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测试历史答案.docx,共(5)页,34.18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1eaf9d5b382867a415319d301f851a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12月测试历史答案1.C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初期的分封以血缘亲疏为依据,姬姓的嫡系和旁支有区别,姬姓与异姓之间也有区别,这体现了分封制下内外亲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秩序,排除A项;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
,B项说法错误,排除;稳定了西周的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2.D秦朝通过修筑驰道、直道等,建立起连接全国的道路网,贯通了全国的活力,其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3.B根据材料可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设官、
驻军、推行政令、统计户口,表明西汉已经在西域地区行使主权,西域已经成为汉朝领土,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从得知,排除。公众号高中试卷资料下载4.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取代马车成为出行主要交通工具,这主要是由于经过
汉末的动荡以及魏晋南北朝的战乱,社会经济萧条,马匹数量锐减,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蓄养马匹,而牛主要用于耕种,并不广泛用于战争,因此取代了马成为主要出行工具,故A项正确。"民族交融""经济南移""社会转型”与牛车的盛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C、D三项。5.
D根据材料可知,隋炀帝时期,外来宾客云集洛阳,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说明隋朝当时对外交往频繁活跃,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外交往,而民族关系是对内的,排除B项;隋朝之前就已有民族交融,排除C项
。6,B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广开言路,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英贤亦竞为之用",可见当时政治较为清明,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武则天创立铜题,加强监察,不能说明监察体系完备,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取士标准,排除D项。7.B根据材
料可知,唐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又对前朝制度继承创新,这体现了唐朝文化整合创新的能力,故B项正确。对外交流、兼收并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两项;坚守传统与材料中唐朝文化的特点不符,排除D项。8.C根据材料"参加科举的士子在感慨功名难致之余,只能求助于神灵和占卜",可
知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推广,参加人数越来越多,学子在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时,选择向神灵祈祷和占卜,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录取不公平的信息,排除A项;佛教传播广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文化多元无从体现、排除D项。9.D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对边疆少
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过程中,"或是封王分民,或是派重兵驻守屯田","形成了民族大迁徙、大杂居的局面”,这些都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民族融合,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文化格局,排除A项;地方管理自治权的扩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10.B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
期人口流动较为频繁,人们更换职业比较随意,可见当时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较为松弛,故B项正确。宋朝时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没有出现重大转变,小农经济也没有出现瓦解趋势,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排除D项。11.C根据材料“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可知,柳永
的词广受欢迎,传唱度非常高,这也反映了宋词迎合了市民阶层的诉求,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反映社会现实”“内容丰富”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D两项。12.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初,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同时也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故选A项。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废除宰相制度之后的措施,所以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军机处设置是清朝雍正帝时期,排除D项。13.A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的文献和重要场所的碑刻文档等都是满、汉等文字同时使用,
这既提高了各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范围,更体现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清朝实行高压文化政策,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4.C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江浙一带
苏州、杭州等地的丝织业和棉织业发达,对桑和棉花的需求量大,因而周边的农村地区大量种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这反映了当地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江浙一带,而不是南方地区,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才开始瓦解,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明清政府都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15.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府的兴衰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暗示了王朝的盛极而衰,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与材料无关,排除。16.(1)影响:汉代官僚队伍结构呈现儒学化
趋向;士人结党,弄虚作假,败坏政治风气;官僚家族垄断察举途径,威胁中央集权。(6分)(2)原因:三国鼎立之际,魏国亟需大量人才;由于战乱,原有的乡举里选的人才选拔体制被破坏;九品中正制适应统治阶级现实政治环境的需要,快捷易行。(4分,答出两点即可)标准:前期德才、家世
并举,后期以出身门第为标准。(4分)【解析】第一问,根据“汉代官吏队伍文化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官吏群体的儒学化序幕至此拉开”可以得出汉代官僚队伍儒学化;根据“士人之间互相的标榜、交游和结党,不少读书人为了求名被举荐弄虚作假
、沽名钓誉”可以得出士人结党、弄虚作假;根据“官僚家族几乎垄断了察举途径,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形成发展起来"可以得出世家大族崛起,威胁中央集权。第二问,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创立于三国鼎立之时,战乱使得原有选官制度被破坏,且曹不为了稳定
政权,急需人才,而九品中正制有快捷易行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在前期以德才和家世为依据,后期蜕变为以家世为依据。17.论题:唐诗作为一种史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社会现实。(3分)阐述:
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雁塔题名成为天下学子的追求,刘禹锡的诗就反映了放榜中试的场景。(3分)唐朝实行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关系深度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达到新高度,元稹的诗即是民族融合的例证,(3分)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
家的友好交往,推动中华文化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圈不断扩大,李世民的"万国朝未央"即是最好见证。(3分)唐诗是唐代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唐代历史的真相。(1分)【解析】本题首先要根据材
料中的诗歌来提取历史信息,如根据刘禹锡的诗句,可以看出唐代科举制对人们的影响;根据元稹的诗句,可以看出唐朝盛世之下,民族关系和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李世民的诗句内容,可以看出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友
好往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代背景,以诗证史。18.(1)唐都长安:规划整齐,体现盛唐时期国家的强盛及威严;具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市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具有封闭性;城市的政治功能较强。(6分,答出三点即可)宋都开封:规整如棋盘的城市布局消失,城内店铺林立;坊市制度崩溃,市
坊不再分开;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6分,答出三点即可)(2)原因:为了抗击元朝残余势力的入侵,维护全国的统一(或答加强北方防御的需要);巩固政权,稳定政局。(4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整齐规划”“坊市制度”
“封闭的城市环境”“限制在有明确时间和空间规定的市内"可以归纳出唐朝长安城的特点。作为对比,宋朝的开封与唐朝长安有明显不同,根据"各色店铺无所不有""州桥夜市""货卖、娱乐活动不绝"可以归纳出开封城的特点。第二问,根据材料"元朝后裔依然存在且较强大"可以得
出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为了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结合所学,明成祖原为燕王,南下打败建文帝成为皇帝,为了根除前朝势力影响而将首都迁往自己的故地,19.(1)过程:明中后期经历了实行海禁政策到取消海禁,准许对外贸易的转变:清朝前期经历了厉行
海禁到解除海禁再到禁止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转变。(4分)(2)特点:中西交流的桥梁是传教士;翻译大量西方书籍;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相互性;中国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4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4
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嘉靖初年,明政府重申海禁政策……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取消海禁"可知,明朝中后期,经历了严厉实行海禁到取消海禁的过程。根据材料“顺康之际一度厉行海禁……清政府继收复台湾后作出了解除海禁的重大决策……至乾隆朝,关闭了除广州之外的所有通商口岸”
可知,清朝前期经历了海禁一开放一海禁的过程。第二问,根据材料“耶稣会士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可以得出传教士是主要媒介,根据材料“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可以得出翻译了大量西方书籍;根据材料“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可以得
出交流具有相互性;根据材料"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可以得出中国统治者重视支持。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华夏中心”的观念。获得更多资
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