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化学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353.000 KB
  • 2024-09-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化学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化学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化学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化学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6)页,353.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412f6e9508867e76bc2c2a26e46a4c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贵州省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化学试题2019—2020年高一摸底考试化学试卷1.提出元素周期律并绘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A.戴维B.阿伏加德罗C.门捷列夫D.道尔顿【答案】C【解析】【详解】编

制第一个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门捷列夫,于1868年编绘完成,当时填入的元素种类为69种,周期表中留有许多空格,被后来发现的元素逐渐填满。道尔顿是首先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阿伏加德罗是首先提出了分子学说,戴维首先用电解方法获

得了碱金属。答案选C。2.化学与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光催化水制氢比电解水制氢更节能环保B.用聚乙烯塑料代替聚乳酸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C.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D.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答案】B【

解析】【详解】A、电解水制氢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所以光催化水制氢比电解水制氢更节能环保,故A正确;B、聚乙烯塑料在自然界中很难降解,而聚乳酸塑料在自然界中能降解,所以聚乳酸塑料代替聚乙烯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故B错误;C、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减少传统燃料如化

石燃料的使用,故C正确;D、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能把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故D正确;答案选B。3.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试推测其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A.第二周期ⅡA族B.第二周期ⅥA族C.第三周期ⅡA族D.第三周期VA

族【答案】D【解析】【详解】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该元素的质子数是15,是P元素,有三个电子层,所以在第三周期,最外层有5个电子,所以在第VA族,故其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第三周期第VA族,答案选D。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13C和14C属于同一种元素,它们互为同位素B.1H和2H是

不同的核素,它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C.14C和14N的质量数相等,它们的中子数不等D.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中子数也相等【答案】D【解析】【详解】A.13C和14C属于同一种元素,它们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互

为同位素,A正确;B.1H和2H是不同的核素,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B正确;C.14C和14N的质量数相等,都是14,它们的中子数不等,分别是14-6=8、14-7=7,C正确;D.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都为3,6Li中子数为6-3=3,7Li中子数为7-3=4

,中子数不相等,D错误。答案选D。【点睛】掌握原子的组成、相关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原子的表示方法是解答的关键,关于同位素的判断需要注意同位素的中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因此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的,因此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但物理性质差异较大。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氧化性强弱:F2<Cl2B.金属性强弱:K<NaC.酸性强弱:H2SiO3<H2CO3D.碱性强弱:NaOH<Mg(OH)2【答案】C【解析】【详解】A.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氧化性强弱:F2>Cl2,A

错误;B.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金属性强弱:K>Na,B错误;C.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逐渐减弱,则酸性强弱:H2SiO3<H2CO3,C正确;D.同主族自左向右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则碱性强弱

:NaOH>Mg(OH)2,D错误;答案选C。6.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Cu为负极,Zn为正极B.电子从铜片经外电路流向锌片C.负极反应为:Zn-2e-=Zn2+D.该装置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答案】C【解

析】【详解】A.Zn比Cu活泼,Zn为负极,Cu为正极,故A错误;B.电子从负极从经外电路流向正极,即由锌片经外电路流向铜片,故B错误;C.负极锌逐渐溶解,负极反应为:Zn-2e-=Zn2+,故C正确;D.该装置是原电池装置,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D错误;故选C。【点晴】该装置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能构成原电池,锌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铜作正极,聚集在铜表面的氢离子得电子被还原生成氢气,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流流向与此相反

。7.下列物质中,既含有非极性共价键又含有极性共价键的是A.NaOHB.CO2C.N2D.N2H4【答案】D【解析】【分析】一般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容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容易形成共价键,如果是同一种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则是非极性键,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则是极性键。【详解】A.NaOH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键,A错误;B.CO2中只有极性键,B错误;C.N2中只有非极性键,C错误;D.N2H4中既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与N之间)又含有极性共价键

(N与H之间),D正确,答案选D。【点睛】掌握化学键的含义、形成条件和构成微粒是解答的关键,尤其要注意非极性键不一定只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在某些化合物中也可能存在非极性键,例如乙醇、醋酸钠、过氧化钠等。8.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XO3,它的气态氢化物为

()A.HXB.H2XC.XH3D.XH4【答案】C【解析】【详解】X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XO3,则X的最高正价为+5价,说明X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最低化合价为-3价,形成的氢化物为XH3,C选项正确;答案选C。【点睛】若主族元素有最高正价和最低负极,其最高正价为族序数,最

低负价为族序数-8,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9.下列对能源的看法不合理的是A.生物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有广泛的前景B.太阳能、氢能、核能、地热能都属于新能源C.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因此要建设节约型社会D.我国化石能源丰富且属于可再生能源,想用多少就用多少【答案】

D【解析】【详解】A.生物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有广泛的前景,A正确;B.太阳能、氢能、核能、地热能都属于新能源,B正确;C.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因此要建设节约型社会,C

正确;D.我国化石能源丰富,但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需要合理开采利用,D错误;答案选D。10.下列物质中,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A.NaClB.H2OC.KOHD.Cl2【答案】C【解析】【详解】含有离子

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全部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则A.NaCl中只有离子键,A错误;B.H2O中只有共价键,B错误;C.KOH中含有离子键,O与H之间还有共价键,C正确;D.Cl2是单质,

只有共价键,D错误;答案选C。11.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B.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C.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可知,在周期表中的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

性的变化,则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的变化来解答。【详解】由原子的电子排布可知,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是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因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

变化,造成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答案选C。12.下列性质的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A.HCl、HBr、HI稳定性依次减弱B.Na、Mg、Al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C.NaOH、KOH、CsOH碱性依次增强D.Li、Na、K、Rb、Cs单质的失电子能力

依次增强【答案】B【解析】【分析】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金属性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减弱。【详解】A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Cl>Br>I

,则HCl、HBr、HI稳定性依次减弱,故A正确;B项、Na、Mg、Al均为第三周期元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Na、Mg、Al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B错误;C项、元素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

化物碱性越强,Na、K、Cs为同主族元素,金属性Cs>K>Na,则NaOH、KOH、CsOH碱性依次增强,故C正确;D项、Li、Na、K、Rb、Cs都为碱金属元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原子序数增大,金属性依次增强,单质的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故D正

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注意元素的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是解答关键。13.一定量的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放出热量值为Q1,等量的H2在同样条件下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值为

Q2,则Q1与Q2的关系为A.Q1>Q2B.Q1=Q2C.Q1<Q2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详解】液态水变为气态水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等量的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大于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因此Q1

<Q2,答案选C。14.碘具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13153I俗称“碘131”,广泛地用于医学诊断,作为追踪剂和甲状腺内分泌失调症的治疗。下列有关13153I叙述正确的是()A.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B.13153I是一种新发现的碘的核素C.13153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四周期ⅦA族D.13153I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29【答案】B【解析】【分析】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因此13153I的质量数为131,质子数为53,据此分析解答问题;【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1

3153I的质量数为131,只能说明该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各个同位素的丰度有关,需要根据各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丰度进行计算,A选项错误;B.13153I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是碘元素的一种新的核素,B选项正确;C.质子数=原子序数,则131

53I为53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5周期第ⅦA族,C选项错误;D.13153I的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131-53=78,电子数=质子数=53,则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78-53=25,D选项错误;答案选B。15.下列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Na<Mg<Al<SB.I<Br<Cl<FC.Na+<Mg2+<Al3+<O2-D.S2->Cl->Na+>Al3+【答案】D【解析】【详解】A.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则原子半径:Na>Mg>Al>S,

A错误;B.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I>Br>Cl>F,B错误;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则离子半径:O2->Na+>Mg2+>Al3+,C错误;D.离子的核

外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则离子半径:S2->Cl->Na+>Al3+,D正确;答案选D。【点睛】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一看电子层数:同主族元素的微粒,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二看核电荷数:在同周期中的原子,核电荷数越

大,半径越小;三看质子数:在电子层数和核外电子数均相同时,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16.下列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符合如图的是()A.酸与碱的中和反应B.镁和盐酸的反应C.氧化钙和水反应D.水发生分解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内容:生成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反应是吸

热反应,据此分析解答问题。【详解】A.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A选项错误;B.镁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选项错误;C.氧化钙和水反应是放热反应,C选项错误;D.水发生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D选项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以及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的判断,解题关键在于读懂图示为吸热过程,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大部分分解反应,NH4Cl固体与Ba(OH)2•8H2O固体的反应,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炭与水蒸气的反应,一些物质的溶解(如硝酸铵的溶解),弱电解质的电离,水解反应等;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反应、中和反应、物质的缓慢氧化、金属与水或

酸反应、部分化合反应。17.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

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a>b>c>dB.a>c>d>bC.c>a>b>dD.b>d>c>a【答案】B【解析】【详解】a、b相连时,a为负极,活泼金属作负极,所以a的金属活动性大于b;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故c

为负极,所以c的金属活动性大于d;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说明a为负极,所以a的金属活动性大于c,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d为负极,所以d的金属活动性大于b,故a、b、c、d四块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

>c>d>b,B选项正确;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原电池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突破点为在原电池中,一般来说,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还可以根据电子、电流的流向及电极反应现象判断正负极。18.除第一周期外,关于同周期主族元素的下列变化

规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B.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C.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数从+1递增到+7,负价由-4递变到-1D.从左到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

强【答案】BC【解析】【详解】A项、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A正确;B选、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金属性依次减弱,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故B错误;C项、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7递增,

元素最高正将数从+1递增到+7,负价由-4递变到-1,但O没有最高价,F没有正价,故C错误;D项、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因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故D正确;故选BC。19.下列反应既

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A.铝片与稀H2SO4反应B.Ba(OH)2·8H2O与NH4Cl反应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D.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答案】C【解析】【详解】A.铝片与稀H2SO4反应

,Al和H的化合价发生改变且反应放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和放热反应,A选项不符合题意;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选项不符合题意;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C的化合价发生改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为吸

热反应,C选项符合题意;D.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C和O的化合价发生改变且反应放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和放热反应,D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20.已知阳离子R2+的原子核内有n个中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m,则wgR2+所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是A.mn2wm

molB.wmnnmolC.wmn2mmolD.(2)wmnmmol【答案】C【解析】【详解】已知阳离子R2+的原子核内有n个中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m,则R的质子数是m-n,该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是m-n-2,所以wgR2+所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是(2)wmnmolm。答案选C。21.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电子式:(1)CO2___________________;(2)Na2O2____________________;(3)NaOH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3).【解析】【详解】(1)CO2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2)Na2O2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电子式为;(3)NaOH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极性键,电子式为。2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的

形成过程。(1)N2:___________________;(2)MgCl2: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解析】【详解】(1)N2是含有非极性键的单质,其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2)MgCl2含有离子键,其形成过程可表示为。【点睛】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时,首先要判断构成物质的化学键类型,即是离子键还是共价键;其次必须用“→”来连接左右两侧,而不是用“=”连接;再次箭头的左侧是构成物质元素原子的电子式,而右侧是具体物质的

电子式;最后箭头的两侧也必须满足各种守恒关系。由于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有电子的得失,因而箭头左侧需要用弯箭头表示电子的得失。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中因为没有电子得失,所以不要再画弯箭头。23.下表中的数据是

破坏1mol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kJ):物质Cl2Br2I2HClHBrHIH2能量(kJ)243193151432366298436根据上述数据回答(1)~(4)题。(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______________。A.H2

B.Cl2C.Br2D.I2(2)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_______。A.HClB.HBrC.HI(3)X2+H2=2HX(X代表Cl、Br、I)的反应是________(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4)相同条件下,X2(X代表Cl、Br、I)分别与氢

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______。【答案】(1).A(2).A(3).放热反应(4).氯气【解析】【详解】(1)破坏1mol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大,则物质越稳定,所具有的能量越低,则所给四种物质中,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H2,答案选

A;(2)破坏1mol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大,则物质越稳定,所具有的能量越低,则所给三种物质中,最稳定的是HCl,答案选A;(3)以氯元素为例进行计算。断开Cl―Cl和H―H需吸收的能量为:243kJ+436kJ=679kJ,而形成2molHCl放出的能量为:2×432kJ=864kJ

,所以在Cl2+H2=2HCl反应中放出864kJ-679kJ=185kJ的热量,同理可计算在Br2+H2=2HBr、I2+H2=2HI反应中分别放出103kJ、9kJ的热量,故答案为放热反应;(4)根据(3)中计算可知,相同条件下,X2(X代表C

l、Br、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氯气,故答案为氯气。24.下表是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根据A~J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1A2DEG3BCJFHI(1)表中元素,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可用于制半导体材料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呈两性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填化学式)。【答案】(1).F(2).Si(3).NaOH(4).HClO4(5).Al(OH)3【解析】【详解】根据元素A~J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它们分别是H、Na、Al、C、N、P、F、Cl、A

r、Si。则(1)表中元素,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是活泼性最强的非金属元素F,可用于制半导体材料的元素是Si。(2)所给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Na,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NaOH。F没有含氧酸,则酸性最强的是HClO4,呈两性的是Al(OH)3。25

.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1)上述3个装置中,不能证明“铜与浓硝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2)某同学选用装置Ⅰ进行实验(实验前U形管里液面左右相平),在甲试管里加

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U形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3)为探究固体M溶于水的热效应,选择装置Ⅱ进行实验(反应在甲中进行)。①若M为钠,则实验过程

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则说明M溶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定是放热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或“可能是放热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I

II(2).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3).放热(4).产生气泡,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5).可能是放热反应(6).有热量放出不一定为化学变化,所以不一定属于放热反应【解析】【详解】(1)装置Ⅰ可通过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装

置Ⅱ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Ⅲ只是一个铜与浓硝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2)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

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导致U型管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3)①若M为钠,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大试管中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所以右边烧杯中有气泡产生,而反应完毕后,冷却

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②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说明M溶于水放出热量,由于放热反应一定属于化学变化,而有热量放出的反应不一定为化学变化,所以不一定属于放热反应,某些物质(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但

不是化学反应。【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注意掌握探究反应热效应的常用方法,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综合分析能力,特别是实验的评价和根据实验现象推理的能力。最后一问是解答的易错点,注意不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均是指化学变化中的放热或吸热。26.A、B、

C、D、E是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元素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B元素的原子半径是其所在主族中最小的,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BO3;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多4;C的阴离子与D的

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D2C;C、E同主族。(1)E元素形成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素C、D、E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大小关系是__

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3)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D2C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C、D还可形成化合物D2C2,D2C2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由A、B、C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它与强碱溶液共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某一反应体系中含有D2E、D2EC3、D2EC4三种物质,若此反应为分解反应

,则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式用具体的元素符号表示)。【答案】(1).H2SO3、H2SO4(2).S2->O2->Na+(3).(4).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或离子键

、共价键)(5).NH4NO3(6).NH4++OH-NH3•H2O(7).4Na2SO3=Na2S+3Na2SO4【解析】【分析】A元素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则A为H元素,B元素的原子半径是其所在主族中

最小的,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BO3,则B的最高化合价为+5价,位于周期表第ⅤA族,应为N元素,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多4个,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6,应为O元素,C的阴离子与D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D2C,则D的化

合价为+1价,应为Na元素,C、E主族,则E为S元素,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H元素,B为N元素,C为O元素,D为Na元素,E为S元素。【详解】(1)E为S元素,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有H2SO3、H2SO4,故答案为H2SO3、H2SO4

;(2)元素C、D、E形成的离子分别为O2-、Na+、S2-,S2-离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离子半径最大,O2-与Na+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都有2个电子层,核电核数越大,半径越小,则半径O2->Na+,故答案为S2->O2->Na+;(3

)化合物D2C为Na2O,为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为,D2C2为Na2O2,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故答案为;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或离子键、共价键);(4)由A、B、C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为

NH4NO3,与强碱溶液反应的实质为NH4++OH-NH3•H2O,故答案为NH4NO3;NH4++OH-NH3•H2O;(5)某一反应体系中含有D2E、D2EC3、D2EC4三种物质,应分别为Na2S、Na2SO3、Na2SO4,此反应为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2SO3=Na2S+

3Na2SO4,故答案为4Na2SO3=Na2S+3Na2SO4。【点睛】本题考查元素的位置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及其应用,正确推断元素的种类为解答该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5),注意从歧化反应的角度分析解答。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