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内蒙古赤峰市林东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精准解析】.doc,共(18)页,706.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74f8a0a21c123c6dd55daab8024d2a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化学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能可以转变
成为热能、电能等B.化学反应必然伴随发生能量变化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的变化引起的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多少与反应物的质量无关【答案】D【解析】【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一定
伴随能量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等,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或物质的量)的多少及物质的聚集状态,影响着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多少。【详解】A.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电能等,故A正确;B.化学反应的实质
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一定伴随能量变化,故B正确;C.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则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故C正确;D.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大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等有关,故D错误;故答案选D。【点
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从而体现出而整个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以以热能、光能、电能等不同形式释放出来。2.从能量变化的角度来认识,下
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都是放热的B.化学变化都是吸热的C.反应物所含能量等于生成物所含能量D.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含能量会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A.化学变化不一定都是放热的,也可能吸热,A选项错误;B.化学变化不一定都是吸热的,也
可能放热,B选项错误;C.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反应物所含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所含能量,C选项错误;D.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含能量一定会发生变化,D选项正确;答案选D。3.下列元素中
,原子半径最大的是A.LiB.NaC.FD.Cl【答案】B【解析】【分析】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半径增大进行分析;【详解】Li、F位于第二周期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推出r(Li)>r(F)
,Na与Cl位于第三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推出c(Na)>r(Cl),然后利用同主族从上到下半径增大,推出原子半径最大的是Na,故B正确;答案:B。【点睛】一般微粒半径大小的判断:①看电子层数,一般电子
层数越多,半径越大;②看原子序数,当电子层数相等,微粒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③看电子数,当电子层数相等,原子序数相同,微粒半径随着电子数的增大而增大。4.Ce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稀土金属元素,下列关于14058Ce的说法正确的是A.质子数为82B.质量数为198C.中子数为140D
.核外电子数为58【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来解答。【详解】14058Ce的质子数为58,质量数为140,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140-58=82,核外电子数=58,故答案选D。5.某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分子式是H4RO4,则其氢化物的分子式是()A.RH3B.H2RC.RH4D.HR【答案】C【解析】【详解】某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分子式是H4RO4,根据分子中化合价
的代数和为0,得最高正价为+4价,再根据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得出最低负价为-4价,则其氢化物为4RH,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同种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间的关系及应用,解题的一般方法是:根据化学式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0,先算出该元素的最高正价,再
根据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得出最低负价,从而判断氢化物的分子式。6.能证明NaCl是离子化合物的事实是A.常温下是固体B.熔融态能导电C.水溶液能导电D.易溶于水【答案】B【解析】【详解】离子化合物在熔化状态下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熔融态能导电,共价化合物在熔化状态下不能
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熔融态不能导电,则能证明NaCl是离子化合物的事实是熔融态能导电,故选B。7.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A.原子量逐渐增大B.核电荷数逐渐增大C.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答案】C【解析】【详
解】由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可知,在周期表中的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则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的变化,故答案为C。8.元素周期表里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能找到()A.新制农药元素B.制催化剂元素C.制半导体元素D.制耐高
温合金元素【答案】C【解析】【详解】A.制农药的元素一般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非金属元素氟、氯、硫、磷等通常可以用来制取农药;B.制催化剂的元素一般位于过渡元素;C.制半导体的元素一般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D.制耐高温的合金元素一般在过渡元素里寻找。故选C。【点睛】注意过渡
元素不是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处的元素,而是指副族和第Ⅷ族元素。9.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IA族的所有元素都是金属元素B.同周期主族元素中,第ⅦA族元素原子半径最小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
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D.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8个族【答案】B【解析】【详解】A.氢元素属于第IA族,但属于非金属元素,A错误;B.同一周期主族元素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第ⅦA族元素是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主族元素,B正确;C.He是稀有
气体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2,C错误;D.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共16个族,包括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第Ⅷ族,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10.下列各组中,属同一主族的是()A.Mg、Be、CaB.O、
As、SC.N、P、SeD.F、I、Ar【答案】A【解析】【详解】A.Mg、Be、Ca原子核外最外层都有2个电子,属于第IIA族,A正确;B.O、S属于第VIA族,而As属于第VA族,不是同一主族的元素,B错误;
C.N、P属于第VA族,Se属于第VIA族,不是同一主族的元素,C错误;D.F、I属于第VIIA族,Ar属于0族元素,不是同一主族的元素,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A。11.下列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的是()A.B.C.D.【答案】B【解析】【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一看反应:看是否有能自发进行的
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一般是活动性强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反应);二看两电极:一般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三看是否形成闭合回路,形成闭合回路需三个条件①电解质溶液,②两电极直接或间接接触,③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两个电极都是铜电极,电极材料相同,
不符合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该装置不是原电池,A选项错误;B.锌比碳活泼,锌与硫酸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锌做负极,碳做正极,硫酸做电解质溶液,符合原电池构成条件,该装置属于原电池,B选项正确;C.不是闭合回路,该装置不
属于原电池,C选项错误;D.无水乙醇不属于电解质,不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不符合原电池构成条件,该装置不属于原电池,D选项错误;答案选B。12.据报道,氢燃料电池公交汽车已经驶上北京街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解水制取氢
气是理想而经济的制氢方法B.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不需要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C.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空气污染D.氢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答案】C【解析】【详解】A.电解水会消耗大量的电能,故不经济,A说法错误。B.氢气密度小,发展氢氧燃料电池汽车需要
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B说法错误。C、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空气污染,C说法正确;D、氢氧燃料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说法错误。正确答案选C。13.关于原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
质子和中子组成的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C.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D.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都是2【答案】B【解析】【详解】A.普通H原子中没有中子,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故A不选;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1~8个,不超过8个,故B选;C.除He外,稀有气体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故C不选;D.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不都是2,也可能是8,故D不选;故选B。14.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A.O、S、Na、K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B.Na、Mg、Al、Si的金属性逐渐增强C.HF、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增强D.KOH、Ca(OH)2
、Mg(OH)2、Al(OH)3的碱性逐渐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到右半径逐渐减小,正确;B.同一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Na、Mg、Al、Si的金属性逐渐增强;C.HF、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减弱;D.KOH、Ca(OH)2、Mg
(OH)2、Al(OH)3的碱性逐渐减弱。15.X、Y都是短周期元素,X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6,X和Y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R,则下列关于R的叙述正确的是()A.R一定是
共价化合物B.R一定是离子化合物C.R可能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D.R可能是液态物质,也可能是固态物质【答案】CD【解析】【分析】X、Y都是短周期元素,X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所以X是第ⅠA族元素,可能是H或Li或Na元素;Y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6
,该元素属于第ⅦA元素,F元素没有正价,所以Y是氯元素;【详解】A.X和Y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①HCl共价化合物,或②LiCl离子化合物,或③NaCl离子化合物,A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错误;C.R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如氯化氢;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LiCl和NaCl,C正确;D.R可能是气态物质,例如氯化氢;也可能是固态物质,例如如LiCl和NaCl,D正确;答案选CD。16.X、Y、Z、Q、W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是组成空气的
主要元素,Y2-与Z+核外电子排布相同,Q的原子序数为Y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Y组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和1:2的两种化合物均是共价化合物B.Y和Z可组成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和1:2的两种物质C.Y、Q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Q>YD.X、Q、W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X
>W>Q【答案】A【解析】【分析】X、Y、Z、Q、W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是组成空气的主要元素,原子序数Y>X,所以X是N元素,Y是O元素;Y2-与Z+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Z是Na元素;Y是O元素,原子序数是8,Q的原子序数为Y的2倍,则Q是16号元素S,则W是Cl元素,据此
分析解答。【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是N元素,Y是O元素,Z是Na元素,Q是S元素,W是Cl元素。A.X、Y组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是NO,1:2化合物是NO2,二者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属于共价化合物,A正
确;B.和Z组成的化合物有Na2O、Na2O2,二者的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B错误;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Y>Q,所以Y、Q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Q<Y,C错误;D.X、Q、W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HNO3、H2SO4、HCl
O4,酸性最强的是HClO4,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A。【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把握元素的位置、原子序数、原子结构来推断元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侧重学生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把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与规律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应
用。17.下列有关硅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晶体硅具有金属光泽,可以导电,属于金属材料B.常温下,硅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自然界中的硅大部分以游离态存在C.2SiO可由两种单质直接反应生成,将其加入2BaCl溶液中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D.除去2SiO中混有的3BaCO可加入适量的稀盐
酸【答案】D【解析】【详解】A.晶体硅具有金属光泽,可以导电,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A错误;B.常温下,硅的化学性质稳定,但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B错误;C.2SiO可由两种单质直接反应生成,但它与2BaCl溶液不反应,
C错误;D.2SiO中混有BaCO3,加入稀盐酸,BaCO3溶解,过滤洗涤后,便可得到纯净的SiO2,D正确。故选D。18.下列有关化学反应过程或实验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氯气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氯气是电解质B.漂白粉和明矾都常用于自来水的处理,二者的作用原理是相同的C
.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但实际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次氯酸而不是氯气D.氯水中加入有色布条,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Cl2存在【答案】C【解析】【详解】A.氯气属于单质,氯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B.漂白粉是利用了
强氧化性杀菌消毒,明矾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的悬浮物,用于净水,原理不相同,故B错误;C.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而氯气没有漂白性,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实际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次氯酸而不是氯气,故C正确;D.氯水中加入有色布条
,布条褪色,是因为氯水中含有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故D错误;故选C。19.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D.用氯
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验【答案】D【解析】【详解】A正确,氨气在瓶中因为大量溶解于水,使得瓶内外压强差加大,所以产生喷泉。B正确,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溶于水形成一水合氨,是一种弱碱。C正确,因为水被压回瓶内,
说明瓶外的压强大于瓶内。D错误,氯气在水里的溶解度小,不能形成较大的压强差。20.下列关于氮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氮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B.氮的氧化物都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C.NO2与H2O
反应生成HNO3,所以NO2是酸性氧化物D.NO和NO2均有毒【答案】D【解析】【详解】NO、NO2等不是酸性氧化物,A项错误;N2O5中氮元素为最高价,只有氧化性,B项错误;尽管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但N的价态发生了
变化,故NO2不是酸性氧化物,C项错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都有毒,故D正确。21.下列有关浓H2SO4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浓H2SO4与铜片共热的反应中,浓H2SO4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B.浓H2SO4与金属活动
性顺序中氢后面的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一般为H2C.常温下,铁或铝不与浓H2SO4反应,所以可用铁或铝制的容器贮存浓H2SO4D.浓H2SO4是不挥发性强酸,氢硫酸是挥发性弱酸,所以可用浓H2SO4与FeS反应制取H2S气体
【答案】A【解析】【详解】A.浓H2SO4与Cu片共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O4(浓)+CuCuSO4+SO2↑+2H2O,由反应式可知,若2molH2SO4参加反应,其中1molH2SO4作氧化剂被还原为S
O2,另外1molH2SO4起酸的作用,故A项正确;B.浓硫酸中存在的是H2SO4分子,其分子中+6价的硫易得到电子,体现强氧化性,浓H2SO4把金属氧化的同时本身被还原为硫的低价化合物SO2,故B项错误;C.常温下铁或铝不是不与浓H2SO4反应,而是反
应的结果是铁、铝表面形成一薄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从而阻止了内部金属继续与浓H2SO4反应,故C项错误;D.浓H2SO4有强氧化性,H2S有强还原性,前者能把后者氧化,因此,得不到H2S气体,故D项错误;故选A。22.下列关于硝酸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B.浓硝酸与金属
反应不放氢气,而稀硝酸与金属反应可置换出氢气C.因常温下铝和铁不与浓硝酸反应,所以浓硝酸可盛放在铝制或铁制容器中D.硝酸与金属反应时,只表现出氧化性【答案】A【解析】【详解】浓、稀硝酸都有氧化性,可与除Au、Pt之外
的所有金属反应;且不产生氢气,在与金属反应时,硝酸既表现氧化性(被还原为含有氮元素的物质)又表现酸性(生成硝酸盐),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常温下,浓硝酸可盛放在铝制或铁制容器中,因为铝和铁在冷浓硝酸中钝化,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只有A正确;故答案选
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6分。)2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在11H、21H、31H、2312Mg、2412Mg和6529Cu中共有______种元素,______种原子(2)下列各组微粒:①
16O2和18O2②H2和D2③1735Cl和1737Cl④1H218O和2H216O属于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物质中:H2O2、KCl、Na2SO4、Na2O2、HCl、O2;其中只含离子键的是________,只含极性键的是______,既含离子键又含极
性键的是_____,既含离子键又含非极性键的是_______(4)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Na2O2:______________H2O2:________________(5)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H2S: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Cl: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2).6(3).③(4).KCl(5).HCl(6).Na2SO4(7).Na2O2(8).(9).(10).(11).【解析】【详
解】(1)11H、21H、31H为氢元素的3种不同核素,2312Mg、2412Mg为镁元素的2种不同核素,6529Cu为铜元素的一种核素,故共有3种元素,6种原子,故答案为:3;6;(2)①16O2和18O2是由氧元素形成的单质,故①不选;②H2和
D2是由氢元素形成的单质,故②不选;③1735Cl和1737Cl是氯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③选;④1H218O和2H216O都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故④不选;故答案为:③;(3)H2O2含有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KCl含有离子键,Na2SO4
含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Na2O2含有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HCl含有极性共价键,O2只含非极性共价键;因此,只含离子键的是KCl,只含极性键的是HCl,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键的是Na2SO4,既含离子键又含非极性键的是Na2O2,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是H2O2,故答案为:KCl
;HCl;Na2SO4;Na2O2;(4)H2O2分子中H原子和O原子形成共价键,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Na2O2是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答案为:;;(5)H2S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形成的过程:,氯化钾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写出电荷及电性并用“[]”
括起来,阳离子写出电荷和电性即可,氯化钾的电子式为,故答案为:;。【点睛】判断物质为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时,一般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容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容易形成共价键,同一种非金
属元素间形成非极性键,不同种非金属元素间形成极性键,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只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24.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其中能量的主要形式是热能。I: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往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
入5mL盐酸于试管中,试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有
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实验推知,MgCl2和H2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镁片和HCl的总能量。II:从能量变化的角度研究反应:2H2+O2=2H2O。(1)如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中
能量变化的是_________。(2)已知断开或形成1mol化学键吸收或放出的能量,叫做该化学键的键能,单位为kJ·mol-1。一些键能数据如下表:化学键H—HO=OH—O键能(kJ·mol-1)4364
96463请回答:断裂反应物2molH2和1molO2的化学键,需要_______的总能量为______kJ;形成生成物2molH2O的化学键,需要______的总能量为______kJ。所以该反应能量变化值的大小_____
_______kJ(填数值)。【答案】(1).镁片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烧杯中溶液变浑浊(2).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析出Ca(OH)2晶体(3).Mg+2H+=Mg2
++H2↑(4).小于(5).A(6).吸收(7).1368(8).放出(9).1852(10).484【解析】【分析】Ⅰ.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往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mL盐酸于试管中,镁是活泼金属,可与酸发生反应,反应放热,
由于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会有Ca(OH)2析出,从而饱和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分析解答;Ⅱ.(1)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氢
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为放热反应,据此分析解答;(2)1molH2中含有1molH—H键,1molO2中含有1molO—O键,1molH2O含有2molH—O键,结合键能数据进行计算。【详解】Ⅰ.(1)镁与稀盐酸会发生反应:Mg+2HCl=MgCl2+H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
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实验现象为: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烧杯中溶液变浑浊,故答案为: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烧杯中溶液变浑浊;(2)由(1)分析可知,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且该反应放热,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
有固体析出,故答案为: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且该反应放热,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有固体析出;(3)镁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H+=Mg2++H2↑,故答案为:Mg+2H+=Mg2++H2↑;(4)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反
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故MgCl2溶液和H2的总能量小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故答案为:小于;Ⅱ.(1)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这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因此能正确表示该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是A,故答案为:A;(2)由于断
键吸收能量,则拆开2molH2化学键需要吸收2mol×436kJ/mol=872kJ,拆开1molO2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是1mol×496kJ/mol=496kJ,则断键共需要吸收的能量是872kJ+49
6kJ=1368kJ;形成4molH-O键放出的能量是4mol×463kJ/mol=1852kJ,所以2mol氢气反应最终放出的能量是1852kJ-1368kJ=484kJ,故答案为:吸收;1368;放出;1852;484。25.原电池的发明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I:如图所示,烧杯中
都盛有稀硫酸。(1)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2)中的电极反应:Fe:______________、Sn:______________Sn极附近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
)中被腐蚀的金属是______________、比较(1)、(2)、(3)中纯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II:依据氧化还原反应:Cu+2Fe3+=2Fe2++Cu2+设计的原电池
如图所示。(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电解质溶液Y是_____。(2)Ag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_。(3)针对上述原电池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双选)A.原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Cu+2Fe3+=2Fe
2++Cu2+B.原电池工作时,X电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原电池工作时,银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D.原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向Ag极移动【答案】(1).Fe+2H+=Fe2++H2↑(2).Fe-2e-===Fe2+(3).2H++2e-===H2
↑(4).增大(5).Zn(锌)(6).(2)>(1)>(3)(7).Cu(8).FeCl3或Fe2(SO4)3(9).Fe3++e-===Fe2+(10).CD【解析】【分析】Ⅰ.装置(1)发生金属Fe与稀硫酸的置换反应,装置(2)
、(3)均为原电池,(2)中Fe为原电池的负极,Sn为原电池的正极,(3)中Zn为原电池的负极,Fe为原电池的正极,形成原电池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据此分析解答问题;Ⅱ.由反应Cu+2Fe3+===2Fe2++Cu2+可知,Cu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Fe3
+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因此,据此反应设计原电池时,可用Fe3+的盐溶液作电解质,Cu作负极材料,电解反应式为:Cu-2e-===Cu2+,不活泼电极Ag作正极材料
,电极上Fe3+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Fe2+,电极反应式为Fe3++e-=Fe2+,据此分析解答问题。【详解】Ⅰ(1)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则(1)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
Fe2++H2↑,故答案为:Fe+2H+===Fe2++H2↑;(2)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铁的金属性强于锡,则(2)中铁是负极,电极反应为Fe-2e-===Fe2+;Sn是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放电,则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所以Sn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故答案为:Fe-2e-===
Fe2+;2H++2e-===H2↑;增大;(3)锌的金属性强于铁,锌是负极,失去电子,则(3)中被腐蚀的金属是Zn,其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1)、(2)、(3)中纯铁被腐蚀的速率
由快到慢的顺序是(2)>(1)>(3),故答案为:(2)>(1)>(3);Ⅱ(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为负极,电极材料为Cu,电解质溶液为Fe3+的盐溶液,可以是FeCl3或Fe2(SO4)3溶液,故答案为:Cu;Fe
Cl3或Fe2(SO4)3;(2)Ag为原电池的正极,电极上Fe3+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Fe2+,电极反应式为Fe3++e-=Fe2+,故答案为:Fe3++e-=Fe2+;(3)A.由上述分析可知,原电池的总反应为Cu+2Fe3+===2Fe2++Cu2+,
A选项正确;B.原电池工作时,X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B选项正确;C.原电池工作时,Ag为原电池的正极,电极上Fe3+得到电子发生发生还原反应,C选项错误;D.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该装置X(Cu)极为负极,故阴离子向X(Cu)极移动,
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D。26.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体现了元素位构性的关系,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Sn的最高正价为________,Cl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Bi的最高价氧化物为________。(2)元素Ga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3)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断:①阴影部分元素的氢化物热稳定性最高的是__
______(填化学式)。②N、O、Al、Si,原子半径大小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③H3AsO4、H2SeO4、H2SO4的酸性强弱顺序:______________(4)为比较元素C和Si的非金属性强弱,用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溶液B应该选用_______
____溶液,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说明C和Si非金属性强弱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2).HClO4(3).Bi2O5(4).第四周期第ⅢA族(5).HF
(6).Al>Si>N>O(7).H2SO4>H2SeO4>H3AsO4(8).NaHCO3(9).除去HCl(10).Na2SiO3+H2O+CO2=Na2CO3+H2SiO3↓或Na2SiO3+2H2O+
2CO2=2NaHCO3+H2SiO3↓【解析】【详解】(1)碳、锡同为第IVA族,其最外层均有4个电子,所以Sn的最高价为+4;Cl最外层有7个电子,其最高价为+7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ClO4,Bi的最外层有五个电子,其最高价氧化物为Bi2O5,故答
案为:+4;HClO4;Bi2O5;(2)B元素为第2周期第ⅢA族,和它同主族的相差两个电子层的是Ga元素,在第4周期第ⅢA族,故答案为:第四周期第ⅢA族;(3)①阴影部分为卤族元素。同主族元素从下往上,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故卤族元素中F的非金属性最强,其对应的氢化物热稳定性最高,故答案为:HF;②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因此原子半径:Al>Si>N>O,故答案为:Al>Si>N>O;③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
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也越强,非金属性:S>Se>As,所以酸性:H2SO4>H2SeO4>H3AsO4,故答案为:H2SO4>H2SeO4>H3AsO4;(4)比较C、Si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通过比较H2CO3和H2SiO3的
酸性强弱来实现,而比较两种酸的强弱可利用“复分解反应中强酸制弱酸的基本原理”,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CO2中混有少量的HCl气体,故溶液B可选用饱和NaHCO3溶液,以除去挥发出的HCl气体,将生成的CO2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后再将
气体通入Na2SiO3溶液,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Na2SiO3+H2O+CO2=Na2CO3+H2SiO3↓或Na2SiO3+2H2O+2CO2=2NaHCO3+H2SiO3↓,依据生成白色胶状沉淀,得出酸性H2CO3>H2SiO3,所以据此可判断
出非金属性C>Si,故答案为:NaHCO3;除去HCl;Na2SiO3+H2O+CO2=Na2CO3+H2SiO3↓或Na2SiO3+2H2O+2CO2=2NaHCO3+H2SiO3↓。【点睛】解答本题时,从元素在周期
表中的位置出发,进行“位构性”的相互推演。形象地从位置中看出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明确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的强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