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一语文“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第06课 芣苢(基础训练)(原卷版).docx,共(17)页,69.23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85a394934fdd2aba25c3286c31525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06课芣苢【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yǐ)薄.言(báo)掇.拾(duō)辍.学(chuò)B.捋.袖子(luō)袺.之(jié)襭.之(xié)采撷.(xié)C.阴霪.(yín)场圃
.(pǔ)村酤.(gǔ)牛牯.(gǔ)D.炊.饼(chuī)了.事(liǎo)闭廪.(lín)凛.冽(lǐn)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缀满枝头啜汤惙怛伤悴B.仓廪殷实大义凛然窗檩如实禀报C.一竿晴日百尺杆头干旱肝胆相
照D.酤酒对酌怙恶不悛估计沽名钓誉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阴霪.(yín)场圃.(pǔ)村酤.(gū)B.闭廪.(lǐn)了.事(le)赋.诗(fù)C.芣苢..(fúyǐ)薄.言(bó)掇.之(duō)D.捋.之(luō)袺.之(jié)襭.之(xié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C.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
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D.“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回应中国经济运行热点问题,记者洗耳恭听。B.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光临本店消费满
100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C.政府部门回复管辖单位:你校《关于增拨招生指标的请示》已经收到,内容完全晓得了。D.他对王编辑说:“感谢您对拙著不吝指正。我将遵照您的意见认真修改.再请您审阅。”6.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A.卫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是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也是当前国际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B.德国各方尽管对中国投资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但许多中国对德投资成功的案例,不仅扭转了德国企业原来的亏损状况,更赢得了德方的信任。C.临
床试验的内涵很广,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等诸多方面,而药物临床试验,就是一种评价某种药物的疗效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的科学研究。D.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为实
现中国梦贡献智慧。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薄:靠近B.薄言捋.之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酤:通"沽",买酒D.赋诗怜.汝足精神怜:可怜,表同情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
同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学于.余B.吾尝终日而.思矣惑而.不从师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自言.本是京城女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选出对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峥嵘岁月稠不平凡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B.对酒当歌当时唤渠朝餐歇半霎助词,无义C.悠悠我心思
虑连绵不断枉用相存问候、探望D.但为君故只是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10.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是()芣苢/《诗经·周南》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
3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1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连通西
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武侠小说,他都浏览涉猎,有的还进行精读。博学多闻让他的课堂自
然而然地生动起来,说起历史故事如数家珍....。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配套,可谓珠联..璧合..的姊妹篇。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
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___、自强不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
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A.改弦易辙凝聚渗透包含B.革故鼎新凝结渗透蕴涵C.改弦易辙凝结浸透包含D.革故鼎新凝聚浸透蕴涵1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薄言掇.之(选取)③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④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⑤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⑥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1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之:代词,指“芣苢”4B.采采.
.芣苢采采:动词,采摘C.唤渠.朝餐歇半霎渠:他D.秧根未牢莳.未匝莳:移植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
”是指《易》《书》《诗》《礼》《乐》。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
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芣苢凌历囫囵吞枣急不暇择B.暴发襭之偏坦扼腕雕梁画栋C.恶梦薄言莫衷一是没精打采D.真谛捋之责无旁贷山清水秀1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B.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C.七言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时进一步发展定型。D.七律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联都要求对仗。1
8.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
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5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19.与七言古诗相比,
七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下面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所作的一首七律,请将所给四句诗填写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每逢佳节更情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出和谐方大同。香茗品来夸未尽,家山习习又清风。①快意常如秋月满②心
多自信得宽广③寒霜不减一旗红④小字云笺记岁丰A.①③④②B.④②①③C.③②④①D.④①③②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
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
怜汝足精神。20.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6B.
《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
欢快。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21.对于《芣苢》一诗,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试从诗歌情感这一角度出发,就《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作简要阐释。22.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全诗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富有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23.除了《芣苢》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古人劳作场景的诗歌还有不少,请说出以下两首诗歌各自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劳动图景。(1)《国风·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
池,可以沤(洗,浸泡)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苎(苎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菅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首诗在不同章节中使
用了“流”“采”“笔”等动词,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硕鼠7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
,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2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黍”“麦”“苗”分别指黄米、麦子和未成熟的庄稼苗,从中
可见奴隶主无所不贪的特点。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表明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已忍无可忍。C.“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奴隶们向“硕鼠”的祈求,表现出“硕鼠”贪婪凶残的本性。D.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奴隶时代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们的反抗精神。2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
式?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树叶茂盛的样子。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节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首句“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
,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达到能刺目的程度了。B.“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不仅揭示了新嫁娘拥有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将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C.第三节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以桃树枝叶的茂盛来象征新娘嫁妆之多之盛,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D.全诗三节,每节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作比,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28.本诗
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君子于役①《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④,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注)①径
:徭役或兵役。②埘(shí);在墙上凿洞修成的鸡窝。③佸(huó):相会。④桀;这里指供鸡栖息的横木。⑤括:;义同“佸”,这里指牛羊聚集在一起。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百很朴素的诗,以重章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
B.每节开头,都是男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C.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易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D.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30.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分析。阅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衿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选自《诗经·郑风》)注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
,衣领。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i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
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比喻修辞,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D.全诗不到五
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9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32.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南有樛①木南有樛木,葛藟②累③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
葛藟荒④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选自《国风·周南》)(注)①樛(jiū):向下弯曲的树木。②藟(lěi):藤。③累(lěi):攀援。④荒:掩盖。33.诗歌使用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解析。34.清人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一书中评价这首诗时说:“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复叠咏,殷勤之意自见。”请结合全诗说说这种评价的根据。35.“绥”“将”“成”三个词语是如何有层次地表现诗中男子的幸福生活的?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汝坟遵彼汝坟①,伐其
条②枚;未见君子③,惄④如调⑤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⑥;既见君子,不我遐⑦弃。鲂鱼赪⑧尾,王室如毁⑨;虽则如毁,父母孔⑩迩。(选自《国风·周南》)(注)①坟(fén):水涯、大堤。②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③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④惄(nì)
:饥,一说忧愁。⑤调:同“朝”,早晨。⑥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⑦遐(xiá):远。⑧赪(chēng):浅红色。⑨毁(huǐ):火,。如火焚一样。⑩孔:甚。36.阅读全诗,请简要概括三章的主要内容。37.诗歌中妻子的形象
特征怎样?请结合诗歌简要解说。38.请概况诗歌的中心思想。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兔罝肃肃①兔②罝③,椓④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⑤城。肃肃兔罝,施于中逵⑥。赳赳武夫,公侯好仇⑦。10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选自《国风·周南》)(注)①肃肃:整齐严密。②兔,兔子
。一说“兔”同“菟”,荆楚方言呼虎为菟。③罝(jū):捕兽的网。④椓(zhuó):敲击、打击。⑤干:盾牌。一说通“捍”。⑥逵(kuí):九达之道曰“逵”。中逵,逵中,即四通八达的叉路口。⑦仇(qíu):通逑。39.“肃肃兔罝,椓木丁丁”两句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40.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也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赞美诗。你同意那种看法?请结合诗歌加以解说。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4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__________。4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4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下面小题蚕麦①二首(其一)苏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
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4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清淡如话,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句,又能对仗灵活、
格律工细,可谓炉火纯青。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着顾我这贫病之人。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无忧的富足安乐.11D.颈联写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
捡拾麦穗,日暮方归。表现丰收的来之不易。4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一)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46.本
诗在语言上运用了多处叠音词,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47.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4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①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时上书请求减免关中赋税,因触怒权贵而一起被贬。张到郴州临武
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诗歌的颔联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四牡①《诗经•小雅》四牡騑騑②,周道倭迟③。岂不怀归?王事靡盬④,我心伤悲。四牡騑騑,啴啴⑤骆⑥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
启处⑦。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⑨栩⑩。王事靡盬,不遑将⑪父。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⑫。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⑬。(注)①四牡:四匹雄马。②騑(fēi)騑:马行走不停而显得疲劳的样子。③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④盬(gǔ):休
止。⑤啴(tān):马疲惫喘息的样子。⑥骆:黑鬃的白马。⑦启处:安居休息。⑧鵻(zhuī):—12种短尾的鸟。也叫鹁鸠。⑨苞:茂密。⑩栩(xǔ):柞树。⑪将:奉养。⑫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⑬谂(shěn):
思念。4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的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B.全诗有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鵻,这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C.马儿气喘吁吁地在
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由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D.鵻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E.“将
母来谂”是全诗的关键句,本句揭示出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根本原因,也表现了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50.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陟彼
崔嵬,我马虺阝贵③。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注)①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
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阝贵(huī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5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
上高高的山岗。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
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52.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3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
》中并不常见。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5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
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54.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
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阅读
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子衿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选自《诗经·郑风》)[注]①子衿:你的衣领。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这里指“你”。衿,衣领。②嗣
:接续,继续。③佩:佩玉的带子。④挑兮达兮:独自徘徊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楼台。5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
惆怅与幽怨。B.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往”“见”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女主人公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在城楼上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得益于诗人在创作中14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56.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5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题目。桃夭《诗经》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②华:同“花”。③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
归,出嫁。④宜其室家:指夫妻美满和顺。宜,和顺、亲善。⑤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⑥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有的注释为编者加)题目: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
问题。谷风①《诗经·小雅》习习谷风,维风及雨②。将恐将惧,维予与女③。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习习谷风,维风及颓④。将恐将惧,寘⑤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⑥。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注)
①谷风:来自山谷的大风。《谷风》是一首弃妇之诗。②维风及雨:大风夹带阵阵大雨。维,语气词。③维予与女:只有我帮助你。维,只,仅。女,同“汝”。④颓:旋风。⑤寘:同“置”,放。⑥遗:遗忘。58.诗歌的第一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9.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5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60.下列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该手法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以浪漫的婚姻生活为描述对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由此可见《诗经》是我国浪漫
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C.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精练,主题突出,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D.本诗反复使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6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全诗进行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四牡①《诗经·小雅》四牡騑騑②,周道倭迟③。岂不怀归?王事靡盬④,我心伤悲。四牡騑騑,啴啴⑤骆⑥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⑦启处⑧。翩翩者鵻⑨,载飞载下,集于苞⑩栩
⑪。王事靡盬,不遑将⑫父。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⑬。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⑭。(注)①四牡:四匹雄马。②騑(fēi):马行走不停而显得疲劳的样子。③倭(
wēi)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④盬(gǔ):休止。⑤啴(tān)啴:马疲惫喘息的样子。⑥骆:黑鬃的白马。⑦遑:闲暇。⑧启处:安居休息。⑨鵻(zhuī):一种短尾的鸟,也叫鹁鸪。⑩苞(bāo):茂密。⑪栩(xǔ):柞树。
⑫将(jiāng):奉养。⑬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⑭谂(shěn):思念。6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
“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B.全诗有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鵻,这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C.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由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
16靡盬”。D.鵻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63.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桃夭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桃之夭夭,
有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选自《诗经·国风》)[注]①夭夭:形容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归:出嫁。③(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④蓁蓁(z
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6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B.“有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C.全诗三章,极有层次
: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D.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65.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17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
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