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6)页,105.83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b10d1f01947bbb3d02faeb0b41f769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邵东一中2021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总分:100分时量:75分钟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一、选择题(16*3=48分)1.依据如图知识卡片中的内容,可以判断该国是()A.法兰克王国B.奥斯曼帝国C.古罗马帝国D.俄罗斯帝国2.“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
,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A.大化改新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C.庄园制D.伊凡四世改革3.有学者统计列出了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经好望角经地中海胡椒100万~200万磅300万~400
万磅丁香、靛蓝、肉豆、药品35万~65万磅70万~100万磅A.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地中海C.商业革命引发交易商品改变D.欧洲与亚洲经贸联系更加紧密4.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
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话()A.宣扬了等级观念B.批判了封建的等级观念C.肯定了教会的作用D.肯定知识评判标准功能5.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严复曾翻
译过一部西方启蒙运动的著作——《法意》。(即《论法的精神》)该书作者在书中指出当时最佳政治典范是英国,并在书中对一种新的政府组织形式做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权力之间互相制衡的方法。该书作者是()A.孟德斯鸠B.
伏尔泰C.卢梭D.康德6.英国的议会最迟在13世纪早期就已经形成,在都铎王朝时期议会成为专制君主的统治机构,光荣革命后议会迫使国王接受《权利法案》,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土地贵族对议会席位的垄断。这表明()A.议会制度是英国历史上民主制度的象征B.议会
在英国不同发展阶段发挥重要作用C.议会政治成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核心D.议会政治成为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动力7.(工业革命前)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以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
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材料反映出工业革命()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C.加速了城市化发展进程D.增强了工人的劳动强度8.《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指出:“(
协会)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表明第一国际成立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工人运动走向高潮B.组建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C.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D.增强工人阶级的国际意识9.19世纪末,欧洲主要列强都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计划:英国妄图建立
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法国要从西非的佛得角向东非的索马里扩张;德国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些计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加剧B.三国达成了瓜分非洲的协议C.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加快D.形成了针对非洲的殖民体系10.列宁称……条约是强盗
、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他还指出“靠……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材料中的条约指的是()A.《九国公约》B.《非战公约》C.《凡尔赛和约》D.《洛迦诺公约》11.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
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工业化的问题,但它没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A.没有完成实现工业化任务B.没有推动苏俄经济的发展C.必然被苏联模式所取代D.没有使苏俄过渡到社会主义12.冷战期间,美苏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
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陆续签订了《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中程导弹条约》等协议。材料表明()A.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共赢B.美苏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C.小国必须抱团应对大国威胁D.意识形态分歧加剧了冷战13.20世纪7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涨”现象,各国采取的对策是()A.反对国家鼓励消费B.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C.主张经济自由放任D.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14.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文中的“安全网”指的是()A.社会扶贫制度B.社会保障制度C.“以工代赈”D.计算机网络15.某同学制作了下表。根据表格内容判断,他所探究的主题是()时间事件历史人物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真纳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纳赛尔1959年古巴革命卡斯特
罗A.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B.两极格局的形成C.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D.两极格局的瓦解16.下图是2000年和2015年主要经济体的GDP(单位:亿美元)材料主要说明()A.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B.区域经济集团发展的迟缓C.世界经济发展多极化在加快D.世界政治格局实现多极化二、非选择题
(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0分)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哥伦布探险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
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釆集的白银;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紛紛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
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摘编白祈闻晚报《“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材料二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
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来收集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海上贸易的特点。(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之“新”——罗斯福新政图4材料二苏俄之“新”——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凭热情,……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
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摘编自1921年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1)根据材料一,结合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相关措施解读图4信息。(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俄新
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相关措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列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6分)19.(14分)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战后,美国同英、法等国结成以它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
阵营,到处制造紧张气氛,甚至发动侵略战争。它们在欧洲对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实行“冷战”;在亚洲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对新中国实施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成为一支举
足轻重的力量,美国政府坚持了20多年的孤立中国的政策也已日益破产。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据材料一,指出
二战后美国在世界各地制造紧张局势的主要表现。(6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时代背景。(8分)20.(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15世纪开始到18世纪中叶,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
,属第一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经济全球化形成了第一次浪潮,属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属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持续到现在,经济全球化出现第三次浪潮。——据方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
进程》(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导致经济全球化出现第三次浪潮的因素。(6分)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CBABABADAC题号111213141516答案CBDBAC17.【答案】(1)
内容:商品交换;物种流动;疾病传播;白银流向中国;(6分)(2)特点:长途大宗贸易;西欧是贸易的主导;全球贸易格局分为两个大三角;亚洲大三角和大西洋大三角;白银流入中国。(8分)18.【答案】(1)信息:随着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激化,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罗斯福新政期间,抑
制生产的措施有:缩减农业、控制工业;刺激消费的措施有: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等。这些措施实施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趋于缓和,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8分)(2)观点: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重视劳动者个人利益,正确处理好国家发展与个人利益的关系。(2分)论证: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充分考虑了农民的个人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换取工业化,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苏
联发展的后劲不足。(4分)19.【答案】(1)表现: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北约建立,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6分)(2)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国重返联合国;美苏争霸
中美国处于劣势等。(8分)20.【答案】(1)新航路开辟。(2分)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分)(2)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两极对峙格局瓦解;跨国公司;世界贸易组织等。(每点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