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段考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1.736 MB
  • 2024-11-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段考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段考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段考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段考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1.736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38a076b0c7d532bed76004f038e28a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合肥一六八中学2025届高三10月段考试卷地理考生注意:1.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

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通过产品集成,实现了发电、透光、遮风挡雨和隔热等功能的一

体化,将逐步取代传统光伏技术。下图示意某建筑物的发电“外衣”——光伏幕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若不考虑周边遮挡,在武汉晴天正午时段,光伏幕墙发电效率最高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与传统光伏技术相比,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

优势体现在()A.更换方便灵活性强B.充分利用城市空间C.技术成熟价格较低D.受天气变化影响小【答案】1.D2.B【解析】【1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在不考虑周边遮挡的前提下,因光伏幕墙垂直于地面,太阳高度越小,光线与幕墙之间夹角越大,发电效率越高,根据所学可知

,武汉冬季时太阳高度角最小,发电效率最高,D正确,排除ABC。故选D。【2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发电、透光、遮风挡雨和隔热等功能的一体化”说明其与建筑整合程度高,能充分利用城市空间,B正确;因墙体有电路连接,因此更换时灵活性差,A错误;文字信息“将逐步取代传统光伏

技术”说明它是一种新技术,技术成熟度不如传统光伏技术,价格较高,C错误;太阳辐射是光伏发电的能量来源,其受天气影响大,D错误。故选B。【点睛】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是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

不同于光伏系统附着在建筑上的形式,是应用太阳能发电的一种新概念,简单地讲就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阵安装在建筑的围护结构外表面来提供电力。下图示意某日某时刻地球局部光照(线段PQ为晨线的一部分),该日P地昼长为13小时13分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3.P地与Q地的日落()A.地方时相差1小时13分钟B

.时刻相同C.地方时相差2小时26分钟D.地方时相同4.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最可能为()A.115°WB.105°EC.95°ED.75°W5.图中∠α由最大变为最小期间()A.巴西高原草原一片葱

绿B.西伯利亚高压逐渐变为最强C.埃及北部地区炎热干燥D.为南极长城站最佳考察时期【答案】3.A4.B5.C【解析】【3题详解】由图可知,P点与Q点纬度数值相等,则Q点的昼长等于P点的夜长(同一时刻,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完全相反),该日P地昼

长为13小时13分钟,Q点的昼长应为24小时-13小时13分钟=10小时47分钟,则P点与Q点的昼长相差2小时26分钟,所以两地日出时差应为1小时13分钟,A正确,排除BCD。故选A。【4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P点与Q点间的经

度差约为18°,则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经度应为6+18/2=15°E,加之图中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则此时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应为15°E+[(12时—6时)×15°]=105°E,所以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最可能为105°E,B正确,排除ACD。故选B。【5题详解】图中∠α由最

大变为最小期间为北半球夏至日到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南移到赤道,处于北半球夏半年,埃及北部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C正确;此时巴西高原处于旱季,降水稀少,草木枯黄,A错误;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是在冬季,B错误;此时处于南半球冬半年,南

极长城站温度较低,不是最佳考察时期,D错误。故选C。【点睛】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昼长=(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日落地方时-日出地方时。下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所绘的25°N附近某区域示意图,为正确标注该图的指向标,同学们测得O城6月7日日

出、日落分别在X、Y方向。甲为河流支流。完成下面小题。6.该图的指向标大致是()A.B.C.D.7.图中甲支流()A由东南流向西北B.由东北流向西南C.由西北流向东南D.由西南流向东北【答案】6.C7.B【解析】【6题详解】6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因此X、Y连线的垂线方向为南北方向,且XY位于O的偏北侧,箭头指向应为北方,C正确,ABD错误。故选C。【7题详解】根据图中河流的宽窄及地形分布可知,甲为河流的一段支流,水流由X流向O,结合上题分析可知X位于O的东北,则甲支流由东北流向西南,B正确,ACD错误。故选

B。【点睛】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

下。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天球是以地球为中心,以任意长度为半径所构成的一个假想球体,地球的赤道和地理极点投射到天球上,就是天赤道和天极。天文学上将月球的运行轨道称为

白道,其与黄道的交角β约为5°。相对于黄道面,天赤道倾斜23.5°。当日、地、月近似位于同一直线,就会产生月食或日食现象。月球处于上中天(天体周日视运动中,达到天空位置最高处)时就是其地平高度最大的时刻。下图为白道、黄道、

天赤道在天球的位置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8.太阳位于黄道上的M点时,产生日食现象,此时月球位于()A.白道上的P点B.G点C.白道上的M点D.N点9.望日时,在北京看到月球()A.东升西落;月球处于上中天时都在偏南方位B.西升东落;月球处于上中天时都在偏北方位C.东升西落;月球处于上中天时

都在偏北方位D.西升东落;月球处于上中天时都在偏南方位【答案】8.C9.A【解析】【8题详解】当日、地、月三点在一条直线,且月球位于太阳、地球之间时就会发生日食,此刻太阳位于黄道上的M点,月球位于白道

上的M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9题详解】望日就是阴历十五,满月。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远长于地球自转周期,以地球为参照物,月球是东升西落的,BD错误。北京的纬度为40°N,白道与天赤道的最大夹角不到29°,在北京看到的

处于上中天的月球,都在偏南方位,A正确,C错误。故选A。【点睛】天球是在天文学和导航上想出的一个与地球同球心,并有相同的自转轴,半径无限大的球。天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当成投影在天球上的物件。夏季,青藏高原气温较周边大气高出4℃~6℃,甚至达10℃。这会促使高原面出现热力上升运动,

的带动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这种运动会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季节青藏高原与周边大气温度差异会影响亚洲季风势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是因为()A.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快B.高原表面多冻土,

热容量小,升温快C.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热容量小,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快D.高原空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升温快11.夏季青藏高原面出现的这种热力上升运动,使得其北部塔里木盆地的降水()A.增多B.减少C.不变D.季节分配

均匀12.青藏高原与周边大气温度差异会使得亚洲()A.夏季风势力增强,冬季风势力减弱B.夏季风势力减弱,冬季风势力增强C.夏季风和冬季风势力均增强D.夏季风和冬季风势力均减弱【答案】10.D11.B12.C【解析】【10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青藏高原与周边同高度大气的

稀薄程度是相似的,AC错误;冻土含水率高,比热容大,B错误;高原空气距离地面热源近,吸收地面辐射多,升温快,D正确。故选D。【11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青藏高原近地面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由于热力环流关系,北部塔里木盆地盛行下沉气

流,降水有所减少,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夏季,青藏高原较同海拔大气气温高,热力上升,东部和南部同海拔高度气温低,气流下沉,同海拔高度气温差导致气压差,气流由东部和南部流向青藏高原,形成偏东风和偏南风,与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和东亚夏季东南季

风势力叠加,加强夏季风势力;冬季,地面辐射散热,高原面附近气温下降快,与东部和南部同海拔高度气温较高区域形成气压差,气流由青藏高原流向东部和南部,形成偏西风和偏北风,与南亚冬季东北季风和东亚冬季西北季风势力叠加,加强冬季风势力。综上所述,夏季风和冬季风势力均增

强,C正确,排除ABD。故选C。【点睛】受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势起伏的影响,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表现为南暖北冷,温差较大,受青藏高原的影响,我国气温分布产生极大的变化。西部地区夏季出现了与南热北冷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

的南冷北热现象。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虽然等温线平行于海岸线,但仍有南热北冷的变化规律。青藏高原的西部由于地势高峻,夏季原面平均气温低于北部的塔里木盆地。高原北部边缘山地对塔里木盆地热量散发产生阻滞作用,使之成为夏季全国最热的地方,而高原地区

却成为夏季全国之冷极。大气边界层位于对流层中下部,是地球表面与大气之间水热、能量交换的重要空间。地面受热之后,通过热量传导、促进对流等形式加厚大气边界层。在河西走廊某气象站的观测表明,该地大气边界层在5月达到最厚。完成下面小题。13.与6~7月相比,该地5月大气边界层

更厚,主要因为()A.土壤较为干燥B.平均气温更高C.太阳高度较小D.平均风速较小14.推测世界上大气边界层最厚的区域为()A.西欧平原B.格陵兰冰盖C.塔里木盆地D.撒哈拉沙漠【答案】13.A14.D【解析】【13题详解】

5月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干燥,地面升温更快,更易加厚大气边界层,A正确;太阳高度较小,温度低,由材料可知,气温低,对流弱,大气层边界薄,C错误;大陆7月平均温度更高,B错误;由于河西走廊的峡管效应,

5月(春季)平均风速大,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撒哈拉沙漠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地面干燥,比热容小,升温快,对流旺盛,大气边界层最厚,D正确;西欧平原、格陵兰冰盖、塔里木盆地都没有撒哈拉沙漠气温高,对流运动较撒哈拉沙漠弱,大气层边界没有撒哈拉沙漠厚,ABC错误。

故选D。【点睛】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阻力影响的大气层区域。大气流过地面时,地面上各种粗糙元,如草、沙粒、庄稼、树木、房屋等会使大气流动受阻,这种摩擦阻力由于大气中的湍流而向上传递,并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达到某一高度后便可忽略。

此高度称为大气边界层厚度,它随气象条件、地形、地面粗糙度而变化,大致为300~1000米。在天气晴朗时,珠峰峰顶常飘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其水平方向飘动主要受高空西风的影响

,垂直方向飘动主要受上升气流的影响。登山运动员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结合“珠峰旗云成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5.关于峰顶附近空气对流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其热源为阳坡的冰雪面B.其水汽来

源为峰顶附近的碎石面C.白天碎石升温快,气流沿坡面上升D.上升气流带来强大的高空西风16.从珠峰旗云的状态不仅可以知道当天的天气,还可以预测未来1~2天内珠峰地区的天气状况。当旗云形状紊乱,且有丝状云(如上图)出现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对流旺盛,易形成大雪天气,不宜登山B.西风风力较大,

不宜登山C.对流弱,天气晴朗,适宜登山D.西风风力较小,适宜登山【答案】15.C16.B【解析】【15题详解】依据图中信息可知,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碎石面,A错误;水汽来自于高空西风的水汽输送,B错误;图中白天太阳辐射强,碎石升温快,气流沿坡面上升,类似

于谷风,C正确;高空西风是从赤道地区上空北上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与该地上升气流无关,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旗云形态紊乱且有丝状云,说明此时高空西风强烈,风力很大,预示天气要发生变化,不宜登山,B正确,CD

错误;西风风力较大时,吹散了上升气流,而不是对流旺盛易形成大雪天气,A错。故选B。【点睛】珠峰旗云: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

齐,风力约有九级。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因莱湖是一个被喀斯特群山环抱的湖泊,面积达158km2,是缅甸第二大湖。居住在湖上的茵达人,

以其独特的水上生活方式而闻名。他们因地制宜地发明了一种水上耕作方式——浮岛农业,即利用湖中丰富的水草和浮萍,将其收割并制成腐殖质块,上覆湖底淤泥,用长木杆固定于湖床。这种浮岛不仅具有农业生产的实用性,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光。左图为因莱湖位置示意图,右图为当地浮岛农业景观图。(1)说明茵

达人舍弃岸上辟田,而发展浮岛农业的自然原因。(2)简述浮岛农业可能对因莱湖水质产生不利影响。(3)说明利用浮岛农业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答案】(1)周围是喀斯特群山,地形崎岖,耕地面积狭小;石灰岩成土慢,易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贫瘠;因莱湖水面宽广,发展浮岛农业的面积大;水中

一定数量的水草、浮萍和淤泥,为制作浮岛提供原料。(2)收割水草、浮萍使水生植物减少,净化能力降低;农业生产使用肥料、农药、腐殖质块等,增加水体污染物,降低水质。(3)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经济收益;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人民收入;保留特有的生活方式,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解析】【分析】本题以因莱湖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服务业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

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因莱湖是一个被喀斯特群山环抱的湖泊,周边为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耕地面积较小;喀斯特地貌多为石灰岩,石灰岩成土较慢,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因此土层较薄,土壤较为贫瘠,不利

于该地发展农业;因莱湖水面较为宽广,水域面积较大,可以发展福岛农业的面积较大,同时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水草和浮萍,将其收割并自制腐殖质块,可以为浮岛提供原料,土壤较为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小问2详解】的结合所学知识,当浮岛农业发展过程中收割大量

的水草和浮萍,会使得湖泊当中水生生物减少,因此湖泊自净能力下降,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腐殖质块等,会使得水体污染物增加,从而使得水质降低,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

利用浮岛农业发展旅游业,使得各地区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发展旅游业可以保留特有的生活方式,可以促进该地区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18.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纳木错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西藏自治区中部(左图),是西藏第二大湖泊。通常湖面11月开始结冰,翌年4月开始融化。湖区周围风力较大且季节变化明显,湖陆风冬季明显弱于夏季。位于该湖东北的a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集中于7—8月,右图为a气象观测站年内平均气温日变化。(1)a处的降水以夜雨为主,分析

其原因。(2)请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a处1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3)有学者认为不应该大规模开发纳木错周边的风能资源,推测该学者的理由。【答案】(1)8月气温高,湖泊面积大,湖泊区域水汽充足;湖陆热力性质差异

,白天湖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雨;夜间,湖区盛行上升气流,多降雨。(2)1月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量大;夜间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差,气温日较差大;1月纳木错封冻,

对湖岸调节作用减弱,温差变大。(3)该地人口稀少,对能源的需求少;输电距离远,地质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导致成本高;风向变化较大,且不稳定;生态环境脆弱等。【解析】【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南部纳木错湖泊的湖陆风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的

形成过程、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风能资源的开发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

据材料可知,位于该湖东北的a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集中于7—8月,8月太阳辐射强,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水源补给多,湖泊面积大,湖泊区域水汽充足;根据a气象观测站年内平均气温日变化可知,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湖区升

温慢,气温较低,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雨;夜间,湖区降温慢,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多降雨。【小问2详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月降水少,多晴天,天空中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

,气温较高;夜间云量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大;湖泊水域对湖岸地区气温具有调节作用,1月纳木错气温低于0℃,湖面封冻,对湖岸调节作用减弱,温差变大。【小问3详解】该地位青藏高原,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对能源的需求少;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距离东部市场较远,输电

距离远,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质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导致成本高;根据材料可知,湖区周围风力较大且季节变化明显,风向变化较大,且不稳定;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等,一旦破坏难以恢复。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陆风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由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引起的中尺度局地环流,具有较强的时段性特点,对局地天气有重要影响。辽宁省丹东市沿海地区海陆风多发,受海陆风的影响,多平流雾(是当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下部冷却而形成的雾)。下图示意丹东市沿海地区夏季和冬季海陆风日风向变化

。(1)从时间角度指出丹东市沿海地区夏季和冬季海风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说出冬季丹东市海陆风日沿海地区平流雾多发的时间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从海陆风角度,说明丹东市沿海地区一天中凌晨降水明显较多的原因。【答案】(1)差

异:与冬季相比,夏季海风开始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持续时间更长。原因:与冬季相比,夏季日出时间早、日落时间晚,陆地升温时间早、降温时间晚,导致海风开始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持续时的间更长。(2)时间段:13—20时。原因:13—20时海风势力强;冬季海洋

比陆地气温高,海风挟带暖湿气流吹向陆地,陆地气温较低,暖湿空气下部易冷却凝结成雾。(3)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凌晨陆风势力强;陆风在海岸地带与海洋暖湿气流相遇;暖湿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解析】【分

析】本题以丹东市沿海地区夏季和冬季海陆风日风向变化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季风环流的特征、雾形成的原因、海陆风的影响因素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小问1详解】据图表信息可知与冬季相比,夏季海风开始

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持续时间更长。海风是在海陆同时增温时,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海洋增温慢,气温低形成相对冷高压,从而导致海风出现,与冬季相比,夏季日出时间早、日落时间晚,昼长时间更长,陆地升温时间早、降温时间晚,导致

海风开始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持续时间更长。【小问2详解】平流雾是因为暖湿空气下部遇冷,冷却凝结成的雾的类型,同时雾的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水汽,冬季时当吹吹海风时,海洋携带大量水汽进入陆地,陆地气温较低,暖湿空气下部

易冷却凝结成雾,所以冬季出现平流雾应在吹海风时间,故此判断时间应是在13—20时。【小问3详解】夜间海洋和陆地同时降温,但陆地降温更快,形成陆风,尤其凌晨时陆风势力最强,陆风在海岸地带与海洋暖湿气流(海洋下垫面

水域面积广,气流湿润)相遇;暖湿气流沿冷气团被迫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是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