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聿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 历史 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32.920 K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东省汕头市聿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 历史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汕头市聿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 历史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汕头市聿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 历史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东省汕头市聿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 历史 答案.docx,共(12)页,32.92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dbe450fbc30423d48ede8842a2761f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聿怀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自我测试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战国时期在官吏组

织中文武分家。如齐威王以邹忌为相,田忌为将;魏惠王用惠施为相,庞消为将;赵惠文王用南相如为相,廉颇为将。这种文武首脑的任用机制反映了A.宗法分封制正在走向瓦解B.行政权与军事权同等重要C.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萌芽D.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文武首脑的任用机制将权力进行了划分,通过削弱权力能够加强君主的权力,即出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萌芽,故选C;材料内容不能提下你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没有比较行政

权与军事权的地位,排除A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统一后,排除D。2.如表为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地区╲时期西汉三国西晋唐前期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1县会稽等4郡50县5郡57县苏州等13州7

4县江西豫章郡18县豫章等4郡54县6郡58县洪州等7州34县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建安郡9县2郡14县福州等5州28县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B.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C.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D.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从西汉到唐前期,南方各省地方的

郡县设置数量增多,说明这些地方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影响,故选D;郡县数量增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表现,排除A;郡县数目增加不代表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也不能说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否已经成熟,排除BC。3.如表是辽代部分皇帝的谥号。据此

可知辽谥号谥号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辽景宋孝成康靖帝辽太宗米武皇文帝辽圣宗文武大孝宜帝辽世宗尔和正宪帝辽兴宗神圣毕章皇帝辽穆宗孝安敬正帝辽道宗仁圣大孝文帝A.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减弱B.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C.深受汉

族传统伦理影响D.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从辽朝皇帝谥号几乎都有孝、仁,足见其深受汉族伦理文化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族文化差异或者区域文化交流的信息,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谥号不等同于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

C项。4.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有仇嫌,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再问”,明英宗时“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闲杂人”。这些做法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C.维护社会秩

序稳定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可知,明朝实行较为完善的诉讼回避制度,这有利于公平公正,B项正确;吏治的腐败是不可能消除的,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诉讼回避制度发展的表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排除C项;诉讼回避制

度作为整顿吏治的重要方式,与监察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5.明朝以前,文人售画为人所不齿;到了明朝,唐寅宣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清朝郑板桥则公开说:“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这反映出()A.文人为人气节的逐步沦丧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价值观念C.文人作

画风格的巨大改变D.文化消费提升了社会消费品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以前,文人售画为人所不齿,而明朝则出现了文人售卖字画的现象,而且明码标价,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价值观念,B项正确;文人售卖字画不等于没有气节,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画作风格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

现社会消费品质得到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6.陈晓枫在《中国法制史》一书中指出,中国古代判案时考量的因素远远不止于法律文本,司法官进行权断的依据还有经义、天理、人情等更高位阶的价值。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A.取决于封建伦理道德

B.重法律效应更重视社会效果C.忽视法律文本的效力D.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判案时考量的因素远远不止于法律文本,司法官进行权断的依据还有经义、天理、人情等更高位阶的价值。”,可见,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一方面尊重法律文

本,但是更看重社会伦理道德的评价标准,故B项正确,排除C项;“取决”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表是1870-1889年中国茶叶和生丝等主要商品的出口数据变化表(价值单位:千海关两)。据此推知,这一时期中国项

目时段出口总值茶叶生丝其他商品货值比重(%)货值比重(%)货值比重(%)1870一1874667203515352.72246833.7909913.61875—1879713323439348.22229531.31464430.51880—1884708043223645.51887

526.71969327.81885—1889834843087337.0967723.63293439.4A.茶丝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B.日益被卷入西方世界市场C.近代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D.逐渐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出口总值不断增加,表

明中国被逐步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出口总值整体趋势在上升,但是茶丝出口货值和比重在日益下降,体现了在中国对外贸易中茶丝出口的竞争力在不断减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涉及的时间1870-1889年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的中国近代工业处于起步阶段,近代工业发展举步维

艰,故C项错误;材料提供的是商品的出口信息,无法反映这一时期商品的进口情况,不能说明该时期中国逐渐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故D项错误。8.下表为1926—1927年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省份1926年6月1927年6月会员数(人)占全国百分比(%)会员数(人)占全国百分比(%)

广东64776666.070000076湖南381503.9451714049.4湖北41200.4250250027.3促成当时农运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军事环境的变化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C.工农武装割据实行D.中共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2

6年,农会会员主要集中在广东,因为当时广东国民政府成立,随着北伐进行,革命进行到长江流域,湖南和湖北的农会会员大增,因此,农运地域变化的原因是政治军事环境的变化,A项正确;从1926到1927年,仅一年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会

突然加大,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在1927年秋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后提出的,排除C项;井冈山根据地时期,中共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排除D项。故选A项。9.“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

“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的的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在于实现了制度

的变革,即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项正确;A项包含在C项之中;辛亥革命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终结”。点睛:材料“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是解题关键;从中分析出辛亥革命的作

用。10.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这一规定A.开启了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历程B.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C.推动科学与技术实现了紧密结合D.落实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宪法中关于“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的规定,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B项正确;A项中的“开启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排除C项;科教兴国于1995年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11.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

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A.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B.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C.良好的道德风尚D.发达的城邦教育【答案】B【解

析】【详解】普罗泰格拉认为城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公共事务讨论时,倾听了每个公民的建议,而每个公民对于城邦公共事务的关注则是其具备的美德。这一言论说明了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是城邦得以延续的关键,B正确;普罗泰格

拉的言论中并未涉及雅典城邦公共事务决策的程序,排除A;通过普罗泰格拉的言论可知,公民的美德指的是其对于城邦事务的关注,而非其本身的道德品质,排除C;普罗泰格拉的言论中未提及城邦教育,而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并非所有公民都具备良好

的教育,这与题干中“每个人的建议”不符,排除D。12.14世纪中期,受黑死病影响,西欧人口急剧下降,社会的粮食总需求量大幅下滑,依赖卖粮收入的封建领主损失惨重。与些同时,肉类、奶制品等有益体质的食物受到追捧

,大量闲置土地被用于发展畜牧业,劳力的短缺又推动雇工现象逐渐增多。由此可知,当时西欧()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倒退B.居民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C.社会结构出现剧烈变动D.社会发展已至新旧交替阶段【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由于黑死病的影响,导致

欧洲原有的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说明此时的西欧社会发展已经到了新旧交替的阶段,D项正确;当时的西欧受黑死病影响,人口急剧下降,带来严重影响,并不是农业生产走向衰落倒退,排除A项;居民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

项;此时的西欧由于人口的急剧下降带来社会的变化,并不是社会结构出现激烈变动,排除C项。故选D项。13.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科尔顿曾如此评价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此的外交家们代表着不承认有任何上级或公共约束的独立势力。再没有一个人能说欧洲在宗教、政治或其他方面具任何有意义的统一。”这说

明当时()A.教皇权力的彻底丧失B.各国主权意识的增强C.近代外交体制的确立D.欧洲均势局面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各国强调主权和独立,沉重打击了教皇的势力

,B项正确,排除A项;近代外交体制是随着派遣外交使节和使团逐渐形成,排除C项;欧洲均势的局面在17世纪尚未形成,19世纪的维也纳体系建立起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14.1788年,麦迪逊在《纽约

邮报》上发表文章称:“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数量有限,而且都有明确定义。而其他留给各成员国政府(即各州政府)的权力,数量众多且没有明确限定。”该观点A.背叛了独立战争的承诺B.引发美国政治动荡分裂C.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D.保证了各州权力的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根

据材料中时间1788年可知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材料内容可得出宪法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界限,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C项正确;材料正是体现的是分权制衡的原则,没有背叛独立战争的承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1787年宪法带来的积极影响,引发美国政治动荡分裂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材

料体现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分权制衡,没有涉及各州之间权力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15.早期西方史学家常谴责别国的殖民行为却将本国的侵略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后来西方史学家们承认殖民者在推动殖民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

同时,也存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但很少使用“世界殖民体系”一词,材料表明西方史学家A.一直固守“欧洲中心论”立场,美化殖民扩张B.对殖民活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但仍不够客观C.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辩证地评价殖民活动D.研究视角的转变与西欧

中心地位的动摇有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早期西方史学家常谴责别国殖民行为却将本国的侵略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后来西方史学家们承认殖民者在推动殖民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可知,表明西方史学家对殖民活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根据材料

“但很少使用'世界殖民体系'一词”可知,表明西方史学家的评价仍不够客观,所以B正确;“一直固守'欧洲中心论'立场,美化殖民扩张”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材料中西方史学家对殖民行为的评价仍不够客观,所以C错误;材料内容无法得出“研究视角的转变与西欧中心地位的动

摇有关系”,所以D错误。16.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

化发展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之间往来,密切了各地

之间的联系,即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是经贸往来,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但与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得不出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4

小题,共52分。17.【古代家训】材料一先秦时期的部分家训内容周王文王在临终遗嘱上,告诫武王遵循“中道”,称王天下,使“商贾以通其货,的室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成王在册封蔡仲时训勉说,要“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孔子曰:“学《礼》乎?”对曰:“

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韩非子“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贤母家教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以身教子身居高位要勤勉于事,莫生怠惰之心。——摘编自乔爱丽史少博《论先

秦家训及现代意义》材料二宋代出现了“帝范”“家范”作为家训的范式,严格规定了皇帝遵守的规范和家庭成员恪守的纲常,并大量运用亲切婉转、朗朗上口的诗歌训诫子弟。《袁氏世范》是宋代著名的家训著述,不仅涵盖了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如何处理邻里关系、端正民风、官风,易循易行

,使人人皆“能知”、“能行”。——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发展演变模式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家训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家训的变化,并分析这一时期家训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主要适用于统治阶层;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根本目的;春秋

战国时期家训折射出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题材形式上无专门著述,以口头形式为主;内容上多以训诫为主;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充当重要角色。(任答三点即可)(2)变化:理论化.系统化;由训诫发展为注重熏陶;以约束自家推向社会(社会化、大众化);教诲与实践相结合;内容通俗

易懂。(任答三点即可)因素:前代家训积累的经验与思想;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快;印刷术的进步促进了家训文献的传播;儒学的复兴及理学的发展;统治者的重视;强化基层治理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人物周王室、孔子

、老子、韩非子等可知,主要适用于统治阶层,反映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可得出以维护统治秩序为目的;根据材料的形式可得出题材形式上无专门著述,以口头形式为主;根据“贤母

家教”可得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充当重要角色。【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大量运用亲切婉转、朗朗上口的诗歌训诫子弟”可得出内容通俗易懂,注重熏陶;根据“《袁氏世范》是宋代著名的家训著述,不仅涵盖了家庭日常生活的

方方面面,还涉及如何处理邻里关系、端正民风、官风,易循易行”可得出,理论化、系统化。结合材料上下文,可得出教诲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儒学在宋代世俗化,可得出社会化,大众化。原因:根据材料一,可得出前代家训的影响;结合宋代所学知识特别是

宋代商品经济和科举制的发展,可得出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门第观念淡化;从宋代文化可得出理学的影响等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

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

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材料二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

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

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饮茶日益时尚化、大众化;受主流文化影响。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

文化的发展。(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的殖民掠夺;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

的历史。”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及所学得出饮茶日益时尚化、大众化;受主流文化影响。作

用:根据材料一“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可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一“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可知,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社

会文化的发展。【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二“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及所学可知,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根据材料二“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

层的欢迎。”及所学可知,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二“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可知,英国的殖民掠夺;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19.【罗马法律与国家发展】材料一罗马之所以繁盛乃至

于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帝国而留给西方后来者一个永恒的帝国梦想,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政治意识通过立法而使之制度化和现实化,这个制度化的政治意识又不断地催生出更为杰出地政治家和立法者,直到它所征服的其他民族

也最终在政治意识上成熟起来……——赵明《罗马法与帝国政治意志之关系述略》材料二西罗马帝国,在蛮族日耳曼人的不断侵蚀下,于476年宣布了灭亡。罗马人同日耳曼人社会生活条件存有巨大差异:一是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另一则是刚从氏族社会解体的自

然经济社会。因此,面对罗马人相对发达的精神层面一文化,尤其较发达的罗马私法则不可思议,领略不了罗马法及其精神。同时由于不断的战争、瘟疫摧残着西欧,致使田地荒芜,商品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海上繁荣的贸易消失,城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从此西欧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时期,罗马法也隐没

不彰,步入了沉寂。——苏彦新《罗马法在中世纪西欧大陆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对国家政治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西欧中世纪的社会特征,分析罗马法在中世纪前期衰落的原因。【答案】(

1)作用:适应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大国疆域治理;以法律规范各地政治行为,促进的落后地区政治理性成熟;协调不同民族、阶层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2)原因:封建封君封臣制度阻碍法律的统一和施行;罗马法不适应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基督教文化的挤压;落后民族统治者未能吸收传承

。【解析】【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政治意识通过立法而使之制度化和现实化”可知,适应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大国疆域治理;根据材料“直到它所征服的其他民族也最终在政治意识上成熟起来”可知,以法律规范各地政治行为,

促进落后地区政治理性成熟;罗马法吸收不同地区的法律,协调不同民族、阶层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社会封建封君封臣制度阻碍法律的统一和施行;根据材料“另一则是刚从氏族社会解体的自然经济社

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不适应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文化挤压罗马法的生存;根据材料“面对罗马人相对发达的精神层面一文化,尤其较发达的罗马私法则不可思议,领略不了罗马法及其精神”可知,落后民族统治者未能吸收传承。20.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具有许多跨越时空的文明精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丰厚土壤,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中国传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所蕴含的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具

体表现如表。中国传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内容1中央集权政治凝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2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3德主刑辅法治体系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尚贤用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

先5民本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6严格吏治完善全面从严治党7天下一家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8协和万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天人合一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摘编自卜宪群《彝伦攸叙与守正创新——谈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基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表所列中国古今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体系的相关内容从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严格吏治的

经验为新时代完善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借鉴。阐述:在官员选拔方面,中国历史上察举制、科举制等官员选拔制度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维护中央用人权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与时俱进、广纳人才的精神;在官员考核方面秦汉的上计制、唐朝以品德和才能

为标准考核官员、明朝的考满和考察、清朝的考课制度等体现了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逐步完善,保障了考核的制度化、全面性、权威性与真实性;在官员监察方面,秦汉建立了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设刺史巡视监察地方,唐宋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地方划监察区,明清设“科道”行使

监察权,国家监察机构传承有序,监察法规系统完善,有效发挥了监察在权力制衡、惩恶扬善上的吏治作用。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吏治思想与吏治经验,证明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以传统治吏思想为研究起点,进而总结传统治吏实践经验,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国传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内容”及二者的关系可知,中国古代严格吏治的经验为新时代完善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借鉴。关于阐释可从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官员考核、官员监察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方面的影响等角度进

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点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