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350.473 K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16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350.47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afccceac2237cea21aa4c953cf29e7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4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9月月考考试卷历史2024.09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纲要上+纲要下+选必一1-16课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

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5000年左右,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得到蓬勃发展,通过考古发现,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古城、反映系统化宗教观念的玉器、大面积稻田遗存、规模庞大的水利设施等均已形成。这表明()A.早期国家初步形成B.多元一体格局出现

C.宗法体制得以确立D.小农经济塑造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良渚遗址中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古城、大面积稻田遗存及规模庞大的水利设施等,这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A项正确;材料仅涉

及良渚遗址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多元一体格局出现的结论,排除B项;商周时期,宗法体制得以确立,排除C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2.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孟子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可见,两人都倡导统治者()A.加强道德修养B.规范执政行为C.践行以农为本D.促进政治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

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无为而治”、孟子的“仁政”思想都是针对统治者提出来的,倡导统治者规范执政行为,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中老子和孟子不是在要求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两者对农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中老子和孟子只是强调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心,没有强调政治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3.下图为一份公元701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籍记录。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A.自耕农经济大量破产B.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C.国家严控

着土地交易D.中央政府的权力式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政府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受地农民需承担赋税,但所分土地不得买卖

。根据材料可知,户主邯寿寿共应受田131亩,但现实却是87亩的地未受,受田不足的现象表明政府掌握的国有土地不足,反映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有所发展,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B项正确;户主邯寿寿仍然有44亩土地,而非已破产。公元701年处于唐朝前期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发展,社会比较

稳定,“自耕农经济大量破产”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受田不足的现象表明政府掌握的土地不足,反映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有所发展,不能体现国家严控土地交易,排除C项;公元701年处于唐朝前期武则天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强化而非中央政府权力式微,排除D项。故选B项。4.重庆制瓷业勃发于北宋晚期的

民窑——涂山窑,窑址遍布于南岸、巴南、荣昌等,器型多样。窑炉为北方常见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窑具中漏斗形匣钵以及茶盏、窑变纹、花瓣装饰可能受江西吉州窑、景德镇窑影响。据此可知()A.商品经济取得了显著发展B.区域交流影响手工业生产C.宋代重庆

制瓷业特色鲜明D.宋代私营手工业繁荣兴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窑炉为北方常见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窑具中漏斗形匣钵以及茶盏、窑变纹、

花瓣装饰可能受江西吉州窑、景德镇窑影响”可知,重庆制瓷业窑炉、窑具、装饰等受江西吉州窑、景德镇窑影响,说明区域交流影响手工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重庆制瓷业受江西吉州窑、景德镇窑影响,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重庆制瓷业受江西吉州

窑、景德镇窑影响,没有强调宋代重庆制瓷业特色,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重庆制瓷业受江西吉州窑、景德镇窑影响,没有强调宋代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5.1898年,戊戌新政改革举措颁布以后,福建增祺、绰哈布以筹购枪械为名,算是虚应此事,并趁机贪污;刘坤一、谭

锺麟“身任封圻,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覆奏”,等到电旨催问,二人则借口推诿,置若罔闻。据此可知()A.变法缺乏民众的支持B.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C.戊戌维新的阻力较大D.军事变革得到了落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

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戊戌变法时期,部分地方官员阳奉阴违,并不执行中央的变法措施.这体现出部分地方官员并不支持维新变法,变法的阻力较大,C项正确;材料

强调的是戊戌维新的阻力较大,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D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6.1902—1911年,清政府修订新律法,新律吸收了资产阶级法律形式、原则和制度。同时,新律还最大限度考虑到了礼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礼教在新律中得以体

现。据此可知,清末新律()A.宣告了新式司法体系建立B.具有儒法合一的特征C.体现了布新与承旧的结合D.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新律吸收了资产阶级法律形式、原则和制度。同时,新律还最大限度考虑到了礼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礼教在新律中得以体现”可知,清末新律既吸收了西方新的法律思想,又保留了中国传统礼教思想,体现了布新与承旧的结合,C项正确

;宣告了新式司法体系建立夸大了的的新律的作用,排除A项;儒法合一是传统法律的特点,排除B项;新律的颁布从结果来看并没有延续清王朝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7.1919年5月28日,《申报》一则关于“学生罢课之后”的新闻称:一是每逢单日印刷白话传单,随地分发;二是

组织露天演讲团,唤醒同胞发挥爱国精神。据此可知()A.五四运动得到各地积极响应B.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C.新闻媒体助力五四运动爆发D.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5月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推动进步青年的思想解放。白话文后来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工具,进步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力量,表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少数地区的情况,无法得出“各地响

应”,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五四运动于1919年5月4日爆发,当时已经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8.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案》中提出:“因为民主性的土地革命,不能消灭富农的,并且在革命后富农还是产生的要发展的,只有中

国革命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才可以消灭富农”。我党的一决议案()A.导致机会主义继续蔓延B.适应了民主革命发展需要C.表明土地政策走向成熟D.解决了农村中的社会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

材料“只有中国革命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才可以消灭富农”,结合所学可知我党的一决议案适应了民主革命发展需要,B项正确;保存富农是对机会主义错误的纠正,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民主革命时期的富农问题,不能说当时的土地政策成熟,排除C项;农村中的社会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解决了”的表述过于绝

对,排除D项。故选B项。9.据《中央日报》1947年4月20日报道:“有些人还认为米价上涨,……但对农村却不无补益。”其实,“(国统区)广大农民早已没有余粮,他们的粮食,远在年关或春节时,已被迫出售了。如果米价再涨,……其所受的痛苦,恐怕更甚于市民。

”米价上涨()A.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崩溃B.说明农业歉收导致通货膨胀C.缓解了城乡经济的不平衡D.反映出国民党试图争取民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国统区米

价的上涨给民众带来沉重负担,从而使得民众对国民政府离心离德,加速国民党政权的崩溃,A项正确;此时的通过膨胀是国民政府恶意为之,并不是由于农业歉收,排除B项;米价上涨并不能缓解城乡经济的不平衡,排除C项;米价上涨使国民党失掉民心,并不能争取民心,排除D项。故选A

项。10.如图为1956年出版的年画《提高技术,争取更大的节约》,描绘了两位车间女工人正在钻研生产工艺的场景。该作品()A.展现了女性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热情B.旨在彰显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C.表明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D.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

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是中国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图片中两位车间女工人正在积极

钻研生产工艺,展现了女性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热情,A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材料未体现所有制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进行比较,不能体现女性在工业化建设中所占的地位,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重工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体现了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目标”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1.据统计,中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7年的655个。城镇化水平已由2000年的36.2%提高至“十五”期末的43.0%,再到2007年的44.9%,年均增

长1.24%。1988~2007年,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21.6%,占GDP的比重由1988年的28.6%上升到2007年的40.1%。这主要缘于我国()A.城市化区域均衡性发展的增强B.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C.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D.城市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978年开始,中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

平均增幅较大,占GDP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化主要缘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B项正确;材料只给出了城市数量和城镇化水平的数据,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材料中的现象是城市化区域均衡性发展增

强的结果,排除A项;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城市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排除D项。故选B项。12.大约从公元前4千纪起,青金石受到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两河流域人们的追捧,逐渐形成了一条几乎覆盖了地中海沿岸到帕米尔西麓的

“青金石之路”。而帕米尔东麓再向东,就是古代中国的“玉石之路”,两者相连,正是后来的丝绸之路。这表明当时()A.跨区域的文明交流加强B.世界文明逐渐连为整体C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D.丝绸之路沟通东西交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

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公元前千纪起(世界)。从题干可知,“青金石之路”与“玉石之路”沟通了地中海沿岸和亚洲,是跨区域文明交流加强的表现,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整体,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排除C项;丝

绸之路开通时间较晚,不符合题干,排除D项。故选A项。13.中世纪的城市造就了市民阶级,他们拥有的财富、职业经历、受教育程度使其成长为与贵族相匹敌的显要阶级,市民在百年的历史中曾尝试过各种政府组织方案。如:单一元首和多数元首制、直接和间接选举制、等级代表制、任

期制等等。材料表明中世纪的城市()A.孕育着新的政治文明B.推动西欧步入现代社会C.深受古伦腊罗马影响D.奠定了近代城市的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题干,城市造就了市民阶级,市民尝试的各种政府组织方案孕育着近代民主的因素,A项正确;根据题干,城市造就了市民阶级,市民尝试的各种政府组织方案孕育着近代民主的因素,无法得.出中世纪的城市推动西欧步入现代社会,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市民的政府组织方

案是深受古希腊罗马的影响,排除C项:根据题干,城市造就了市民阶级,市民尝试的各种政府组织方案孕育着近代民主的因素,不涉及中世纪城市与近代城市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4.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发展迅速,一方面工

厂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另一方面工人不断举行罢工争取权益。在这一时期,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劳动关系等。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变革B.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主导力量C.政府开始全面干预经济D.经济发

展主要依赖工人罢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美国)。据材料可知,随着美国工业的发展,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美国政府采取措施制定法律规

范劳动关系,缓解社会问题,说明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变革,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主导力量,排除B项;政府开始全面干预经济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C项;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工人罢工,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5.1948年,英国的工党政府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所有

家庭都享受津贴,病人不必向医生付钱即可得到治疗,贫困群体的生活因而大为改善,因肺炎、白喉和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也大大下降。工党的政策()A.促进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B.反映出国家加强经济干预C.使工人阶级实现当家作主D.利于摆脱经济“滞胀”现象【答案】B【解析】【详

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二战后(英国)。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

常运行的政策。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建设“福利国家”,反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B项正确;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并未使英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英国仍然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排除A项、C项;经济“滞胀”现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6.二十国集团是由中国、南非、美国及欧洲联盟等二十方组成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巴西于2023年12月1日开始担任轮值主席国。对此,巴西政府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重要代表,将继续推动包括联合国

在内的国际机构改革。这体现出()A.国际权力结构的重新建构B.新兴国家的权益得到了保障C.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方向D.强权政治逐渐淡出国际舞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

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全球)。据题干“巴西政府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重要代表,将继续推动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机构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力图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C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国际权力结构的“重新建构”,此选项过于宽泛,排除A项;题干中未直接体现权益得到保障,更多是巴西作为新兴国家的主动作为,排除B项;强权政治至今仍然存在于国际舞台,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

分)17.区域贸易与经济全球化材料一7世纪以来,阿拉伯商人活跃于广州、泉州、杭州诸港,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官制学校、民俗宗教、货币商贸等的记载不断丰富。据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载:“中国人甚富裕,乐安居……中国人技艺上特别之天才,即

希腊或他种人亦当退避三舍也。”“刺桐港(泉州)为世界上最大之港,世界上无一国开化文明,人口繁盛,可与中国比拟。——摘编自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材料二宋代“广州多蕃汉大商”、“万国衣冠,络绎不绝”。来往广州的船舶很多,据有关史料记

载,每年有四千余艘船舶,八十多万人次在广州港进行贸易,交易商品有数十种。广州商人携带着“犀、象、珠、玉,走于四方”,邻近广州的江西、福建各路商人,也纷纷借“市于五羊”、“数贩南海”而获得大利。——摘编自于城《宋代广东经

济概况》材料三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

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摘编自熊家利

、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阿拉伯世界的中国观,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广州对外贸易繁荣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新变化。【答案】(1)中国

观:盛世、开放。成因: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中阿交流不断发展;指南针、造纸术等中华文明成果传至阿拉伯地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部分阿拉伯人到达中国,对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和了解。(2)推动了宋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提升

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3)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或股份制贸易公司大量出现,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机构形成);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规模扩大;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形成多中心的格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

、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阿拉伯)。第一小问概括中古阿拉伯世界的中国观,根据材料一“据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载:‘中国人甚富裕,乐安居……中国人技艺上特别之天才,即希腊或他种人亦当退避三舍也。’刺桐港(泉州)为世界上最大之港,世界上无一国开化文明,人口繁盛,可与中国比拟。”等信

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认为中国呈现出盛世局面、对外部世界展现出开放的姿态。第二小问分析成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当时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可以从经济、交通、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在经济上,中国国力强盛,在世界上影响力强;在交通上,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中阿

交流不断发展,一部分阿拉伯人到达中国,对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和了解;在文化交流上,指南针、造纸术等中华文明成果传至阿拉伯地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宋代‘广州多蕃汉大商’、‘万国衣

冠,络绎不绝’。”等信息可知,来往广州进行商业经营的的船舶非常多,可得出“推动了宋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二“每年有四千余艘船舶,八十多万人次在广州港进行贸易,交易商品有数十种”可得出“丰富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据材料二“邻近广州的江西

、福建各路商人……‘数贩南海’而获得大利”可得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繁荣也会进一步促进航海业的发展;据材料二“万国衣冠,络绎不绝”信息可得出“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小问3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根据材料三“西欧各国相

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信息,可知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根据材料三“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

量也大大增加”等信息,可知商品的种类增多,流通量大,贸易的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三“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

展最快的地方”,可知贸易中心发生转移,逐渐形成多中心的格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阳铁厂于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

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效现。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

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船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钢铁价格剧跌,国内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摘编自夏冬《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失》材料二“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行业显著提升,2011年重庆

钢铁工业产值达到4.1亿元,年均增长24%,钢材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年均增长24%;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重钢环保搬迁完成后装备水平跻身全国先进钢企行列。当前,国际国内

宏观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钢铁行业市场需求萎缩,国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不断加强,与此同时,重庆市还肩负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加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工业化进程加速

推进,城镇化、农业化进程不断提速,这为重庆地区钢材消费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重视本地用钢需求优化钢铁产业布局一业内人士谈重庆钢铁工业发展趋势》(2012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停产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答案】(1)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技术和设备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对外依赖严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扰破坏。(2)设备

技术更新;国家发展西部战略的扶持;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全球化深入。【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91-1924年(中国)。根据材料一“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

得出,技术和设备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对外依赖严重“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得出,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根据材料一“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船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得出,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扰破坏;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当时中

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问2详解】的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一五以来(中国)。根据材料二“重钢环保搬迁完成后装备水平跻身全国先进钢企行列”得出,设备技术更新;根据材料二““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行业

显著提升”得出,国家发展西部战略的扶持;根据材料“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农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得出,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二“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得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全球化深入。19.有学者提出了“以史实为素材

,以问题为逻辑”的历史叙述方式。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第四章目录(节选)三、裂救:宗教改革有没有摧毁基督教?四、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六、蜕变:英国凭什么成了

世界第一?十二、扩展:美国凭什么成为世界霸主?十五、巨变: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请从以上目录中任选一个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标明所选问题,明确表述观点,史实依据充分,阐述逻

辑严密。)【答案】示例问题:大航海只有血与火?观点:大航海导致亚非拉地区遭受巨大灾难,也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大变革的时代。阐述:15世纪末,西欧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了由欧洲通往非洲、亚洲和美洲的全球航路,并迅速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这一方面给美洲、非洲和亚洲传统社会带来了“血与火”的灾难,包括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美洲传统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大量非洲人口在三角贸易中被当成奴隶贩卖;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新航路的开辟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随着人口的大迁移、动植物的大交流以及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大洲之间

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总结:由此可见,我们应当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新航路开辟(大航海)给美洲、非洲和亚洲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解

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请从以上目录中任选一个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根据材料“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可得出观点大航海导致亚非拉地区遭受巨大灾难,也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大

变革的时代。其次,围绕观点进行论述,史实依据充分,阐述逻辑严密,可从新航路开辟对殖民地的破坏和新航路开辟对物种交流、商品流动、世界联系,人口迁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论述,如:这一方面给美洲、非洲和亚洲传统社会带来了“血与火”的灾难,

包括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美洲传统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大量非洲人口在三角贸易中被当成奴隶贩卖;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新航路的开辟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随着人口的大迁移、动植物的大交流以及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

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最后,回扣主题,总结提升,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我们应当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新航路开辟(大航海)给美洲、非洲和亚洲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全球

联系的初步建立。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

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摘编自

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的意义。【答案】(1)背景:1949~1952年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1953年中共提出过

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展开;1953年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2)意义: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或答有利于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有利于加强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认可。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及所学可得出1949~1952年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由材料“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

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及所学可得出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展开;结合所学知可得出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

线;1953年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由材料“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提高广大

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由材料“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或答有利于

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由材料“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加强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认可。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