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焦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1)页,58.43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de47657ce8ccb6d76c02677ead20c5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南省焦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
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
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
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
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
”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而“
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
”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
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
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
;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
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
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的,如建筑、器物、物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的,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
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聽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漾漾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
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
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
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
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
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叶”属于风和晴空,而不属于雨和阴天,因此“木叶”就有了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B.“落木千山天远大”的“落木”
去掉了“叶”字包含的所有绵密之意,更给人一种空阔之感。C.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及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运用到诗歌中就成了意象。D.由于诗人对于同一个物象可以融入不同的情感,所以一个物象可以构成多个意趣不同的意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
和材料二都引用诗句来阐述意象,但是二者所论述的重点各不相同。B.文章以“梅”为示例,意在论述诗歌中的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C.一些概念相同或相近的物象,在诗歌呈现时,其艺术形象却可能相去甚远。D.诗人构成意象时,为了使情感表达更鲜明,多使用
夸张、联想的手法直抒胸臆。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诗人艾青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B.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C.
朱光潜认为“诗是一种对于生活的体验与玩索。无情趣(无生活)不能有诗。”D.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分析下列诗句中“雨”的意象构成方法及其意蕴
。(1)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唐】杜甫《白帝》(2)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宋】翁卷《乡村四月》5.我们常说:“意象是解读古诗的一把钥匙。”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A2.D3.B4.(1)运用了夸张手法,以“
翻盆”之势写出了白帝城大雨翻腾的奇险景象。(2)运用了联想(或: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乡村初夏时节雨如烟般缥缈、缭绕、朦胧的特点。5.①意象具有暗示性,是诗人融人主观情意客观物象。(意象能让诗人借助客观物象
表现出来主观情意。)②某一意象的反复使用,往往使该意象带上固定意趣,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的A.“‘木叶’属于风和晴空,而不属于雨和阴天,因此‘木叶’就有了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错误。强拉因果。依据原文“
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
的气息”可知,“木叶”就有了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原因是“木”这一意象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诗人构成意象时,为了使情感表达更鲜明,多使用夸张、联想的手法直抒胸臆”错误。依据原文“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可知,直抒胸臆的抒情不能构成意象。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
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强调的是物象和情感两方面。A.“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只强调的是诗歌的语言。C.“诗是一种对
于生活的体验与玩索。无情趣(无生活)不能有诗”强调的是诗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D.“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是用具体的事物来体现概念的抽象精神。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1)“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登上白帝城楼,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表现了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以夸张的手法突出大雨翻腾的奇险,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由此可概括为:运用了
夸张手法,以“翻盆”之势写出了白帝城大雨翻腾的奇险景象。(2)“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运用了比喻,联想、想象的手法,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如画景色,意境是朦胧的缥缈的;同时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由此可概括为:运用了联想(或: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乡村初夏时节雨如烟般缥缈、缭绕、朦胧的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依据原文“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
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及题干中“意象是解读古诗的一把钥匙”可知,诗以言志,诗人的情感是把握诗歌的重中之重。而意象本身就是情语,饱含诗人情感的意象。由此可概括为:意象具有暗示性,是诗人融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意象能让诗人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主观情意。②依据
原文“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可知,经过诗人反复使用,形成意象固定意趣,固定情感。由此可概括为:某一意象的反复使用,往往使该意象带上固定意趣,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二)现代文阅读Ⅱ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雷雨(节选)曹禺周朴园(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周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周朴园(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萍(痛苦万分)哦,爸!周朴园(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四凤(向母亲痛苦地)哦,妈!周朴园(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
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鲁妈(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周朴园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
做梦,这是你的生母。四凤(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鲁妈(不语,抽咽)繁漪(转向周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周萍(怪笑,向周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看四凤,指她)你——四凤(与周萍相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由中门跑下)周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繁
漪(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周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周冲由中门下,喊四凤。周朴园(至周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周萍(突然)爸,你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周冲狂呼四凤,过后周冲也发出惨叫。鲁妈四凤,
你怎么啦!繁漪我的孩子,我的冲儿!(鲁妈、繁漪同时叫)二人同由中门跑出。周朴园(急走至窗前拉开窗幕,颤声)怎么?怎么?仆人由中门跑上。仆人(喘)老爷!周朴园快说,怎么啦?仆人(急不成声)四凤……死了……周朴
园(急)二少爷呢?仆人也……也死了。周朴园(颤声)不,不,怎……么?仆人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周朴园(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这不能够!周朴园与仆人跑下。周萍由饭厅出,颜
色苍白,但是神气沉静。他走到那张放着鲁大海的手枪的桌前,抽开抽屉,取出手枪,手微颤,慢慢走进右边书房。外面人声嘈乱,哭声,吵声,混成一片。鲁妈由中门上,脸更呆滞,如石膏人像。老年仆人跟在后面,拿着电筒。鲁妈一声不响地立在台中。老仆(安慰地)老太太,您别发呆!这不成,您得哭,您得好好哭一场。鲁妈(无
神地)我哭不出来!老仆这是天意,没有法子。——可是您自己得哭。鲁妈不,我想静一静。(呆立)中门大开,许多仆人围着繁漪,繁漪不知是在哭在笑。仆人(在外面)进去吧;太太,别看哪。繁漪(为人拥至中门,倚门怪笑)冲儿,你这么张着嘴?你的样子怎
么直对我笑?——冲儿,你这个糊涂孩子。周朴园(走在中门中,眼泪在面上)繁漪,进来!我的手发木,你也别看了。老仆太太,进来吧。人已经叫电火烧焦了,没有法子办了。繁漪(进来,干哭)冲儿,我的好孩子。刚才还是好好的,你怎么会死,你怎么会死得这样惨?(呆
立)周朴园(已进来)你要静一静。(擦眼泪)繁漪(狂笑)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外面仆人与鲁大海打架声。周朴园这是谁?谁在这时候打架。老仆下问,立时另一仆人上。周朴园外面是怎么回事?仆人今天早上那个鲁大海,他这时又来了,跟我们打架。周朴园叫他进来!仆人老爷,
他连踢带打地伤了我们好几个,他已经从小门跑了。周朴园跑了?仆人是,老爷。周朴园(略顿,忽然)追他去,给我追他去。仆人是,老爷。仆人一齐下。屋中只有周朴园、鲁妈、繁漪三人。周朴园(哀伤地)我丢了一个儿子,不能再丢第二个了。(三人都坐下来)鲁妈都去吧!让他去了也好,
我知道这孩子。他恨你,我知道他不会回来见你的。周朴园(寂静,自己觉得奇怪)年轻的反而走到我们前头了,现在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忽然)萍儿呢?大少爷呢?萍儿,萍儿!(无人应)来人呀!来人!(无人应)你们给我找呀,我的大儿子呢?书房枪声,屋内死一般的静默。繁漪(忽然)啊!(跑下书房,周朴园呆
立不动,立时繁漪狂喊跑出)他……他……周朴园他……他……周朴园与繁漪一同跑下,进书房。鲁妈立起,向书房颤踱了两步,至台中,渐向下倒,跪在地上,如序幕结尾老妇人倒下的样子。【注】该选段为《雷雨》第四幕中的片段,也是全剧的
高潮和结尾:雷雨之夜,周萍要带与其相爱的女佣四凤离家出走,鲁妈眼见自己的儿女相爱而呼天抢地,诅咒命运的不公。而与周萍有过不伦私情的继母繁漪因爱生恨,叫也爱上四凤的儿子周冲进行阻拦,继而当着众人的面揭开了
与周萍的关系真相,接着又报复性地喊来周朴园要他看看这个“体面的家庭”。周鲁两家30年的恩怨情仇终于真相大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得知真相后,四凤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现实,“与周萍相视怪笑”,并喊着“啊,天!”冲出门去,暗示了她的悲剧结
局。B.周公馆的老仆人称鲁妈为“老太太”,并极力去安慰她,从中可以看出老仆人与鲁妈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与繁漪的感情。C.鲁大海打伤仆人逃走,鲁妈对周朴园说“他恨你”“不会回来见你”,是因为鲁大海不能原谅周朴园当年的抛妻弃子。D.三个年轻人的死沉重打击了两位母亲——鲁妈和繁
漪,让她们变得疯傻,深刻揭示了封建伦理观念残害女性的主题。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凤触碰电线身亡,拉她的周冲也触电身亡,这是一种巧合,正是剧中多处巧合制造出了紧张场面和强烈冲突。B.周萍走进书房时的沉静与外面嘈乱的人声形成了鲜明对
比,他此时努力用平静掩盖他内心涌动的万千情感。C.本节选文是全剧的高潮部分,集中地展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在完成人物的形象塑造中突显了命运结局。D.故事发生在雷雨之夜,这一典型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暗示出了故事的悲剧性色彩。
8.四凤触电身亡后,老仆人劝慰鲁妈“好好哭一场”,她说:“我哭不出来!”在第二幕周朴园认出鲁妈劝她不必哭啼啼时,她说:“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这两处鲁妈均没有哭,请简要分析各自原因及人物的情感。9.“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要求戏
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请结合选文及教材节选的第二幕谈谈《雷雨》是如何体现这一理论的。【答案】6.A7.B8.①前者是因为四凤突然身亡,给饱受人生折磨的鲁妈再次重创,让她彻底崩溃,精
神恍惚。表达了鲁妈那种欲哭无泪的极度悲痛之情。②第二幕中是因为鲁妈已经看清了现实和周朴园的面目,表达了鲁妈对往昔的悔恨和对周朴园的愤怒之情。9.①《雷雨》中矛盾冲突的故事发生在一天内,从早上到午后再到深夜,情节集中紧凑。②剧中人物间的故事情节主要集中在周朴园家展开,周家客
厅是展现剧情的窗口。③《雷雨》中情节的一致表现在作者运用了“穿插”和“回忆”的表现手法,将“过往”和“当下”交织在一起的同时,让周鲁两家30年的爱恨情仇集中爆发在一个雷雨之夜,共同揭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社会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从中可以看出老仆人与鲁妈感情远远超过了与繁漪的感情”错误,节选部分是戏剧矛盾冲突最为尖锐的时刻,鲁妈的身份也真相大白,四凤和二少爷一块儿中电死,让鲁妈彻底崩溃,老仆人称鲁妈为“老太太”,并极力去安慰她是出于同情,“与鲁妈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与繁漪的感情”于文无据、过度解读。C.“
是因为鲁大海不能原谅周朴园当年的抛妻弃子”错误,鲁大海的出场,展开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是阶级的仇恨。“不能原谅周朴园当年的抛妻弃子”解读狭隘。D.“深刻揭示了封建伦理观念残害女性的主题”错误,“三个年轻人的死沉重打击了两位母亲——鲁妈和繁漪,
让她们变得疯傻”,表现了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悲惨结局,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家庭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腐朽与罪恶。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
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他此时努力用平静掩盖他内心涌动的万千情感”错误,周萍感觉到罪孽深重,只有死路一条,他的表现正是已经做出决定后暂时的“平静”,是“心死”的外化。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原文
“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不,我想静一静”可知,四凤突然身亡,给饱受人生折磨的鲁妈再次重创,让她彻底崩溃,精神恍惚。表达了鲁妈那种欲哭无泪的极度悲痛之情。结合原文“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命,不公
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
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可知,第二幕中是因为鲁妈已经看清了现实和周朴园的面目,表达了鲁妈对往昔的悔恨和对周朴园的愤怒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的体裁
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
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见的的情节中,穿的插了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之间的冲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遇,从而反映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使剧作产生了深广的社会意义。这样写作手法使得情节集中紧凑,让周鲁两家30年的爱恨情仇集中爆发在一个雷雨之夜,共同揭示了旧
制度必然崩溃的社会主题。结合“地点:周家客厅”可知,故事集中发生在这个地点: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
,周家客厅是展现剧情的窗口。结合“一个夏天的上午,在周宅的客厅里”“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半夜两点钟”“电闪雷鸣”可知,《雷雨》中矛盾冲突的故事发生在一天内,从早上到午后再到深夜,情节集中紧凑。二
、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
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文本二: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
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
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
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
,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B.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C.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
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D.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向,即坐西朝东。按当时礼节,宴会上的座位以西方为上座,其次北,其次南,东为末座。B.“平明,汉军
乃觉之”与“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两句中的“平明”含义相同。C.“项王自度不得脱”与“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两句中的“度”字含义相同。D.“亡其两骑耳”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
退秦师》)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来鸿门向项羽谢罪,态度卑恭,极尽逢迎,从中表现出了刘邦权谋善变、能屈能伸的形象。B.范增在鸿门宴上一心要杀掉刘邦,在多次示意项羽无果后,就自作主
张安排项庄舞剑来刺杀刘邦。C.项羽率领残卒与数千汉军在东城激战,斩将杀敌,文章刻画了一位英武威猛的末路英雄形象。D.赤泉侯带兵追杀项羽,被项羽厉声呵斥,吓得退避数里,后分兵围困项羽,却又被项羽斩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2)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14.根据上面两段文本,简要概括项羽失败的自身原因。【答案】10.C11.B12.D13.(1)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
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2)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所攻击的敌人都被降服,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14.①自恃自傲,英雄气高;②优柔寡断,错失良机;③刚愎自用,不善纳谏;④直率鲁莽,寡谋轻信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为诸君快战”是“愿”的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斩将”“刈旗”结构相同,且“令”的宾语是“诸君”,应在“令”前断句,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含义相同”错误。天刚亮的时候/公正严明。句意: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
理国事的公正严明。C.意思均为“估计”。句意: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就进去。D.损失、丢失/使……灭亡。句意:只丢失了两人两马罢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后分兵围困项羽,却又
被项羽斩杀”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可见是斩杀了汉一都尉及百余人,并未斩杀赤泉侯。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
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若”,你;“为寿”,祝酒、敬酒祝健康;“因”,趁机;“坐”,座位。(2)“身”,亲身经历;“当”,抵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被动句;“败北”,失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
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轻信刘邦的辩辞,轻易就出卖了“曹无伤”,可见他直率鲁莽,寡谋轻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
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君王为人不忍”,据此可见项羽优柔寡断,错失了良机;同时也体现他刚愎自用,不善纳谏的特点。“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至死都不能认识自己
的错误,可见其自恃自傲,英雄气高的一面。参考译文:文本一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
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
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
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文本二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
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
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所攻击的敌人都被降服,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
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
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
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二)古代诗歌
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
以简练质朴的语言点题,并给人一种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B.“坼”“浮”二字具有动态感,描绘了洞庭湖断吴楚、吞日月的恢宏气势。C.社会时局动荡不安,亲戚朋友无一不在向诗人诉说衰老病困的艰难处境。D.本诗意境开阔宏丽,意蕴丰厚,感情深沉,体现诗人“沉郁
顿挫”的诗风。16.诗歌后两联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孤苦无依的悲楚之情。诗人与亲朋音讯断绝,再加上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人生的凄苦悲惨之状可相而知。②表达了诗人心忧国家却报国无门的凄伤无奈之情。北部
边境,战火不断,而诗人只能倚窗流泪,空有满腔的报国热忱。【解析】【15题详解】C.“亲戚朋友无一不在向诗人诉说衰老病困的艰难处境”理解错误。“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主要是和亲戚朋友音信断绝,写出了诗人的孤苦。故选C。【16题详解】最后两联
是诗人登临岳阳楼后的感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明因为战乱不休,亲人朋友之间无法通信,年老又加上生病诗人只能在一叶孤舟上度过,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孤苦无依的悲楚之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说明战乱依然存在,面对这样的境况,诗人空有报国之志,于是老泪纵横,心中无比悲痛。
诗人从前两联的景色联想到自己穷困潦倒的境遇,再看看这国家的处境,不免生出对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心忧国家却报国无门的凄伤无奈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以治国言志,设想他治理的
国家遭受外患内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2)杜甫的《登高》中表达诗人备受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使他白发骤多,无限悲愁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比喻的手法以表达人生短促、生命渺小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①.加之以师旅②.因之以饥馑③.艰难苦恨繁霜鬓④.潦倒新停浊酒杯⑤.寄蜉蝣于天地⑥.渺沧海之一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馑”“鬓”“蜉蝣”“粟”。三、语言文字运
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数字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沟通交流提供了____①___的便利,也突破了许多语言文化交流障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言的数字化发展和语言应用的数字化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广阔空间,也使语言呈现出与数字时代相辅相成的新特征,并成为
推动人类语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当前,语言需求趋于多样化、多层化的数字时代实现了信息获取方式由人们被动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向人工智能算法推荐交互生产与消费信息、语言转换方式,由声音文字互转向抽象语言及视觉语言等与文字语言之间转换
的转变。人们通过语音、文字、图像等立体化方式,共建共享数字时代的全球语言生态体系。数字时代的语言新内容、新表述、新形式_____②____,使人们在数字空间的沟通交流呈现鲜明的创意化特征。语言创意化特征的背后是什
么?是媒介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语言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无论世界语言格局如何改变,数字时代的人类都将应时代潮流,在语言实践中展现出语言创造力,坚持保护和促进语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维护语言和文化安全的基础上
,使世界语言和文化更加___③____。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
.①前所未有②层出不穷③丰富多彩19.语言需求趋于多样化、多层化的数字时代,人们实现了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由被动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向人工智能算法推荐交互生产与消费信息、语言转换,由声音文字互转向抽象语言及视觉语言等与文字语言之间转换。20.一问一答,从多个角度回答了语言创
意化特征背后的内容;三个“是……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突出了语言创意化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为人们沟通交流提供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便利,应该用成语“前所未有”。“前所未
有”,以前从来没有过。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数字时代的语言新内容、新表述、新形式连续不断地出现,应该用成语“层出不穷”。“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地出现。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使世界语言和文化更加丰富,应该用成语“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19题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先抓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短句。先抽出句子主干“数字时代实现了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此句可让人们做主语,改成“人们实现了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再将附加成分“语言需
求趋于多样化、多层化的数字时代”“由人们被动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向人工智能算法推荐交互生产与消费信息、语言转换方式由声音文字互转向抽象语言及视觉语言等与文字语言之间转换的”抽出来,再将它变成三个短句子“语言需求趋于多样化、多层化的数字时代”“由被动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向人工智能算法推荐交互生产与
消费信息、语言转换”“由声音文字互转向抽象语言及视觉语言等与文字语言之间转换”。【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语言创意化特征的背后是什么”是问,“是媒介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语言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是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答,一问一答,从多个角度回答了语言创意化特征背后的内容;“是媒介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语言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运用排比,句式整齐,节奏
感强,加强语势,突出了语言创意化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红楼梦》有三重世界:一是诗意的世界;二是现实的世界;三是哲学的世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①,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判就会大
打折扣,对《红楼梦》的理解与阐释就将残缺不全,甚至走向谬误。“三重世界”的批评模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具有一定普遍意义。“诗意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内的世界,它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在少年贾宝
玉看来,②。“现实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外的世界,或者说是少年贾宝玉生活视野之外的世界。伴随着贾宝玉的成长,大观园的诗意色彩渐渐消退。“诗意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互不搭界的关系。“哲学的世界”在它们
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红楼梦》中,哲学的世界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通过神话、太虚幻境、一僧一道等艺术形象具体呈现出来的。就《红楼梦》的“三重世界”而言,③,“现实的世界”则比较接近于“史”。不论是对“文”的欣赏也罢,对“史”的批判也罢,都不应忽视《红楼梦》中还有
一个哲学世界的存在。我们应当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诗意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不能“执其一端,不顾其余”。伟大的作品《红楼梦》,“哲学的世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欣赏《红楼梦》,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史层面,最终不能回归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生,则无异于买椟还珠。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忽视其中任何一重世界的存在②处处充满了诗意③“诗意的世界”
最具“文”的色彩22.在《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作品当中,“哲学的世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欣赏《红楼梦》,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史层面,最终不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生,则无异于买椟还珠。【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依据“三者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判就会大打折扣,对《红楼梦》的理解与阐释就将残缺不全”可知语境强调对《红楼梦》的理解必须从三重世界去理解,缺一不可。因此可填写:忽视其中任何一重世界的存在。②依据“‘诗意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内的世界,它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在少年
贾宝玉看来”可知语境强调大观园之内的世界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字进行转折,也就是在贾宝玉眼中却是完美的,充满诗意的。因此可填写:处处充满了诗意。③依据“‘诗意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之间并不是截然对
立、互不搭界的关系”“‘现实的世界’则比较接近于‘史’”可知语境强调“诗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关系紧密,只是呈现的方式不一样。依据“不论是对‘文’的欣赏也罢,对‘史’的批判也罢”可知“诗意的世界”强调的是“文”。因此可填写:“诗意的世界”最具“文”的色彩。【2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一是中途易辙。“伟大的作品《红楼梦》,‘哲学的世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个句子是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红楼梦》,但是没有谓语和宾语,后面主语又换成了“哲
学的世界”,应该在前句加上介词结构“在……中”,让它做句子的状语;根据前后语境,这里应强调其“伟大”,可以调整语序并加上一些词语,改为“在《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作品当中”。二是搭配不当。“回归”和“高度”搭配不当,应改为“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四、写作23.阅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节期间热映的电影《满江红》唤醒了人们对抗金将领岳飞的记忆,而他那首大气磅筹、慷慨壮烈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也再次回荡在人们的耳边。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
切”时刻在警醒我们要珍惜青春岁月,不要虚掷年华!如何做才算没有虚度岁月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入思考。请根据自己理解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由电影《满江红》引出岳飞的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而提醒我们,要珍惜青春岁月,不要虚掷年华。作文要求我们围绕“如何做才算没有虚度岁月呢?”深入思考写一篇文章。“如何做才算没有虚度岁月呢?”关键词是“如何做”,
即要具体写出做法,而不是只喊口号。这个问题可以见仁见智,只要能围绕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的观点,能够充分论证即可。的如要有高远的理想,并为之制定具体的计划,一步一步去实现目标;要学会珍惜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比如制定具体的时间计划,即把每天需要做的事
划分成版块,估算出时间,严格按照时间来完成任务;或者巧妙利用碎片时间,如利用等车、等人的时间看书学习、背诵单词等;还可以强调做事要学会分出主次,利用统筹方法最大程度提高时间利用率……其次,要关注新时代的特点,警惕那些容易让我们虚度岁月的思想、观念,或者器物等。如不要被“躺平”“摆烂”等
观念影响,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要避免过度使用手机,被游戏、抖音等耗费过多的时间,养成专注的良好习惯等。总之,学生要结合自身体验,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立意:1.分出重点,心无旁骛。2.把时间用在刀刃上。3.耐得寂寞,方有成就。获得更多
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