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专题02 三国至隋唐: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到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分层练) Word版无答案.docx,共(9)页,519.51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558972839a0ff3b926125bd979314e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02三国至隋唐: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到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内容概览A·高考真题争满分【命题点0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命题点02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B·核心素养拿高分【命题点0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1.(2023·湖南
高考·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
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2.(2022·江苏高考·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3.(2022·北京高考·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4.(2022·海南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
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
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5.(2021·河北高考·3)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
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6.(2021·福建高考·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
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7.(2021·天津高考·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命题点02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2023·山东高考·3)图1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图1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2.(2023·广东高考·3)表1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
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3.(2022·重庆高考·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B
.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4.(2022·广东高考·3)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图1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
确5.(2021·辽宁高考·3)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B.扩大选官基础C.澄清吏治D.推动方言传播6.(2022·
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7.(2021·
江苏高考·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8.(2021·天津高考·3)845年,唐武
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A.强调顺承前制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藩镇D.丧失决策大权9.(2023·湖南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10101.069.0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玄宗时期322148.7106.6代宗时期112149.389.8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
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
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
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
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10分)10.(2022·北京高考·16)(9分)【绢与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
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
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材料二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
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9分)一、选择题1.(2024·广东肇庆一模·5)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
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氐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D.国家统一趋
势已出现2.(2024·山东邹城期中·3)图1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该图的状况可用来说明()图1A.中原地区经济领先地位丧失B.南方地区绘画水平超过北方C.政局影响地区绘画发展走向D.西北绘画深受中原地区影响3.(2024·广东肇庆一模·4)
表1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手工业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商业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
,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表1可用于说明当时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4.(2024·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三·5)东晋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
及一定的武装力量。北魏拓跋泰统一北方后,确立了宗主督护制,承认这些宗主的既有利益,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这一制度的实施()A.奠定了北魏均田制的社会基础B.有利于加强基层治安和管理C.成为后来北魏社会动荡的根源D.
导致了地方割据和北魏灭亡5.(2024·湖北高中名校联盟联测二·3)中唐以后,不少高级官僚利用进士科使子孙获得高位,父子、祖孙皆进士及第的多了起来。如元和中进士及第的刘宽夫,其祖刘遁,其父刘伯刍、其子刘允章祖孙四代皆进士及第,均位居五品以上。由此推知()A.科举制导致社会
阶层固化B.安史之乱导致门第观念强化C.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扩大D.科举选官方式存在一定局限6.(2024·安徽A10联盟11月段考·4)下表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期比例(%)类型核心家庭(2~3人)主干家庭(6~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其他家庭总计710—769年户数(户)471391483百分比56.615.710.417.3100820—879年户数(户)3612223百分比132651.29.8100A.经济重心南移B.统治政策调整C.小农经济衰退D.北方战乱频繁7.(2024
·广东顺德区一模·4)史载,唐永徽元年(650年),雍州等地爆发蝗灾后,按制,“里正需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尚书省)”,经门下省“取裁”,上报皇帝,再经“细勘”“检覆”,最后于永徽二年颁旨“以正、义仓赈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朝()A.救
灾体系规范严谨B.三省六部职责分明施政规范C.义仓设置以民为本D.决策体制包含效能滞后隐患8.(2024·江西部分学校10月联考·4)颍川(今河南)苟氏世代为高官显宦,自东汉末年起,至南朝的四百余年经久不衰。从荀淑到荀或
兴,颍川苟氏皆尊崇儒学,讲求儒家之礼法,倡导儒家之“仁政”“重民”思想。由此可见,当时()A.传统思想备受士族推崇B.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C.依据文化修养高低选官D.门阀政治导致文化封闭9.(2024·福建泉州一模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图7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据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绘制从地图(图7)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一个,概括所选区域绘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10.(2
024·江西部分学校10月联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建武六年(30年)六月,光武帝下诏:“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
”于是当年就裁并了400多个县,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次年三月,光武帝又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兵车的士兵)、骑士、材官(供差遣的低级武官)、楼船士(水兵)及军假吏(临时职务的军吏),令还复民伍(复员为编户齐民)。”这是我国历
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精兵简政。建武六年十二月,光武帝还曾下诏说:“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汉景帝时)旧制。”光武帝之子汉明帝继位后,“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故吏称其
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材料二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鉴于“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隋文帝、隋唐帝统治时期)”“民少吏多”“乃命所司大加并省”,从而为裁减地方官员做准备。他对房玄龄等大臣说:“致治之本,惟在于审(意为精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唐太
宗“务省官员”的思想主导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裁减为643人。唐太宗还规定: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类人的,只能格外奖赏钱帛,决不能超授官爵;对“宗亲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年老及耄或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
们退休,以免“久妨贤路”。——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崇政《精兵简政与官冗吏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光武帝“精兵简政”的背景及历史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汉光武帝,唐太宗精简官员做法的进步之处,并运用唯
物史观说明东汉初年和唐朝初年“精兵简政”的必然性。(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