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docx,共(10)页,58.24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884b0804e12a133590adcee7544cdb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绝密★考试结束前考生须知:精诚联盟高二年级返校考语文学科试题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
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它往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样”,或认为“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虽不必过于
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
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
条主义的泥潭。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
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作用。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
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一种基本策略。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
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
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
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姓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
的正道。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选自詹丹《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有删改)材料二对于个人而言,每一次读《红楼梦》都会发现未曾发现过的东西;对于时代来说,不同的时代也会发现《红楼梦》不同的意义。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幅好的画一样,可以在
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新的启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一般来讲,我们在创作一个艺术作品时,主观性很强,希望它能影响人,或者希望这个小说能使人性发生变化。一旦我们预设了这个立场,在搜集资料和观察人性的过程中
,就会特别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需要的就故意排除。只要有预设立场,对人性的观察面一定是比较窄的。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是没有预设立场的,所以《红楼梦》才会成为伟大的作品。有时候,父权、君权、师权各种权威都表示,因为我想爱护你,所以你不要知道太多。所有的
爱都可以变成权威的借口。可是什么叫爱?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爱。《红楼梦》在现代意义上仍然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所体现的爱是真正宽广意义上的爱。在作者笔下,人性是复杂的,它有时候会堕落,有时候会有各种自己控制不住的欲望。面对人性的这种复杂,他
觉得这些向下堕落的人性跟所谓向上的、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必须全部加以描绘,使读者在看《红楼梦》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选择。《红楼梦》是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的一本书,因为你的人生会因它而得到启发,获得成长,而作者从
来没有很权威地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我们可以把读者分成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读者,他认为,读了一本书以后自己就可以变好。那种所谓格言式的或者道德教训方面的书,如《菜根谭》,也许会对他有帮助。第二种读者则认为,人类在人性方面的摸索与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读书中会发现人性的复杂,同时也会发
现,成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如果你是第二种读者,你在读了《红楼梦》第九回①以后就会思考,如果你面对这样的一个课堂,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会怎么办?你也许会大骂他们一顿,说你们不守规矩之类的;然而你也可以借此了解你不在的时候学生的样子。这中间有一种互动的
关系。在第九回中,我最同情的一个人是贾政,因为他完全失去了跟下一代沟通对话的可能,他不仅跟自己的孩子宝玉没有办法沟通,跟佣人李贵也没有办法沟通。他只要一骂李贵,李贵就跪下来磕头。这个威权是悲剧性的。我在读《红楼梦》时常常提醒自己,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
分,我身上有贾政的部分,也有贾瑞的部分。我不觉得我是在外面观察这些人物,或者赞美、批判他们。好的文学会让你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你自己。你会思考应该怎么去调整自己个性里的这些部分。我以前常常会有那么几天,总想骂学生,就像贾政一样。有一天读了《红楼梦》,恍然大悟
,自己怎么变成贾政了?之后就变得好一点。好的文学能提醒读者,所以我不觉得文学作品一定要认同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有时候是去发现自己是不是也有一点贾政,有一点薛蟠,我觉得这是一个快乐的事,你会发现自己身上充满人性的弱点,而人性本来就有
弱点。这个小说的精彩是真正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宽广。我希望能够跟大家探讨,怎么样把自己慢慢放进《红楼梦》当中,去真正地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人性有很多方面,并没有好坏的区别,我读《红楼梦》的时候真的不敢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选自《蒋勋说红楼梦》,有删节)【注】①《红楼梦》第九回:回目为“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些名师的导读书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词当作理解《红楼梦》的关键,可能会使读者误入阅读歧途。B.“原应叹息”的阐释,只能概括作为
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过程。C.《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启发。D.曹雪芹写《红楼梦》不给作品预设立场,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影响读者,对人
性的观察与展示是宽泛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少数人夸大《红楼梦》中人名寓意的作用,认为人名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这种观点影响不大,不必较真。B.曹雪芹处理《红楼梦》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时,力图
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立体地塑造形象,很少使读者产生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C.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红楼梦》,因为它能够引导人们认识到那些堕落的人性跟所谓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D.比较简单的读者希望自己读了一本书就会变好,这
类书不会是文学书;另一种读者则通过读书发现人性的复杂,这类书往往是文学书。3.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不属于“把自己慢慢放入《红楼梦》”的做法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第九回,会引发“如果我是老师……”这样的思考,使自己走进作品中的情境,或者借助
作品了解现实。B.认识到小说里的每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的身上可能有贾政的部分,也可能有薛蟠的部分。C.审视作品人物,对其进行赞美或批判,真正了解人性,从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身上获得帮助和成长。D.读了《红楼梦》,突然发现自己怎么变成整天骂人的贾政了,
之后就会反思自己,调整自己,善待他人。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完成下列填空。(4分)①材料一选文第一、二两段从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的观点切入,引入论题,提出自己的见解。②。③。④末段收束全文,强化了“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而不能依据人物的姓名谐音的
观点。5.有人说:“年轻的时候读《红楼梦》,特别喜欢给里面的人物贴标签,把一部丰富的、磅礴大气的作品看简单了;人到中年后,再读《红楼梦》,主要人物没有一个不是性情多重的,深刻挖掘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结合两则材料和自身阅
读体会,以“金陵十二钗”之一为例,写一段话阐释高中生该如何避免阅读误区。(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鲁迅《祝福》节选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
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
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轻轻,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
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
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
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
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
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
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
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镇上的
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
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
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
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
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
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她
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祥林嫂两次来到鲁镇
,上一次是逃离夫家,这一次是被赶离夫家,看似不同,其实相同,二者均是由于封建夫权、族权的压迫。B.从鲁四老爷“照例皱过眉”“暗暗地告诫”中可看出,祥林嫂虽蒙受巨大不幸,但封建守旧势力并不能谅解她的再嫁和再寡。C.老女人“
特意寻来”听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把自己的“满足”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祥林嫂生活在一个何等冷漠的环境里!D.选文最后一段说明祥林嫂从未对人间抱有幻想,才向人们流露内心的悲哀,现在她息声了,将悲哀收回心底,让它在那里折磨自己。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
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第一段的外貌描写与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那段描写形成对比,表明人生路上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内心痛苦。B.祥林嫂再到鲁镇时虽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
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画眼睛”是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C.选文加点的“照旧”,表明祥林嫂虽知自己在主人的心目中是“不洁”的,还是按老习惯做事。这为下文写四婶的言语及行为埋下伏笔。D.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祥林嫂在这冷漠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
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8.画横线句“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4分)9.“狼吃阿毛”的情节,文中反复出现
,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4题。(甲)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
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
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
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
,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乙)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
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
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B.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C.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D.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
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帝三王”,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是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布裹头,称为“黔首”
。C.客,指相对于“主”的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D.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用“布衣”借指平民百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列举
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B.李斯认为秦王逐客,实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C.乙文李斯上书,使秦王废止了逐客令,并说服秦王先攻下韩国以震慑
其他各国,韩王对此非常担忧。D.尉缭认为,秦王相貌凶恶,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不能长期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坚决留下了他,任为秦国尉。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l)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4分)(
2)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4分)14.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最终收回了逐客之令。联系两篇选文,谈谈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3分)(二)古
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此诗是
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
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B.“鹖冠”运用典故,点明诗人去官离朝的身份特征,既概括了诗人此时遭遇,也蕴含他一生的无穷辛酸,刻画了诗人的孤寂形象。C.“天上坐”“雾中看”写舟中所见所感。远眺舱外江水浩
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充满美的享受。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将舟居的观感与对时局多难的伤感凝缩在“愁”字上,自然流转中显出苍茫沉郁的特色。16.诗的
颈联写到“蝶”“鸥”两个意象,对抒发作者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2《)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
业不能守业的两句是“,”。(3)《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苟以天下之大,,”。(4)《登岳阳楼》中“,”一句看似平淡的交代,却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2021年,农历牛年,又一个“历史时刻”,又一个“关键时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小康梦想即将实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正在召唤我们以全新的状态去奋斗,这是人生之大幸、无上之荣光!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回首来时,每一步都不是(),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眺望前路,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
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要怎样的精神状态,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历史主动,变幻新的气象在攻坚克难中?“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着新时代的精气神,这是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奋发姿态,这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豪情!披荆斩棘,昂扬的是精神力量;击鼓催征,不变的是追梦步伐。在伟大的开局之年,让我们发扬孺子牛、拓荒牛
、老黄牛精神,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3分)A.孜孜以求百年华诞举足轻重振聋发聩B.孜孜不息百年寿辰轻而易举振聋发聩C.孜孜以求百年华诞轻而易举掷地有声D.孜孜不息百年寿辰举足轻重掷地有声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
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们要怎样的精神状态,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历史主动,焕发新的气象在攻坚克难中?B.我们要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历史主动,在攻坚克难中焕发新的气象?C.我们要怎样的精神状态,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历史主动,在攻坚克难中焕发新的气象?D.我们要以怎样的精神状态
,在化危为机中焕发新的气象,在攻坚克难中赢得历史主动?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句,请简要分析其构成特点和表达效果。(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中华民族历来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追求,把美的教育和传续作为民族发展的重
要基石去重视。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美,更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孔子在齐国观看《韶》之后,对乐舞大加赞赏,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又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与之对应,《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将美与善区别
开来,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美的角度看是完满的东西,①。美虽能给人以感官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容,才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统一。“尽善尽美”从此成为②。长期以来,在中华美育符号体系中
,真、善、美相统一,真是善之本,美是善之华,真、善与美相合相生。尽善尽美,是真善美融合的追求,它的实现,③。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富于“美”的意味,那么善就有更高价值B.只有富于“美”的意味,善才有更高
价值C.如果富于“善”的意味,那么美就有更高价值D.只有富于“善”的意味,美才有更高价值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
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古代的哲人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有句俗语:“要想了
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但这不是人云亦云,把自己的人生刻进别人的模子里。蒙田说:“一个人最坏的状态是失去了对自己的认识和支配。”人只有彻底了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对困境,培养自信,努力抵达真正的成功彼岸。
上述文字对成长道路上的高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
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