懂你”的背后,是“流量为王”“逐利为上”的商业逻辑、资本逻

辑。平台收割“韭菜”,却使用户“营养失调”,舆论空间一地鸡毛,这显然不是信息传播的应有之态。因沉溺新技术而来的封闭狭隘,并非第一次出现。电视兴起之初,本被寄望呈现丰富多样的世界,然而大批“沙发土豆”却可能全然漠视窗外

的景色。社交网络遍布,沟通随时随处可及,却造就了无数“最熟悉的陌生人”。方寸之间的小小屏幕,“0”“1”构筑的数字平台,难以囊括这个复杂多样又鲜活生动的大千世界。网络固然神奇,但我们的生活不能异化为只通过屏幕与世界互联,各类App固然便捷,但

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不能全都根植于中。互联网大潮越是滚滚向前,越是关注科技伦理,越是有意识打破壁垒、广泛涉猎,才能拥抱更为广阔、理性的天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有人将网络比喻成看世界的

窗口和望远镜,而透过网络看世界,也得讲究“怎么看”。究竞是由我们主宰技术、享受感官的延伸,还是在日渐智能的产品中闭塞视听、作茧自缚,值得思考。(摘编自胡宇齐《别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材料二:网络信息多样、开放、共享,而一味迎合受众的阅读偏好,计算方法简单,定向推送粗暴,让读者尤其是鉴别力、

自控力不强的青少年越“好”越“偏”。原本能够提供多样化精神食粮的手机App,却让人有一种“我才夹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惊喜与尴尬,在不知不觉中受困于“信息茧房”。据专家介绍,用户爱看什么,就把什么送足喂饱,让人停留在舒适圈,看似浏览了很多信息,实则

信息非常单一,无法拓展知识面,这在传播学上被称为“信息茧房”。如此,孩子深陷其中就很难丰富知识结构,尤其一些平台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娱乐化信息多,低俗内容多,未经核实内容多”的“三多”现象,更有可能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不

良影响。防范青少年受困于“信息茧房”,一方面应加强对技术的监管,如,完善现有防沉迷系统功能,找到监管盲区,堵住技术漏洞;另一方面应强化对内容的监管审核,网信部门当对App的算法推送进行更加精细化监管审核,如规定具体类别信息的推送占比等,以规范互联网企业行为及推送内容。媒体调查显示,一些

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内容管理问题,固然是以算法推荐为核心的技术所致,但根源是业务导向遵从流量最大化的资本逻辑。对此,企业当少些不良逐利思维,须自觉守法行事,更应担负起社会道义,对不良内容加强甄别和监测,并形成

有效自查机制。应该认识到,新媒体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渗透性和嵌入性非常强,健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也唯有青少年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拥有辨别良莠不齐信息的能力,他们才能少受到网络伤害。明年6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就

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相关责任进行了明确。家长应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督促孩子使用防沉迷系统,帮孩子提高甄别、屏蔽不良内容的能力,这也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摘编自杨玉龙《别让青少年受困于“信息茧房”》)1.下列对材料相

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商业逻辑和算法系统的共同作用下,App会不断推送受众关注的信息,受众易受困于“信息茧房”。B.“信息茧房”让人们陷入狭隘、单一等状态,是因为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对正常偏好分化的放大。C.“信息茧房”一味地迎合受众的阅读偏

好,让人们浏览了很多信息,但是不能使人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D.材料一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信息茧房”的危害,材料二则针对不特定人群探讨避免危害的一些有效举措。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通过互联网促进信息的互联、开放

、多元、共享,我们需要坚决摒弃人工智能算法。B.互联网大潮中,我们需要关注科技伦理,有意识地广泛涉猎,从而突破“信息茧房”束缚。C.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增强自控能力,才可能让互联网信息接受者主宰技术、享受感官延伸。D.要想避免青少年受困于“信息茧房”,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青

少年自身形成合力。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描述的情形不属于“信息茧房”的一项是()A.短视频App推送的内容大多和机主玩的某款游戏相关,连续滑动几个视频全与该游戏相关。B.有的用户看过突发事件类新闻,推送就充斥各种恶性事件内容,让人顿感“社会乱糟糟”。C.

某留守儿童沉迷于刷短视频,整天都待在家里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短视频,家人劝说也不听。D.某同学在假期中依据学科教师和某教育APP的推荐阅读书目进行了课外阅读,并做了笔记。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俗世奇人之罐儿冯骥才①罐儿是码头最穷的人。他爹是要饭的,死得早,他娘靠给人家缝补衣服把他拉扯大。他娘没吃过一顿饱饭,省下来的吃的全

塞进了他的嘴里,他却依旧瘦胳膊瘦腿,胸脯赛搓板。打他会走的时候,就去街上要饭。十五岁那年白河闹大水,水往城里灌。城内城外所有寺庙都成了龙王庙,人们拿木盆和门板当船往外逃。他娘带着他跑出了城,一直往南逃难,连饿带累,娘死在路上。②他孤单一个

人只能再往下逃,可是拿嘛撑着,靠嘛活着,往哪儿去,全都不知道。这天下晌,来到一个村子,身上没多大劲儿了,他想进村找个人家讨口吃的。忽然,他看见村口黑森森大槐树下有个窝棚,棚子上冒着软软的炊烟,一股煮饭的香味儿扑面而来。③这

可是救命的气味儿!他赶紧奔过去,走到窝棚前,看到一个老汉正在煮粥。老汉看他一眼,没吭声,低头接着煮粥。的他站在那儿,半天不敢说话。忽听老汉说:“想喝粥是吗?拿罐儿来。”他听了一怔。罐儿是他的名字。他现在还不明白,爹娘给他起这个名字,

是叫他有口饭吃。他爹是要饭的,要饭的手里不就是拿个罐儿吗?可是,他现在两手空空,嘛也没有。老汉说:“没罐儿?好办。那边地上有一堆和好的泥,你去拿泥捏一个罐儿,放在这边的火上烧烧就有了。”罐儿看见那边地上果然有一堆泥,

他过去抓起泥来捏罐儿。可是他从小没干过细活儿,拙手拙脚,罐儿捏得歪歪扭扭、鼓鼓瘪瘪,丑怪之极,像一个大号的烂柿子皮。老汉看了一眼,没说话,叫他放在这边火中烧,还给他一把蒲扇,扇火加温,不久罐儿就烧了出来。老汉叫他把罐子放在一个木案上,给他盛粥。他把罐儿捧起来往案子上一放,只听“

咔嚓”一声,罐儿竟散成一堆碎块。他不明白一个烧好的罐儿,没磕没碰,怎么突然散了。老汉还是不说话,扭身从那边地上捧起一堆泥,放在案上,自己干起来。他先用掌揉,再用拳捶,然后提起来用力往桌上“啪、啪”地一下下摔,不一会儿这堆泥

就变得光滑、细腻、柔韧,并随着两只手上下翻卷,渐渐一个光溜溜的泥罐子就美妙地出现在眼前,好赛变戏法。老汉一边干活儿,一边说了两句:“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这两句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罐儿说的。他没弄明白老汉这两

句话的意思,好像戏词,听起来似唱非唱。老汉捏好罐儿,便放在火中烧,很快烧成,随即从锅里舀一勺热腾腾香喷喷的粥放在里边,叫他喝。他扑在地上跪谢老汉,边说:“我一个铜子也没给您。”老汉伸手拦住他,嘴里又似唱非唱地说了两句:“行

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等罐儿把热粥喝进肚里后,老汉对他说:“这一带的胶泥好烧陶。反正你也没事,就帮我把地上那些泥都捏成罐儿吧。你照我刚才的做法慢慢做,一时半晌做不好也没关系。”罐儿应声,开始捏罐。按照老汉的做法,一边琢磨一边做,做过百个之后,一个个开始像模像样起来。他回过头想对老汉说

话,老汉却不见了。窝棚内外找遍了,影儿也没找着,怎么找也找不着。窝棚里还有半锅粥,够他喝三天。原打算喝完粥接着往前走。可是他待在窝棚里这三天,慢慢把老汉那几句似唱非唱的话琢磨明白了——老汉不仅给他粥喝,救他一命,还教他做罐。④前边的两句话“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是教

他活下去的要领;后边两句话“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这是告诉他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烧陶的棚子不是老天爷给他安排的一个活路吗?那么老汉又是谁呢?没人告诉他。多少年后,天津津南有个小村子,原本默默无闻,由于陶器做得

好,众人都知道了。这人专做陶盆陶缸陶碗陶盏。这地方的胶泥很特别,烧过之后,赤红如霞,十分好看;外边再刷一道黑釉,结实耐用,轻敲一下,其声好听,有的如磬,有的如钟,人人喜欢,渐渐闻名,连百里之外的人也来买他的陶器用。这人的大名没人知道,都叫他罐儿。

他铺子门口堆了一些罐子,那时逃荒逃难的年年都有,逃难路过这里,便可以拿个罐儿去要饭用,他从不要钱。有人也留在这里,向他学艺,挖泥烧陶,像他当年一样。又过了许多年,外边的人不知这村子的村名,只知道这村子出产陶器,住着一些烧陶的人家。家家门口还放着一些小小的要

饭用的陶罐,任由人拿。后来,人们就叫这村子“罐儿庄”或“罐子庄”。一个秀才听了,改了一个字,叫贯儿庄。这个字改得好,从此这个小村子就有了大名。(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介绍罐儿父母先后去世的情况以及当

时的背景信息,写出了罐儿家庭的悲惨以及罐儿生长环境的恶劣。B.煮粥老汉说“想喝粥是吗?拿罐儿来”,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盛粥的罐儿,又暗示老汉知道罐儿的名字。C.在罐儿初次捏罐儿时,所捏的罐儿不仅外形丑怪,而且烧制后还很不中用,这符合罐儿的身份和现实逻辑。D.老汉在教会

罐儿捏罐儿之后,竟然不见了,这看似不合情理,其实正体现了小说“俗世奇人”的特色,耐人寻味。6.对文中画线句子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独立成段,点明主人公的最显著特点,突出文章的主旨,又易于引起读者注意。B.句子②承上文而来,写出了罐儿的“孤单”和走投无路,且“嘛

”富有一定的地域色彩。C.句子③中的“救命”,符合当时罐儿的心理状态,又以感叹号写出了罐儿的强烈感情。D.句子④两处引用老汉的原话,既写出老汉对罐儿的深刻影响,又明确罐儿的具体感悟。7.小说为什么详细描写了老汉捏罐儿的情形?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8.小说讲述“俗世奇人”的故事,其中哪些

人“奇”?奇在何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表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

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斩其

首归报,京益壮之。弃疾斩其首归报,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的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曰:“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

委以规画,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

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止拨属[A]密院[B]专听[C]帅臣[D]

节制[E]调度[F]庶使[G]夷獠知[H]有军威[I]望风慑服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字,也叫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B.“游”在这里的意思是交游、交往,与“故国神游”中

“游”意思不同。C.“慷慨”,文中指胸怀大志,充满正气,与“慷慨赴义”中的“慷慨”相同。D.长短句,宋以后成为词的别称,辛弃疾一向擅长写词,与苏轼合称“苏辛”。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成长于金人入侵的战火之中,他胆识过人,曾经追杀叛逃的义端和尚,耿京认为他是

壮士。B.辛弃疾被宋高宗召见,他论述南北形势,用历史劝说皇帝,但因为当时虞允文擅权,建议未被采纳。C.辛弃疾在湖南任职时,建议设立飞虎军以平息当地獠人骚扰,尽管遇到阻挠,他最终还是完成任务。D.辛弃疾不仅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坛上更是以擅

长写豪放词而著称,有《稼轩集》流传于世。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2)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13.辛弃疾是怎样成功创建飞虎军的?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

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有感三首张耒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的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用“麦花落”“初垂角”,写出了田家农作物的喜人长势。B.用“犁”来修饰夜半所下的“雨”,贴合田家身份,可见春雨的充足。C.田父为及时春雨高歌,蚕妇则因思亲而生寂寞孤单,两者形成对比。D.诗中的叠词“罪霏”“漠漠”“萧萧”,既形

象贴切,又富有音乐性。15.宋诗重理趣,往往借诗来表现人生哲理和生活道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分,每空1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类比,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外力或工具。(3)《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云雾障

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4)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说出了年纪小的人也可以被他尊为师的理由。(5)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东下时的军容之盛。三、语言文字运

用(2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每题3分,共15分)1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纵一苇之所如C.须臾成五采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B.石苍黑色,多平方..

,少圜C.杯盘狼籍..D.白露..横江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歌.窈窕之章②羽.化而登仙③不知东方之既白.④舞.幽壑之潜蛟⑤泣.孤舟之嫠妇⑥西.望夏口⑦济水东.流⑧顺流而东.也的⑨明烛.天南⑩侣.鱼虾而友.麋鹿A.①②⑧⑨

/⑥⑦/③/④⑤⑩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D.①⑧⑨/⑥⑦/②③/④⑤⑩20.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

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

大江中________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_______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

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________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手拿惯了纸笔的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我们也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

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除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_________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

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

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随波逐流无可救药微乎其微蒙受B.自由游弋无可救药凤毛麟角遭受C.随波逐流彻头彻尾凤毛麟角遭受D.自由游弋无可救药微乎其微蒙受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

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B.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进行了生产劳动。C.我们不但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我们也确实可以从诗作中

看到他很投入地进行了生产劳动。D.虽然确实我们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但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2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也不只是一个美好故事B.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C.还

是一个美好的故事D.更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德”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上图“德”字选自《说文解字》。“德”字左边的“彳”表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边由“直”和“心”构成,其中“直”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下加一个“心”,

表示直行者还要心胸坦荡。“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整体把握上述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的获得

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8675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