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八周周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48.476 KB
  • 2024-09-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八周周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八周周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八周周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八周周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10)页,48.47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4441701a42c585b2277b3c9f9439e3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1年春季学期高二历史第八周周测试卷一.选择题1.2003年在洛阳出土的孝文帝之弟墓志铭,开头对墓主介绍到:“使持节侍中司徒公票骑大将军刺史广陵惠王,元羽,河南人”。它可以用以佐证孝文帝改革()①迁洛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②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2.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诏根据官爵高卑确定鲜卑族的门阀序列,选官上严格根据门阀的标准,“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诏”。该诏令()A.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推动了社会

的阶层流动C.保障了鲜卑贵族的特权D.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3.古代中国,有魏帝决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这里的“魏”是()A.曹魏B.北魏C.东魏D.西魏4.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

移风易俗。其中,移风易俗的举措有: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孝文帝的这些举措()A.加强了对北魏政权的有效管理B.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发展C.加快了北方士族势力快速成长D.直接导致了北魏政权的灭亡5.如图反映的

历史变化,发生于()A.战国兼并B.东汉混战C.北魏改革D.隋朝统一6.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人“毫不通融”地“执行汉化政策”:“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指派一个委员会将118个复音姓根据音节改作单音汉姓”。这个人最有可能出身于()A.汉族B.氐族C.

鲜卑族D.蒙古族7.《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文中提到的事件发生在谁统治时期()A.

汉文帝B.魏文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8.北魏孝文帝,针对当时民间“长幼之叙乱”,要求地方官“推贤而长者”,教化当地百姓应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并将此作为地方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这表明当时北魏()A.以礼制加强对地方的治理B.德才

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注重官僚队伍的道德建设D.地方教育主要传授儒学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至洛阳,始知衣冠土族,并在中原。”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秦国的商鞅

变法导致富国强兵B.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C.北魏迁都洛阳促进经济发展D.北宋王安石变法解决冗兵问题10.“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描述的是()A.平王东迁B.商鞅变法C.光武中兴D.孝

文帝改革11.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这一措施()A.有利于北方民族交融B.恢复了北方农业生产C.加速了北方人民南迁D.实现了北方再次统一12.如图所示为《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的目录(部分)。这反映出孝文

帝改革的特点是()目录自序绪论……第一章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文化转型与文学发展(上)……第二节宗室贵族的文化渐变与文学创作一元魏宗室贵族文化转变的性质二元澄、元顺父子对汉文化的态度及其文学创作三元祯、元英、元熙祖孙三代的文化渐变与文学活动第三节文化转型的余响及元魏贵族文学水平的质变……A.思想解放B

.文化东传C.推行汉化D.政治变革13.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年间下诏“定族姓”。拓跋氏改为元氏,因是皇室,门望最高,其余“勋著当世”的八家为鲜卑族姓之首,与汉族的著姓相当。著姓又以父祖做官等级之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凡是著姓,世代相袭

,形成“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局面。孝文帝改定族姓()A.确立了门阀制度B.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C.消除了北魏民族矛盾D.保障了政权长期稳定14.研究认为,均田制是在北魏政权与地主不断斗争以及北魏政权采用超经济的力量强迫中原地区小农接受的过程

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单靠当时中原地区地广人稀的客观条件,均田制是不可能实施的。据此可知()A.均田制严重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均田制没有满足小农的土地要求C.强大皇权是均田制得以推行的保障D.土地不是均田制推行的必要条件15.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云冈石窟佛衣类型主要为上衣外覆,中衣被外层上衣所掩盖;

孝文帝改革之后,佛衣类型变为中衣外露型。这一变化()A.受到汉化政策影响B.完全体现了西域化的色彩C.反映宗教冲突激烈D.加速了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二.材料题16.清末民国时期对孝文帝改革有着不同的评价,这是中国民族认知不断发展、不断调整叙述策略以建

构民族认同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冯太后死,帝亲政。兴礼乐,定制度,后魏文物,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使宗室与中国各族结婚。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材料

二拓跋魏自太武帝焘统一北方,三传而至孝文帝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初中本国史》材料三清末汉族知识分子对孝文帝改革的认

识,主要是从“汉族”立场出发,在这一事件的叙述上,只看到北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破坏。其根源则是或显或隐的排满种族民族主义。民国成立后,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正是在“五族共和”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中华民族由各族融合成的“共同体”在

教科书中成为一种“常识”。﹣﹣刘超《“五胡乱华”和“孝文帝改革”:事件、叙述与认同》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措施。(2)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不同产生的原因。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485年

北魏颁布均田令。其原则乃所有的田土为皇帝所有,各人只因钦许而有使用权:每一男丁十五岁以上受田四十亩,妇人减半,奴婢及丁牛又有附加,以上系供耕种米麦之用,老免及身没归还政府。其他种植桑麻蔬果之田土另一畴,可以继承且在限制之内得以买卖

。如果地域内的土地不敷分配时,其亩数可能减缩,受田者也可请求离“狭乡”到“宽乡”。所以耕地国有不过具备法律上的基础,授权与官僚组织,作为他们强迫实施政令的凭借,至于详细的情形,则无法作全国一致的论断。土地之为国家所有,并不是立案的原始目的。大地主仍然存在,不过那是例外,而不是一般的情形。﹣﹣摘

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均田令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均田令对促进民族交融的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孝文帝在太和年间多次召集群臣,

议定律例,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他削繁复之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或“恕死从流”,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意义。他强调执法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摘编自简修炜、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

材料二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高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明礼仪、定制度、移风易俗运动,为“开导兆人,致之礼教”服务。北魏儒学大行。朝中论政议刑,不拘胡汉文武、官秩高下,人人尊崇引经

据典。孝文帝强调治国“礼教为先”,又主张“法为治要”,先礼教是扬起仁政无敌于天下大旗,宣文德以惠天下;重法治是以公平之刑辅教化,刑斧在握,求臻“辟以止辟”。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既表明当权者对专制集权已经巩固之自信,也反映了对封建正统法文化的体认和吸收达到了新的水平。

﹣﹣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三.解答题19.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

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

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

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

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

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C3.B4.B5.C6.C7.C8.A9.

C10.D11.A12.C13.A14.C15.A二.材料题16.(1)措施:迁都洛阳;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2)不同:清末,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但导致国势日衰。民初,认为孝文帝改革推动北魏进入极盛时代,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原因:清末汉族知识分子从汉族立场出发,有着明显的排满种族民族主义倾向。民国初年,在“五族共和”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彰显。17.(1)土地性质有双重性,既包括封建国

家土地所有制,又包括土地私有制;体现一定的公平性,按人口分配土地;难以持续,随着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唐朝便被瓦解。(2)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推动游牧地区的农耕经济发展;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缓和了民族间的矛盾。18.(1)特点:重视立法,重视执法;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废除残刑醋法。

(2)影响:法制改革客观上有助于封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统一在政治法律、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阂;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他创立的某些制度,也被后世法律吸收,影响千年。三.解答题19.(1)内容:迁都洛阳;

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20.

(1)措施:均田制。原因和影响:“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或海内安之)。补充: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

;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2)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