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卷(B)历史试卷 含答案.docx,共(23)页,184.05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a780d549e0ba4e7d9b2cabaa2764b3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备考卷历史(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本卷共2
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哲学家徐复观认为:“殷代无嫡庶之分,周之太王、王季、文王,在继承上亦无嫡庶之分。故殷末之父子相传,并未形成一个客观的制度。因之,假使殷代也有宗法,与周的宗法制度,不会是相同的”。这说明()A.“封
邦建国”之制始于西周B.商代尚未形成健全的嫡长子继承制C.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D.商、周政治制度之间不存在延续性2.秦朝和西汉的丞相极为重要,皇帝对丞相也极为重视,给其以很高的待遇。但是,在政治主张见解上,丞相必须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而且还必须取得皇帝的高度信任,否则就无法行使职权。汉代
有所谓“将相不辱”的通例。这一现象折射出()A.重吏之风影响皇帝的决策B.丞相地位得到了逐步提升C.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D.重视气节的理学之风形成3.有学者说,盛唐的文士主要通过在科举中求仕、边塞当幕僚等方
式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而宋代的科举活动再度扩大,文士阶层在科举中流动,在频繁升降的官场中不断浮沉,形成了全国性人才大流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重文轻武政策推行B.儒家学派的焕然新生C.阶层流动性的增强D.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4.明英宗时,首辅李贤以善于进言和敢言
著称,但考之史实,特别是从他自己所著的《天顺日录》中可以看出,李贤之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而是皇上有所询问则言之,即使有所进谏,亦是帝意所属。这反映出明代()A.内阁不具有合法性B.阁臣对皇权的依附性C.中央行政效率低下D.官僚政治集团的腐朽5.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曾这样描述梭
伦执政下的城邦:“每天都有人到他(梭伦)那里去,称赞或是指责某些法律,或建议加上某些条文。也有很多人去询问他,请求教导他们,说明各条文的目的和意义。”据此可知,梭伦改革()A.激发了公民的公共精神B.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C.废除了城邦贵族政治D.实
现了公民权利平等6.与西塞罗同时代的法学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解释市民法,回答市民法的问题。西塞罗并没有像他们那样“周旋于细枝末节当中”,而是从“法律和法的根源”以及“从哲学深处汲取法的原理”来“解释法的本质问题”。这说明西塞罗所认为的“法”()A.是古罗马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
基础B.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C.是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D.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也是观念7.英国内阁依仗其在议会的多数票优势,一再更改议会工作日程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即内阁事务。据统计,在1900年
前后,内阁已合法地占用了下院4/5的议事时间。另据议会记录:1878—1887年,政府议案占去下院83%的工作时间,1888—1897年增加到84.5%。材料说明()A.内阁对议会控制变得加强B.议会未行使监督政府职能C.国家权力中心转移到首相
D.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完善8.2020年3月,美国纽约州州长科莫在接受采访时说:“看看我们最终陷入的奇怪局面:每个州都在采购呼吸机,纽约州在买,加州在买,伊利诺伊州也在买,我们都试图购买相同的商品。最后联邦政府也加入了竞标……效率非常低”。这反映美国、()A.社会分配严重不公B.制造业空洞
化严重C.联邦制的弊端凸显D.政府大力干预市场9.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是复杂的民主,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如下图所示。下列各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启蒙思想对德国影响较深B.封建残余势力起根本作用C.君主立宪制明显不切实际D.民主化进程没有充分体现10.《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
使节。但此后多年,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直到1876年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这反映出()A.欧美急于打开中国市场B.欧美列强拒绝交往中国C.清廷近代外交意识淡薄D.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11.有学者指出:由于义和团运
动盛期的民族信仰狂热和“剿灭洋鬼”的狂热都是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之上,所以它们不仅在运动失败之后急遽瓦解,而且更进一步普遍堕落为极端的恐洋或崇洋。这反映了()A.“扶清灭洋”违背现代化潮流B.义和团运动助长盲目崇外心理C.仇外心理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D.国民心态制约中国现
代化进程12.下图反映的是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的结果,其中“进步党”和“其他党派”都是支持袁世凯的“拥袁派”。这表明()A.辛亥革命作用比较显著B.合法斗争突出的有效性C.革命派立法目的已达到D.革命成果难以继续保持13.“它是在中国革
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在战略上把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两者结合起来的范例。”该范例()A.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确立B.有利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C.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前途D.推动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14.武汉会战后,国民党军事当局重新划分了全国战区,共设立10个战区,同时增设了苏鲁战区、冀察战区为游击战区,并提出要用整个国民党军中的约三分之一的部队开展游击战争。这反映出当时()A.
国民党意识到游击战的决定性作用B.国民党希望分化共产党的军事力量C.敌后战场已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D.国民党军因形势变化调整方针策略15.1949年1月,中共中央上海局指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甚至包括局部的武装斗争,只有
在解放过程中或解放后才有可能”,当前主要任务是“进行反遣散、反迁移、反裁员、保厂、保校、保业、保命等具体斗争”。这一决定()A.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C.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D.服务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16.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受到了极
大的压迫和不公的待遇,马克思和恩格斯怀着对工人阶级的悲惨境况的悲悯与关怀,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诉求,展现在《共产党宣言》当中。这反映了《共产党宣言》()A.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B.蕴含着人文主义思想C.是工人阶级斗争的指南D.阐明了社会发展趋势17.列宁提出:“不给临时政府
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只要把苏维埃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就可以和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表明当时()A.临时政府已经失去了合法地位B.列宁对革命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C.工兵代表苏维埃
掌握全部权力D.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尚不成熟18.“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权,以及国家的军事制度,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材料中的“它”()A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团结C.为之后新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奠定了基础D.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确立19.2017年9月,香港理工大学校内的“理事亭”出现“港独
”标语。理工大学当晚发表声明表示不赞同“港独”,移除校内有关鼓吹“港独”的横幅,是希望保护学生,以免他们有可能触犯法律。校方声明的立场基于()A.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B.“港独”言论危害香港社会的繁荣C.“港独”言论危害香港市民的利益
D.学生思想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控制20.1949年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谈到将建立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时,他提出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的方针。这里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要解
决的是怎样()A.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B.着手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C.处理好第三世界的和平与稳定D.面对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21.下表为1957年至1982年中国对外赠送熊猫的国家名单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赠送时间名
字或数量受赠方1957年平平、碛碛苏联1965~1980年共5只朝鲜1972年4月玲玲、兴兴美国1972年10月兰兰、康康日本1973年12月燕燕、黎黎法国1975年9月迎迎、贝贝墨西哥1978年9月绍绍、强强西班牙1980年11月天天、宝宝西德A.意识
形态影响中国外交B.国际局势趋向缓和C.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D.两极格局已经瓦解22.对于冷战原因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也有学者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
和冲突。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A.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C.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之争D.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23.下图是古巴为
纪念某国际组织成立二十周年发行邮票,邮票上“20”字样以地球为背景,有砸断双手手铐、放飞和平鸽等信息。该组织的成立()A.表达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诉求B.促进了美洲地区的经济区域集团化C.显示出两大对立阵营势力趋于平衡D.体现出亚太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加强24.表2国家/集团总
部数量国家/集团总部数量美国179瑞士11欧盟148中国10日本107澳大利亚7加拿大12巴西3韩国12其他11表2为20世纪末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
秩序B.两极格局造成的诸多弊端C.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D.发展中国家发展后劲不足第II卷本卷共3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腮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
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
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材料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
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钱穆《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
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8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败、
国力衰弱,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那时的中国历史,写满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引自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材料二现在时
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
,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6
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是什么,这一方案的根本点在哪里?并简述其基本内容。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有何意义?(10分)27.(14分)冷战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后东西方冷
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产物。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联结美苏同盟的纽带不复存在,从而使两国之间的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为两国插手地区冲突提供了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战后初期两国的激烈对抗,是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
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材料二冷战结束之后,有人不断发表有关一场新“冷战”已经或正在出现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冷战结束后,导致冷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即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但是,目前还不能说,人类已经超越
冷战了。因为冷战的影响不是短时间所能消除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2)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冷战”没有出现的理由。(4分)(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简析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6分)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备考卷历史(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
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哲学家徐复观认为:“殷代无嫡庶之分,周之太王、王季、文王,在继承上亦无嫡庶之分。故
殷末之父子相传,并未形成一个客观的制度。因之,假使殷代也有宗法,与周的宗法制度,不会是相同的”。这说明()A.“封邦建国”之制始于西周B.商代尚未形成健全的嫡长子继承制C.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D.商、周
政治制度之间不存在延续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殷代无嫡庶之分……故殷末之父子相传,并未形成一个客观的制度”可知,商代王位继承无嫡庶之分,尚未形成健全的嫡长子继承制,故选B项;根据所学,“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制,与材料中描述的宗法制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代宗法尚未形
成嫡长子继承的特征,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根据所学,商、周政治制度之间存在延续性,如王位世袭制的延续,排除D项。2.秦朝和西汉的丞相极为重要,皇帝对丞相也极为重视,给其以很高的待遇。但是,在政治主张见解上,丞相必须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而且还必须取得皇帝的高度信任,否则就无法行使职
权。汉代有所谓“将相不辱”的通例。这一现象折射出()A.重吏之风影响皇帝的决策B.丞相地位得到了逐步提升C.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D.重视气节的理学之风形成【答案】C【解析】从材料“在政治主张见解上,丞相必须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而且还必须取得皇帝的高度信任
,否则就无法行使职权”,可知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大臣不能违背皇帝的意愿行使职权,体现出了古代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本质,故选C项;重吏之风体现的是皇帝重视大臣意见,与材料“在政治主张见解上,丞相必须
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而且还必须取得皇帝的高度信任,否则就无法行使职权”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丞相和皇帝的臣属关系,没有体现出宰相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理学形成于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有学者说,盛唐的文士主要通过在科举中求仕、边塞当幕僚等方式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而
宋代的科举活动再度扩大,文士阶层在科举中流动,在频繁升降的官场中不断浮沉,形成了全国性人才大流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重文轻武政策推行B.儒家学派的焕然新生C.阶层流动性的增强D.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盛唐的文士主要通过科举制或者
在边塞当幕僚实现自己人生抱负,而宋代文士阶层只在科举中流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重文轻武,文官高于武官,故选A项;儒学在宋代实现了一次重大发展即程朱理学的产生,但儒学发展并非是使文士主要集中在科
举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科举活动的扩大、文士阶层在科举制中流动,有利于阶层流动性的增强,但这是影响而非原因,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士阶层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无关,排除D项。4.明英宗时,首辅李贤以善于进言和敢言著称,但考之史实,
特别是从他自己所著的《天顺日录》中可以看出,李贤之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而是皇上有所询问则言之,即使有所进谏,亦是帝意所属。这反映出明代()A.内阁不具有合法性B.阁臣对皇权的依附性C.中央行政效率低下D.
官僚政治集团的腐朽【答案】B【解析】据材料“考之史实……李贤之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而是皇上有所询问则言之,即使有所进谏,亦是帝意所属”可知内阁首辅是皇帝的顾问,依附于皇权,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及明代内阁的职权范围和法定地位,无法说明内阁的合
法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办事效率,无法说明中央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李贤一人,无法代表官僚政治集团,材料亦没有涉及官员腐败,排除D项。5.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曾这样描述梭伦执政下的城邦:“每天都有人到他(梭伦)那里去,称赞或是指责
某些法律,或建议加上某些条文。也有很多人去询问他,请求教导他们,说明各条文的目的和意义。”据此可知,梭伦改革()A.激发了公民的公共精神B.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C.废除了城邦贵族政治D.实现了公民权利平等【答
案】A【解析】材料“都有人……也有很多人”体现公民的参政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故选A项;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平民还是在最低等级,排除B项;梭伦改革冲击了城邦贵族政治,排除C项;实现了公民权利平等是在伯利克里改革时期,排除D项。6.与西塞罗同时代的法学家所
做的主要工作是解释市民法,回答市民法的问题。西塞罗并没有像他们那样“周旋于细枝末节当中”,而是从“法律和法的根源”以及“从哲学深处汲取法的原理”来“解释法的本质问题”。这说明西塞罗所认为的“法”()A.是古罗马整个法律科学的
思想基础B.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C.是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D.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也是观念【答案】A【解析】据材料“而是从‘法律和法的根源’以及‘从哲学深处汲取法的原理’来‘解释法的本质问题’”可知,西塞罗所认为的“法”是其他法律的基础,故选A项;
据材料“西塞罗并没有像他们那样‘周旋于细枝末节当中’”可知,西塞罗没有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强调这个法是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解释法的本质问题,没有强调其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也是观念,排除D
项。7.英国内阁依仗其在议会的多数票优势,一再更改议会工作日程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即内阁事务。据统计,在1900年前后,内阁已合法地占用了下院4/5的议事时间。另据议会记录:1878—1887年,政府议案占去下院83%的工作时间,1888—1897年增加到84.5%。
材料说明()A.内阁对议会控制变得加强B.议会未行使监督政府职能C.国家权力中心转移到首相D.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完善【答案】A【解析】从材料内阁在议会中占多数票、更改议案和辩论内容、占用议会的议事时间等现象,可知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和控制加强,故选A项;英国议会行使的是立法权,没有监督政府
职能的职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议会和内阁的关系,没有涉及权力中心转移到首相,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内阁对于议会的控制力增强,容易导致议会的立法权受到行政权的干预,不利于民主政治发展,排除D项。8.2020年3
月,美国纽约州州长科莫在接受采访时说:“看看我们最终陷入的奇怪局面:每个州都在采购呼吸机,纽约州在买,加州在买,伊利诺伊州也在买,我们都试图购买相同的商品。最后联邦政府也加入了竞标……效率非常低”。这反映美国、()A.社会分配严重不公B.制造业空洞化严重C.联邦制的弊端凸显D.政府大力干预市场【答
案】C【解析】据材料“每个州都在采购呼吸机,纽约州在买,加州在买,伊利诺伊州也在买,我们都试图购买相同的商品。最后联邦政府也加入了竞标……效率非常低”,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地方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情况下有权,决定
各州事务,联邦政府无权干预。材料中各州在面临呼吸机短缺问题时,出现了各州相互争夺的局面,最后联邦政府也加入竞标,这反映美国联邦制下无法解决的全国性统一规划和协调问题,导致政府在处理诸如经济、卫生等事务时效率降低,故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各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关系,与分配制度无关,排除A项;美国制造业空洞化是因为美国把中低端产业转移到世界各地以降低生产成本所致,材料没有反映这一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美国各级政府互相争夺医疗资源的问题,并非干预市场,排除D
项。9.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是复杂的民主,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如下图所示。下列各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启蒙思想对德国影响较深B.封建残余势力起根本作用C.君主立宪制明显不切实际D.民主化进程没有充分体现【答案】D【解析】据材料“君主掌握实权”“
君主召集、解散议会”“帝国议会作用很小”等信息可知,德意志的君主掌握实权而代表民意的帝国议会权力很小,表明德意志的民主化进程没有充分体现,故选D项;据材料“君主掌握实权”“帝国议会作用很小”等信息,表明启蒙思想对德国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材料中虽反映
了君主依然掌握实权等信息,但也已确立具有民主性质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封建残余势力起根本作用表述错误,排除B项;根据所学,德意志君主立宪的特点是由于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统一后的德意志等因素造成的,是依据德意志国情确立的制度,排除C项。10.《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但此后多年,派
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直到1876年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这反映出()A.欧美急于打开中国市场B.欧美列强拒绝交往中国C.清廷近代外交意识淡薄D.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第二次鸦片
战争之后,“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说明清政府近代外交的意识比较淡薄,故选C项;近代外交与打开中国市场没有关系,排除A项;根据题干“《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说明欧美列强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排除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就已经不再固守原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了,排除D项。11.有学者指出:由于义和团运动盛期的民族信仰狂热和“剿灭洋鬼”的狂热都是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之上,所以它们不仅在运动失败之后急遽瓦解,而且更进一步普遍堕落为极端的恐洋或崇洋。这反映了
()A.“扶清灭洋”违背现代化潮流B.义和团运动助长盲目崇外心理C.仇外心理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D.国民心态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答案】D【解析】无论是运动初期的“民族信仰狂热”,还是运动之后的“恐洋或崇洋”,两种心态都是非理性的,即义和团运动前后,
国民的心态都处于非理性状态,这必然会制约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故选D项;题干未论及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A项虽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与“更进一步普遍堕落为极端的恐洋或崇洋”的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爆发主要原因是列强侵略的加剧,
排除C项。12.下图反映的是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的结果,其中“进步党”和“其他党派”都是支持袁世凯的“拥袁派”。这表明()A.辛亥革命作用比较显著B.合法斗争突出的有效性C.革命派立法目的已达到D.革命成
果难以继续保持【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中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结果数据可看出,进步党和其他党派在国会中占据半数以上,结合题干中“其中‘进步党’和‘其他党派’都是支持袁世凯的‘拥袁派’”,表明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难以继续保持
,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的结果,并未直接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作用,排除A项;根据中华民国第一13.“它是在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在战略上把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两者结合起来的范例。”该范例()A.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
确立B.有利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C.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D.推动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答案】D【解析】从材料“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可知反映的是毛泽东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D项;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确立是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革命理论著作的发表,排除A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全民族抗战,与材料中“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不符,排除B
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与材料中“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不符,排除C项。14.武汉会战后,国民党军事当局重新划分了全国战区,共设立10个战区,同时增设了苏鲁战区、冀察战区为游击战区,并提出要用整个国民党军中的
约三分之一的部队开展游击战争。这反映出当时()A.国民党意识到游击战的决定性作用B.国民党希望分化共产党的军事力量C.敌后战场已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D.国民党军因形势变化调整方针策略【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武汉会战后,国民党军事当局重新划分了全国战区,并提出用国民党军中的三分之一的部队
开展游击战争,这反映了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国民党对军事战略方针进行了调整,故选D项;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调整军事方针,主张开展游击战,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而非游击战争的决定性作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对日作战方
针,与国共两党关系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在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对日作战方针,未涉及抗日战争时期主战场的变化,排除C项。15.1949年1月,中共中央上海局指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甚至包括局部的武装斗争,只有在解放过程中或解放后才有可能”,当前主要任务是“进行反
遣散、反迁移、反裁员、保厂、保校、保业、保命等具体斗争”。这一决定()A.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C.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D.服务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答案】D【解析】当时的上海群众运动
由暴力方式转向和平方式,这与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本胜利的形势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有关,故选D项;这一决定是对中共领导下的上海工人群众运动的具体指示,属于内部决定而不是公开宣示,“扩大影响”说法错误,排除A项;上海群众运动方式的变化与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群众基础无关,排除B项;上
海群众运动由暴力方式转向和平方式,不能沉重打击国民党的统治,排除C项。16.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受到了极大的压迫和不公的待遇,马克思和恩格斯怀着对工人阶级的悲惨境况的悲悯与关怀,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诉求,展现在《共产党宣言》当中。这反映了《共产
党宣言》()A.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B.蕴含着人文主义思想C.是工人阶级斗争的指南D.阐明了社会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诉求,展现在《共产党宣言》当中”体现的是《共产党宣言》对
人的关注,故选B项;题干体现的是由于“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受到了极大的压迫和不公的待遇”而使得《共产党宣言》提出了上述主张,没有体现实践,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共产党宣言》提出上述目标的原因,而不是其地位,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有关
社会发展趋势的内容,排除D项。17.列宁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只要把苏维埃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就可以和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表明当时()A.临时政府已经失去了合法地位B.列宁对革命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C.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全部权力D.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尚不成熟【答案】B【解析】七月流血事件表明和平夺权不可能,判断过于乐观,与材料“可
以和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相符,故选B项;当时俄国是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排除A项;当时俄国是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排除C项;十月革命表明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排除D项。18.“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
权,以及国家的军事制度,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材料中的“它”()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团结C.为之后新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奠定了基础D.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确
立【答案】C【解析】从材料“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可知体现的是1949年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构建了新中国的基本架构,故选C项;1954年第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证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团结,排除B项;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中
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确立,排除D项。19.2017年9月,香港理工大学校内的“理事亭”出现“港独”标语。理工大学当晚发表声明表示不赞同“港独”,移除校内有关鼓吹“港独”的横幅,是希望保护学生,以免他们有可能触犯法律。校方声明的立场基于()A.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B.“港独”言论危害
香港社会的繁荣C.“港独”言论危害香港市民的利益D.学生思想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控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移除校内有关鼓吹港独的横幅,是希望保护学生,以免他们有可能触犯法律”可知校方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立场上,保护学生的
基本利益,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港独言论的具体危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学生而非市民,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学生与国外反华势力的联系,排除D项。20.1949年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谈到将
建立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时,他提出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的方针。这里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要解决的是怎样()A.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B.着手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C.处理好第三世界的和平与稳定D.面对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答案】D【解析】据所学“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
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因此它针对的是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故选D项;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是采用“一边倒”政策,排除A项;着手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是建国后才开始的,材料时间是在1949年2月,排除B项;第三世界的概念最
早在1952年才提出,排除C项。21.下表为1957年至1982年中国对外赠送熊猫的国家名单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赠送时间名字或数量受赠方1957年平平、碛碛苏联1965~1980年共5只朝鲜1972年4月玲玲、兴兴美国1972年10月兰兰、康康日本1973年
12月燕燕、黎黎法国1975年9月迎迎、贝贝墨西哥1978年9月绍绍、强强西班牙1980年11月天天、宝宝西德A.意识形态影响中国外交B.国际局势趋向缓和C.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D.两极格局已经瓦解【答案】
C【解析】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我国外交僵局被打破,出现了新局面,中国对外赠送熊猫的国家名单的变化,正是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的反映,故选C项;美国
、日本、法国等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意识形态没有影响中国外交,排除A项;材料只是阐述了中国对外赠送熊猫的国家名单的变化,无法体现国际局势,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排除D项。22.对于冷战原因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也有学者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A.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C.冷战源于意识
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之争D.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答案】C【解析】由材料“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可知美苏两极格局下,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引发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争夺,故选C
项;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对立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冷战的原因而非冷战的过程,排除B项;门户开放政策并非冷战时代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23.下图是古巴为纪念某国际组织成立二十周年发行邮票,邮票上“20”字样以地球为背景,有砸断双手手铐、放飞和平鸽
等信息。该组织的成立()A.表达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诉求B.促进了美洲地区的经济区域集团化C.显示出两大对立阵营势力趋于平衡D.体现出亚太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答案】A【解析】结合图中世界和对和平的渴望可知是在冷战背景下1961年成立的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故选A项;美洲地区的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不涉及世界和平的主题,排除B项;图中体现的是冲破冷战束缚,排除C项;该图无法反映是亚太地区,是以全球为背景的,排除D项。24.表2国家/集团总部数量国家/集团总部数量美国179瑞士11欧盟148中国10日本107澳大利亚7加拿大12巴西3韩国1
2其他11表2为20世纪末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B.两极格局造成的诸多弊端C.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D.发展中国家发展后劲不足【答案】A【解析】依据表格内容,在20世纪末全球500
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的分布中,大部分跨国公司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故选A项;两极格局指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力均势而形成的国际格局,表格所反映的内容与两极格局无关,排除B项;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
所以大部分跨国公司的总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贸易保护政策无关,且发达国家一般倡导开放的贸易政策,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表格中现象的存在并非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后劲不足导致,排除D项。第II卷本卷共3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制度创新是
人类社会发腮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公元前106年,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材料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
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钱穆《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8分)【答案】(
1)说明:建立军功爵制度,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8分)(2)影响:维护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改善吏治,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回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3)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
的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8分,回答四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废除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据材料一“有功者
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在政治上实行军功爵制度;;据材料一“废止‘田里不鬻’”和“开阡陌封疆”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根据所学知识还有,经济上: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
县制,变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2)第二问影响,可以从材料二设置刺史目的“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推理出中央集权制的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从材料二中刺史职责“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分析得出政治
上有利于整顿吏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经济上促发展。(3)第三问意义,据材料三“九品中正制……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结合所学归纳为有利于打破世族垄断做官途径;据材料三“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归纳为促进社会阶层自由流动;据材料三“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即扩大了统治基础;据材料
三“参加中央之考试”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提高官员素质。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
地赔款……那时的中国历史,写满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引自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材料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
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
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是什么,这一方案的根本点在哪里?并简述
其基本内容。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有何意义?(10分)【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6分)(2)方案:“一国两制”。(1分)根本点在“一国”。(1分)内容: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分)意义: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坚实基础,港澳回归丰富“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光明前景。(4分)【解析】(1)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方面回答。(2)第一小问方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一国两制”。第二小问根本点,即回答“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第三小问其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一国”“两制”两方面解释。第四小问“一国两制”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当时看,推动了港澳的回归和统一大业;长
远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光明前景。27.(14分)冷战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产物。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联结美苏
同盟的纽带不复存在,从而使两国之间的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为两国插手地区冲突提供了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战后初期两国的激烈对抗,是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
分,从而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材料二冷战结束之后,有人不断发表有关一场新“冷战”已经或正在出现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冷战结束后,导致冷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即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但是,目前还
不能说,人类已经超越冷战了。因为冷战的影响不是短时间所能消除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
其遗产》(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冷战”没有出现的理由。(4分)(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简析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6分)【答案】(1)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
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环境的变化、中苏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误判与猜疑。(4分)(2)理由:两极对峙局面不复存在;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4分)(3)表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军
事安全、“非友即敌”的观念。(3分)影响: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3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可以得出国际环境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对于对方的认识
……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可以得出中苏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误判与猜疑,二战之后美苏冷战的原因还包括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2)根据材料二“冷战结束后,导致冷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可以得出两极对峙局
面不复存在,冷战结束以后多极化趋势加强也是制约新“冷战”出现的因素。(3)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可以得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根据材料二“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可以得出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军事安全,根据材料二“‘非友即
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可以得出“非友即敌”的观念;第二小问影响,冷战思维强调对立斗争的观点对当今世界的消极影响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概括,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政治),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