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点大串讲专题04 诗歌鉴赏(古诗词诵读)(过关训练)(解析版).doc,共(30)页,384.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5561b9604002d98fa87b2d8eb14d1b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专题04诗歌鉴赏(古诗词诵读)过关训练(2020·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材料一:登岳阳楼(其二)宋·陈与义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材料二:登岳阳楼唐·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上述两首诗歌的一书是()。A.《乐府歌辞》B.《琴趣汇编》C.《格律诗萃)D.《古风拾贝》2.请根据两诗情感抒发方式以及情感内容的异同填写
下表。诗歌情感抒发方式情感内容相同点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借景抒情/对国家时势的忧虑、悲慨。(1)____《登岳阳楼》(杜甫)(2)___(3)____23.两首诗画线句均有一“浮”字,请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其妙处。【答案】1.C2.流离失所的身世之悲/观景遗愁
的无奈直抒胸臆老病无依的悲戚/对亲朋的担忧眷恋/无以报国的悲痛3.“夕帆和雁正浮空”中“浮”字巧妙地把船帆、大雁、湖水交织一起,似乎帆与大雁均得进于空中,写出洞庭湖水清幽宁静的美感。乾坤日夜浮中“浮”字具有动感,仿佛日月都随洞庭水一起漂浮起落,呈现出雄浑壮阔的图景。
【解析】1.本题考查判定古代诗歌的体裁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收录所给的两首诗歌放在古代文学作品选这本书里,既然是把这两首诗放在古代文学作品选中,那么考生就要先找到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要从体裁、内容、形式等方面比较
这两首诗;然后观察备选选项所给的四本书名,找到最合适的那本即可。宋代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二)》和唐代杜甫的《登岳阳楼》这两首诗都讲究押韵、对仗、平仄,所以,从体裁来说,都是格律诗。陈诗是七言律诗,杜诗是五言律诗。所以应放在《格律诗萃》这
本书里最合适。A项,《乐府歌辞》是古代的中国诗歌总集,收录的是乐府诗,而这两首是格律诗。B项,“琴趣”是指词,《琴趣汇编》里收录的是词,而这两首是诗。D项,“古风”是一种文学载体,唐代以后诗人做古体诗,即称“古风”。《古
风拾贝》里收录的是古体诗,而这两首是格律诗。故选C。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根据两诗情感抒发方式以及情感内容的异同。这道题重点考查比较两首诗歌在情感抒发方式以及情感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抒情手法有直抒
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借典抒情、借物抒情,等等。回答情感题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抒情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抒情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题,第(1)空是赏析《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这首诗的情感。首先要读懂
这首诗。首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这些景物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颔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颈联,写诗人描写归途中的景色: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见枫叶红红。尾联,写诗人只顾观景,到了江陵诗还未完写
,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表面是写诗人流离失所的身世之悲,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以排遣对国家时势的忧虑之情。第(3)空可以填写“流离失所的身世之悲”或“观景遗愁的无奈”。3第(2)(3)空是赏析《登岳阳楼》(杜甫)这首诗
的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首先要读懂这首诗。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写洞庭的浩瀚无边的壮阔景象。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
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写自己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写出了诗人老病无依的悲戚之感。尾联,“涕泗流”诗人直接抒发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却
报国无门的哀伤、悲痛。所以,第(2)填写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第(3)空可以填写“老病无依的悲戚”,或“对亲朋的担忧眷恋”,或“无以报国的悲痛”都行。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题干要求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两首诗画线句中的“浮”字妙处。这道题重点考查的是炼字。诗歌炼字题的方法
: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陈诗,“夕帆和雁正浮空”的意思是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
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其中“浮”是飞来飞去的意思,写出了大雁爱空中飞翔时的自由,且一个“浮”字巧妙地把船帆、大雁、湖水交织一起,似乎帆与大雁均得进于空中,写出洞庭湖水清幽宁静的美感。“乾坤日夜浮”的意思是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浮”是“浮动”的意思,具有动感
,仿佛日月都随洞庭水一起漂浮起落,写出了洞庭湖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2020·建水县第六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
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
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4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
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4.D5.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
: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D项,非“直抒胸臆”,本词重点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
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上片侧重写景,写词人登高所见。在一派飒爽的晚秋天气中,词
人登高临远,大笔挥洒,描绘秋日晚暮江山如画的景色,视野开阔,气象壮观。下片抒怀。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别有言外之意。“门外楼头”化用“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说隋朝开
国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作者以此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是说千百年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他们只是徒然叹息荣辱兴废,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没有想到从
中吸取历史教训。结尾“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三句,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5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三句借古讽今,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
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2020·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念奴娇·过洞庭①宋张孝祥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
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③,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指与洞庭湖相连的青草
湖。③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6.词的上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营造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7.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答案】6.比喻夸张7.①“孤光自照”,
写出了词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②“肝胆皆冰雪”,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身的清白,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坚守。③“短发萧疏襟袖冷”,抒发了词人年华逝去的感叹和仕途失意的落寞、苍凉。④词的后五句,运用想象,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抒发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豁达和豪迈。【解析】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
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见的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鉴赏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其作用。上片“玉鉴琼田三万顷”一句中,“玉鉴”就是玉镜;琼是
美玉,“琼田”就是玉田。把湖水比作“玉鉴琼田”,运用比喻的手法,形容湖水的平静、明净、光洁。“三万顷”,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湖面广阔。因此,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营造了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7.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赏析诗词情感类的题
目,首先要通读诗词,在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题目、作者、注释、意象特点、抒情的词句、抒情手法等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①“孤光自照”,“孤”,既是孤单,又是孤高。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②“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
自己襟怀坦白、品质6高洁。③“短发萧疏”,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借以慨叹年华不在。“襟袖冷”,“冷”字,可指夜晚清冷、身体寒冷,也可以形容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的心灰意冷。④“尽吸西江③,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词人展开想象,以“西江”为酒,以“北斗”为杯,以“万象”为宾客纵情豪
饮,尽显胸怀的广阔与豪放不羁。“扣弦独啸”“不知”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更加表明词人沉浸其中不为世事羁绊的豁达心境。(2018·山西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生查子(宋)张孝祥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杯延玉漏迟,
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注)延:嫌弃。8.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两句变代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点,从韦庄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知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B.“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阵阵寒气袭入了女主
人公的住处,直接写出了女子独处深闺的无聊和內心的寂寞。C.“明月忽飞来”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月亮忽然出现如天外飞来的情景。月亮似乎对人也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际,忽然拨云而出。D.“花影和帘卷”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将帘幕和照在帘幕
上的花影一同卷起来的情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来表达出女子想要看月的心理。E.从词中写景来看,先是写傍晚时的霞明,然后写深夜时的烛暗,最后写忽然之间的月明。词中人物的心悄也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9.“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答案】8.BC9.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杯延玉漏迟”表面上是写酒杯嫌漏壶漏的慢,实则是将女主人的情感转移到了酒杯上,写女主人嫌时间过得慢,长夜难耐的心情。“烛怕金刀剪”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蜡烛害怕再被剪刀剪的心境,展现了女子一晚上独对孤灯,把
烧焦的烛芯剪了又剪,坐待天明的孤独与愁苦。【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应是间接抒情,而非直接抒情。C项中“比喻手7法
”有误。点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
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考核。(2021·广西南宁市·南宁三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宋)李之仪①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释)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
”,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10.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寄托着强烈的悲愤。C.“
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次,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11.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0.B
11.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作者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
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寄托着强烈的悲愤”分析错误。“春光已过三分”,此一句也不能看出词人的悲愤,
只能看出其伤春之8情。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春光已过三分”“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写出春光的流逝及其景象,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江山重叠倍销魂”,江山重重,词人不能看到京城,联
系注释“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分析,词人见群山遮目,不能望见京城,更觉愁苦。“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本句抓住意象“飞花”,“絮”来分析诗人的情感。“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下片点明题意,“伤感甚”
,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注释中“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可以看出其被排挤(或
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清愁满眼共谁论”的发问,可见其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2021·甘肃省岷县第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
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
处,寒冷凄绝。B.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之情。D.第二联写秋风起天气清,风
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13.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但悲是主调,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悲情。9【答案】12.D13.“不知明月为谁
好”,明月牵动着游子的思归之情,这是第一层“悲”;“早晚孤帆他夜归”,总有一天会回归,但不是今夜,这是第二层“悲”;“会将白发倚庭树”早是满头白发,却只能独倚庭树,这是第三层“悲”;“故园池台今是非”,故园的池台如今是否还在
,思乡之情溢于笔端,这是第四层“悲”。【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D.“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不是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悲喜交加、笑泪掺杂”“悲是主调”的关键词来分析。颈联“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意思是不知道明月是为了谁照路,反正迟早他会乘坐小舟归来。“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自然生悲;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
,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种种想法,牵动了诗人无限的悲哀之情。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故而悲情是主调。尾联“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头发慢慢白了依靠在庭树旁边,原来的庭院和水池已经和原来不一样。等到白
首回家的那天,在庭中体味世事人生。“会将”意为着这只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望,然而到时候也已经白发萧然,独自倚靠庭树,何其悲伤?且故园池台如今是否还在?白发之时要回家,但有家可回吗?展现对故园的忧虑,更
可见其“悲”之主调。(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和无咎韵(注)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注)①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
恰当的一项是()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10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D.尾句中的“客
”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4.A15.对镇江边防的安危的忧虑与关切。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名戍边官员,自然对此最为关切,因此诗人说“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
多闲日少”的劳累。朋友将要离别的离愁。对朋友旅途孤行无伴的担忧。对朋友远行后自己的孤单无友的忧虑。【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A.“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分析错误。“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欣赏窗外的风景。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夕阳吹角最关情”的意思是:黄昏时分吹起的号角最能牵动情怀。能够体现陆游对国家安危忧虑。“忙日苦多闲日少”的意思
是: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闲的日子很少。从中可以感受到陆游作为镇江通判任,政务十分繁忙,身心十分疲惫。“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的意思是:新添的忧愁往往在旧愁中生出,他乡没有友人陪伴,害怕你去远行。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诗人旧愁未消,又添离愁,表达出作者
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02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边尚颜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A.首联“嗅”字描写了饥饿的马匹于枯草处觅食的细节动作,暗示军队供养不足,反映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B.颔联写出了从广袤天空吹来的西北风,营造了阴冷、荒寂的环境,为下文生活和作战做了背景铺垫。11C.颈联虽点明了作战激烈带来的巨大流血牺牲,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但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D.唐朝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本诗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17.从写作手法看,本诗尾联与《采薇》最后一章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6.C17.①从情景关系看,以乐
景衬哀情。《采薇》写景“杨柳依依”以乐衬哀,表现离家出征的依依不舍;本诗“桃花暖色中”以乐衬哀,抒发了思乡之情。②从对比关系看,《采薇》通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今昔对比表达复杂情感
;本诗是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③从虚写方式看,《采薇》通过回忆过去虚写当初离家出征的景象,本诗通过梦境虚写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但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
志”错误。诗歌颈联没有抒发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主要突出战争的残酷。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已经点明是尾联,此诗又是边塞思乡诗,所以我们主要考虑如何传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战争的艰苦生活,理解诗句,点明手法,即可作答。如
尾联虚写梦境,想象故乡春来桃花盛开的美景。《采薇》通过回忆过去写当初离家出征的景象,离家之时是“杨柳依依”的景象。本诗尾联与前三联反映的边塞生活的艰苦现状形成对比,突出了思乡(厌战)之情。《采薇》通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今昔对比抒发戍边的不易与
思乡之情。“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本诗主要是以乐景衬哀情,想象越美,越能突显不得归乡的痛苦。而《采薇》末章写景时既有以乐衬哀,也有情景交融,景中含情。(2021·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一月考)阁夜①杜甫〔唐代〕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
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12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②跃马③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注:①这首诗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②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③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
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
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B.“五更”二句,写夜中所闻所见。上句借听觉正面写出了夔州一带战乱纷争,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山川美景秀丽,音调柔美。C.“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两句把偏远的
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D.“卧龙”二句,写诗人的感叹。诗人借用典故,写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终归于黄土。现实中个人的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19.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答案】18.B19
.(1)“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2)“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3)颔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4)“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慨;(5)“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讯断
绝的寂寥和无奈。【分析】1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上句借听觉正面写出了夔州一带战乱纷争”错误。上句应该是借听觉“侧面”写出了夔州一带战乱纷争。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
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
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13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
、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
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
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讯断绝的寂寥和无奈。(2021·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①。归帆去
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②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③,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④。(注)①簇:
箭头。②星河:天河,这里指长江。③门外楼头:语出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④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遗曲,即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
亡国之音。20.简要分析上阕画线句写法上的特点。21.王安石在结尾处化用杜牧诗句,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处化用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两处用意有何不同?【答案】20.①比喻、拟人(“如簇”似争相聚集在一起之意)②动静结合(或“
静中有动”)③注意描画景物色彩。④远近结合(或“由远而近”)21.①王诗借古讽今,借六朝覆亡的历史,劝告宋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应励精图治的思想感情。14②辛诗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像廉颇一样,被朝廷弃而不用,
用而不信,壮志难酬。(或“以廉颇自况,表白决心,对朝廷忠心耿耿,期盼再次被起用,施展抱负”)【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划线句句意: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澄江”句写水,运
用了比喻修辞;“翠峰”句写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这两句是静景,也是远景描绘。总写金陵山水,绘出广阔背景,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在眼前,描写奇伟壮丽;“归帆”“酒旗”则是对景物相对具体的描绘,这两句是动景,
也是近景描写。“练”“翠峰”“残阳”描画景物点染色彩,使画面色彩明丽,景象开阔高远。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王安石的词“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
《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这是借古讽今之意,抒发了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
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辛弃疾的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二是显示能力,自
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三是抒写忧虑,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2021·苏州市第五中学校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一剪梅宋•刘克庄小序: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②是王
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③。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元:通“原”。③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2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束缊”指用乱麻搓成火把。
“束缊宵行十里强”,写出连夜行路之景,紧扣小序中“饯”字。B.刘郎:指作者自己。唐代刘禹锡多次被贬,自称“刘郎”,此处借此称谓暗指个人身世。C.全词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D
.“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者鼓掌大笑,与作者和王迈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2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分析。15【答案】22.A23.始而愁苦,继而欣喜,最后慷慨奔放。①词人屡次遭贬,今又夜赴
广东,天寒地冻夜路难行,自然心生愁苦;②继而遇友人相送,更能把酒畅谈,词人深感欣喜;③最后,词人的欣喜之情在狂放不羁的情态之中,发展到顶峰,即使旁人不解议论,词人也睥睨世俗、纵情任性。【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
、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紧扣小序中‘饯’字”错误。应是紧扣小序中的“夜”字。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词语“天寒路滑”分析“心生愁苦”,结合“送刘郎”“酒酣”分析“欣喜”之情;结合“笑疏狂”“疏
又何妨,狂又何妨”分析“睥睨世俗、纵情任性”的情感。这是一首抒写与友饯别的令词。全篇表达了词人傲视世俗的耿介个性,是他主动向社会发动“攻击”的狂放表现。上片先写自己将在天亮之前拿着火把,走十多里的路,不可背负过重,便把衣囊抛弃,只挑
着诗囊上路。“宵行”已露旅途之苦,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天寒路滑马蹄僵”中“寒”“滑”“僵”三字极言自然条件的恶劣、旅途之艰苦。词人屡次遭贬,今又夜赴广东,天寒地冻夜路难行,自然心生愁苦。“元是王郎,来送刘郎”写友人相送之谊
。二人分手在即,却并不伤别感慨,而是痛饮酒酣,豪情满怀,谈文论诗,词人深感欣喜。二人高谈阔论,以致惊动了东邻西舍。最后三句写道:当别人笑他疏狂时,他满不在乎地回答他们,并不以疏狂为意。这正是对当时束缚思想的、严酷的礼法制度的挑战和抗议。“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态度明确坚定,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
,豪情动人。(2021·辽源市第五中学校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
,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24.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嫩凉”巧妙点题,突出题目中“秋试”之秋微凉、清爽的季节特点。16B.“春蚕食叶响
回廊”,生动贴切地描摹出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庄严寂静的情形。C.词人以“桃花浪”比喻春闱,用“桂子香”比喻秋闱,写词人期盼廓之先通过春闱,再通过秋闱。D.下阕最后两句与一般送别诗词情感不同,表达了对廓之参加科举
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福。25.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24.C25.(1)虚实相生。“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天气、被送者的衣着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
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2)比喻。“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
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3)用典。“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错在“先通过春闱,再通过秋闱”,应调换顺序。“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应该是“先通过秋闱,再通过春闱”。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
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
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
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17典故。如“鹏北海”,典出《庄子•逍遥游》。“凤朝阳”,典出《诗经•大雅•卷阿》等。如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
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郤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
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26.(2021·浙江高一月考)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
质精神却不易写,史书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品格。D.“独守”指俗儒死抱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提醒人们勿轻信史书,要善于分辨。【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主旨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误,颔联的
意思是: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据此可知,不是身后湮没无闻,而是身后功名被以讹传讹,产生谬误。故选B。(2021·河南信阳市·信阳高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浣溪沙张孝祥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
烟衰草有无中。18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2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两句从视觉听觉的
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B.上阕先勾勒出一幅明丽壮阔的秋日图,又以“澹烟衰草”烘托出词人感伤的心境。C.下阕抒写了作为爱国志士的词人北望中原的无限感慨,尾句中“挥泪向悲风”更突出了词人的悲愤。D.这首词
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28.这首词和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浊酒”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27.D28.相同点:都有感慨
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不同点:杜甫《登高》中还有年老多病的感伤;范仲淹《渔家傲》还表达出思乡之情;本词中还有对中原国土沦陷、陷入战火的悲痛。【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综合能力。D.“表达了词人收
复中原的坚定信念”错,“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整首词抒发的是词人无法收复失地的悲伤之情。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杜甫的《登高》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
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
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本词中说“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
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可见三首诗词中的“浊酒”都有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不同点。杜
甫的《登高》中除了为国事担忧,还有个人“繁霜鬓”,年老体弱又多病,连借酒浇愁都不可19能的伤感。范仲淹的《渔家傲》“家万里”“归无计”,还有思乡之情;本词中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还有对中原国土沦陷、陷入战火的悲痛。(2020·江苏省南京市第
十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
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B.颔联写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故乡的月亮,分外地明亮。C.颈联: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
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D.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30.“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和情关
系的角度简要赏析。3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9.B30.移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在“月”中寄托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31.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
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客观实景”理解有误。“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
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作者写月亮融入了自己的主观
感情,是移情于景。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20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
出了对故乡的感怀。3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其中“月是故乡明”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弟皆分散”表达对亲人的牵
挂和忧虑之情;“无家问死生”表达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之情;“况乃未休兵”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之情;“戍鼓断人行”表达民生凋敝,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之情。(2021·麻城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②。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苹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
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32.下列对这
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
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33.清人陈廷掉《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答案】32
.D33.①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②“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
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③“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21缓”的温情。【分析】32.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故选D。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陈廷焯所说的“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
缓”应分为两部分进行理解:一方面“龙吟虎啸”,表面上是“像龙在鸣叫,虎在咆哮”之意,常用来比喻相关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这里应是指词人所创作的词作读来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豪迈之感,联系词人是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
,同时结合原词“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等,可知词人借助诸葛亮和司马相如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期许。另一方面“和缓”恰与前所述“龙吟虎啸”相对,意为平和舒缓,原词“还自叹
中年多病,不堪离别”“儿女泪”“荆楚路,吾能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等,可知词人在送别友人时亦想到自身坎坷多舛的人生命运,不禁暗自神伤,怆然泪下,这又给人以婉约、悲愁、凄苦之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2021·黑龙江高一月考)阅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鹧鸪天①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3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为妙笔。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描写
细腻,意境清新淡雅,颇具诗情画意。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词人着意流连这里的景致,心情舒畅,自得其乐。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落时手拄藜杖缓步慢行。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这三句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D.“殷勤昨夜
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画龙点睛之笔。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词人在22大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也暗示了词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35.本词在写景方面手法丰富多样,试结合“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加以赏析。【答案】34.B35.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白鸟在
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分析】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词人着意流连这里的景致,心情舒畅,自得其乐”有误。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着意流连这里的景致。词人身为罪官,才能无从施展,只有过着幽人的生活。在这里透过此等画面,便能隐隐约约的看到的是词人那种百无聊懒、自寻安慰、无可
奈何的心境。故选B。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俯仰结合,空中是仰视角度,水中是俯视角度。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视觉写色;“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视觉、嗅觉相结合。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色彩绚丽。“时时”,时不时,经常,写出了白鸟之翻飞的迅疾。“细细”形容香气的,本是嗅觉角度,此处从视觉角度来写,运用通感,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
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2021·江苏苏州市·星海实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柏行①(节选)杜甫忆昨路绕锦亭②东,先主武侯同閟宫。23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
正直原因造化功。(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是杜甫在夔州时对夔州武侯庙前古柏的咏叹之作。②锦亭:指成都杜甫草堂,因紧靠锦江,且草堂中有亭,故称“锦亭”。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诗人回忆起成都的武侯祠,描写祠前古柏高
峻,郊原古朴,庙宇深幽,门户开敞的画面,一派静谧肃穆之境。B.后四句描写夔州武侯庙前的古柏,虽然盘踞高地,落落出群,正直伟岸,却饱受烈风吹撼,寄寓了诗人的无限怜惜。C.诗歌前后分别描写两地古柏,曲尽体物之妙;由
虚入实,时空交替,承转自然,拓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诗歌意境。D.诗歌用词精妙,联绵词“崔嵬”“窈窕”以及叠音词“落落”“冥冥”的运用,既突出了景物特征,又增强了音韵美。37.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答案】36.B37.含义:古柏的正直伟岸,不仅有神明的呵护,更是大自然的功劳。感情:诗人借物喻人,古柏的正直伟岸象征诸葛亮的高贵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赞美。【分析】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寄寓了诗人的无限怜惜”错,情感误读。后四
句写古柏盘踞高地,受烈风吹撼,却赖于神明之力与造化之功而保持着正直伟岸,表达的是对古柏的赞美。故选B。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意思是:它得到扶持自然是神明伟力,它正直伟岸原于造物者之功
。不为烈风所拔,似有神灵呵护,故曰神明力。柏之正直,本出自然,故曰造化功。本句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古柏的高耸正直来写人的正直,用丞相祠内的古柏表现诸葛亮的品质。由于刘备和孔明君臣二人有功德在民,人民不加剪伐,故柏树才长得这般高大;柏树的高大,正说明孔明的遗爱。24诗人借赞久经风
霜、挺立寒空的古柏,以称雄才大略、耿耿忠心的诸葛亮。诗写古柏古老,借以兴起君臣际会,以老柏孤高,喻武侯忠贞,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借以抒发了自己愿意报效朝廷但不能用事、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2021·宁夏银川一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壬辰
寒食①王安石②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③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④乐,但欲老渔樵。(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王安石之父曾为江宁通判,卒于官,葬于江宁。皇佑
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③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④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指代官位爵禄。3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的情思就如同被春风吹拂的杨柳千条万缕。B.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流下的眼泪很多,以致于使冶城潮水上涨。C.颈联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D.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39.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
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38.D39.①思乡之愁。首联“客思”句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思念家乡的愁绪。②哀悼之痛。颔联写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③早衰之叹。颈联写华发已生,朱颜早凋,表达作者感慨时光易逝、白发早生的幽怨。④为官之苦。尾联写诗人虽身居官位,却
没有享受到“轩冕之乐”,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想辞官归隐的愿望。【分析】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D.“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错误,尾联“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这是诗
人想过打渔砍柴的生活的原因。故选D。39.本题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25由诗歌标题“壬辰寒食”可知,诗歌创作的时间,由诗歌的注释“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可知创作的背景,为父亲扫墓之时写下这首诗歌,自然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哀悼之情。
由首联“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中“客思”这一情感词以及“杨柳”这一意象,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由颈联“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可知诗人此时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的面容也已经显得
苍老,流露年华逝去、白发早生的幽怨。由尾联“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以及诗人的有关情况来看,诗人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
艰难了,所以他发出不想知道做官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的感叹,让人感受到他的为官之苦。(2021·浙江高一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江上(一)王安石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离情被横笛,吹过
乱山东。江上(二)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4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上》(一)中“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两句描写诗人江上行舟所见:江水在风中荡漾着粼粼的微波,
江花纷纷飘着落瓣,一股秋天肃杀的气息扑面而来。B.《江上》(二)中“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生。C.《江上》(二)中三、四两句写江行的特殊感受,景
中有情,蕴深邃哲理于寻常景物中;陆游“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这两句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D.《江上》(二)一诗意象丰富,有秋阴,有含雨的晚云,有青山和江上影影绰绰的风帆;诗人摄取了各种近景,为我们勾勒出秋江暮云图和青山帆影图,雄健豪迈。41.两首诗虽同题,但所表达的
主旨与情感完全不同。请作具体分析。26【答案】40.D41.《江上》(一):虽题为《江上》,其实写的是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被笛声吹着走,深沉而久远;《江上》(二):诗歌描写了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在幽远淡雅的意境中表达诗人萧散恬淡的心绪,蕴含着前途遥远,道路无
穷的哲理。【分析】4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近景”“雄健豪迈”错,“近景”应为“远景”,“青山缭绕”“千帆隐映”都为远景,“雄健豪迈”应为“悠然淡远”。故选D。4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进行比较鉴赏的能力。第一首,“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意思是,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
眷怀之恋。第二首,写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写了秋阴,写了云、雨,写了青山和远处影影绰绰的风帆,都是很开阔、很宏大的物象。“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重重叠叠的青山似乎阻住了江水的去路,船转了个弯,眼前又见到无尽的江水,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渐渐逼近过来。这两句写江行的待殊感受,不
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表达了诗人萧散恬淡的心绪,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2021·四川省武胜烈面中学校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①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注)①三塔寺,在溧阳县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健康还宣城途经溧阳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
彻所劾罢。4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做铺垫。B.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C.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D.“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
坷的感慨,又能体现再次来此的欣喜。2743.本词结尾两句意境旷远,请从写景和抒情两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42.C43.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景。一静一动,描绘出一幅充满了蓬勃生气的画面。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
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恬适愉快的喜爱之情。【分析】4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C.“彻底解脱”错误,“此心到处悠然”,不仅是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
,自寻解脱的意思。故选C。4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从写景的角度,这两句主要写了寒光亭下的“水”和“沙鸥”,“水”“如天”,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这是静态的画面,而“飞起沙鸥一片”写的是“沙鸥”,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是动态的画
面,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从抒情角度:诗歌结尾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卒章显志、直抒胸臆,一种是以景结情、借景抒情。经过前面对最后两句内容的分析可知,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写景,这自然是以景结情,在对自然景象的描
绘之中,词人陶醉于其中,尤其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与鸥同盟的深意,流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梁的结笔。(2020·安徽省怀宁中学高一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①有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③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④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
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①张孝祥: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②青草:湖名,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28③明河:银河
。④岭表:指从五岭至海南之间的广东、广西地域,即岭南地区。岭表经年,指词人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4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B.“素月分辉,明
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相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胸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D.这首词,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风格柔美细腻,有婉约之词风。45.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的句子:“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本词和这一段苏文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中思想感情的异同。【答案】44.D45.①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
上畅游,都有自由飘逸之感,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②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表达了对表里如一的品格的自信;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解析】44.本题考查学生诗词综合赏
析能力。D项,“风格柔美细腻,有婉约之词风”赏析错误,应该是风格壮美,有豪放词风。故选D。45.本题考查学生诗词比较阅读能力。题目指出“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本词和这一段苏文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不完全相同”,要求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中思想感情的异同。苏轼《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白
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写作者泛舟在赤壁之下,看到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就放纵自己所乘坐的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
浩浩淼淼感觉自己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感觉自己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结合前文,作者看到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到如此美景,作者心中被贬谪的阴霾被涤荡开来,心胸变得开阔,舒畅起来,
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29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感觉自己好似“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本
词,结合注释“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可知本词是词人被贬北归途中而作。词人泛舟洞庭湖,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词人在洞庭湖上泛舟,感觉洞庭湖是“玉鉴琼田三万顷”,再者自己乘坐的一叶小船。词人用“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荡荡、一
碧万顷的湖水。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词人坐在小船上看到的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
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表里俱澄澈”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
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中的我,也如秋月和秋水一样,清澈明亮。也就是说词人自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
人,写自己品格之美,表达了对自己表里如一的品格的自信。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两首词中具体内容,从相同和不同两个方面进行作答即可。(2020·河北沧州市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西江月溧阳三塔寺[宋]张孝祥①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46.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讯湖边
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C.“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似乎满含深情,正是
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创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D.“此心到处悠然”是说自己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表达了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游山玩水,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3047.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答案】46.D47.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
湖水一碧万顷,天水相连,沙鸥自由飞翔其间的辽阔深远而又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词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词人“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暗寓着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返归自然的热切期待。【分析】4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
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错,此句表达的是词人无力改变世事,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的无奈。故选D项。47.试题分析:题干是“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
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题干已经规定了赏析的方向——从画面描写的角度。所以答题时,按照题干要求,首先要抓住词句中的意象,展开联想,把这两句词所描绘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然后点明手法以及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最后阐明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比如本题,“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通过“亭”“水”“天”“沙鸥”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一碧万顷,天水相连,沙鸥自由飞翔其间的辽阔深远而又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前一句“寒光亭下水连天”是静景,属于整体描绘,后一句“飞起沙鸥
一片”是动景,属于具体描写。所以词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词人“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暗寓着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返归自然的热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