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上海市鲁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docx,共(8)页,26.81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de509cba76acfb72adbd264da2b51f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上海市鲁迅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语文学科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题一、积与运用(45分)(一)(8分)1.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_,铿尔,_____________,对曰:“_________
____。”(2)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_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呼应冉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可以
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6分)2.加点字解释。(1)摄.
乎大国之间:__________(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__________(3)批大郤,导大窾.:__________(4)不如因.善遇之:__________(5)窃.为大王不取也:__________(6)大
礼不辞小让.:__________(7)错勘.贤愚枉做天:__________(8)着这楚州亢.旱三年:__________(三)选择题(21分)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
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B.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C.《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由中国西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D.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4.以下对先秦诸子及其思想、学说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传世,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春秋》合在一起称“四书”。B.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
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C.庄子,名周,战国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D.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阅读先秦诸子散文
经典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5.以下关于元曲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其中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以唱为主。杂剧注重唱和演。B.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其代表依次分别是
《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C.元杂剧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D.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
京)人。元代杂剧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创作的杂剧现仅存18部。其中的《窦娥冤》是世界十大悲剧之一。6.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B.隔壁教室里好像是李老师在上课
。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D.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利用,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老师,我的作文已写好放您桌面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请您帮我改正。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
自豪又惭愧。C.母亲记挂我,对我上周微恙念念不忘,多次打电话询问我的情况。D.多年来承蒙你照顾,现在你家里遇到了难处,我自然也应该鼎力相助,竭诚回报。8.北京冬奥会如期举行,简约而精彩的开幕式奏响华章,同学们收看后激动不已,纷纷发朋友圈。以下语句关联词
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是倒计时的24节气景观,还是..灵感来自中国结图案的巨型雪花,无不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B.“不点”主火炬不仅..颠覆奥运传统,而且..是一次创新,既.符合绿色低碳环保观,更.是中国文化传
统中的的的“无为而为”理念的从容运用。C.虎头帽、中国结、窗花纹样……中国文化符号构成的视觉系统令人惊艳;而.“黄河之水天上来”作为五环出场的舞美设计,却.让我不禁惊呼“太中国”。D.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我尤其喜欢插入的冬
奥短片,哪怕..是略带狼狈的摔跤都.充满着生命力,还有人间烟火气。9.小明考试失利,灰心丧气,下列最适合用来劝慰他的一项是()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
人不识君?二、阅读(55分)(一)(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咬文嚼字》(有删减)朱光潜①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
实例,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古今人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
少也有一些温暖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来看,“推”似乎比“敲”更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所以问题不在“推”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②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
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
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
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③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
人都依靠《文科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
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
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10.第③段中“乞灵”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结合全文,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一件事物发生时,如果你的心理习惯倾向于“套板反应”,那么这件事容易让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且毫不斟酌地使
用它们。B.“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C.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D.因为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难用,所以
前者是固定的,后者却是游离的。12.以下选项与作者原意最相符一项是()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C.只要在报章杂志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
由“套板反应”起来的。的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13.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选文回答问题。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
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
断,而且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请从作者“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的观点入手分析“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的妙处。14.第①段中作者是如何借“贾岛”“推敲”的故事来证
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观点的?(二)(1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烛之武退秦师《左传》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
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越国以鄙远.C.晋军.函陵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B.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C.
以.其无礼于晋/以.乱易整,不武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17.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追溯晋国曾背叛秦国的历史,瓦解秦晋联盟,是烛之武说服秦国撤军的策略之一。B.晋文公拒绝了子犯请求
攻击秦军,并说道“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表现了他对秦穆公当年帮助自己回国当上国君的答谢,也有面对秦军违约撤退的无奈。C.秦晋因“利”联合共伐郑国,盟约在前,但泰军又因郑国“利”诱而单方面撤军,违背了“礼”。由此可见,春秋时代各
诸侯国在逐“利”之时已完全不受“礼”的约束。D.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请求先“辞”后“许”,虽有对自己有才华而不被重用的埋怨,但也表明了他在重兵压境、国家危难的情况下,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18.请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9.本文的对话描写极具艺术效果,不仅暗示了
事件的发展,还渗透了作者的褒贬,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三)(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庄暴见孟子①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①,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②乎!”②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③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
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
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选自《孟子正义·梁惠王章句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注】①见于王:被王接见。②庶几:差不多。意为政治该相当清明了吧。③羽旄:装饰着羽毛的旗子。20.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A.
耳B.也C.哉D.焉2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诸:语气词,相当于“乎”,可解释为“吗”B.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蹙:急促,紧迫C.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极:极致、极端。文中可指极端困窘的境地D.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举:抬起22.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语言含蓄,许多地方有言外之意。如他不管齐王爱好什么音乐,就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似在迎合齐王,后又诱导齐王回答“与众乐乐”,最后归到行仁政上,这种语
言方式尽显机智。B.本文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反复论证,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得民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文中孟子向齐王说明乐“王之好乐甚”产生的两种影响:一种是王不行仁政,百姓“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一种是实行仁政,百姓闻王好乐“举欣欣
然有喜色”。D.孟子对齐王提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问题时,“王变乎色”,是因为齐王被孟子发现自己喜欢的是世俗之乐而感到生气。23.请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24.文章的前一章是《齐桓晋文之事》,根据两章内容,推测庄暴见孟子的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