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点大串讲专题04 诗歌鉴赏(古诗词诵读)(过关训练)(原卷版).doc,共(15)页,357.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77a9405240f8575490b0ce43353304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专题04诗歌鉴赏(古诗词诵读)过关训练(2020·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材料一:登岳阳楼(其二)宋·陈与义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
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材料二: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上述两首诗歌的一书是()。A.《乐府歌辞》B.《琴趣汇
编》C.《格律诗萃)D.《古风拾贝》2.请根据两诗情感抒发方式以及情感内容的异同填写下表。诗歌情感抒发方式情感内容相同点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借景抒情/对国家时势的忧虑、悲慨。(1)____《登岳阳楼》(杜甫)(2)___
(3)____23.两首诗画线句均有一“浮”字,请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其妙处。(2020·建水县第六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
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
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
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20·台州市
书生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念奴娇·过洞庭①宋张孝祥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③
,细斟北斗,万3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指与洞庭湖相连的青草湖。③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6.词的上片
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营造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7.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2018·山西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生查子(宋)张孝祥远山眉黛横
,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注)延:嫌弃。8.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两句变代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点,从韦庄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知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B.“楼
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阵阵寒气袭入了女主人公的住处,直接写出了女子独处深闺的无聊和內心的寂寞。C.“明月忽飞来”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月亮忽然出现如天外飞来的情景。月亮似乎对人也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际,忽然拨云而出。D.“花影和帘卷”一句描写了女主人
公将帘幕和照在帘幕上的花影一同卷起来的情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来表达出女子想要看月的心理。E.从词中写景来看,先是写傍晚时的霞明,然后写深夜时的烛暗,最后写忽然之间的月明。词中人物的心悄也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9.“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两句主要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021·广西南宁市·南宁三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4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宋)李之仪①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
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释)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
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10.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
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寄托着强烈的悲愤。C.“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次,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
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11.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2021·甘肃省岷县第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
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B.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
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5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之情。D.第二联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
一片寥落。13.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但悲是主调,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悲情。(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和无咎韵(注)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
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
金对峙。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202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边尚颜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万里八九
月,一身西北风。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6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嗅”字描写了饥饿的马匹于枯草处觅食的细节动作,暗示军队供养不足,反映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B.颔联写出了从广袤天空
吹来的西北风,营造了阴冷、荒寂的环境,为下文生活和作战做了背景铺垫。C.颈联虽点明了作战激烈带来的巨大流血牺牲,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但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D.唐朝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本诗反映了边地生
活的艰苦现状,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17.从写作手法看,本诗尾联与《采薇》最后一章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2021·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一月考)阁夜①杜甫〔唐代〕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②跃马③终黄土,人事音书
漫寂寥。注:①这首诗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②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③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18.下列对这
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B.“五更”二句,写夜中所闻所见。上句借听觉正面写出了夔州一带
战乱纷争,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山川美景秀丽,音调柔美。C.“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D.“卧龙”二句,写诗人的感叹。诗人借用
典故,写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终归于黄土。现实中个人的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719.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2021·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高一月考)阅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①。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②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③
,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④。(注)①簇:箭头。②星河:天河,这里指长江。③门外楼头:语出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军已
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④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遗曲,即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20.简要分析上阕画线句
写法上的特点。21.王安石在结尾处化用杜牧诗句,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处化用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两处用意有何不同?(2021·苏州市第五中学校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一剪梅宋•刘克庄小序: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
风亭。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②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③。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元:通“原”。③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2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束缊”指用乱麻搓成火把。“束缊宵行十里强”,写出连夜行路之景,紧扣小序中“饯”字。8B.刘郎:指作者自己。唐代刘禹锡多次被贬,自称“刘郎”,此处借此称谓暗指个人身世。C.全词语极夸张,
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D.“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者鼓掌大笑,与作者和王迈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2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分析。(2021·辽源市第五中学校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鹧鸪
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
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24.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嫩凉”巧妙点题,突出题目中“秋试”之秋微凉、清爽的季节特点。B.“春蚕食叶响回廊”,生动贴切地描摹出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庄严寂静的情形。C.词人以“桃花浪”比喻春闱,用“桂子香”比
喻秋闱,写词人期盼廓之先通过春闱,再通过秋闱。D.下阕最后两句与一般送别诗词情感不同,表达了对廓之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福。25.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26.(2021·浙江高一月考)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
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
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史书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品格。D.“独守”指俗儒死抱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提醒人们勿轻信史书,要善于分辨。(2021·河南信阳市·信阳高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浣溪沙张孝祥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
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2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两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眼
的景象。B.上阕先勾勒出一幅明丽壮阔的秋日图,又以“澹烟衰草”烘托出词人感伤的心境。C.下阕抒写了作为爱国志士的词人北望中原的无限感慨,尾句中“挥泪向悲风”更突出了词人的悲愤。D.这首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
,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28.这首词和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浊酒”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2020·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
鸣。10B.颔联写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故乡的月亮,分外地明亮。C.颈联: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
遭遇。D.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30.“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和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3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021·麻城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
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②。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苹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
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32.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
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33.清人陈廷掉《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11(2021·黑龙江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
首词,完成问题。鹧鸪天①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34.下列对这首词
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为妙笔。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描写细
腻,意境清新淡雅,颇具诗情画意。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词人着意流连这里的景致,心情舒畅,自得其乐。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落时手拄藜杖缓步慢行。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这三句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D.“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是画龙点睛之笔。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词人在大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也暗示了词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35.本词在写景方面手法丰富多样,试结合“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加以赏析。(2021·江
苏苏州市·星海实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柏行①(节选)杜甫忆昨路绕锦亭②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12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是杜甫在夔州时对夔州武
侯庙前古柏的咏叹之作。②锦亭:指成都杜甫草堂,因紧靠锦江,且草堂中有亭,故称“锦亭”。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诗人回忆起成都的武侯祠,描写祠前古柏高峻,郊原古朴,庙宇深幽,门户开敞的画面,一派静谧肃穆之境。B.后四句描写夔州武侯庙前的古柏,虽然盘踞高地,落落出
群,正直伟岸,却饱受烈风吹撼,寄寓了诗人的无限怜惜。C.诗歌前后分别描写两地古柏,曲尽体物之妙;由虚入实,时空交替,承转自然,拓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诗歌意境。D.诗歌用词精妙,联绵词“崔嵬”“窈窕”以及叠音词
“落落”“冥冥”的运用,既突出了景物特征,又增强了音韵美。37.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021·宁夏银川一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壬辰寒食①王安石②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③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
冕④乐,但欲老渔樵。(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王安石之父曾为江宁通判,卒于官,葬于江宁。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③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④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指代官位爵禄。38.下列对这首
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的情思就如同被春风吹拂的杨柳千条万缕。B.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流下的眼泪很多,以致于使冶城潮水上涨。C.颈联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
13D.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39.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021·浙江高一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江上(一)王安石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离
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江上(二)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4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上》(一)中“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两句描写诗人江上行舟所见:江水在风中荡漾着粼粼
的微波,江花纷纷飘着落瓣,一股秋天肃杀的气息扑面而来。B.《江上》(二)中“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生。C.《江上》(二)中三、四两句写江行的特殊感受,景中
有情,蕴深邃哲理于寻常景物中;陆游“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这两句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D.《江上》(二)一诗意象丰富,有秋阴,有含雨的晚云,有青山和江上影影绰绰的风帆;诗人摄取了各种近景,为我们勾勒出秋江暮云图和青山帆影图,雄健豪迈。41.两首
诗虽同题,但所表达的主旨与情感完全不同。请作具体分析。(2021·四川省武胜烈面中学校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①张孝祥14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
沙鸥一片。(注)①三塔寺,在溧阳县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健康还宣城途经溧阳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4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
“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做铺垫。B.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C.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D.“又”字
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能体现再次来此的欣喜。43.本词结尾两句意境旷远,请从写景和抒情两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2020·安徽省怀宁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①有洞庭青草②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③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④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①张孝祥: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②青草:湖名,是和洞庭
相连的另一个湖。③明河:银河。④岭表:指从五岭至海南之间的广东、广西地域,即岭南地区。岭表经年,指词人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4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相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胸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D.这首词,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风格柔美细腻,有婉约之词风。45.苏轼《
赤壁赋》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15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本词和这一段苏文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中思想感情的异同。(2020·
河北沧州市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西江月溧阳三塔寺[宋]张孝祥①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
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46.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
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C.“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似乎满含深情,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创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D.“此心到处悠然”是说自己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
适,表达了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游山玩水,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47.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