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3)页,1.406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6e7ac2f8623f30657357471c93409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南大学附中重庆育才中学高2025届拔尖强基联盟高二下三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024年3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
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行保管,以备评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已发现43处遗址点
,多为积石冢性质(如下图),其最大特点是无论是一地单冢或多冢,每个地点都设有一座具有王者身份的中心大墓,其他墓葬置于中心大基南侧。这反映出当时()A.宗法观念的萌芽B.区域文化相互交融发展C.社会结构的变革D.成熟的奴隶制国家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
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材料表明,牛河梁各遗址点中都具有积石冢,都设有中心大墓,其他墓葬都分布在中心大墓的南侧,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等级差异,这是社会结构变化
的重要表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这些墓葬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看出宗法关系,排除A项;“区域文化的交融发展”无从体现,排除B项;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其成立时间在红山文化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2.大蒜原产欧洲南部和中亚,汉代王逸《正部》
中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1990年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采集到大蒜标本三枚,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这说明丝绸之路()A.推动区域间物种的传播B.初步构建起全球化市场C.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鉴D.促进了西域经济的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
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时期,原产欧洲南部和中亚的大蒜经张骞出使西域带到敦煌地区。说明了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推动了欧洲南部和中亚与中
原地区(敦煌)间大蒜这一物种的转播,A项正确;仅从大蒜原产欧洲南部和中亚被引进敦煌地区一事,无法说明初步构建起全球化市场,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西科技,排除C项;仅从材料大蒜原产欧洲南部和中亚被引进敦煌地区一事,也无法说明西域经济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3.北魏孝文
帝按照周礼以教典扰万民、以礼典谐万民、以刑典纠万民的理论框架,把“礼本刑用”付诸实践。其法制改革从手段到内容都体现出隆礼义、重教化、慎刑罚三环紧扣的治国原则。这反映了当时()A.法律体系不断走向完善B.封建礼法开始实现融合C.周礼成为刑法根本原则
D.以礼入法成为治国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把礼仪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刑罚作为辅助手段,在法制改革中,也将礼仪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原则
,体现了北魏以礼入法的治国理念,D项正确;材料反映北魏以礼入法的治国理念,未涉及法律体系的变化,排除A项;“开始实现融合”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且封建礼法融合从汉朝时已出现,排除B项;“根本原则”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
D项。4.12世纪后期,金朝开设女真进士科(科考使用女真文字),与汉进士科并行。金章宗时,允许不同民族的文士考取女真进士,但规定猛安谋克贵族只许试女真进士,不得试汉进士。由此可见,金朝的科举制()A.利于推广女真族文化B.服务于猛安谋
克贵族C.阻碍汉人的社会流动D.为政权衰亡埋下隐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金朝开设女真进士科(
科考使用女真文字),与汉进士科并行。金章宗时,允许不同民族的文士考取女真进士,但规定猛安谋克贵族只许试女真进士,不得试汉进士。”可知,金朝使用女真文字进行科举,允许不同民族的文士考取女真进士,有利于女真族文化的推广,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
金朝的科举制是服务于猛安谋克贵族的,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汉族人也可以考取女真进士,这有利于汉人的社会流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与政权衰亡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5.《聊斋志异》中有一则
故事:一名老妇人之子被老虎吞食,官府捉到老虎后,县官审问老虎说:“我若杀了你,并不能解决老妇人的养老问题,若你肯为老妇人养老,我就放了你。”老虎点头同意,此后供养老妇人直至她去世。后来,百姓为老虎建了“义虎祠”。这揭
示了当时()A.社会弱势群体处境悲惨B.司法审判充斥迷信色彩C.民间力量主导社会救济D.社会治理渗透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老虎替被吞食的儿子供养老母的故事,体
现了讲究孝道的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的故事强调孝道,而非突出社会弱势群体的悲惨,排除A项;材料中的故事带有虚构的成分,主要为宣扬孝道,并非迷信,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官府的判决,而非民间,排除C项。故选D项。6.1884年和1885年清政府相继建立新疆省、台湾省。190
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正式建立东北三省。清政府的举措意在()A.加强边疆管理维护国家主权B.推动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C.建立现代化边疆管理的体制D.迎合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需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
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这是清政府在面临边疆危机的大背景下采取的积极举措,目的是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增强边防力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A项正确;清政府目的是加强对边疆的
管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边疆的经济文化发展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B项;边疆建省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明确边疆的主权,而非建立现代化边疆管理的体制,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清政府的举措并不是为了迎合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需求,排除
D项。故选A项。7.如表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耕地(千公顷)从业人员(千人)土地产值(元/公顷)劳动力产值(元/人)19世纪80年代63047160118158.37623620世纪30年代93886200444
177.2583.02年增长率0.800.500.230.59A.列强资本输出加剧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C.国家政局逐渐稳定D.农业发展仍未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
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中国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从业人员增长稍快,但土地产值增长较慢和劳动力产值增长较慢,侧面反映了我国近代农业生产力并未有较大突破,尚未进入现代化农业,体现了近代中国农业尚未转型,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列强资本输出情况,排除A项;商
品经济发展体现为产品在市场上的情况,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排除B项;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先后发生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和土地革命战争等战争或者革命,国家政局并非逐渐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8
.甘肃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从当地居民家中征集的木制桌子,桌角的位置刻着“红军要打日本”的小字标语。通渭县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馆藏红军标语口号“农民发动起来打绅粮分田地去”。这反映出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A.积极宣传政治主张B.注重根据地
的建设C.坚决抵抗外敌侵略D.坚持开展土地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红军要打日本”与“农民发动起来打绅粮分田地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这些标表明,长征
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向各地民众宣传自身的政治主张,A项正确;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排除B项;“坚决抵抗外敌侵略”只能体现“甘肃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从当地居民家中征集的木制桌子,桌角的位置刻着‘红军要打日本’
的小字标语”等.部分材料,排除C项;本题主旨为“长征时期的政治宣传”,而“坚持开展土地革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1950年,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正式成立。该校第一届学生中,家庭是工农成分而本
人为革命工作人员或同为工农成分者109人,占总数的93.9%。在该校的示范作用下,北京陆续建立了9所高校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据此可知,此类学校()A.标志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建立B.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教育战略C.体现了新生政权
的阶级性质D.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举措【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材料“家庭是工农成分而
本人为革命工作人员或同为工农成分者109人,占总数的93.9%”和所学可知,工农速成中学为工农服务,充分体现了新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主义国家,C项正确。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而且材料只涉及中学这一阶段,无法说明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排除A项;“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6年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间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公元前4千纪末,西亚的苏美尔语、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先后成为地
中海东岸地区的通用语言,3世纪左右,这些语言仅限于神庙祭司在祭祀、教学和学术研究时使用。这主要是因为()A.宗教信仰的转变B.军事征服的影响C.统一帝国分裂D.新式文字的发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4千纪末到公元前亚历山大征服,苏美尔语、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先后成为地中海东岸地区的通用语言,阿卡德语依赖于阿卡德王国的军事征服,后亚述帝国征服阿
拉米人,阿拉米语随之传播两河流域,导致阿卡德语衰落,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西亚地区,希腊语成为官方语言,阿拉米语不再是通用语言,到3世纪左右,西亚在罗马帝国统治下,这些语言仅限于神庙祭司在祭祀、教学和学术研究时使用,B项正确;罗马信仰基督教,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
末,罗马帝国分裂,与本题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式文字的出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西班牙以“马尼拉大帆船”开拓的太平洋贸易,沟通了亚洲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从1593年开始,西的班牙对与中
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从航行次数、载重量、价值额等方面对大帆船贸易进行限制。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A.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B.白银流入中国损害其利益C贸易量过大超出管控能力D.造船技术限制了贸易发展【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6世纪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
,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这是因为白银流入中国损害西班牙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中西班牙主要是加强了对与中国的贸易的管理,而非加强对殖民
地的管控,不能得出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排除A项;贸易量的增大如果能给西班牙带来利益,那么西班牙不会限制对华贸易,“贸易量过大”不能说明材料所述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当时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并非不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B项。12.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三部分将矛头对准了英国国王乔
治三世,指责他对殖民地造成的侵犯和伤害。美国宣布独立后不久,英国议会通过一项决议,指责国王干预造成了英国在美洲的失策。据此可知()A.美国独立是因为英国殖民压迫B.英国君主立宪制仍未发展完善C.英国失利的主要责任在于国王D.美国胜利是由于反抗的正义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
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作为斗争对象,美国独立后英国将失策原因归结为国王干预,说明当时英国国王还有一定权力,君主立宪制仍未发展完善,B
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美国将矛头对准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无法说明美国独立是因为殖民压迫,排除A项;英国失利的主要责任在于国王只能反映部分材料内容,以偏概全,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无法说明胜利是由于反抗的正义性,排除D项。故选
B项。13.1807年开始,普鲁士国王发布一系列土地改革法令(见表)法令内容.1807年《十月敕令》地产自由,土地可以自由买卖。1821年《共用地分割条例》持有庄园保有地的佃户才有资格分割共用地。1850年《赎买法》任何农民只要缴纳相应的赎买金,即可以解除封
建义务,获得大小不等的土地产权。这反映出当时普鲁士()A.国王独掌立法和行政权B.工业化进程大大加速C.农村经济活力逐步释放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普鲁士)。1807年以来的土地改革允许土
地买卖,而且农民逐渐获得了土地,对领主的依附性在减弱,这意味着农村的经济活力逐渐释放,C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过往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是农村地区的发展,而非工业化发展速度,排除B项;当时的普鲁士,庄园制是主导,排除D项。
故选C项。14.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正在瑞士流亡的列宁急于回到俄国。如图是列宁回国的计划路线和实际路线。在这一回归路程中,德国政府帮助列宁是出于()A.认同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B.同布尔什维克党已经结成战争盟友C.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信奉者众多D.支持列宁革命以摆
脱两线作战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俄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俄国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没有满
足人民的需求。而此时德国正在两线作战,因此将列宁送回俄国,推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符合德国利益的,因此德国护送列宁回国目的是支持列宁革命以摆脱两线作战局面,D项正确;德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不会认同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
论,排除A项;“同布尔什维克党已经结成战争盟友”与史实不符,布尔什维克党与德国并没有结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信奉者,排除C项。故选D项。15.在20世纪60-70年代,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成为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圣地”。对此坦桑尼亚第一任总统尼雷尔发
表演说称:“非洲民族主义如果同时不是泛非主义的话,那么它是毫无意义的,是逆时代潮流的,也是危险的。”这表明他力图()A.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B.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C.建立非洲国家联合D.对抗新一轮殖民侵略【答案】B的【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70年代(非洲)。根据材料可知,坦桑尼亚总统通过号召泛非主义来强化非洲民族主义的作用,说明尼雷尔致力于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强调发展中国家的联合,而材料强调非洲的独立,排除A项;材料强调非
洲民族解放,而非洲国家的联合与民族解放无关,排除C项;新一轮殖民侵略属于新殖民主义,控制方式包括跨国公司,以及资本的全球化,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唐朝的国家机构中,有不少部门参与到科技管理
之中,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铸钱监等掌管各种手工业和水利工程的部门,集中了各种专门人才和大量的优秀工匠。在人才选拔中,唐代设置了“明算”一科,与明经、进士等科目并列。据记载,唐代共有32人因发明受到奖励,如李淳风发明了浑天仪,太宗加授其为承务郎。总
之唐代科技成就是辉煌的,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摘编自王颜《唐代的科技与世界》材料二国家科技举国体制简况美国二战期间,总统直接领导“最高政策小组”,动员政府部门、各类企业、科学家和工程师联合攻关,实施“曼哈顿计划”。二战结束后,通过项目经理制在全国遴选科技人才,以研发合同动员市场资源集成创
新,实施了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大科学”攻关。苏联二战期间,斯大林在国家国防委员会下设科技委员会,建立众多的研究所、实验室和科学城,形成了“管理—科研—生产”的联合体。二战结束后,制定了优先发展原子能、航天等战略,打造
了“政—军—工—科—教”一体化的国家科技体制。——据张宇等《科技创新中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路径》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年11月,党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
组织动员,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
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科技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苏联科技举国体制的异同。(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构建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意义。【答案】16.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家设置专门机构推动科技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内容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政府实施科技奖励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经济繁荣;民族政策、对外政策开放包容,科技发展注入新动力;继承前代经验创新;科学家的努力。17.同:国家推动(国家主导);顶层设计,健全体系;战略规划;产学研整合;重大项目支撑;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不同:美国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相结合(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推动);苏联主要靠计划经济体制推动。18.意义:有利于革除传统体制的弊端;提升科技攻关的体系化能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原因:据材料一“在唐朝的国家机构中,有不少部门参与到科技
管理之中,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铸钱监等掌管各种手工业和水利工程的部门,集中了各种专门人才和大量的优秀工匠”得出国家设置专门机构推动科技发展;据材料一“在人才选拔中,唐代设置了‘明算’一科”得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据材料一“唐代共有32人因发明受到奖励”
得出政府实施科技奖励政策;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民族政策、对外政策、前代经验等方面分析,得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经济繁荣;民族政策、对外政策开放包容;继承前代经验创新、科学家的努力。【小问2详解】本题是
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苏联)。同:据材料二“(美国)总统直接领导,……动员政府部门、各类企业、科学家和工程师联合攻关”“斯大林在国家国防委员会下设科技委员会,建立众多的研究所、实验室和科学城”得出国家推动,顶层设计,健全体系;据材料二
“(美国)实施‘曼哈顿计划’”“(苏联)制定了优先发展原子能、航天等战略”得出战略规划;据材料二“(美国)以研发合同动员市场资源集成创新”“(苏联)形成了‘管理—科研—生产’的联合体”得出产学研整合;据材料二“(美国)实施了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
计划”“(苏联)发展原子能、航天”得出重大项目支撑,运用原子能、航天科技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不同:据材料二“(美国)通过项【目经理制在全国遴选科技人才,以研发合同动员市场资源集成创新”得出美国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相结合;据材料
二“(苏联)打造了‘政—军—工—科—教’一体化的国家科技体制”得出苏联主要靠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意义: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得出有利于革除传统体制的弊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据材料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得出提升科技攻关的体系化能力;据材料三“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得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至宋代已达到一个高峰。江南地区的城市尤具代表性,其人口之稠密、工商业之繁荣,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丽繁盛的城市”。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稳固了
江南城市在古代中国经济地理中“独占鳌头”的地位,引领江南地区成为“国家经济支柱”与“核心功能区”;江南地区城市成为古代中国各类人才的聚集地,为城市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
的盛况。——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材料二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上海转变为世界的“东方巴黎”,成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都市,英文modern在上海有了它的第一个译音——摩登。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商
业化、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上海的城市化也同样表现为人口集中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早期的城市化更多是在外力推动下,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在经济因素推动的人
口聚集过程中,商业贸易成为其中更重要、更突出的一大环节。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材料三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
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伦敦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
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所有问题。于是,大量普通人群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
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江南城市能够实现“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化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19世纪伦敦贫民窟的形成原因。【答案】(1)原因: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工商业和集镇的发展;宋代的重文的制度促使文化人才大量涌现,推动文化发展;宋代城市发展符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2)特征:逐步推进;国际化程度高;以商业为主要推
动力;移民占有重要地位;半殖民地色彩。(3)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人口密度增加;圈地运动使农民大量入城;工人工作不稳定、工资低;伦敦住房租金价格高;政府的自由主义政策,不作为。【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
国。原因:据材料“江南地区成为‘国家经济支柱’”得出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人口之稠密、工商业之繁荣”得出工商业和集镇的发展;据材料“成为古代中国各类人才的聚集地”并结合所学得出宋代的重文的制度促使文化人才大量涌现,推动文化发展;据材料“江南城市
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得出宋代城市发展符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征:据材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得出逐步推进;据材料“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得出国际化程度高;据
材料“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得出以商业为主要推动力;据材料“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得出移民占有重要地位;据材料“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并结合所学得出上海的城市化与开埠通商有关,体现半殖民地色彩。【小
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原因:据材料“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伦敦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得出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人口密度增加;据材
料“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得出圈地运动使农民大量入城;结合所学得出工人工作不稳定、工资低;据材料“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得出伦敦住房租金价格高;据材料“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
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所有问题”得出政府的自由主义政策,不作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考察了17、18世纪欧洲和亚洲的经济状况,并对欧洲的英格兰和中国的江南地区进行了具
体比较,最后得出了一个标新立异的结论:18世纪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所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才来到了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一是英国煤矿
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这两个原因中,新大陆的作用又重于煤矿。——据【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你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
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作者认为煤矿位置与东西方经济分流有一定关系,是合理的。英国煤矿蕴藏丰富,由于国土面积不大,煤炭输送也较易,1785年瓦特发明烧煤的万能蒸汽机后,英国机器大工业兴起,迅速成为了“世界工厂”;17、18世纪,江南是
中国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但中国煤矿主要分布于距江南较远的山西,获取不易,这制约了大机器在江南的发明。综上,煤矿位置与东西方经济分流有一定影响这一观点是合理的。【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
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一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煤矿位置与东西方经济分流有一定关系,是合理的。结合工业革命、英国煤炭分布、中国江南经济发展以及煤炭分布于山西周边地区等相关史实,进行说明。要注意法具体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最后,对所说明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