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300.195 KB
  • 2024-12-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共(5)页,300.19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52492e92577573805b8c100301ac6e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

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2.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

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正视图俯视图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3.据研

究,古代礼制记载的春秋时期酒器礼器,分为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礼器。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祭祀,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

乐坏B.宗庙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观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4.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这是因为秦朝A.强化国家认同

B.移民地位低下C.推行严刑峻法D.户籍体系成熟5.司马迁著《史记》,撰《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而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则将二人编入列传,并直呼其名为《陈胜项籍传》;《史记》未给汉惠帝立纪,而是附在《吕后本纪》中,《汉书》则以帝王为中心,

一帝一纪。这些变化反映了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B.外戚宦官当政的现实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D.儒学正统观念的强化6.《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

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7.从高宗、武后开始,唐朝政府对江南地区逐步采取了田租折布的政策,到玄宗时期,江南诸州县“折纳市约五百七十余万端”,江南租米的北运也基本停止。但

玄宗以后,江南租米未见折纳为布者,反而有时还将两税钱折纳成米。这一变化体现了A.经济重心逐步南移B.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C.国内形势发生剧变D.政府税收制度的改革8.史学家陈寅恪指出,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下列选项中“开启赵宋以降

之新局面”的有①都市中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②设立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③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④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流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9.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

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10.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

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11.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

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C.促

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12.某学者将中国古代疆域的扩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黄河和长江流域两大农耕区联合阶段、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基点的疆域伸缩阶段、突破北方农牧交错带将疆域稳定地伸向西北干旱地区阶段。对第三阶段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该阶段A.专制皇权的强化B.有效的社

会治理C.民族交融的发展D.农耕经济的繁荣13.《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

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14.下表所示英国对华贸易的总体状况直接导致了英国对华贸易额及流入中国的白银统计表(

单位:万英镑)年份英国对华贸易额英国流入中国的白银(折合为英镑)出品进口1850157.4584.96.11853175.0825.657.91855127.81066.4139.11856221.61065.2321.9

A.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B.抢夺中国权益的加剧C.以夷制夷主张的提出D.列强瓜分狂潮的出现15.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

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A.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C.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D.传统家庭手工业日渐兴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16题25分,第17题18分,第18题12分,

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

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引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材料二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

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

、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摘编自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制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

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

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12分)(3)根据

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7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

个门类。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

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

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摘编自《科学技术史

》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农政全书》的基本特点;说明该书在国外的传播及所起的作用。(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状况的认识。(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有学者认为,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在于: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惟独在广州,却惊动朝

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易及海关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

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集》根据材料,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262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