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doc,共(4)页,748.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614a1da379b7945facec643147c6a5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射洪中学高2023级高二上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古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
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材料表明()A.古埃及人崇拜神灵B.法老崇尚理性C.法老具有至上权威D.法老以法治国2.在古罗马庞贝城,有着众多神庙、大会堂、浴场、商场、剧场、体育馆、斗兽场等建筑遗址。这主要反映出庞贝
城()A.民主政治相当发达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C.奴隶制度达到顶峰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3.印度4世纪初的笈多王朝统治时期,水利工程的兴建和管理、贸易的调整、商路的巡逻和保护、防御外族入侵的军事活动,都交由各省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笈多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也由地区藩臣的军队组成。这反映
出笈多王朝()A.阶级矛盾凸显B.政令高度统一C.等级制度严格D.中央集权较弱4.“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从非洲运来黑奴,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材料中的“帝国”是指()A.罗马帝国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C.拜占庭帝国D.
阿拉伯帝国5.12世纪中叶,英王颁发给城市的“特许状”有以下内容:“如果战争爆发,履行军事义务的市民必须为我和我的继承人安排12个武装人员保卫我的城堡40天,并且所需花费由他们自己承担。”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君主残酷压榨城市居民B.国王和市民存在的契约关系C.社会环
境动荡战争频发D.国王依赖城市维系自身统治6.在中世纪的西欧,行会规定夜间不能生产和交易,城市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基本限于白天。新航路开辟以后,夜晚劳动逐渐成为西欧手工工场生产劳动的常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由主义的兴起B.市场需求的扩大C
.机器生产的盛行D.照明科技的发展7.16—19世纪初,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一航线的开辟()A.使印度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B.提高了亚洲的经济
地位C.源于中国对外来商品的需求D.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8.1521年,马丁·路德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意见征求,最终翻译出了能够最大限度网罗各个地区教众通用的德语版《圣经》,改变了只有拉丁文《圣经》的情
况——后者是一种只有少数神职人员和学者能掌握的语言。马丁·路德的做法()A.拉开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序幕B.有利于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C.提高了民众对天主教会的认可D.建构起理性主导的价值理念9.在许多史家看来,这无疑是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在这一刻,“国王与人民自由地达成了一个彼此
都同意的契约”,这成为“新国王登基的条件”。文中“契约”指的是()A.英国《权利法案》B.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C.法国《拿破仑法典》D.日本明治时代《大日本帝国宪法》1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或2/3以上的州议会提出请求,可提出对联
邦宪法进行修正,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一规定()A.提高了美国政府行政效率B.给予了地方广泛的自治权C.意在防范总统的权力膨胀D.增强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11.拿破仑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曾宣布远征意大利的法国军队是“
自由和解放的旗手”,但各国却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反抗法国征服。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A.主要目的是传播启蒙思想B.促进了欧洲各国完成统一C.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D.具有革命与扩张双重性质12.年《垄断法》(世界第一部专利法)颁布前,英国
在纺织和冶铁工业上仅有一项发明,而此后短短一百多年间,英国仅纺织业就有七项大的发明。由此可知,英国的专利制度()A.标志着垄断组织的产生B.开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C.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创新D.有助于科学与技术结合13.19世纪中期以前,建筑物非常讲
究艺术效果,建筑工程也多由艺术家来承担,此后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而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变化()A.表明工程学已经取代艺术学B.标志着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C.符合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D.说明了社会结构出现新变
化14.如图是1870—1910年英美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最有可能是()A.科技创新及利用程度不同B.经济危机的影响力不同C.世界大战的破坏程度不同D.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同15.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失败后,马克思在1844年发表评论说:里昂的工人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
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而事实上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战士。他们认不清社会贫困的根源,歪曲了他们对自己真正目的的认识。这表明()A.无产阶级的组织性有待提升B.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工人运动C.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D.国际联合是工人运动的出路16.15—17世纪,西方列强主
要在亚洲交通要道建立殖民据点,而18世纪后他们将殖民据点扩大为大面积的殖民地。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殖民地人民的抗争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C.殖民掠夺的贪婪性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17.1823年,美国总统
门罗发表宣言提出“美洲体系原则”,其含义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它的潜台词和核心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门罗宣言反映出()A.拉美人民反外来侵略的任务艰巨B.美国致力于保护美洲的利益C.美国确立起世界霸主的国际地位D.美国与欧洲的矛盾不可调和18.1914年,
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英国29%,法国35.6%,德国7.7%,意大利7.7%,比利时1%,葡萄牙7%。这一状况()A.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B.推动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C.体现了“有效占领”的原则D.促进了非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19.1914年—1918年,英国汽车女
驾驶员从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伦敦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佣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B.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劳动强度C.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D.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20.1921年4月,列宁
明确指出: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因为我们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相当狭小而“适度”的。这说明苏俄正在()A.力推余粮收集制B.实施农业集体化C.优先发展重工业D.推行新经济政策21.1947年,美国提出一个为重建西欧工业提供基金的方案,以达到既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又遏制苏
联的目的。该方案被称为()A.《联合国家宣言》B.波茨坦公告C.马歇尔计划D.关贸总协定22.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当时的世界银行()货款国别法国荷兰卢森
堡智利墨西哥巴西伊朗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申请额5.05.350.20.42.091.02.53.56.05.0批准额2.51.950.120.160.3410.750000A.缩小了各国的贫富差距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C.决策行
为受到冷战影响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2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摆脱英国的殖民控制,西方学者称之为“非殖民化”。认为英国的“殖民撤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是其明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目标和结果。该观点()A.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B.强调了西方殖民活动的积极意义C.揭示了“
非殖民化”的真实成因D.贬低了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24.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与会国建议在“有关石油的问题”上实行“共同政策”。1960年,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等国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超级大国失去其影响力B.
新兴国家联合意识增强C.国际石油政策实现统一D.两极格局开始走向瓦解25.下图漫画中的人物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的是()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
探索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26.20世纪初以来,美国前1%超级富豪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之比不断攀升,1928年一度高达22.3%。二战后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到1970年1%超
级富豪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的比例降至10.7%。二战后该比例下降主要基于美国()A.降低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B.贫富分化程度有所缓解C.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增强D.通货膨胀得到一定控制27.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
移不再局限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梯度性转移,而且将产业链两端即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各个增值环节进行转移。”这反映了()A.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C.世界各国发展利益均衡分配D.贸易数量与实际所获利益一致28.在
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这说明()A.人类需要全球治理B.世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C.人类生产破坏环境D.全球化背
离时代潮流29.关于“一国”与“两制”的关系、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习近平形象地指出,“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这说明“一国两制”的核心内涵是()A.优先保障两种制度B.建立大国特色外交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维持和平统一方针30.改革开放发展到
20世纪90年代时,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材料一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尔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实现美洲与亚洲直
航,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尔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
洋丝绸之路》材料二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
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三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
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国际贸易对世界的影响。(8分)▲32.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40年代以来世界重大历史事件(部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940年代以来世界的发展变化”,从上述时间轴中任选三个历史事件,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历史事件,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