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429.500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6)页,429.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626a54230eb233220c71d275ea24df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诊断性测试高一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如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从坐而站到跪。这一变化反映了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B.皇权的不断强化C.地方权力不断加强D.相权的不断加强【答案】B【解析】【详

解】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①到图③的变化:从大臣坐议事,到大臣站着议事,到大臣跪受笔录,说明大臣地位的下降,皇权不断的加强。故答案为B,排除D;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权与相

权,没有体现地方权力,排除C。2.“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形成了议会下院与国王的分权。议会仅仅夺取了立法权和财政权,行政大权仍然是国王的“世袭领地”。但国王为了便于推行其政策,不得不从下院势力最大的(即多数党的)议员中选用大臣。这表明当时英国A.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B.《权利法案》遭到破坏C

.实现了权力间的制衡D.“议会至上”得以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仍然掌握行政大权,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故选A;《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利受到议会制约,材料现象没有破坏《权利法案》,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国王对议会的制约,排除C;《权

利法案》确立“议会至上”,排除D。3.有学者认为,美国独立之初,其“国情非常特殊,更像是日后的联合国”。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是,美国A.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B.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C.联邦制存在严重弊端D.各州有明显的分离倾

向【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更像是日后的联合国”指的是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邦联实际上是一个指挥加盟成员采取共同行动、协调彼此关系的政府间组织,邦联议会只是各州的一个协调机

关,几乎没有实权,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邦联政府是当时各州意志的体现;C选项错误,独立之初美国实行的是邦联制,不是联邦制;D选项错误,美国独立之初“更像是日后的联合国”不能体现出各州具有分离倾向。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

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可知,西方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转变,由商品输出扩展至资本输出,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中国的阶段性特征,C项正确;《南京

条约》签订后西方开始大量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对中国商品输出加剧,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5.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

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的准确识记,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B。A中的“第一次”表述错误;武昌起义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清起义,也不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不选CD。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

昌起义【名师点睛】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

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6.“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与诗中空格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三大【答案】C【解析】【详解】由“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

行。□□□□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可知这次会议是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并且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故C项正确;AB项是1927年发生,排除;D项是1923年召开的,排除。【点睛】根据关键信息“万里征途”“毛公统率”判断应是指长征期间,由错误到胜利的

转变,因此“端航向”的应是遵义会议。7.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生产工具的变革是农业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故

选C;A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曲辕犁”,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8.古人在形容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漆器时说:“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这主要说明官营手工业A.生产由官府垄断B.标准极高

不计成本C.产品到市场销售D.管理严格技术保密【答案】B【解析】【详解】“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说明漆器的制作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官营手工业标准极高,生产不计成本,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销售,

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9.北宋时期徽州地区开始出现比较著名的大商人。如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城的一-半,号称“祝半城”;祁门程氏兄弟经商致富,号称“程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A.形成了区域性商人群体B.商品经济更进一-步发展C.出现了士商合一的趋势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北宋时期徽州地区出现了比较著名的大商人,“祝半城”“程十万”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故

选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是在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A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士商合一的趋势”,C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固守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点睛】考查层次——理解;难度:易;考查目的:商业的发展。10.“农不废耕,

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所体现的经济政策是A.重农抑商B.重商主义C.闭关锁国D.工商皆本【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可知材料重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主张抑制商业,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体现,A项正确;重商主义是西方工场手

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体现闭关锁国思想,排除C项;材料主张抑制商业,而非工商皆本,排除D项。故选A。11.“到十七世纪中期,它的造船业占当时世界的首位,商船吨位占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挂着它的国旗的船舰游弋世界各大海洋。”这里的“它”是A.荷兰B.

葡萄牙C.英国D.西班牙【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十七世纪中期,它的造船业占当时世界的首位”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荷兰在当时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A项正确;葡萄牙与西班牙殖民扩张是在15、16世纪,排除BD;英国在18世纪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排除C项。故选A12.大英博物馆中某单元

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印度王朝)王子的细密画、贝宁(西非国家)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夏威夷编篮头盔,等等。该展览单元的主题可能为A.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B.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C.

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D.创造与征服(1800年至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世界各地的特产汇聚到大英博物馆,这说明世界联系的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以来开始的新航路开辟及早期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开

始连为一体,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因此材料中的主题是邂逅与连结,C选项符合题意;300-1100年的世界虽然有局部交流,但是基本上处于一种孤立隔绝的状态,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英国的变革与挑战,B选项排除;创造与征服指的是工业革命后的世界,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变革及西方国家的

扩张,材料未涉及,D选项排除。13.1955年,苏联与东欧七国缔结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它的成立标志A.冷战正式开始B.不结盟运动兴起C.两极对峙格局形成D.两极格局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波兰首都华沙缔结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阵营形成对峙,两极格局

由此形成,故C项正确;1945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兴起兴起于1961年,绝大部分国家是亚、非及拉美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排除D项。故选C。14.“冷战时

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据此可知冷战A.加剧了整个世界局势的紧张B.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C.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

面D.最终形成世界多极化的格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可知,材料认为冷战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持了“漫长的和平时代”,故选B;A材料无法体

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一超多强”、世界多极化的格局的信息,排除CD。15.1990年,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致信美国总统布什,宣称“必须以美、日、欧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同年5月,海部俊树又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日本愿意在新的时代为全球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海部俊树的目的是A.谋求政治

大国地位B.巩固美日政治同盟C.促进世界和平发展D.推动国内经济复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必须以美、日、欧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日本愿意在新的时代为全球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逐渐调

整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选A;BC不是日本的根本目的,排除;材料反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并非为了发展国内经济,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必须以美、日、欧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日本愿意在新的时代为全球和平与

繁荣做出贡献”,联系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影响分析解答。16.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中指出: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将决定

本世纪最后1∕3时间的前途。鉴于此,美国政府A.结束与苏联对峙竞争状态B.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调整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D.将放弃全球霸权主义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经济角度”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美国、日本和西欧三足

鼎立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不得不承认两者平等的伙伴地位,调整与对西欧和日本的关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以苏联一极的坍塌而结束,不是美国政府为此采取的措施;B选项错误,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是在197

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美国并未放弃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7.《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对“人的安全”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界定:“人的安全可以说是涵盖了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能够避免诸如来自饥饿、疾病、心理压抑等的长期性威胁;二是保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于突如其来的伤

害性的灾难。”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人的安全”逐渐成为世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据此分析合理的是A.国际社会关注的安全从国家转移到人类自身B.国际社会已将人的安全上升到首要价值C.多极化势下国际政治研究议题发生重大改变D.新形势下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答案】

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以“人的安全”为核心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故D项正确;题干并未说明国际社会淡化关注国家安全,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国际社会将人的安全上升到首要

价值,排除B项;“重大改变”表述过于夸大,国际社会依然传统安全问题的,排除C项。故选D18.美国“退群”统计表“退群”时间国际组织/协定2017年1月23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017年6月1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2017年10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

12月2日全球移民协议2018年5月8日伊朗核协议2018年10月3日决定退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2018年10月17日启动退出万国邮政联盟如表中美国的“退群”举动A.说明美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意味着西方阵营不断分化C.反映其着眼于创建新的双边体系D.说明其强烈的功利主义外交【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美国退出各种群体,体现他强烈的现实主义,以自己国家利益为标志,故D项符合题意;退出国际组织,减少了责任与担当,违背历史潮流,A项不符合题意;美国退群体现单边主义,不能看出阵营分化,B项不符合题意;美国一直是单边主义,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19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这些观点最能解读我国的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依法治国的理念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一国两制”构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

家作主的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与法治建设无关,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排除C项;“一国两制”关及国家统一问题,与题干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20.身份证件有时也会成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为

爱国华侨陈嘉庚1954年参加某次重要会议的代表证。这次会议A.核心议题是筹建新中国B.中心任务是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C.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D.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

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选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核心议题是筹建新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排除ACD。21.“在一九五八年,

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也有了巨大的跃进。据统计,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等地,一九五八年工业总产值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八,粮食产量也增长了百分之八十三。”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一国两制”【答案】A【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8年我国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激发了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故A项正确;题干与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制度及“一国两制”无直接关系,排除BCD三项。故选A22.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

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A.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C.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D.探索完善基层村民自

治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本题涉及的是村委会的基层民主,村委会的改进,是基层民主的表现,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表现。村委会的相关内容是基层民主的体现,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的探索。分析选项,D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基层组织建设23.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A.保障人权自由B.完善法律体系C.重视与时俱进D.强化政府职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等写入宪法”等信息可知,表明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宪法修正案,不是保障人的自由权利问题,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中全国人大通过的五次宪法修正案内容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与时俱进的

特征,不是完善法律体系,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强化政府职能无关,故D选项错误。24.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70年来,我们顺应两岸同胞共同愿望,推动打破两岸隔绝状态,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启两岸同胞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相互往来日

益密切。”两岸取得这些成就的政治基础是A.一国两制B.“和平统一”方针C.九二共识D.中美关系的缓和【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方向,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后的制度安排,不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B选项错误,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是“九二共识”,不是“和平统一”方针;D选项错

误,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中美关系不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5.促成中国1949—2009年期间三次建交高峰的共同因素是()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中美关系的正常化C.中

国开展全方位外交D.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A【解析】【详解】数轴显示三次外交的高峰分别是1949年,1972年以及1992年,这三次外交高峰的出现都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关,A正确;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属于第二次外交高峰的原因,B错误;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和开展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均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表现,C和D项错误。26.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有意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有效的淡化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化特质,从而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

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这次会议A.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B.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C.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D.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故选D;AB是日内瓦会议的成果,排除;万隆会议是亚非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会议,并非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27.有学者指出,建国初的“一边倒”政策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

,而是指在世界斗争的格局中,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由此可见,“一边倒”政策A.是基于形势的正确选择B.违背了独立自主

的外交原则C.未关注意识形态的对立D.是指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往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结合所学可知新中

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一边倒”是使中国在维护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是基于形势的正确选择,答案为A,排除B;与苏联意识形态是一致的,C错误;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而

不是不予资本主义国家往来,D绝对化,排除。28.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某次欢迎宴会上致辞:“现在是只争朝夕的时候,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时候了。本着这种精神,我请求诸位同我一起举杯,为毛主席,为周总理,为中美友谊干杯”。此时是A

.1950年B.1955年C.1972年D.1979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某次欢迎宴会上致辞”“为中美友谊干杯”,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故选C;2

0世纪50年代,美国敌视中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场景,排除AB;1979年中美建交,毛主席、周总理已经去世,排除D。29.从田中内阁成立到完成田中访华的准备工作,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从7月7日田中声明到

9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署建交联合声明,只用了82天。这是国际政坛上闪电般的速度,就连日本国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感。促成该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D.日本对华友好政党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促成中日邦交迅速正常化的直接原因在于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了正常化进程,C项正确;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动下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二战后日本对华友好政党的努力,都不是促成中日邦交快速实现正常化的直接原因,ABD三项不符

合题意。30.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的态度。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A.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流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活动C.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

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D.推行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可以知道材料反映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内容,故

AD两项排除。材料也没有涉及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故C项排除。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二、材料题31.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也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

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

和平”时代。——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材料二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

文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摘编自萨缪尔亨廷

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战后,美苏形成冷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2)材料二反映了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国际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理解: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总体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2)

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3)因素:国家实力。【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得出社会制度(意识

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理解:根据“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可知,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的爆发,世界总体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2)变化:根据“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得出出现多极化趋势。影响:结合所学,回答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影响即可,可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3)因素:综合材料可知,影响国际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国

家实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