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段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941.040 KB
  • 2024-11-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段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段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段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段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941.04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14bdb748c81e111179cf2548450e6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合肥一六八中学2025届高三10月段考试卷历史考生注意:1.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

小题3分,共48分)1.学者研究发现,殷王朝贵族勤于宗教祭祀,制作了大量青铜礼器。周人虽然继承殷礼,铸造铜器祭祀祖先,但却重视与称颂先祖先考之德,希望能继承仿效,发扬光大,以促成家族的发展和繁荣,与殷

人观念迥然不同。这一变法反映了()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B.西周先民崇拜趋于理性C.青铜铸造技术的提高D.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人虽然继承殷礼,铸造铜器祭祀祖先,但却重视与称颂先祖先考之德,希望能继承仿效,发扬光大,以促成家族的发展和繁荣,与殷人观念迥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人勤于宗教祭祀,而周人虽继承殷礼但重视称颂先祖

先考之德,这种变化反映了周人在对待祭祀祖先这件事上观念的转变。殷人更多是宗教性的祭祀,周人则更注重祖先之德的传承,这是一种从宗教性向更具理性思考的转变,说明西周先民崇拜趋于理性,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的是殷周在祭祀观念上的不同,未涉及中华文明的来源的多元一体特征,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青铜

铸造技术的情况,材料主要涉及商周思想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殷周自身观念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2.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从田庄的角度出发,记载其从正月到十二月的例行活动,包括耕地、播种、分栽、耘锄、收获、储藏等一系

列农事安排,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知识。书中不少地方论及农业技术,如稻秧移栽、果树压条繁殖,都属于当时先进的生产经验。据此可知,东汉()A.践行藏富于民思想B.重农政策有所放松C.田庄经济较为发达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答

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题干“从田庄的角度出发,记载其从正月到十二月的例行活动,包括耕地、播种、分栽、耘锄、

收获、储藏等一系列农事安排,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知识。书中不少地方论及农业技术,……都属于当时先进的生产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民月令》对东汉时期田庄的农业生产和技术有所记载,如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蔬菜等,这种记述反映了田庄

经济发展的状况,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地主田庄经济发达,不能说明“藏富于民”的思想,排除A项;东汉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项表述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为农业生产方面的介绍,而且东汉田庄自给自足,谈不上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排除D

项。故选C项。3.唐代政治开明,文化昌盛,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广泛,中国传统典籍得以在周边流布。日本、新罗通过留学生大量引入中国典籍。同时,唐代也从天竺、大食、拂林(今东罗马帝国)等国学习科技知识,促进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进步。这些交流有利于()A.世界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B.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C.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交融D.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实行开放

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广泛,促进了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A项正确。这些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而不是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民族交流强调与少数民族间的交往,而材料强调对外交往,排除C项;唐朝统治秩序相对稳定,并不需要对外交

往来确保,排除D项。故选A项。4.藏文史料《汉藏史集》认为,吐蕃地区相当于元朝的“第十一个行省”。元廷在吐蕃地区执行较全面的清查户口、收取赋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治理工作。这体现出元代()A.华

夏认同观念的增强B.民族间的隔阂得以消除C.民族习俗的日益趋同D.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元廷在吐蕃地区执行较全面的清查户口、收取赋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治

理工作,加强了管辖,体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吐蕃地区民众的思想观念,不能得出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排除A项;元代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不同民族间的隔阂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元朝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未提及吐蕃民族习俗与汉族相似,排除C项。故选D项。5.如表

为中国古代口粮总量与人均占有量总表,由此可知()时间口粮总量(亿斤)人均占有量(斤)秦汉417.6985.75隋唐626.4988.7宋辽金元835.21457.87明代13921192.94清朝乾隆年间2088780A

.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与推广B.乾隆年间盛世与危机并存C.“摊丁入亩”政策成效显著D.康乾时期农民生活较富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尽管粮食总量在中国古代

有所发展和提升,但是人均占有量却直至清前期也没有得到大的突破,甚至反而还因为人口的增长而有所下滑,这说明乾隆年间盛世与危机并存,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未涉及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与推广,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摊丁入亩”政策的确有所成效,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康乾时期农民生活并不

富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6.道咸以来,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成《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如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

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这些书籍表明()A.国人革新政治的强烈要求B.西学观念已被广泛地接收C.国人的思想眼界逐步打开D.中国社会保守落后的现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成《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19世纪40-50年代出现了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方面的书籍,如《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介绍西方政教、工业、海防、外交等方面史实的书籍,这些著作有利于让国人了解西方,逐步打开国人的思想眼界,C项正确;从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方面的书籍到出现介绍西方政教、

工业、海防、外交等方面的书籍,体现了国人思想眼界逐渐打开,不能看出国人革新政治的要求,排除A项;这时期西学观念逐渐传播,但没有被广泛接受,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随着介绍西方相关的书籍的出现,国人思想逐渐被打开,而不是强调保守落后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7.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随着与英法等国的广泛接触和频繁交涉,奕䜣等进一步认识到,“洋人之向背,莫不以中国之强弱为衡”,“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些清朝重臣开始意识到现代外交的重要性,主张设立处理外交的专门

机构。据此可知,清政府()A.主动融入国际公法B.有效遏制了列强的侵略C.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被迫走向了外交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题干“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些清朝重臣

开始意识到现代外交的重要性,主张设立处理外交的专门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后,清政府的外交体制也被迫进行相应的调整。一些清朝重臣建议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适应新的对外交涉的需要。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构,体

现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设立专门外交机构,并未提及国际公法,排除A项;B项表述中“有效遏制了”太过绝对,排除B项;宗藩关系是明清时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的国家关系体系,与总理衙门的建立没有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

体,排除C项。故选D项。8.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罗斯帝国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而进行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而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这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清政府的这一做法()A.加速了战争结局的到来B.推动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出台C.捍卫了

国家的领土主权D.助推国人形成“以俄为师”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日俄战争中“立宪”的日本战胜、专制的俄国战败,立宪的呼声更高,推动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出台,B项正确;清

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实际上是容许日俄在中国领土上开战,不能起到加速战争结局的作用,排除A项;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丧权辱国,日俄战争后东北地区北部和南部分别成为俄国、日本的势力范围,并非“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排除C项;俄国人在日俄战争中战败,使得“以日为师”观念影响越来越大,排除D项。故选B项。9.据统计,1903年至1908年,中国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21.1家,1913年至1915年平均为41.3家,1916年至1919年平均高达124.6家。如1906年所建的无锡振新纱厂,经

营了七八年,始终没有重要发展,但到了1919年和1920年,股东红利竟高达760%。这些数据可以用来佐证()A.实业救国思潮的普及B.北洋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C.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D.经济法规的颁行利国利民【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1916年至1919年平均高达124.6家”说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近代经济结构变动,C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的普及与材料中“191

6年至1919年平均高达124.6家”不符,排除A项;北洋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1903年至1908年,中国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21.1家不符,排除B项;经济法规的颁行利国利民与材料中“1916年至1919年平均高达124.6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

.如图是近代某一时期的战争路线示意图,这场战争()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导致北方出现了“府院之争”D.促使孙中山北上与军阀和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干“示意图”中的“北伐军进军路线”“汀泗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伐战争的路线。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统一。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北伐军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A项正确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北伐战争之前,为北伐战争做了准备,而不是北伐战争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B项;“府院之争”发生在北伐战争之前,不是北伐战争导致的,排除C项;孙中山北上与军阀和谈,是因为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邀请孙中山北

上共商国是,与北伐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1929年10月后,闽浙赣根据地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比较正确的土地政策。如在没收对象与范围方面,规定“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寺庙、祠堂等公共土地与财产

,富农“给予别人种而自己收租的田”,而不是没收一切土地。又如在分配的土地归属上,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可以出租出典,可以雇人耕种”,肯定农民的士地私有。根据地的这些举措旨在()A.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推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促进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是1929年10月后的闽浙赣根据地。根据材料,闽浙赣根据地在土地政策上进行了调整,如明确没收对象与范围,规定土地归属等,这些都有利于

调动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的土地政策调整是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内部进行的,而不是为了开辟新的革命道路,况且当时新的革命道路已经开辟,排除A项;题干中的材料并未直接体现推动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而且当时

党的工作重心已在农村,排除B项;材料中的时间是1929年10月,此时中日民族矛盾尚未成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提上日程,排除C项。故选D项。12.1943年1月24日,《纽约时报》有报道称,“为了赢得这场非胜不可的战争,我们必须……实现对中国提供更多援助的承诺,并让中国

直接参加缅甸战役。”该篇报道的作者对英国政府在中英新约谈判中不肯承诺战后归还香港和九龙的做法予以尖锐抨击,并呼吁美国政府废除《排亚(华)法案》。该言论主要基于()A.英美政府无耻行径B.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中国抗战的世界贡献的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该篇报道的作者对英国政府在中英新约谈判中不肯承诺战后归还香港和九龙的做法予以尖锐抨击,并呼吁美国政府

废除《排亚(华)法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之一,长期拖住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基于中国抗战的这种世界贡献,美国才会认为应该对中国提供

更多援助、让中国参与缅甸战役,也才会抨击英国在中英新约谈判中的不当做法,呼吁废除《排亚(华)法案》,D项正确;“英美政府的无耻行径”表述比较片面,不能准确概括这一言论的主要依据,这一言论更多是基于中国抗战对世

界的积极意义,排除A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是中国抗战世界贡献的结果,而此处言论主要是基于中国抗战的实际贡献本身,国际地位提高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结果性表述,排除B项;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主要是从中国国内抗战的角度,而题干言论更多是从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角度出发的,排除

C项。故选D项。13.中共在根据地建立了一系列群众组织,如农会、工会、青年团、妇女会和儿童团等,将各种人口按其所属集中在组织中。以山东根据地为例,抗战胜利时,已有农会会员133万人,工会会员15万人,青年团员36万人,妇女会员131万人,儿童团员89万人,共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

。这表明()A.中共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B.大生产运动的成效显著C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出现逆转D.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题干“将各种

人口按其所属集中在组织中”“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充分显示了中共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能够将广大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为抗战和根据地的建设服务,A项正确;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与题干

内容不符,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中共在根据地的组织工作和动员成果,没有涉及国共双方力量对比的具体情况,不能得出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出现逆转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虽然提到了妇女会会员131万人,但这只是中共组织工作的一部分

成果,并不能直接表明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14.朝鲜战争之际,毛泽东毫不犹豫地大举发动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力图乘举国对外之际,一举清除社会上的反革命分子。各地对新政权构成威胁的各种旧日势力,包括恶霸、地主、惯匪、特务、国民党党团及军警政骨干分子,以及曾经杀害

中共人员或给中共造成严重损害的分子,大部分都遭到了严厉的惩罚,全面改善了许多地区原本十分动荡和混乱的社会秩序。该项举措()A.重新建构了社会意识形态B.极大地提高了新政权的威望C.改变了新中国的国际形象D.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

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朝鲜战争之际,毛泽东发动了“镇压反革命”运动,一举清除社会上的反革命分子,全面改善了许多地区

原本十分动荡和混乱的社会秩序,极大地提高了新政权的威望,B项正确;材料举措重点打击社会上的反革命分子,未涉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排除A项;材料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新政权的威望,并不会改变新中国的国际形象,排除C项;材料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新政权的威望,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制定了“利用、限制”政策。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批评了党内存在的“把资本主义由大化小”“提

早消灭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想,他同时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该论述()A.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B.有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D.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

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1950年(中国)。据题干“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制定了‘利用、限

制’政策”、“毛泽东批评了党内存在的‘把资本主义由大化小’‘提早消灭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想,他同时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和相关会议上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阐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

义过渡时期,根据中国国情对经济政策的探索与实践。这些论述和政策,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因此,这些思想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与发展。C项正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消灭了私人资本

主义成分,而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政府要利用、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指毛泽东的论述,而未涉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16.如图是1960年发行5元纸币。纸

币正面炼钢工人表情果敢坚毅,重心前倾,钢钎所指之处配以放射状底纹,沉稳里透出勃勃生机,曾被国际纸币协会(IBN)评选为“年度最佳纸币”。这可用以说明()A.我国落后面貌得到彻底改变B.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C.建国初期忽视经济客观规律D.三线建设需要专业人才【答案】

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中国)。这张纸币上炼钢工人表情果敢坚毅,展现出积极投入工作的状态,反映了当时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情和干劲,B项正确;在1960年,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阶段,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远未彻底改变落后面貌,排除A选项;题干中并没有相关信息表明在1960年时存在忽视经济客观规律的情况,排除C项;题干中主要体现的是炼钢工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并未直接提及三线建设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材料一元代文书驿传制度盛极一时,不论组织规模还是制度建设,都大大超过以往各代水平。据《元史》记载,元代在全国遍设水站、陆站、汉人站、蒙古站、海青站、海站等各类驿站驿站设驿令、提领、驿丞、百户、脱脱禾孙等官,负责驿传的有专门的站户。驿站肩负双重任务,既是公文传递站,又是过路使者、官员招待

所,“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元时的驿站,不仅在国内普遍设置,而且在国外东欧、亚洲西部等地也设了许多。凡是当时蒙军控制地区,都有驿站组织。据《世经大典》记载,元代驿站最多时达1万多处,在中国境内的驿站最少时也有149

6处。各个驿站均备有豪华的房的舍、住宿用品、良马,还有牛、骡、驴、羊、狗、车、轿等交通工具。水站则备有船只。元代的文书驿传制度对以后各代均具有很大影响,明清等朝公文投递的制度和方法,基本上沿袭元代而来。——摘编自丁忱《元代文书驿传制

度述略》材料二1842年,英国率先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邮局,此后列强群起仿效,称为“客邮”。它们实行本国邮政章程,粘贴本国邮票,不仅收寄中外间的邮件,也收寄中国国内互寄的邮件。1878年,清政府允许海关试办邮政。称寄信局,在各口

岸收寄华洋公众信件,与民信局展开竞争。1897年,朝廷正式开办大清邮政,以北京总税务司署为邮政管理机关,将各海关寄信局,统一改为邮政局。1902年,大清邮政局大幅降低邮费,扩展邮路,邮件量迅速增加邮政业

务从信函、包裹扩大到汇兑、新闻纸寄递等业务。分散经营的民信局受到极大冲击,日渐萎缩。北洋政府时期,彻底废除驿站制度,所有公文归邮局递送,并且加入万国邮会。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多次提出客邮“侵害中国主权”须撤除,获得列强同意。——摘编自姜希河《中国邮政简史》等(1)根据材料

一概括元代文书驿传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文书驿传制度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至民国邮政事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邮政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答案】(1)特点:规模宏大,覆盖面广;管理规范,职官设置齐全

;兼具公文传递与接待职能;与军事活动紧密相关;设施完备,保障有力。作用:提高了公文传递的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内交通网络的完善;有助于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2)变化:由驿站到近代邮政的转变;业务范围扩大,业务种类增多;逐渐融入世界邮政体系。原因:西方工业文明

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动;民国政府争取国家主权的努力。关系:邮政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邮政建设的发展水平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元代在全国遍设水站、陆站、汉人站、蒙古站、海青站、海站等各类

驿站”可归纳出规模宏大,覆盖面广;根据材料一“驿站设驿令、提领、驿丞、百户、脱脱禾孙等官,负责驿传的有专门的站户”可归纳出管理规范,职官设置齐全;根据材料一“驿站肩负双重任务,既是公文传递站,又是过路使者、官员招待所”可归纳出兼具

公文传递与接待职能;根据材料一“元时的驿站,不仅在国内普遍设置,而且在国外东欧、亚洲西部等地也设了许多。凡是当时蒙军控制地区,都有驿站组织”可归纳出与军事活动紧密相关;根据材料一“各个驿站均备有豪华的房舍、住宿用品

、良马,还有牛、骡、驴、羊、狗、车、轿等交通工具。水站则备有船只”可归纳出设施完备,保障有力。作用:根据材料一“元代的文书驿传制度对以后各代均具有很大影响,明清等朝公文投递的制度和方法,基本上沿袭元代而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文书驿传制度提高了公文传递的效率;根据驿站系统

的完善和覆盖面广,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驿站促进了国内交通网络的完善;驿站的存在有助于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根据驿站国内外设置,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至

民国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二“由驿站到近代邮政转变;业务范围扩大,业务种类增多;逐渐融入世界邮政体系”可归纳出邮政事业的变化。原因:根据材料二“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动;民国政府争取国家主权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带来了新的邮政技术和

理念;洋务运动的推动促进了邮政事业的近代化改革;民国政府争取国家主权的努力,如加入万国邮会,争取撤销列强的“客邮”。关系:根据材料二“彻底废除驿站制度,所有公文归邮局递送”和“邮政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邮政建设的发展

水平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可知,邮政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紧密,邮政系统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的效率和效果。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创制科举时,北方籍进士明显多于南方。及至北宋初期,“崇北贬南”的倾向更有过之,名相寇准曾多次公开贬低南方考生的进路,并且引以为荣

。然而有趣的是,这一切的转向也恰恰始自北宋。宋真宗年间,任命江西新余人王钦若为宰相。从此,南方籍官员加入了宋代的宰相行列,并且在数量上逐渐反超北方籍宰相。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而这六人也全无北人。至于科场上的南方籍进士

数量,更是早已反超北方,科举重心南移已成既定事实。终宋一代,南北地域差异彻底反转。——摘编自李三光《从“南北榜案”到“南北分卷”》材料二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

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据《明史》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北宋科场“南北地域差异彻底反转”的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认识。【答案】(1)原因: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南方籍官员逐渐增多。(2)认识:南北分卷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明朝科举考试中南北地区文化水平差异导致的录取不公平问题;从南方考生的角度看,

南北卷制度不是完全公平的;但从统一国家全局的角度考虑,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王朝统治,维持国家的稳定。的的【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宋真宗年间,任命江西新余人王钦若为宰相。从此,南方籍官员加入了宋代的宰相行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这促进了材料所述北宋科场“南北地域差异彻底反转”的现象出现;根据材料“从此,南方籍官员加入了宋代的宰相行列,并且在数量上逐渐反超北方籍宰相”可知,这时期南方籍官员逐渐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这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认识:根据材料“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可知,南北分卷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明朝科举考试中南北地区文化水平差异导致的录

取不公平问题;根据材料“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分卷是当时南北方社会经济发展不同的结果,从南方考生的角度看,南北卷制度不是完全公平的;但从统一国家全局的角度考虑,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王朝统治,维持国家的稳定。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下)》目录第十章近代初曙(明清)第十一章沉沦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十二章文明新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十三章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展开)第十四章春回大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十走向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章结语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从表目录中择取一个章节,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述。(要求:写出所选章节名称,史论结合,表达清晰)【答案】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与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展开);阐述:在1949-1956年这个特殊时期,我国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新纪元,土地改革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抗美援朝的胜利保卫了国家主权,也为国内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1

953年,面临恶劣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适应了当时形势变化的需要。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9

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克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央以“八字方针”为

指导,推进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国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医疗卫生建设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真正

体现了“换了人间”。【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现象阐释题。时空为现代(中国)。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一个章节,如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展开);然后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一化三改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等知识加以阐述:在1949-1956年这个特殊时期,我国经历

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新纪元,土地改革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抗美援朝的胜利保卫了国家主权,也为国内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1953年,面临恶劣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社会

主义工业化,并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适应了当时形势变化的需要。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

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克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央以“八字方针”为指导,推进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国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医疗卫生建设蓬勃发展,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最后得出结论: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真正体现了“换了人间”。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