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共(5)页,396.12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dca80cc3261f7b9736d0c66637fa94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1.皇太极时,“设八议政大臣……总理一切事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顺治七年十二月,谕:“国家政务
,悉以奏朕!诸王议政大臣遇紧要、重要大事,即可奏朕;其诸细务,令理政三王理之。”材料不能表现A.皇太极受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B.八旗旗主议政之权遭到削弱C.顺治能控制议政王大臣会议D.亲王贵族受到皇帝牵制制约2.明
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借鉴历代经验B.提高行政效率C.改革中枢机构D
.加强君主专制3.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大都依次为路、府、州、县,但边疆行省则有所不同。如图为云南行省管理层级结构示意图。该图表明元朝的行省制度A.完善了少数民族地区郡县设置B.具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C.扩大了地方行省的民政事务权D.运用犬牙相入原则以节制边疆4.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
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A.为了打破各地的隔绝状态B.顺应了经济格局南移的趋势C.防范地方分裂,加
强中央集权D.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5.元代规定,行省所收取的财赋七成上供中央,三成地方留用,行省还要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据此判断,元朝A.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B.中央财政始终处于亏空状态C.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D.行省完全丧失财政管
理功能6.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政治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
意也……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据此可知,柳宗元认为分封制A.由古人所处客观环境决定B.与圣人个人意志紧密相关C.促使国家由松散走向紧密D.有利于周代政治稳定发展8.观察以下两幅历史地图,结合所学分析,可以得出的合理推理是()A.西汉恢复
了战国时期的分封制B.西汉并未继承秦朝的治国策略C.西汉尚未确立大一统政治局面D.历史演变具有传承性与曲折性9.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其中,“
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A.行省制B.枢密院C.审官院D.宣政院10.董仲舒对汉武帝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
如退而更化。”其意在()A.总结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B.否定汉初“无为而治”的实践C.劝诫皇帝调整政策适应现实D.通过神化皇权实现国家大一统11.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
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这一变化A.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B.标志着血缘关系退出历史舞台C.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成为国家开疆拓土的重要手段12.中国古代很长历史时期的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
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与此礼仪有密切联系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世官制D.察举制13.某年徐州府发生严重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这样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14.秦统一前,在属邦(秦对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
机构)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内蛮夷全部划归于郡下,由国家官吏行使管理职责,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秦朝这一举措有利于A.中央集权的加强B.地方制度多元化C.官僚政治的开创D.君主专制的确立15.明清时期,“
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的官员是A.内阁大学士B.议政王大臣C.御史大夫D.军机大臣16.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下列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嬴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动、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有:一、议定皇帝名号。二、“封建”还是“郡县”?三、再兴“封建”论,却发“焚书”
难。材料二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材料三洪武
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业士
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
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前两个主题商讨的结果如何。(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4)综上材料,分析
朝议制度的利弊。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一统”指国家在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西汉王朝在边疆少数民
族集中的地区设置“道”进行管理,而对于归附的边疆少数民族较大的群体设置“属国”进行统辖,在西域、西北、西南、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了军政机构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唐代延续了汉代这一民族政策,羁縻府州制度便是这一政策在边疆政策治理上的一个创举。——摘编自马亚楠
《浅析中国古代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1)研究本主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材料一中的史料?(2)分析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特点与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3)若进一步探究本主题,你认为还需要从哪一角度补充材料?举例说明。(4)《三国演义》卷首语认为“天下大势,分
久必合,合久必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参考答案:1.C2.D3.B4.C5.C6.B7.A8.D9.B10.C11.C12.B13.C14.A15.D16.(1)确定了“皇帝”名号;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理由:地
广人众,事杂多变;一人独断,易出错,可能会导致国亡。做法:实行三省六部制,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宰相及大臣共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决。(3)充当皇帝的顾问,“传旨当笔”;后有“票拟”之权,但受司礼监制约。(4)利:大臣们议政,可以集思广益,是减少决
策失误的有效途径。弊:朝议仅仅是作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仍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在君主专制强化的明清时期,容易使君臣悬隔,朝廷大臣难以参与议政。17.(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重视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方式,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材料乙体现出封建国家从经济、文化的角度加强控制;材料丙从社会基层教化层面体现出国家利用乡约来加强社会治理。(2)古代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推动了边疆地区和内地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3)示例1思想角度。如汉武
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示例2选官制度角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示例3监察制度角度。汉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全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宋代在地方划路作为监察区,从不同
方面监督各州;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4)认识:这句话是历史循环论,是错误的。统一是主流,是历史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