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城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1.524 MB
  • 2024-10-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城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城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城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城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6)页,1.52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a9f413d2f99a4c96c8b73e65ce086e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富顺县城关中学2021—2022(下)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卷一、选择题1.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这凸显出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A.多

元一体的政治格局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C.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D.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相比较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原生文明,中华文明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即在中华文明范围内出现了多个文明中心,体现了多

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故选A;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和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在中华文明形成之初都还没有出现,排除BCD。2.西周时期实行国野分治,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

部族成员,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春秋战国时期,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野人合二为一,逐渐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这一变化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源于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C.促进国家形态转变D.奠定专制集权的阶级基础【答案】C【解析】【详

解】根据材料“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野人合二为一,逐渐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可知由国野分治到国野合一,这促进了国家形态转变,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的国野合一,不能得出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A项;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源

,根源是生产力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新阶级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3.下图是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分布示意图。另据考古资料发现,当时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这反映出A.铸币技艺得到发展B.

商品流通相互隔绝C.国家统一动力增强D.经济水平区域有别【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战国时期,我国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四大货币体系主要在黄河下游地区的分布,并且这时期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这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说明这时期国家统一动力增强,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四大货币体系,由面钱、刀币、布币等,没有体现铸币技艺的发展问题,排除A项;材料所述在战国时期混乱割据的背景下,多地出现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现象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流

通,而不是阻隔,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战国时期不同货币体系的分布,不能体现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4.孔子曾经倡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门弟子子夏进而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命题;孟子也指

出,东夷之人的舜和西夷之人的周文王,均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事功“得志行乎中国”。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A.以德治国思想的新发展B.“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C.文化认同已进至新境界D.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答案】C【解析

】【分析】【详解】材料“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得志行乎中国”体现的是春秋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加强,说明的是文化认同已进至新境界,C项正确;材料与以德治国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大一统”思想无关,排除B项;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5.西周中期的史墙盘铭文突出历代周王的成绩,其后才讲到史墙自己的家族。西周晚期的述盘铭文与史墙盘的内容、主题相似,但家族的传承成了后者表述的中心,周王朝的世代发展则降到了次要的位置。这一变化反映了A.青铜冶炼技术进步B.历史记载注重传

承C.宗法体制走向崩溃D.社会秩序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中期铭文突出周王事迹,而西周晚期的盘铭文突出家族事迹,这说明周天子的地位在下降,原有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D项正确;盘是青铜器的一种,其在铸造技术方面并未有明

显变化,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变化而非继承,排除B项;西周时期,宗法体制尚未走向崩溃,排除C项。故选D项。6.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

“定于一"。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种矛盾急剧变化,使得孔子、孟子的思想发生改变。

孔子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D项正确;“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法思

想的相互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7.夏商西周时期,礼与刑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出现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这—反映A.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B.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

的工具C.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法律发展历程D.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刑在夏商西周时期与礼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法律的发展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由此可知,法律在不同时代的演进

均体现了法律为政治统治服务,反映了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礼主刑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法律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发展的,排除C项;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说法与材料

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由贵族参加,战车兵器都由贵族自己装备;战国时期故争持续时间更长,战争规模更大,参战人数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大部分都是庶民,且武器装备都由国家提供。这种变化A.源于礼乐制的破坏B.助推中央集权体制建立C.体现了统

一趋势D.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战车兵器都由贵族自己装备”、“大部分都是庶民,且武器装备都由国家提供”可以得知春秋时期的战争由贵族提供兵器,而战国时期是国家提供兵器,并且参与的阶层更加广泛,因此,它有助于权力的集中,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的礼乐制度,不

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主要侧重的是战争参与的主体及装备的提供者,统一趋势不是侧重点,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9.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年-1527年)认为,人性是贪婪和奸诈的,他们服从君主的统治,也是出于不得已的无奈。一旦出现机会,都

会伺机作乱反叛,暴露出本性恶的特点。他的主张A.体现了订立社会契约的必要性B.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C.适应建立民族国家的时代需求D.旨在维护罗马教皇的统治权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旦出现机会,都会伺机作乱反叛,暴露出本性恶的特点。”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就会反抗君主

的统治,这适应建立民族国家的时代需求,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君主的反抗,不是订立社会契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马基雅维利的主张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排除B项;材料提到的是君主的统治,不是罗马教皇,排除D项。故选C项。10.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但看法不一

。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一派热情赞颂中国的法律、政治、道德等,将其视为欧洲社会的榜样,而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中国是落后封闭专制暴政国家,习俗、风尚、法律和宗教混为一体。这种不同A.是研究资料获得渠道的差异所致B.导致法国

共和与帝制反复斗争C.源于政治观念与学术立场的不同D.反映了法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的【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但由于政治观念与学术立场的不同,人

们对中国的政治、法律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看法不一。伏尔泰等人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反对宗教的狂热,他们吸收的是中国古代法律、政治、道德等合理的部分,所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一派热情赞颂中国的法律、政治、道德等,将其

视为欧洲社会的榜样;而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分权制衡强调法治,更多的是看到了中国的专制暴政,且认为中国将习俗、风尚、法律和宗教混为一体,所以对中国文明持批判态度。由此可知,这种不同源于政治观念与学术立场的不同,C项正确;研究资料获得渠

道的差异只是对“中国热”持有不同态度的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国共和与帝制的反复斗争,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法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C项。11.希腊神话中,英雄阿喀琉斯说,他宁可做一个世间穷困主人的奴隶,也不做一个阴间之王,因为人死后到阴间只是个阴

影而已。这印证了古希腊A.奴隶制的繁荣B.文化彰显人文色彩C.宗教意识淡薄D.唯物主义思想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宁可做一个世间穷困主人的奴隶,也不做一个阴间之王,因为人死后到阴间只是个阴影而已。”可知,神也向往人的生活,反映了古希腊文化彰显人文色彩,B项正确;材

料没有涉及奴隶制的繁荣信息,排除A项;希腊神话就是宗教,没有体现宗教意识淡薄,排除C项;唯物主义是物质第一位,材料与唯物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马丁·路德在《论基督徒的自由》中指出:“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

,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任何行为”。该观点A.表达了所有教徒渴望虔诚信仰的心声B.抨击了教会的权威,反对基督教信仰C.阐述了宗教改革因信称义的核心思想D.彻底否定宗教信仰的一切形式和礼仪【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

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任何行为”可分析出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所有教徒渴望虔诚信仰,排除A项;马丁·路德反对教皇权威,不反对基督教信仰,排除B项;彻底否定宗教信仰的一切形式和礼仪说法错误,排

除D项。故选C项。13.英国政治理论家洛克1690年发表的《政府论》一书中将统治看作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政治契约。但是,法国哲学家卢梭把它改变成一种社会契约而非政治契约。在他看来,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

。由此可知A.卢梭完全否定了洛克的观点B.启蒙运动影响着政治家、哲学家的思想C.卢梭较之洛克更注重人民主权D.英法两国在当时是欧洲的思想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洛克将统治看作统治者与

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政治契约。但是,卢梭则认为统治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政治契约,且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由此可知,卢梭更强调契约的社会性,契约由人民来制订,卢梭较之洛克更注重人民主权,C项正确;卢梭并未

完全否定洛克的观点,“卢梭完全否定了洛克的观点”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启蒙运动影响着政治家、哲学家的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卢梭与洛克思想的差异与英法两国在当时是否是欧洲的思想中心无关,且启蒙运动的中心是法国,排除D项。故选C

项。14.1726年,西班牙思想家费伊豪在《捍卫女性》一文中指出:“对女性的判断,必须要从事情出发,不能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认为,我们也这么认为。”“女性的弱点不在于天赋,而是因为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和教育的缺乏。在科学上女性和男性的能力是一

致的。”这反映出A.工业革命兴起提高了女性的地位B.批判古典文化成为时代潮流C.理性主义消除了人们的性别偏见D.启蒙运动冲击传统价值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对女性的判断,必须要从事情出发,不能

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认为,我们也这么认为。”可得出其强调理性的判断与思考,而“女性的弱点不在于天赋,而是因为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和教育的缺乏。在科学上女性和男性的能力是一致的。”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判断,这都反映出启蒙运动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D项正确;当时没有工业革命,排除A项;B项是文艺复兴有关,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5.1485--1536年,英国获得自治权的城市仅13个。随着大小修道院的解散,大量教会财产投入市场,此后自治城市迅速增长,百年间达150个之多。这反映了当时A.圈地运

动助推城市化进程B.启蒙思潮引发了革命风暴C.宗教改革影响到国家治理D.工业革命改善了城市风貌【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随着大小修道院的解散,大量教会财产投入市场,此后自治城市迅速增长”体现的是宗教改革对于

国家经济发展及治理产生巨大的影响,C正确;圈地运动主要是在农村,A排除;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B排除;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中叶,D排除。故选C。16.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

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A.符合当时学术界普遍认知B.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D.是

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答案】D【解析】【详解】当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学术界的普遍认知仍然以理性主义为主,排除A;材料没有将反思目标针对资产阶级,未涉及资产阶级的本质,排除B;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但卢梭的反思不能说明他背叛了启蒙运动核心主张,排除C;由材料“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

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卢梭批判了理性主义导致的一些弊端,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选D。17.1919年9月,有人评论一场英国皇家协会的成果验证发布会说:“传统的仪式,以及背景上悬挂的牛顿画像,无

不提醒我们;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归纳将接受它的第一次修正。”这项被验证的成果应是A.经典力学B.量子力学C.进化论D.相对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归纳将接受它的第一次修正”可知,爱恩斯坦提出相对

论,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体系,D项正确,排除A项;普朗克提出量子力学,排除B项;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排除C项。故选D项。18.达尔文主义影响深远。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它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做出的任何干预;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软弱、低劣的诸

土著民族则需要优越、强大的欧洲人进行保护和指导。这表明A.生物进化理论因需要而变化B.自然科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C.科学理论也可能被多元解读D.社会达尔文主义具有合理性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里民族主义赞美者、上、中层阶级、欧洲人对于达尔文主义给出了自己的解读,这说明科学理论也可能被多元解读

,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达尔文主义的多元解读,没有体现其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不同人对达尔文主义的多元解读,没有体现自然科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对达尔文主义的多元解读,并没有说明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否合理,排除

D项。故选C项。19.19世纪初,科学仍处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边缘。但到了19世纪末,它不仅创造了全新的工业,还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并为19世纪西方在智力方面的优势提供了基础,最终确立起西方对世界的统治。材料表明A.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形成B.科

学发展改变了世界C.科学革命决定世界格局D.工业革命得益于科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初,科学仍处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边缘”、“但到了19世纪末,它不仅创造了全新的工业......最终确

立起西方对世界的统治”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世界,B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形成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科学革命决定世界格局过于夸大科学革命的作用,表述错误,排除C项;工业革命得益于科技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

】20.1912年,德国斯图加特市的一家玩具商店经营的主要商品,有玩具火车、微型蒸汽机、光学玩具以及其它新工业时代的非军事主题的玩具等。这类玩具的发售A.实现了社会需求与商业利益的紧密联系B.为玩具行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C.体现了德国政府对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视D.有助于儿童融入工业化和技术化世

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有玩具火车、微型蒸汽机、光学玩具以及其它新工业时代的非军事主题的玩具等”体现的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玩具商店的玩具主要展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有助于儿童融入工业化和技术化的世界,D正确;儿童玩具并不能实现社会需求与商业利益的紧密

联系,A排除;材料未涉的及玩具的标准化生产,B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C排除。故选D。21.有学者提到,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前后,……世界从大变成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

1800年一直到2000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了主角,……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全球化1.0”时代,国家间的分歧在逐渐减少B.技术的革新是“全球化2.0”时代的主要推动力C.“全球化3.0”时代,个人成为全

球化唯一主体D.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推动了各文明逐渐走向趋同【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2.0”时代先后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技术的革新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也推动了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如从火车、轮

船到汽车、飞机、电话、电报等再到网络信息技术,这些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因此技术的革新是“全球化2.0”时代的主要推动力,B项正确;“全球化1.0”时代主要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阶段,早期殖民扩张不仅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也加剧了殖民国家

之间的竞争与争夺,因此国家之间的冲突加剧,而非分歧逐渐减少,排除A项;“全球化3.0”时代虽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但不能说个人成为全球化的唯一主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在全球化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排除C项;

全球化经历的三个时代,推动了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但不能说各文明逐渐走向趋同,因为迄今为止仍然存在文明的多元化和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B项。22.18世纪60年代后,一批德国青年作家发起了“狂飙突进”运动,他

们往往取材于本民族历史,在作品中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据此可知,这场运动A.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B.对理性主义有所反思C.旨在批判浪漫主义文学D.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到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核心思想是

“理性崇拜”,但之后,人们对启蒙思想家们构建的理性王国开始失望。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过渡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从材料“在作品中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

义”也可以看出,这一运动对理性主义有所反思,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晚于材料所提到的18世纪六七十年代,狂飙突进运动不可能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A选项排除;14世纪时到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

时期,西方拜金主义盛行,掀起了一股“寻金热”,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材料时间相隔过远,狂飙突进运动主要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C选项排除;现代主义在20世纪才出现,D选项排除。23.下图是创作于1821年的作品《赛马》,在这幅画中,画家没有去仔细刻画人物具体个性特征,

而是着力描绘人驾驭烈马的气势,竭力夸张人与马的动势,借以传达画家自身不可按捺的狂暴的情感。该作品A.注重表现画面的真实感B.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质疑C.表达了对工业革命批判D.反映了对天人关系的反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创作于1821年的作品《赛马》……画家没有去仔细刻画人物具体个性特

征,而是着力描绘人驾驭烈马的气势,竭力夸张人与马的动势,借以传达画家自身不可按捺的狂暴的情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幅画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浪漫主义强调感情至上,表达对启蒙思想家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失望,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质疑,B项正确;“注重表现画面的真实

感”属于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排除A项;“表达了对工业革命批判”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风格,排除C项;“反映了对天人关系的反思”属于现代主义绘画风格,排除D项。故选B项。24.1982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百年来

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进程之外的愤懑抗议;作者用精神状态的孤独,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排斥,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这反映了A.作品追求理想的浪漫世界B.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C.东西方文化激烈冲突

碰撞D.作者反思多元文明的生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其主要内涵是对百年来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进程之外的愤懑抗议;作者用精神状态的孤独,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

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排斥,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并结合所学可知,拉丁美洲之所以孤独,是因为其落后、封闭、迷信、愚昧和僵化,其已经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精神,成为阻碍拉美进步的负担,警醒人们进行反思,使拉美走向团结和进步,故B项正确;

浪漫主义是对未来理想世界的追求,材料未涉及未来理想世界,只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文化的碰撞,但是未涉及文化的冲突,排除C项;材料不是对多元文明的反思

,而是对现实“孤独”的思考,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二、非选择题25.“政德”一词首见《国语》,主要用以论说君主的德性德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对为政者的德性有着深入的思考。孔子认为“仁”是为政的根本和出发点,他强调为政

者要具有仁民、爱民的大德。围绕着如何仁民,他提出“政有使民富且寿”“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等主张。他主张为政的首要条件是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将内在的圣德推而广之,以教化民众,对外则担当社会重任,治国安民。同时,他认为为政者要先

从修身齐家、努力追求理想的人格和境界做起,然后从个人到他人、从家庭到社会和国家,从而达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认为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实施政令,只有为政者以德修身,勤勉尽责,才能治理好国家。而对于如何

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要通过外察和自省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材料二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统治者

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

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

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的异同。(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与柏拉图政德思想的现实启示。【答案】(1)相同点:都主张“贤人政治”(或精英政治

);都对为政者德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的都想要建立一个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都要求为政者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答出任意3点即可)不同之处:思想来源不同,孔子政德思想受西周礼制思想的影响,柏拉图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为政的侧重点不同,孔子

的政德思想重视百姓的作用,重民爱民教民等,柏拉图的政德思想以城邦利益至上;对为政者的标准不同,孔子认为为政者的首要条件是自身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而柏拉图认为智慧、知识和理性是为政者的首要条件;在德与政的关系上,孔子的政德思想具有德政交融、政治伦理化的特点,而柏拉图的思想侧重智慧

而不强调人伦。(答出任意3点即可)(2)历史背景:孔子: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秩序混乱;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产生;民本思想的逐渐形成等。(答出任意2点即可)柏拉图:雅典直接民主弊端日益凸显,民主政体出现危机;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商品经济活跃,对外

贸易繁荣;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答出任意2点)(3)现实启示:利国利民是政德的核心所在;为政者要始终将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政者要廉洁修身,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政者要坚定理想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无所

畏惧,毫不动摇。(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相同点:根据“哲学王”“他主张为政的首要条件是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将内在的圣德推而广之,以教化民众,对外则担当社会重任,治国安民。”得出都主张“贤人政治”(或精英政治);根据“他强调为政者要具有仁民、爱民的大德”“他对治国

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得出都对为政者的德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礼”及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社会分工,可得是出目的都想要建立一个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根据“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

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而对于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要通过外察和自省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得出都要求为政者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思想来源、侧重点、道德标准、影响等角度概括

。可得出思想来源不同,孔子政德思想受西周礼制思想的影响,柏拉图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为政的侧重点不同,孔子的政德思想重视百姓的作用,重民爱民教民等,柏拉图的政德思想以城邦利益至上;对为政者的标准不同,孔子认为为政者的首要条件是自身高尚的道德和人

格,而柏拉图认为智慧、知识和理性是为政者的首要条件;在德与政的关系上,孔子的政德思想具有德政交融、政治伦理化的特点,而柏拉图的思想侧重智慧而不强调人伦。的【小问2详解】历史背景:孔子:根据所学,概括百家争鸣的背景即可,得出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诸侯

争霸,社会秩序混乱;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产生;民本思想的逐渐形成等。柏拉图:根据所学可得出雅典直接民主弊端日益凸显,民主政体出现危机;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繁荣;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小问3详解】现实启示:结

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利国利民是政德的核心所在;为政者要始终将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政者要廉洁修身,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政者要坚定理想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无所畏惧,毫不动摇。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材料人类

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是人们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新实践史。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历史上每一场重大社会变革,每一次文明的进步,包括科技领域的每一个发明创造,无一不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从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到后来的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

动,再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极大地推动和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历来与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先进的思想文化,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摘编自潘庆华«解放

思想与科学发展»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欧洲社会的进步。论述:14世纪以来,欧洲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使人们从封建愚

昧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教会的迷信,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立,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17—18世纪兴起的启蒙运动,打着理性主义的旗帜,猛烈抨击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推动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总之

,近代以来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西欧的专制和神权的束缚,推动了近代欧洲社会的进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从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到后来的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再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极大地推动和加速

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可拟定论点为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欧洲社会的进步。关于阐释可从文艺复兴的影响、宗教改革的影响、启蒙运动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思想解放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点睛】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汉武帝时,政法苛严,酷吏辈出,连朝廷大臣

也“安危不可知”;其统治后期,更是贿赂公行,冤欲遍地。汉昭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曾颂布特教令,把汉武帝时遣留的积案一次清理,全部免予究治。汉宣帝(前74年一前48年在位)继位后,亲自审理案件,宣布“子首匿(隐藏罪行)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祖)父母”都不再连坐,下令凡触犯他名讳的人免于利事追究

,并恢复文景时期平(公平)获缓(和缓)删的传统政策。汉宣帝设置“廷尉平”宫职四人,专助廷尉决疑案,平冤狱,把治欲的好坏作为考核官变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政策调整,使宣帝时“政教明,法令行”,西汉王朝得以继续维持兴盛。——据顾奎相、陈流《中国古代改革史论

》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刑狱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宣帝刑狱改革影响。【答案】(1)继承和发展前代改革的成果:以礼入法(重视伦常);宽刑平狱;高度重视治狱成效。(2)有助于推动司法的公平公正;有利于消除长久

以来刑法严酯的现象(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武帝以来的弊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为西汉维持兴盛提供了条件;丰富了汉代法律建设的内涵:为后世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借鉴。【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汉昭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曾颂布特教令,把汉

武帝时遣留的积案一次清理”可归纳出继承和发展前代改革的成果:根据材料“宣布‘子首匿(隐藏罪行)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祖)父母’都不再连坐”可归纳出以礼入法(重视伦常);根据材料“并恢复文景时期平(公平)获缓(和缓)删的传统政策”可归纳出宽刑平狱;根

据材料“把治欲的好坏作为考核官变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归纳出高度重视治狱成效。【小问2详解】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助于推动司法的公平公正、有利于消除长久以来刑法严酯的现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西汉维持兴盛提供条件、丰富汉代法律建设的内涵及为后世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等角度进行

分析。的【点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