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宿松中学、程集中学等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共(13)页,979.76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c21340105a295204ef4238efa6dd02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生物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
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只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的种群密度的大小B.若某地某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地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会增大C.放开三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
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但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2.如果某动物种群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可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第1天捕获了1000条鱼并售卖,第2天用
相同方法捕获了900条鱼,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1×104条B.2×104条C.4×104条D.8×104条3.在0.5mL的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每隔一天统计一次大草履虫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数值时环境阻力开
始影响种群增长B.图中K值的大小与培养液的体积有关,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若开始时在该培养液中放入10个大草履虫,则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不变D.图中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为C点,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4.热带雨林中的木蚁经过森林地表时,常会感染一种真菌的孢子。一经
感染,便会脱离蚁群,爬到距地面较近的树叶下面一动不动,形成“僵尸蚂蚁”。木蚁死亡后,真菌从头部萌发,孢子成熟后被释放到雨林地面。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真菌可能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控制木蚁的神经系统B.“僵尸蚂蚁”所在树叶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的萌发和生长
C.木蚁和真菌是捕食关系,两者相互选择协同进化D.“僵尸蚂蚁”体内的有机物为真菌生存提供了所需营养5.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如果生物的所有环境条件都适宜,且没有种间竞争和捕食的条件下,一个物种所栖息或利用的最大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而一个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叫作实际生态位。如图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种
的生态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据图无法比较三种蝙蝠实际生态位的大小C.如果气候适宜、空间充足,三种食虫蝙蝠所占据的生态位为基础生态位D.三种蝙蝠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可避免生态位过度重叠,从而减少竞争6.在群落中,各个生
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光照影响植物的垂直结构,不影响植物的水平结构B.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C.挺水的莲、浮水的风眼蓝及沉水的黑藻,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D.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
光照有关,这提高了群落利用光的能力7.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⑤、⑥过程表示呼吸作用B.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物质循环是在甲、丙、丁三者之间进行的D.若生物圈没能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就不能维持
稳定8.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石楠固定的太阳能a等于c、d、e之和B.在图示的关系中,猞猁处于第三营养级C.石楠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枯枝败叶和雪兔粪便中的能量D.猞猁的捕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雪兔种群的发展9.大型肉食性动物
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B.某种植食性动物可能在种间竞争中失去原有竞争优势C
.大型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至少可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10%D.该生态系统中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会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油蒿分泌
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种子的萌发体现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害虫,以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11.保护生物多
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及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其具有多种价值B.研究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利于对濒危生物种群的拯救及其恢复C.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是保护生物
多样性的重要举措D.生物多样性在调节生态系统功能上的直接价值远大于它的间接价值12.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基本
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B.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D.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
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13.苹果醋是以苹果为原料可经甲、乙两个阶段发酵而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阶段的发酵温度低于乙阶段的发酵温度B.醋酸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制作果醋时应通气C.过程①②在酵母菌细胞的
细胞质基质进行,③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D.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时发酵液的pH均逐渐降低14.土壤中的某些细菌可将尿素分解成CO2和NH3,NH3再转化为NO3-、NH4+等供植物吸收和利用。下列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解尿素的细菌是以尿素的分解产物CO2为碳源
的B.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培养皿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C.培养基中KH2PO4的作用之一是作为缓冲剂保持pH稳定D.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长出的一定是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15.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基灭菌后
,应立即在酒精灯火焰旁倒平板,以免冷却后凝固B.划线操作时,不能将最后一次的划线与第一次的划线相连C.分离计数时,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需计数的微生物进行分离D.纯化培养时,应将接种后的平板倒置放入合适温度的培养箱内培养二、选择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
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正确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
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17.陆地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有着不同的特点B.生
活在这些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分别有各自适应环境的方式C.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D.这些群落的形成受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18.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
关叙述错误的是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B.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C.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19.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下图所示,相
关叙述正确的是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该系统中的生产者之一B.该模式属于“无废弃物农业”,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D.该模式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着整体与循环等生态学原理20.某同学尝试制作
泡菜,制作时向泡菜坛中加入了一些“陈酸菜水”,用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进行腌制,并在不同的腌制时间测定了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泡菜坛中加入“陈酸菜水”的目的是提供乳酸菌B.利用带盖的泡菜坛制作泡菜时,需经常拧松坛盖放气C.盐水人坛前应
煮沸冷却,坛盖边沿的水槽中需注满水D.不同的腌制时间,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可能相同三、非选择题:共5个小题,共55分。21.(12分)历史上的塞罕坝曾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但后来由于人们的伐木、垦荒,使这里退化成荒原沙丘。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几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创造了荒
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也因此获得了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回答下列问题:(1)塞罕坝曾一度从水草丰沛、森林茂密退化成荒原沙丘,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能力是有限
的,这一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2)塞罕坝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由荒原变为林海,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这种变化属于___________演替,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从而使动物群
落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3)该林海的土壤中生活着硝化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其中霉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22.(11分)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下图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影响的实验结果
。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该图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稳定性。(2)严重的草原火灾会破
坏生态系统,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___________(填“加速”或“减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草原管理者适时适量地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蝗灾的发生率,其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23.(10分)“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
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可持续性综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以种植采摘、特色养殖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是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举措。请结合生态学原理回答:(1)区分生态农业群落和传统农业群落的重要特征
是___________。调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2)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需要向农田中增施有机肥,有机肥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生态系统的物质是不断循环的,但农民仍然要适时适量地为农作物
施肥,其原因是___________。(3)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中,常常要除虫、除草,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______。24.(10分)动物个体在其生存的环境中,如果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相邻的其他个体时,能以某种方式获得
好处,当许多个体都这样做时就会形成集群分布,这种现象可称为“自私牧群原则”。有一种昆虫叫“十七年蝉”,图1是出现在某树林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的密度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百分比的变化,图2中入表示该树林中某种鸟类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1)“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为___________。(2)图2a~e五个点中,d点的种群年龄结构是___________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点。第1年至第3年间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3)在时间上,“十七
年蝉”表现出了高度同步化的生命周期,在种群的正常生命周期之外,没有发现过早或过晚出现该种蝉。根据“自私牧群原则”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若过早或过晚出现,此时该种蝉的___________,个体难以从群体中获益,因此被选择下来的是高
度同步化的大种群。转到"设25.(12分)某研究小组分离提纯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时,选取了从果园中采集到的葡萄,用无菌水将葡萄皮上的微生物冲洗到无菌的三角瓶中进行培养。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时,需控制培养液的浓度。若浓度过高,则会导致___________;另外
,还需添加一定剂量的青霉素等抗生素,其目的是___________。(2)下图1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和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两种计数方法所得到的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曲线,其中采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得到的是曲线_____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
____。图1图2(3)通过如上图2所示的方法进行纯化培养时,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其中某组的4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66个、52个、44个、26个,则可以推测原酵母菌菌液中每毫升含菌数为___________个。利用该方法统计获得的菌落
数比实际的活菌数少,原因是___________。高二生物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蝉种群包括地上部分的成虫以及土壤里的卵和幼虫,仅调查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正确
;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当迁出率大于迁入率时,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B错误;放开三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由于生男生女的概率基本相同,故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只能大
致估算出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D正确。2.A【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00/(x-1000),计算得出x=1×104,A正确。3.D【解析】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出现在E点之前,A错误;图
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会受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影响,B错误;若开始时在培养液中增加大草履虫数量,则到达K值所需的将变短,C错误;图中的C点对应K/2值,此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正确。4.C【解析】被真菌感染后的木蚁形成“僵尸蚂蚁”,说
明真菌可能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控制木蚁的神经系统,A正确;木蚁死亡后,真菌从头部萌发,说明“僵尸蚂蚁”所在树叶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的萌发和生长,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真菌与木蚁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C错误;“僵尸蚂蚁”体内的有机物为真菌生存提供了所需营养,所以真菌可以从其
头部萌发,D正确。5.C【解析】生态位是研究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应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正确;实际生态位包含了一个物种所占的空间位置、占用的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图中仅仅表示不同种类的蝙蝠觅食活动时间的分布,无法比较实
际生态位的大小,B错误;即使气候适宜、空间充足,三种蝙蝠间也存在竞争关系,此时的生态位不能叫基础生态位,C错误;从图中看出三种蝙蝠活动高峰时间是相互错开的,有利于避免生态位过度重叠,从而减少竞争,D正确。6.D【解析】光
照影响植物的垂直结构,也影响植物的水平结构,A错误;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接受的光照强度等,从而使草本植物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B错误;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空间分布上存在分层现象,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可使
群落中的生物充分利用光能,D正确。7.B【解析】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无机环境,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⑤、⑥表示呼吸作用,A错误;③、④、⑦是群落内部的碳流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
的范围内,在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C错误;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取物质,D错误。8.A【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中,一部分能量随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所以石楠固定的太阳能a大
于c、d、e之和,A错误;由题图可知,猞猁处于第三营养级,B正确;雪兔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属于石楠固定的能量,所以石楠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枯枝败叶以及雪兔粪便中的能量,C正确;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共同进化的,因此猞猁的捕食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雪兔种群的发展,D正确。9.C【解析】据题干信息“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可判断大型肉食性动物的迁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产者生长,还可能会导致某种植食性动物在种
间竞争中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大型肉食性动物的迁入会使食物链延长,营养级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大型肉食性动物以植食性动物与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为食,其通过捕食不会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10%。综上,本题选C。10.D
【解析】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特点,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传递的应用,A正确;油蒿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多种植物种子的萌发,体现了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是“日照长短
”这个物理信息对黄麻植物的刺激引起的,C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D不正确。11.D【解析】生物多样性是自然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其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A正确;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影响因素,能帮
助人们对濒危动物种群进行拯救及其种群恢复,B正确;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保护珍稀濒危动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C正确;生物多样性对调节生态系统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D错误。12.B【解析】这一案例是通过引入一系列生物来实现生态恢复,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A正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而不是丧失,B错误;芦苇、香蒲属于挺水
植物,由于其茎叶部分高出水面,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光照,因此引种二者既可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C正确;植食性鱼类可以以水中的浮游植物为食物,进而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D正确。13.C【解析】甲为果酒发酵,乙为果醋发
酵,甲阶段的发酵温度(18~30℃)低于乙阶段的发酵温度(30~35℃),A正确;果醋发酵所用醋酸菌是原核生物,虽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为好氧菌,制作果醋时应通气,B正确;过程①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过程②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均在酵母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进行,过程③
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进行,C错误;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时均产生酸性物质使发酵液的pH逐渐降低,D正确。14.C【解析】分解尿素的细菌是异养型细菌,不能以CO2为碳源,A错误;倒平板时,正确的做法是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
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10~20mL)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B错误;无机盐可以作为缓冲剂保持细胞生长过程中pH稳定,所以培养基中KH2PO4可以作为缓冲剂保持pH稳定,C正确;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长出的不一定都是能分解
尿素的微生物,也可能是固氮菌利用空气中的N2获得氮源,D错误。15.A【解析】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至50°C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以避免温度过高,A错误;划线时要避免最后一次的划线与第一次的划线相连,因为最后一次的划线菌种是
最少的,如果连在一起可能影响单个菌落的分离效果,B正确;稀释涂布平板法能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C正确;微生物的纯化培养时,培养皿应倒置放在培养箱内培养,D正确。二、选择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
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得0分。16.BC【解析】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时要进行第一次计数,A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错误;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需要灭菌处理,C错误;
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数量较多,为了方便计数,培养液应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17.ABD【解析】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A正确;不同群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
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B正确;有些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也可以生活在森林群落里,C错误;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生活在该地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D正确。18.D【解析】若乙的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A
正确;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B正确;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乙低,C正确;
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19.BD【解析】由题图可知,赤松茸接种在以秸秆发酵的栽培基料上,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错误;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了循环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
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该模式遵循自然规律,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着整体与循环等生态学基本原理,D正确。20.ACD【解析】“陈酸菜水”含有
大量的乳酸菌,所以加入“陈酸菜水”可以提供乳酸菌,A正确;乳酸菌无氧呼吸不会产生气体,制作泡菜过程中不需要经常拧松放气,B错误;盐水入坛前应煮沸冷却,以防杂菌污染,坛盖边沿的水槽中需注满水,以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C正确;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是先增加后降低,因此在不
同的腌制时间,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可能相同,D正确。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21.(12分,每空2分)(1)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2)次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合理即可)栖息空间和食
物条件(3)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分解成无机物【解析】(1)当外界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森林生态系统崩溃,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从群落演替的角度看,塞罕坝由荒原变为林海,其原有的土壤条件和少量生
物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使动物群体也有垂直分层现象。(3)霉菌在该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22.(11分,除注明外,每空2分)(1)蝗虫密度及种类数学抵抗力(2)加速(
3)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合理即可,3分)【解析】(1)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种类,因变量是牧草产量,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由于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力稳定性,故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
,牧草产量增加,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2)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23.(10分,每空2分)(1)群落的物种组成取样器取样法(
2)不能该生态农业存在农产品输出,其中的N等元素不能完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肥以维持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平衡(合理即可)(3)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合理即可)【解析】(1)区分不同群落重要特征的是群落的物种组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采用的方
法是取样器取样法。(2)有机肥中的能量能被分解者利用,无法流向农作物。尽管生态系统的物质在不断循环,但在生态农业中,农产品的输出会导致部分物质如氮元素的流失,此外植物对氮肥的需求较高,所以农民需要不时增施氮肥。(3)除虫、除草可以减少虫和草占有的生态
系统的能量,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4.(10分,每空2分)(1)“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小时被鸟类捕食率高,现存量大时被捕食率低(合理即可)(2)衰退b一直增大(3)种群密度较小,容易被鸟类捕食而被淘汰(合
理即可)【解析】(1)由图可知,“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小时被鸟类捕食率高,现存量大时被捕食率低。(2)d点时λ<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d点的种群年龄结构是衰退型,从b点开始,种群数量开始减少,所以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
点。第1年至第3年间,λ=1.2,种群呈J形增长,曲线的斜率可表示增长速率,所以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加。(3)若过早或过晚出现的该种蝉,此时种群密度较小,容易被鸟类捕食而被淘汰,个体难以从群体中获益,被选择下来的是高度同步化的大种群。因此在时间上
,“十七年蝉”表现出了高度同步化的生命周期,在种群的正常生命周期之外,没有发现过早或过晚出现该种蝉。25.(12分,每空2分)(1)酵母菌失水过多死亡抑制细菌生长(防止杂菌污染)(2)甲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因无法区分死菌和活菌,所
得数值偏高(合理即可)(3)5.4×107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解析】(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时,培养液浓度不能过高,原因是培养液浓度过高会使酵母菌失水过多死亡。青霉素可以抑制
细菌的生长,而不影响酵母菌等真菌的生长,因此可以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防止杂菌污染。(2)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时,因无法区分死菌和活菌,所得数值偏高,计数得到的是曲线甲。(3
)涂布之前,应将涂布器蘸下酒精,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待涂布器冷却之后再进行涂布。原酵母菌菌液中每毫升含菌数为(66+52+44)÷3×105÷0.1=5.4×107(个)。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故统计获得的菌落数比实际的活菌数少。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