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第3单元 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198.945 KB
  • 2024-10-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第3单元 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第3单元 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第3单元 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第3单元 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198.94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4d5ae26f71417324a930ce616a23b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

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

、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强调民族性并

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

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

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

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

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

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

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

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

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

、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

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

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

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

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答案:D解析:“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无中生有。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

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

”“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答案:B解析:“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说法绝对,材料二第2段说的是“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

点的一项是()(3分)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

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答案:C解析:材料一说的是要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A项,强调“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

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B项,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体不变,只学习西方技术,且不是“文化”方面。C项,说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致

。D项,说的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兴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恕道”,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②它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解析:解答本题,重在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的第1、2段。

第1段主要强调这体现了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第2段主要体现了世界意义(世界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①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②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③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

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④发挥中国古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解析:解答本题,实际上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来回答问题。除了用材料一中的方案来解决材料二的问题之外,还需要用材

料二本身的方案来解决问题。根据材料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即材料二“师古”,古为今用;材料一第2段“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即材料二“师洋”,洋为中用;材料二“没有传统何谈创新?”“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

代的空间”“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推知答案。(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等你在西湖李贯通①等你在西湖,惠州那个天然幽雅、义薄云天的西湖。②“东坡太糊涂,西湖复西

湖。”赖少其先生的这句话,总会在文人心底激起无边的波澜。当初的调侃也好,叹惋也罢,却是对苏东坡命运的经典概括。中国古代的官员,有几人像他那样,揣了冷飕飕的任职文书,拖家带口,在中国的几十个州疲于奔命?有几人像他那样,阅尽宦海险恶,饱尝溺水之危?所谓经典概括,舍

弃了大多的岁月烙印,只留下让他倾情以注的两个西湖。③一个是杭州的西湖,绰约天下,仪态万方,风流热烈。一个是惠州的西湖,湖山拥吻,景观掩映,萦绕一湖的诗意,吟喃着的是清奇娴淑的品格。④九百四十多年前,杭州通

判苏东坡携友载酒,泛舟湖上。邂逅了美丽善良、冰雪聪慧的王朝云,从此他的身边多了一个红颜知己。二十年后,屡经贬谪的东坡被贬惠州。两位王夫人先后逝去,姬妾们随着他在官场的跌跌不休与生活的茹苦无期,一个个悄悄离开了他。陪他一路颠簸来到惠州的,只剩一个王朝云了。进得苏门二十年,朝云经历的是饥寒之苦

、抄家之祸、囹圄之灾、丧子之痛。跟随一个不合时宜的人,除了相依为命,爱到地老天荒,别的任何欲望,都是痴人说梦,甚或是不洁之念了。⑤一贬再贬,变化着的只是职位,心系民生、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东坡至死不渝。一到惠州,东坡就振作抖擞起来。他

先是惊艳于惠州的美景,高唱“岭南万户皆春色”,继之为惠州包容的文化及淳朴的民风所感动。他庆幸因祸得福,这用以流放罪臣的蛮荒瘴疠之地,竟然是一个人间天堂。那种阔别已久、衣锦还乡的皈依情愫油然而生。他竭力筹措资金,

兴修水利,迁造兵营,施药济人……不遗余力地改善当地民生。⑥“国家不幸诗家幸”,清人的这句话,一直被后人引用。其实,诗家之幸,不过是出了一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作。东坡贬惠州,却是一个“诗家不幸谪地幸”的典范。“一自坡翁谪南海

,天下不敢小惠州”,东坡改善了惠州的民生,激活了惠州的文化积淀,使惠州成为一个具有大山水、大人文、大境界、大前程的名城。⑦最值得惠州自信和骄傲的,还是西湖。为了西湖的筑堤建亭,东坡不惜捐了犀带,也不惜花甲弱质,亲临工地,日督夜巡。西湖修葺一新,他与民众

欢宴相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惠州的西湖也由东坡彼时的五湖六桥,再到之后的八景、十四景、十六景,日益生机勃勃,早已成为天下的美景。它天人合一的精神格局,古今互照的深刻意蕴,不仅仅滋养着惠州,也滋养着天下。长长的苏

堤,就是融汇天人、穿越古今的天路。堤被两排常绿的榕树簇拥着,抬头看得见树冠上的醉醺醺的白云,这白云都是东坡当年结交的酒徒,只要晴日就赖在那里。低头可见水中无数的明眸,它们因王朝云舒袖而生,闪烁的秋波给行人讲述当年筑堤时的热闹场面。⑧走过苏堤,西山早已敬候。西山并不算高大,却是碧翠晶

莹,如婴初洗,即便是朗朗晴日,也处处湿润养目;不要说花卉草木了,就连石阶砖墙也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陈香。耸立在山顶的就是著名的建于唐代的泗洲塔。登临顶层,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几座岛屿把西湖巧妙地分割为五湖,五湖息息相通,又让景致俏皮地

陈列,一景刚刚隐约,又一景猝不及防忽焉扑面。古人有“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圆”的诗句,来赞扬六桥和苏堤之美。⑨绝佳的景观,必有刻骨铭心的伤怀之处,可称之“景魂”。西湖的“景魂”就在西山之东的孤山。三十四岁的朝云香消玉殒,始也西湖,终也西湖,孤山竟成了朝

云的葬身之地。既把惠州作为家乡,又因朝云长眠于此,东坡唯一的奢望就是终老惠州,与朝云同葬一处,长相厮守。然而,不合时宜者过于天真,他从不会韬光养晦,视韬光养晦为伪苦行僧、伪君子的暗室小技。他的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此为被贬惠州的诗作《纵笔》),引起政敌的忌恨,他们岂容东坡这般潇洒快活?告密皇上,龙颜一怒,再贬海南岛的儋州。这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东坡最后一次拜谒朝云墓,沉默良久,说道:“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他依稀听到墓中朝云的应答:“等你在西湖。”东坡的话果真应验,三年后病死归

途,而朝云的等待,已近千年。⑩等你在西湖,在惠州人心中,朝云并没有死,她是照耀西湖的明月,她是守护这方水土的女神。朝云墓前的香火,千年不熄!等你在西湖,只消在朝云墓前一站,那袅袅而上的,岂止是隔世的紫丁香?西湖的生命线是苏堤,苏堤是东坡卧身而成。走在苏堤上,步步都感受到东坡有力的脉动。

世人不必念叨什么人生苦短、白驹过隙,只要重情义、守善念地过好每一天,也就获得了永恒。商人不必计较经营的盈亏,可知那亿万的资产,换不来一寸苏堤的美誉!身为官员的,不必埋怨风云多变、职位起伏,只要以民为父母,把民本民生镌刻在心,竭力做好每件事,你便是百姓心中的丰碑。读书

做学问的,不必囚囿书斋,苏堤漫步,看看层层叠叠的湖面微澜,你可知那不只是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更有今人智慧的酬唱以及不懈奋进的前呼后拥。等你在西湖,这是义薄云天的惠州人的一个美丽心绪,更是对天下人的呼唤。(有删改)6.下

列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苏轼的《纵笔》是七言绝句,而杜甫的《登高》,则属于七言律诗。B.苏东坡被贬惠州期间,除了写诗还创作了大量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C.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本

文中的“紫丁香”就有此意。D.犀带,饰有犀角的腰带,中国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腰带上的装饰不同,其官阶品位也不同。答案:B解析:B项,张冠李戴。《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赤壁赋》是文章,都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当团练副使时所作,而不是被贬惠州所作。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杭州西湖与惠州西湖都让苏东坡为之倾情以注,而这倾情以注也恰好体现了他的为官之道。B.文中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堤两侧榕树环围,树冠上白云缭绕的美景,突

出西湖天人合一的格局,同时也暗示出苏东坡旷达豪迈的情怀。C.作者在文中对“国家不幸诗家幸”这种说法表达了不满,更对其一直被后人引用提出了批评。D.文章题目“等你在西湖”中“你”这个词不仅含义丰富,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答案:C解析:C项,错在“

表达了不满,更对其一直被后人引用提出了批评”,于文无据。作者只是为表达东坡贬惠州是“诗家不幸谪地幸”的观点作铺垫罢了。8.文章第⑥段说“东坡贬惠州,却是一个‘诗家不幸谪地幸’的典范”。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苏东坡被贬

惠州为什么是“谪地幸”。(4分)参考答案:①苏东坡通过兴修水利、迁造兵营、施药救人等改善了惠州的民生。②苏东坡把西湖修葺一新,使之终成为天下美景,让西湖独特的文化意蕴滋养着惠州。③朝云墓成为惠州西湖的“景魂”,朝云的精神感染着惠州人。④苏东坡的经历、情怀让世人思考人生的价值

和生命的意义。9.文章第①段说惠州的西湖是“义薄云天”的。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惠州西湖的“义薄云天”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参考答案:①王朝云对苏东坡义薄云天。虽历经磨难,却始终与苏东坡相依为命,爱到地老天荒。②苏东

坡对惠州人义薄云天。虽然一贬再贬,却心系民生,造福惠州。③苏东坡对王朝云义薄云天。面对朝云的等待,不忍离开,期望终老惠州。④惠州人的义薄云天。受到苏东坡与王朝云的影响,惠州人在西湖等待着天下人。二、古代

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居易敏晤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元和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

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

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

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

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

“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

分需要断句,请选出三处。(3分)既失A志B能顺适C所遇D托E浮屠F生死说G若忘H形骸者答案:BDG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B.擢

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C.唐代,州的长官为刺史,司马为州刺史的副职,一般没有具体职事。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

者。答案:A解析:“未冠”不是弱冠,弱冠即二十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他体裁的文章,不如他的诗歌有名。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

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按内容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

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答案:D解析: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是他讽喻诗的特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2)居易首上疏

,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参考答案:(1)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的职位。(2)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

要求。解析:(1)“假”,授予;“谓”,说;“与”,给、授予。(2)“首”,首先,第一个;“亟”,赶快、立即、马上;“期”,要求、期望。14.白居易身居“言路”,多次进谏,请简要概括其每次进谏的原因。(3分)参考答案:①因旱灾,建言免江淮

两赋;②因李师道用私钱为魏征后代赎故第,建言师道人臣,不宜掠美;③因王锷把所掠之财以“羡余”献朝廷,建言不能加平章事;④因武元衡被杀,建言亟捕盗。参考译文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他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而很少推

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白居易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

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

当掠取美名。”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的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

宰相的职位。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着,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

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

为要求。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

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

或讽刺的,叫作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作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作感伤诗;其他的为杂律诗。”又自讽“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淡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

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作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

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啊!(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

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答案:B解析:B项,“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

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不准确,“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的意思是冬天温暖,故尚有蚊蚋聚集,人在远处,因此凫鸭“得恣其乱”(自由自在地游弋、嬉闹)。16.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参考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一川何绮丽,尽日

穷壮观”表达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

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仙之人兮列如麻”。(2)《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句子是“,?,不可断绝”。答案:(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8~20题。寒星霜月,孤月一轮,漠漠旷野,沉寂无声。蓦然夜色里传来凄婉的笛声,是《折杨柳》,还是《凉州词》?中原白发母亲泪,闺中娉婷少妇愁。山路遥遥,水路遥遥,风路遥遥,雨路遥遥。何处觅故乡?大山隔绝,戈壁隔绝,荒漠隔绝。断鸿声里,听胡

笳悲切。月色里,是什么发出幽幽青光?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谁承想,这漠漠荒野曾是布满剑戟和鼓角的血土!这里本来就是一片古战场,只要你静下心来,侧耳倾听,那箭矢镞雨的呼啸,那烈烈战马的长嘶,那城楼上的角鸣,那剑戈撞击的铿锵,都会从远方传来,从

历史深处传来。战争与和平是平衡人类的两块砝码。历史的躯体里流淌着血与火的基因,也长满诗与歌的细胞。如果没有战争,历史的躯体会成为侏儒;如果没有诗与歌,①,而失去丰腴和弹性。玉门关既是边陲重关,②。如果把

古丝绸之路分为东、中、西三段,这里既是东段的终点,又是中段的起点,由此可以进新疆的伊吾,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边缘途经焉耆、轮台、龟兹、姑墨、疏勒,越葱岭,至安息,而可达古罗马帝国……18.下列对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

拟、比喻、反问B.比拟、反问、排比C.比拟、反复、排比D.对偶、反复、反问答案:C解析:①反复,如“山路遥遥,水路遥遥,风路遥遥,雨路遥遥。何处觅故乡?大山隔绝,戈壁隔绝,荒漠隔绝”中,“遥遥”“隔绝”为间隔重复。②比拟,如“历史的躯体里流淌着

血与火的基因,也长满诗与歌的细胞”。③对偶,如“中原白发母亲泪,闺中娉婷少妇愁”。④设问,如“月色里,是什么发出幽幽青光?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⑤排比,如“那箭矢镞雨的呼啸,那烈烈战马的长嘶,那城楼上的角鸣,那剑戈撞击的铿锵”。⑥比喻,如“战争与和平是平衡人类的两块砝码”。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会从远方和历史深处传来,箭矢镞雨的呼啸声,烈烈战马的长嘶声,城楼上的角鸣声以及铿锵的剑戈撞击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①原文前几个成分都单独成主语,有强调

作用,句式更加整齐和谐,增强了气势;②写出了当年玉门关作为古战场的战争场面,渲染了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增添书面语的美感,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参考答案:①历史的躯体也会枯涩②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21.仿照下面的句子,再选择一个诗人或词人,仿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均相同。(4分)任何一个词人的写作风格都不是唯一的。即便是曾经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的豪放派词人苏轼,也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柔情。即便是曾经低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也会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豪放侠骨。答案示例:即便是曾经悲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也会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情怀。解析:例句的句式特点是“即便是曾经……的……,也会有……的……”,要求写出诗人或词人的双重性格,且需引用其作品。22.下面是某地教育部门策划组织的研学活动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

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00字左右。(5分)参考答案:研学活动围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开发“红军传奇之旅、英烈风骨之旅、红军风采之旅、伟人风范之旅、红色体验之旅”五条研学线路,从开发课程、完善设施、专业培训和规范管

理等方面保障研学活动的开展。解析:解题时应先认真阅读图片及说明,对图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再根据图片的相关信息,分层次概括。结合题干提示“某地教育部门策划组织的研学活动流程图”,注意

要素“研学主题”“研学线路”“研学保障”等。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参考答案:略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