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三)历史试题 PDF版含答案

PDF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822.114 KB
  • 2024-10-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三)历史试题  PDF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三)历史试题  PDF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三)历史试题  PDF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三)历史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共(13)页,822.11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4e997ada29c55e2c66447492a54b85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三)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分

符合题目要求)1.良渚古城遗址包括三个等级的墓地,包括最高等级的“反山”“瑶出”两处墓地、代表第二等级的“姜家山”墓地、代表第三等级的“文家山”墓地和“卞家山”墓地。这表明()A.氏族制度已经瓦解B.我国进入了“万邦时代”C.宗法制度已经形成邵阳地区专D.我国即将

进入阶级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良渚古城遗址包括三个等级的墓地表明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我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D项正确;氏族制度已经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龙山文化时代,我国才进入“万邦时代”,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西周,排除C项

。故选D项。2.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石刻的方式宣扬他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据此可知()A.秦人普遍认可了郡县制B.关东人与秦人文化统一C.秦朝创新了宣传的手段D.秦朝面临严重

统治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创新了宣传手段,用石刻宣扬“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目的是统一文化,巩固统治,C项正确;“石刻”说法太绝对,材料也未涉及郡县制,排除A项;秦朝关东人与秦人文化差异明显,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秦朝面临严重统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C

项。3.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答案】D【解析】第2页

/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详解】根据材料,法隆寺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表明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D项正确;法隆寺是佛教寺庙,而非日本神道教建筑,排除A项;大化改新发生于645年,法隆寺在大化改新之前建成,排除B项;根据材料,日本使用掌握中国建筑技术的百济工

匠,建造了法隆寺,表明中国文化经由百济传入和影响日本,也即体现中日的间接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4.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开放福建津州府月港,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和督饷馆,但仍禁止对日本贸易。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

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这主要反映了()A.清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B.私人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C.中国出现贸易逆差D.中日丝银贸易从此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仅月港一

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隆庆开关以后,私人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B项正确;清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出现贸易逆差的结论,排除C项;中日丝银贸易可以间接贸易,排除D项。

故选B项。5.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这表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A.尽管妥协但政治上日趋成

熟B.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C.已认清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D.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答案】C【解析】【详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袁世凯不好,说明此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认清了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故选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说明他们在政治上不成

熟,排除A;材料内容只反映了革命派对袁世凯的认识,并不能说明他们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排除B;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排除D。6.20世纪初,新的知识精英群体开始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专制太甚,人心难收,自费留学、国外求学或著书立说以图

学制革命者,颇不乏人”。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A.学制改革突破中体西用模式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成为主流C.救亡图存的方式发生了转变D.形成了政治变革的思想和群体基础第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

有限公司【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新的知识精英群体开始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反对专制,主张教育改革,形成了政治变革的思想和群体基础,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突破中体西用模式,排除A项;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成为主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此时救亡图存的方式没有改变,

排除C项。故选D项。7.1941年和1942年就有一批国内企业和海外企业到边区投资办厂,如延安难民毛巾厂、振华造纸厂、桥儿沟化工厂、光华制药厂、延安伟华毛巾厂、光华农场等企业先后在边区建立起来。这说明边区引进资金的主要意图是()A.满足边区的生活需求B.缓解抗战的物资紧缺C

.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D.巩固边区政府的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抗战时期,边区地区受到封锁,物资短缺,而化工、造纸、制药等企业在边区建立,其是为了缓解抗战的物资紧缺,B项正确;制药厂、化工厂不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排除A项;这一时

期两党合作,国民党并未围剿边区政府,排除C项;巩固统治不是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四条规定:“工商业者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这()A.体现了新民

主主义的经济政策B.表明政府进行工商业改造C.不利于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D.促使土地由地主私有变为公有【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工商业者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

”可知,土地改革时保护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这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经济政策,A项正确;进行工商业改造是三大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工商业方面的政策,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土地的所有

权问题,而且土地改革是将土地由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排除D项。故选A项。9.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

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该政策实施有利于()A.摆脱了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B.促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第4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清除了“左”倾错误的不利影响D.开始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促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这一时期仍然实行计划经济,未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排除A项;“左”倾错误没有根本消除,排除C项;开始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D项

。故选B项。10.“发展”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设想“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南方谈话强调“发展”A.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B.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C.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

改革D.冲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成为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这主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必然选择,

这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南方谈话不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经开始,排除C项;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奠定基础,不是冲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11.考古发现苏美

尔人的一块石碑上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表明,当时()A.两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B.政教合一的国家产生C.希腊文明缺乏文献的记载D.民众深

受统治者压迫【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统治者”“宗教仪式”“奉献产品的民众”等信息可知,当时的苏美人中出现了等级层次和宗教、赋税等类似内容,说明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进入了文明时代,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和

民众深受压迫,排除BD项;石碑上的内容也属于文献记载,排除C项。故选A项。12.古埃及神话中,玛阿特神是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无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玛阿特神控制: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各有专长,具有人的七情六欲,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种差异反映了()A

.两大文明间缺乏经济文化交流B.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第5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人文精神根植于原始宗教信仰D.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玛阿特神是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无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玛阿特神控制......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各有专

长,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可知,神话中的神的形象与人间普通人的形象相似性高,说明神是以人为标准,创造出来的,证明了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性,D项正确;两大文明间缺乏经济文化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在材料中的信息不足,排除B项;人文精神根植于原始文化之中

,而非原始宗教信仰,排除C项。故选D项。13.众神分割了宇宙的原初人普鲁沙的身体之后,才诞生了世界和世界万物。其中他的口是婆罗门,双臂成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两足生出首陀罗。此种创世观念A.体现人祖同源,社会人人平等B.易导致阶层

的分化,造成社会矛盾C.利于阶层认同,促进和谐交往D.是等级制度的根源,影响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其中他的口是婆罗门,双臂成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两足生出首陀罗。”可得出这种观念强调的是社会等级,易导致阶

层的分化,造成社会矛盾,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等级,不是平等,并不利于社会和谐,排除AC项;材料不能体现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4.“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

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大量类似的誓言出现于中世纪西欧贵族的宣誓仪式中。据此可知当时西欧A.形成了有限王权的理念B.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平等C.封建依附关系是对领主的束缚D.已经确立依法治国的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

,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贵族的宣誓仪式中,一方面承认君主为国王和最高领主,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君主遵从贵族的地位和法律,由此可知,当时西欧形成了有限王权的理念,王权并非至高无上,而是

受到了一定的制约,A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贵族向国王表示效忠,承认国王的最高领主地位,因此并不是体现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平等,排除B项;依据题干,封建依第6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附关系对封君和封臣双方都有一定的约束,排除C项;随着近代西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逐

渐确立依法治国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15.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和贝壳,从巴西进口蔗糖。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他们更多地从事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等职业,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荷兰的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发展C.荷

兰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D.荷兰地处欧洲的交通要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和贝壳,从巴西进口蔗糖”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根据“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他们更多地从事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等职业,从

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使荷兰大量劳动力得到解放,促进了荷兰工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均排除。16.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这体现英国的宪法文化A.具有原生性和延

续性B.重视宪法对宪政的引领作用C.重视创新性和实践性D.限制王权维护议会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可得出其原生性的特点。根据“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

向前发展”可得出其延续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宪法对宪政的作用,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其创新的一面,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出其对王权的限制,排除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18题14分,第19、20题12分,共

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时期,法律制度有着重大进展。隋文帝令苏岁人制定了具有继往开来性质的《开皇律》十二篇五百条。到了唐代,唐高祖令裴寂、萧瑀等人在《开皇律》基础上制定了《武德律》,并编纂了令、格、式,与律配套,开创了唐律的四种形式。唐太

宗时,房玄龄、长孙无忌主持对《武德律》进行长达巾钎时间的全面修订,形成《贞观律》“凡削繁第7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亡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旧唐书·刑法志》)唐高宗时,又由长孙

无忌、李勤、于志宁等人编纂《永徽律》,同时还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统一注解,附在律文之后颁行天下,具有同等效力。后世将《永徽律》与注疏的合编本称为《唐律疏议》,看作唐律的代表。另外,唐玄宗在开元年间还主持编纂

了《唐六典》,被后人誉为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典”,开了律典分野的先河。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卷一》),标志着礼制法律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律、令、格、式各有其用。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

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有效防止了滥用刑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材料二宋代宗族共同体一经构造成普遍性的社会组织,便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在隋唐以来等级制度受到各种力量

冲击的情势下,宗族共同体……在宗族内部构造一个微型金字塔,于等级中求稳定。……宗族最高首领为族长,族长是族人共同行为规范——宗规、族约的主持者和监督者,是全族的统率。族内发生纠纷时,由族长主持召集族中“宗贤”加以

解决,不服统率者,族长有权依照宗规、族约加以制裁。《宋史·陆九韶传》记载道:“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

”欧阳修在《胥氏夫人墓志铭》中也描述了族长庄严肃穆,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每端坐堂上,四顾终日如无人,虽其婴儿女子,无一敢妄举足发声。”——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主编《中华文化史》下册(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法律制度发展趋向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宗族共同体”的认识。【答案】(1)主要特点:①隋唐法律沿袭前代法律,不断完善发展;②唐律继承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礼制法律化达到很高的程度;③隋唐法律删繁就简,并首开律典分野的先河;④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

刑,有利于防止滥用刑罚。影响:①《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②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

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2)认识:①宗族共同体发端于两宋时期,以血缘为纽带的伦常秩序,有一定的等级规范。最高首领为族长,规范着宗规、族约,是主持者和监督者,为全族的统率。②族内发生纠纷时,由族长主持召集族中“宗贤”加以解决,不服统率者

,族长有权依照宗规、族约加以制裁。宗族共同体深入乡间基层,通过对宗族成员的直接控制,建立起弥漫于基层社会的宗法秩序。③传统宗法观念、儒家伦理纲常通过宗族共同体的方式渗透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第8页/共13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血肉肌肤,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解析】【详解】(1)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继往开来性质的《开皇律》……唐高祖令裴寂、萧瑀等人在《开皇律》基础上制定了《武德律》……开创了唐律的四种形式……全面修订…

…逐条逐句统一注解”等信息可得出隋唐法律沿袭前代法律,不断完善发展;根据材料一“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礼制法律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可得出唐律继承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礼制法律化达到很高的程度

;根据材料一“削繁亡去蠹,变重为轻”可得出隋唐法律删繁就简,根据材料一“唐玄宗在开元年间还主持编纂了《唐六典》,被后人誉为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典’,开了律典分野的先河。”可得出首开律典分野的先河;根据材料一“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有效防止了滥用刑罚”可得出唐代统治者

强调慎狱恤刑,有利于防止滥用刑罚。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根据材料一“以礼入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

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2)认识:需要答出宗族共同体的内容和影响。根据材料二“宗族共同体……在宗族内部构造一个微型金字塔,于等级中求稳定”可得出宗族共同体发端于两宋时期,以血缘为纽带的伦常秩序,有一定的等级规范。根

据材料二“宗族最高首领为族长,族长是族人共同行为规范——宗规、族约的主持者和监督者,是全族的统率”可得出最高首领为族长,规范着宗规、族约,是主持者和监督者,为全族的统率。根据材料二“族内发生纠纷时,由族长主

持召集族中‘宗贤’加以解决,不服统率者,族长有权依照宗规、族约加以制裁。”可得出族内发生纠纷时,由族长主持召集族中“宗贤”加以解决,不服统率者,族长有权依照宗规、族约加以制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族共同体深入乡间基层,通过对宗族成员

的直接控制,建立起弥漫于基层社会的宗法秩序。根据材料二“宋代宗族共同体一经构造成普遍性的社会组织,便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可得出传统宗法观念、儒家伦理纲常通过宗族共同体的方式渗透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血肉肌肤,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1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星星之火引发燎原之势,在朱、毛红军建立赣南、闽西根据地之后,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湘鄂西、鄂豫陕等根据地不断出现和发展壮大,这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闽

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与此同时,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都发展到相当规模。中共中央决定以赣南闽西根据地为依托,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经过一系列曲折的过程,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终于在江西瑞金叶坪谢氏宗祠隆重召开了。第9页/共1

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937)材料二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党政军领导机构延续了中央苏区的设置,并有所创新。在陕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性质发生了两次重要改变。第一次是由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

和国。之所以要改,“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毛泽东指出:“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各阶层人民的利益的。人民共和国的政府以工农为主体,同时容纳其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阶级。”人民共

和国首先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利益,同时还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存在和发展。1936年1月15日,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这一选举法的内容较之1933年中央苏区所颁布的选举法有以下重要改变:一、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二、雇佣劳动在10人以

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三、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上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选举法内容的修改,扩大了人民阵线的范围,为实现苏维埃选举提供了法律保障。——贺永泰,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承前启后的转变与过渡——中华苏维埃政

权在陕西1935年10月—1937年9月)》,《党的文献》2019年第3期(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有利条件。(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在陕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性质的第一次重要

改变作出历史解释。【答案】(1)有利条件:①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地区建立了30余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基于南方地区根据地数量众多,发展到相当规模;②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③得到根据地广大人

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①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延续了中央苏区的政权设置。基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华侵略战争,需要团结全国各阶层人民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际需要,中共中央调整了政权的架构形式。②首先从工农共和国更改为人民共和国,将全体爱国抗日的

进步阶层,包括富农、地主、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容纳在内;其次在陕北根据地地区采取新的选举法,扩大了人民选举权的范围,巩固了人民阵线。③总体而言,这次重要的政权性质的改变,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战的实际大局而作出的

重要调整,对于团结抗日的各社会阶层,巩固抗日敌后根据地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解析】【详解】(1)有利条件:根据材料“在朱、毛红军建立赣南、闽西根据地之后,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湘鄂西、鄂豫陕等根据地不断出现和发展壮大,这些农村革命

根据地的建立为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都发展到相当规模”,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地区建立了30余第10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基于南方地区根据地数量众多,发展到相当规模;根据材料“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得出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和人民军队得到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作历史解释。背景方面,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党政军领导机构延续了中央苏区的设置”得出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延续了中央苏区的政权设置;根据材料“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

可能性”,结合所学得出基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华侵略战争,需要团结全国各阶层人民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际需要,中共中央调整了政权的架构形式。内容方面,根据材料“由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的政府以工农为主体,同时

容纳其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阶级”,结合所学得出从工农共和国更改为人民共和国,将全体爱国抗日的进步阶层,包括富农、地主、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容纳在内;根据材料“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一、一切精神劳动者(

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二、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三、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上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选举法内容的修改,扩大了人民阵线的范围,为实现

苏维埃选举提供了法律保障”得出在陕北根据地地区采取新的选举法,扩大了人民选举权的范围,巩固了人民阵线。影响方面,结合所学可知,这次重要的政权性质的改变,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战的实际大局而作出的重要调整,对于团结抗日的各社会阶层,巩固抗日敌后根据地起到了积极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第11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材料二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由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

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

原”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摘编自《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历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王权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1)演变历程:①中世纪

初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和平相处,相互利用;②中世纪中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③中世纪后期,王权与教权之间,起初教权摆脱世俗王权控制,进入极盛时期;然后教权盛极而衰,并从属于王权。(2)原因:①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②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

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③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影响:王权的加强促进国家统一,进一步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冲击了教权的垄断地位,一定程度上促进宗教改革运动;后期专制王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公众号:高中试卷君【解析】【详解】(1)演

变历程:根据丕平和教皇的关系可以看出,中世纪初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和平相处,相互利用;根据教皇与德国皇帝的关系可以看出,中世纪中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根据英诺森三世以及腓力四世的做法可以看出,

第12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中世纪后期,王权与教权之间,起初教权摆脱世俗王权控制,进入极盛时期;然后教权盛极而衰,并从属于王权。(2)原因:根据材料“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可知,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根据材料“王权最

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可知,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王权的加强促进国家统一,进一步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世俗王权的强大冲击了教权的垄断地位,一定程度上促进宗教改革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期专制王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自南宋楼瑞创

作(耕织图)进呈宋高宗站、此后以此为蓝本问世了数十备(据饮围),划作者成为官员、士坤,成为宫延画师。在流传、推广过程中也受到皇帝的重视,省常以政令的形式推向民间。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清朝康熙皇步于1696年命宫廷品师焦秉贞绘制,条规序文并题诗

的《康熙御制耕织图》。该图共省6储精团和欧图各23幅分职品站享政生产企过程。以下为其中两幅:——据王加华《教化与象征:中国古代耕织围意义探释)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耕织图》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

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耕织图》的创作和流传发挥了教化劝农的功能。阐述: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历代统治者多奉行重农抑商、教化劝农的基本政策。《耕织图》由

官员、士绅和宫廷画师创作,并受到帝王的推广和重视,反映了统治者对教化劝农的重视,强化了社会的重农观念。中国古代社会,在民众识字率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背景下,图像形式更易于被农民接受,是社会教化和政策宣讲的重要媒介。因此,《耕第13页/共13页学科

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织图》以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向社会传递了统治者的重农意识,对教化劝农发挥了重要作用。示例二论点:《康熙御制耕织图》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已开始落后于西方。阐述:根据《康熙御制耕织图》涵盖的内容和两幅图片可知,战国以来沿用了两千多年的铁犁、牛耕仍然是当时主要的农业耕作方式,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仍然是主要经营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同一时期,西欧政治.上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发展海外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因此,《康熙御制耕织图》反映出17世纪中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已开始显现。【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多种材料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理解本题可以从两条路径入手,一是从《耕织图》的创作和推广来看,二是从《耕织图》的内容来看。从创作和推广来看,《耕织图》是南宋以来统治者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劝课农桑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在社会教化和社会治

理方面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创作于南宋的《耕织图》,主要基于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但却成为历代《耕织图》的蓝本,反映了江南在宋代以后的地域优势。从清朝统治者对《耕织图》的重视和推广,还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中原文明的认同,反

映了民族交融的成果。从内容来看,《耕织图》体现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反映出直到17世纪农业生产力也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逐渐落后于西方和世界潮流。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