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第06课 芣苢(提升训练)(原卷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61.683 KB
  • 2025-01-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一语文“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第06课 芣苢(提升训练)(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一语文“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第06课 芣苢(提升训练)(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一语文“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第06课 芣苢(提升训练)(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一语文“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第06课 芣苢(提升训练)(原卷版).docx,共(19)页,61.68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8331d19cc9ae861ad4a615ec9a9a64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06课芣苢【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B.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C.“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D.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

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2.下列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薄.言采之(轻微,少)B.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薄言有.之(取得,获得)C.

唤渠.朝餐歇半霎(他,代词)薄言掇.之(拾取,摘取)D.秧根未牢莳未匝.(布满、遍及)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3.下列对《芣苢》《插秧歌》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的结

构比较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B.《芣苢》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

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鍪”和“甲”,实属“游离诗外”。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4.下列《芣苢》诗中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劳动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先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踏上田野,唱出那“采采芣苢”的歌儿。一“采”,一“有”,一“掇.”,一“捋.”,一“祜”,一“撷

”,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而杨万里在看到农民农忙时,也体验到了别样的劳动乐趣。当看到农人们身披蓑衣,头顶箬2笠“笠是兜鍪.蓑是甲”,犹如戴盔挂甲的战士,在雨中抢种“雨从头上湿到胛.”时,一幅劳动人民争分夺秒抢

农时的繁忙劳作景象鲜活地展示了出来。于是,农忙抢种的一首作品就诞生了。A.gènduōlǚmóujiàB.gèngzhuìluōmáojiàC.gènduōluōmóujiăD.gèngzhuìlǚmáojiă6.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是(

)A.场圃:农家种菜蔬和收打作物的地方。B.廪:粮仓。C.五谷:诗中所说的“麦”和“谷”均属于五谷。D.苏辙,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

一项是()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取)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六义”指“风

、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C.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子数整齐划一。全诗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

对仗。D.在古代,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除了保留姓以外,还会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文氏”即文姓。9.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

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

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310.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

”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y

ǐ)掇.取(duō)兜鍪.(máo)B.捋.之(luō)袺.之(jié)肩胛.(jiǎ)C.襭.之(xié)半霎.(shà)莳.田(shì)D.抛.秧(pāo)折.腾(zhē)周匝.(zā)12.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

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

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颔联将大雨毁坏场圃和雨后初晴的明媚景象进行对比,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尾联写出了新麦入仓后诗人的心情。其中的“怜”字表现出诗人在如释重负后难以掩盖的一点遗憾。1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薄言.有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言.和而色夷成一家之言.C.一竿晴日舞比邻..天涯若比邻..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朋比.为奸14.下面各项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采采芣苢,薄.言袺之A.儿已薄.禄相4B.不宜妄自

菲薄.C.日薄.西山D.薄.肖有之1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就是指中国诗歌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

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B.“风”又称“十五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都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C.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D.北

宋年间,苏门先后产生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文学家,史称“苏门三学士”,均被列人“唐宋八大家”。“苏门三学士”中最有名的是苏轼。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一竿晴日舞比邻”中的“舞”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择善.而从之B.金.块珠砾C.以膏泽

..斯民D.李牧连却.之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薄言:随便说,轻言。B.薄言捋.之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C.三夜阴霪..败场圃阴霪:连绵不断的雨。D.多博村酤..劳苦辛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18.下列各项中所含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三夜阴霪败场圃A.采采芣苢,薄言袺之B.一竿晴日舞比邻C.急炊大饼偿饥乏D.多博村酤劳苦辛19.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5翻译:繁

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C.一竿晴日舞比邻。翻译: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D.多博村酤劳苦辛。翻译:带多了村酿使人劳累辛苦。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

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

传至今。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A.①⑥②⑤③④B.②④①⑥⑤③C.③④①⑤②⑥D.

④①②③⑤⑥21.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A.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B.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

打稻C.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22.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四载同窗,一朝分离望着朝夕与共的同学离去的背影,不禁生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慨叹。B.中秋佳节,独居的老

人却只能对着“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景象,思念着远方的儿女。6C.古代士大夫既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也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智慧抉择。D.十一长假时,在濛濛细雨中,游客感受着“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境,真是别有一番风味。23.下面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所作的一首七律,请运用律诗相关知识,将所给四句诗填写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每逢佳节更情衷,。,

。,政出和谐方大同。香茗品来夸未尽,家山习习又清风。①快意常如秋月满②心多自信得宽广③寒霜不减一旗红④小字云笺记岁丰A.①③④②B.④②①③C.③②④①D.④①③②2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古代诗歌阅读王建的《田家行》也是一首描写农事、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结合课文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一起阅读,可看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场景,也能体会不同作者在不同诗中寄寓的情感。田家行[唐]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

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头

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7C.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D.本诗运

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26.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立意精巧,讽刺深刻”,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大热五首(其一)戴复古(注)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

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注)戴复古:一生不仕,浪游江湖。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2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把天地比作一座炽热的大窑,把暑热炎蒸比作阳光下的炭火在猛烈燃烧。比喻形象

、贴切。B.“烹”字生动地展现出暑热犹如炭火的烹烧,给人以炎威灼人之感,用字精当。C.七、八两句写六月农民水田劳动的辛苦,虽然是寻常话,却非有实际体会不能道,可与唐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媲美。D.本诗将气候描写与悯农的内容结合起来,前代诗人不乏其例,但将它们和理趣结

合,则是戴复古此诗的特点。28.按开头两句所写的情况,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三、四两句突转新意,从大处高处着眼,把“怨”从个人范围中解脱出来。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29.阅读《采薇》选段,回答下面问题。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

我哀!(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8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

。“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B

.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D.“行

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日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

梦中来。(注)苏辙: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杜门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3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

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C.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

,表达宦情淡薄的世态和诗人的孤独之感。31.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诗人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9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各题。舟过安仁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宿新

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注]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3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舟过安仁》一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的题目表明了

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B.《舟过安仁》一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连划船用的篙都收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C.《

舟过安仁》一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33.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

对此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初发太城留别田父范成大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注)诗人题注:西蜀夏

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103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

栽种而忧苦。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C.第五、六句写诗人的高兴及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

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35.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

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36.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轻松活泼的基调。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

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

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37.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1[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

ēn):草木茂盛的样子。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四牡《诗经·小雅》四牡①,周道倭迟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四牡,啴啴③骆④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翩翩者⑤,载飞载止。集于苞栩⑥

,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翩翩者,载飞载下。集于苞杞⑦,王事靡盬,不遑将母。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⑧。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⑨。(注)①(fēi):马行走不停的样子。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啴啴(tān):喘

息的样子。④骆:白毛黑鬣的马。⑤(zhuī):斑鸠,鹁鸠,鹁鸪。⑥苞:草木丛生。栩:柞,栎。⑦杞:杞柳。⑧骎骎(qīn):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⑨谂(shěn):思念。39.对《四牡》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的首章

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B.全诗有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鹁鸪鸟,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C.马儿气喘

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周道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D.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E.“将母来谂”是全诗的关键句,本句揭出诗人“怀归”和“伤

悲”的根本原因,也表现了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40.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4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12口衔山石

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

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4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

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43.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44.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本诗第三、四句与苏迈的“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都是写牛背负鸟这一景象,在意境上哪位诗人的诗句更佳?请简要分析。阅读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元日田家[唐]薛逢13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注)①蛮榼:酒器。②乌龙: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

人,45.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46.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

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晚饷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中年风雨时。47.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4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阊门外登溪船五首(其一)杨万里步下新船试水初,打头揽载适逢予。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

书。剩买春风红芍药,乱篸①棐几竹籧篨②。清溪浮取松亭子,赏遍千山不要驴。[注]①篸(zān):通“簪”,插入。②籧篨(qúchú):用竹或苇编的席。1449.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试水初”指刚刚试水,“打头揽载”指

才开始招揽船客,由这两处就可见溪船之新。B.颔联对仗工整,“一椽”“两面”写出溪船之简小,“才”“好”则抒发了诗人对溪船的喜爱之情。C.颈联中,诗人想用盛开的芍药装点溪船,但溪船太简陋,只能将芍药胡乱地摆放或插在棐几和席上。D.尾联先描写了乘舟所见的青松山亭伴水而来的景

象,后以夸张手法感叹了水路溪行的方便。50.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游西湖苏辙①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

,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①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5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

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直接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亦惊猜”,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C.颈联写举目四望,没有自己的“同党”,举杯独饮,抒发了作

者的孤独之感。D.《游西湖》描写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表达了作者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5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晚风二首①杨万里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一霜谁不知!15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注)①这两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初。前一年冬,杨万里受命充当迎接金国使者

的接伴使。他一向力主抗金,但此时却要充当迎送金使的奉陪人员,内心非常痛苦。《晚风》二首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写成的。5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傍晚太阳的威热稍减而并未完全止息时,晚风就趁机豪横欺人,写出了晚风的张狂和凶暴。B.“何须怒”“谁

不知”,一斥问,一感叹,表达出诗人的正气凛然和对晚风做派的嗤之以鼻。C.第二首诗前两句中的“不许”和“却许”,一起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清漪和重帘就是明证。D.这两首诗咏物明志,托物以讽,寓作者的感慨议论于准确、生动的形象之中,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54.请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三、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美国0.6小时,中国0.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仅有12分钟的家务劳

动时间,少得可怜的数据告诉我们: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很少主动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新被忽视和______。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了当下的______问题,家庭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选,从叠被子、

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第一道自我的门槛。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由近及远,()。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

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______。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______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5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边缘化棘手趋势不容置喙B.隔离化敏感共识不容置疑C.

隔离化敏感趋势不容置喙D.边缘化棘手共识不容置疑5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16A.才能一层层夯实成长的基石B.生活的技能才能不断提高C.成长的基石才能一层层夯实D.人生的基础才能一步步夯实5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生

活技能看似琐碎,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B.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橙。C.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尽管都很琐碎。D.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尽管都很琐

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登鹳雀楼》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________。当下社会,经典诗词更需要赋予鲜活的新生命

,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诗词随着优美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

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________出蓬勃生机。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________。我们将传承诗词

的经典精品献给人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________当代文化风尚。5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沁人心腑萌发心悦诚服引领B.感同身受焕发心悦诚服指引C.感同身受萌发心驰神往指引D.沁人心腑焕发心驰神往引领

5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平智慧精髓成果。C.不仅体现

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17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60.下列在文中

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美育的概念出现得比较晚,但无论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在总体上贬低、_____

_____艺术和审美,但在青少年的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

优美的作品,(),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______

____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被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心灵教化的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乐记》中就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疏导以产生__________的感染功能,“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__________的长期

感化、教育作用。6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排斥蕴含潜移默化日积月累B.排除涵盖耳提面命与日俱增C.排除蕴含耳提面命日积月累D.排斥涵盖潜移默化与日俱增6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

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B.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C.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D.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6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

年实施美育,以陶冶、培养和改18善他们的心灵。B.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C.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培养和改善他们的

心灵。D.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19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8206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