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含答案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125.005 K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含答案.docx,共(14)页,125.00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482918eb64e7b8aead56c597852a95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六安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

”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

”。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

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賡续的重要空间。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宇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

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

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

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

(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

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

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

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材料二: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

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

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

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

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

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

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B.将经济价值

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C.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D.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冯骥

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B.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C.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

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A.陕西安康谭坝借助

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B.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C.对于农村现存的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一律拆除。D.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

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面图表中序号所指内容。5.近日,我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瓦猫(节选)葛亮宁怀

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

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

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的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

。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

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

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屋主来了,看了又看,

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橼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闻先生说,愿闻其详。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

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他便大声感叹说,好

凶的镇宅虎啊。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

,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

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

,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

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闻太太说

,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有删改)【注释】①龙泉镇,

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6.下列对

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B.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

艰辛。C.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利于表现敬畏之情。D.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7.关于文中对“瓦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一项是()A.宁怀远将瓦猫错看成古书里镇宅虎,侧面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的B.文中对端公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给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C.文中对瓦猫开光的描写,既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寄予了美好期盼。D.作者讲述瓦猫镇宅纳福、驱邪避害

风俗,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8.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优秀品质。9.《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

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

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献帝初平..二年春,关东诸将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

,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初,荀淑有孙曰彧,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被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操乃遣扬州中郎将曹

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当施何计?”昭曰:“将军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操曰:“善!”遂迁都许。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

自陈诉,患其有不便于已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宜徙都鄄城。操拒之。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二人曰:“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

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嘉知其不寤,不复言,送去之。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曹操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彧曰:“绍既新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

,则公事去矣。”操乃止。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操由是

不悦。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彧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或之功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①、光②,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的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使魏武为帝,

则或为佐命元功,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九卷》,有删改)【注释】①高:指汉高祖刘邦。②光:指汉光武帝刘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袁

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B.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C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D.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平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銮驾,意思是天子的车驾,因有銮铃故称銮驾,借指天子。B.北面,旧指臣子拜君王,卑幼见尊长,文中“北面”指向北方迎立刘虞;勤王,后

世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子起兵救援。C.文中“迫于董卓”和《劝学》中“善假于物也”句式相同;文中“去将何之”和《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D.文中“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中的“徒”字翻译成“只,仅仅”,曹操《短歌行

》中“但为君故”的“但”也是同样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东诸将欲立幽州牧刘虞为主,曹操却在此时意识到道义的力量,这是他后来接受荀彧等人提出的“奉迎天子”主张的重要原因。B.朝廷下诏责

备袁绍,认为他未尽到臣子责任,为此袁绍深感压力,于是上书进行辩解,提出迁都主张以表达忏悔之情,被曹操拒绝。C.曹操主张在击败袁绍之后进攻刘表,但荀彧却认为远征刘表会给袁绍残部喘息之机,因而主张在袁绍尚未摆脱困境时将其一扫而平。D.董昭建议曹操进爵国公,荀彧却认为曹操应当心存

汉室,这才与匡扶朝廷、安定天下的初心不相违背,荀彧因此引起了曹操的不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2)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14.对于荀彧,杜牧

是怎样评价的?司马光对此不赞同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黄补阙①南迁杜荀鹤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喧然公论在,难滞楚南春。【注】①补阙:官名,掌供讽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在送别黄补阙南迁之时难舍难分的心情。B.颔联叙述了黄补阙被贬的原因,全心全意地劝谏皇帝而得罪了他人。C.颈联运用互文修辞手

法,对黄补阙进行了劝慰并称赞他为朝廷直臣。D.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明畅,每联或呼应标题,或暗扣标题。16.诗人什么说黄补阙“难滞楚南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

拜。(3)古人常借酒兴作诗,于是盛酒的“樽(尊)”作为意象,开始出现在很多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进行的“美丽乡村”系列篮球赛事,被网友

们取了一个既亲切又响亮的名字为——“村BA”。在“村BA”现场,四面看台①,欢呼与加油声也持续不断。每逢“村BA”开打,十里八乡的人都会②,一些观众甚至驱车200公里前来观战。更夸张的是,“村BA”的连场比赛经常能从上午打到夜晚,并且从来都不缺少选手和观众。

如此③的比赛氛围,可能连不少职业赛事也比不上。目睹“村BA”的盛况,有网友戏称:“在中国最接近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不是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而是‘村BA’。”有人说,“村BA”之火,火在一个“土”字。的确,球场是村里自建的,参赛

球员全部是本地村民,独具特色的苗族歌舞承担了“啦啦队”的功能,还有一头黄牛、几只香猪的获胜奖品,以及操着“贵普话”的解说员,都彰显出“村BA”浓郁的乡土特色。但“村BA”的出圈,却绝不囿于“乡土”二字。乡村球赛火爆的背后,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共鸣。这共鸣,不仅仅来自文化产品供给

较为短缺的乡村地区,同样来自文化供给丰富繁荣的城市。在这个火热的夏日,“村BA”为我们贡献的,既是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体育赛事,更是一场具有现代元素,能够为广大网友喜见,天然地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的文化盛宴。这一

番热闹景象,足以给人美好预期:以“美丽乡村”之名,让“村BA”在各地开花结果,更好地满足乡亲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乡土活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网友们所取的“村B

A”这个名字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C.他人在心不在。D.我们这里正缺人。(二)语言文字

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不仅是一部经典文学著作,①,最有年味的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就能让身处现代的我们看出200多年前的人们是怎样把养生融入生活的

。贾府过年,可谓整部《红楼梦》的盛事之一。在除夕这一夜,贾府要设“合欢宴”,筵席上那看似不起眼的屠苏酒和合欢汤就暗藏着“药食同源、食疗养生”的深意。屠苏酒其实是一种药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冬末春初正值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古人在除夕守岁,

②,也是为了驱除瘟疫,预防春瘟。再看合欢汤,其具有解郁安神,理气开胃,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胸闷纳呆等症。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宝玉因黛玉吃了寒性的螃蟹觉得胸口微痛便叫人烫了二壶合欢花浸的烧

酒让其饮用。此酒不仅可祛除螃蟹的寒性,对于黛玉的多愁善感和失眠之症也是大有裨益。像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平时大小宴席不断,天天如同过年。而在他们的各类豪华饮食中,甚至是小到日常的茶果点心中,③,所以说,读《红楼梦

》,有时也是在学养生。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做过一个试验,他划定了一段地貌复杂、气候恶劣、长达3000英里的路程,让三组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走完。第一组,依天气好坏来决定行走进度,天气好的时候就走40~50英里,天气不好时就一英里都不走。第二组,信心满满

想夺魁,计划每天走40~60英里,畅想两个月走完全程。第三组,不管天气好坏,计划每天只走20英里。很多人以为前面两组会率先抵达终点,没想到第三组在5个月后成为三组中率先到达终点的一组。调查后发现:第一组关注客观条件,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而且他们会不断地降低坏天气的标准,给自己找借口偷懒。第二组很

有信心,但急于求成,一旦热情消退就开始松懈,并最终失去斗志。而第三组,他们有明确的规划,严格执行,坚持,自律,不被外界干扰和诱惑,虽然每天推进的速度看上去不如前两组,但最终却是最快到达终点的。这个试验总结出的“20英里法则”实际上也是一个“变好法则”。生活中,“3000英里”的考验无处不在,

怎样才能不断变好、走向成功?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安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

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1~5题答案】【答案】1.D2.A3.D4.①对比②聚村而居③合作④继承5.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

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③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④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

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9题答案】【答案】6.B7.D8.①古道热肠,至真至纯。荣老爹陪同闻一多去找房子,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瑞红送饵块等,这些行善举、做善事的

行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②谨行勤奋,躬身革命。闻先生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装修房子,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为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的力量。③敬畏传统,传承传统。瓦猫“开光”过程的庄严肃穆,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生

活的向往。这体现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礼”的敬畏与坚守。④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从文末闻太太和冯太太煮饺子时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她们相互关心,相互牵挂。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的情怀。9.①虚构宁怀

远、匠人祖孙等人物,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

度与性格魅力。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

案】【答案】10.B11.C12.B13.(1)我们这些人起兵之后远近之人没有谁不响应的原因,是我们用正义感召了天下。(2)如今留下来辅佐天子,形势不利,只有请天子转移驾临到许地了。14.杜牧认为荀彧之死是“邀名”之举;司马光不赞同的理由是荀彧可以凭功勋成名

,选择杀身“邀名”有违人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A16.①黄补阙南迁“非天意”,不是皇帝的真实旨意(不符合天理,事理)。②黄补阙为人正直,一心谏主,是为直臣。③“喧然公论在”自有他人替黄补阙抱不平。(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①.推此志也②.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③.佛狸祠下④.一片神鸦社鼓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驾一叶

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18~20题答案】【答案】18.①座无虚席(人潮涌动)②蜂拥而至(纷至沓来)③如火如荼(热火朝天)19.①化用国际通用的知名篮球赛事的简称,体现乡村篮球赛事巨大的社会影响;②在简称前冠

以“村”字,点明了篮球赛的“乡土”属性,与后文国际化的“职业篮球赛”的简称连用,构成强烈反差,具有幽默效果。20.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21~22题答案】【答案】21.黛玉吃了寒性的螃蟹,因此觉

得胸口微痛,宝玉便叫人烫了一壶合欢花浸的烧酒,然后让她饮用。22.①更是一部养生宝典(或“更是一部让现代人参详的养生宝典”);②必饮屠苏酒;③蕴含着许多养生门道。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20英里法则”即为“变好法则”,是走向成功的有效方法。每天只走2

0英里,没有人认为第三组会最先到达终点,而这一组却创造了成功的奇迹,其秘诀恰恰就在于每天进步一点点。回顾三个小组,第一组受客观条件限制,而放弃了主观行动,只靠理想目标的支撑,没有实际行动,当然失败;第二

组急于求成,不能持之以恒,因而落败。可以看出,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成功在久不在速,只靠一时的热情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只能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兵。而做任何事情都应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能行稳致远;由此看来,只有目标而没有坚定持久的行动也

不能成功。第三组有明确的规划,严格的自律,坚持不懈,终至成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他们通过量的积累创造了质的飞越,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想取得成功,要有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坚持,做到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积少成多就可以带来飞跃。貌似平淡无奇,实则不断前进。每天的点滴进步,就是对现状的突破

。惟有超越当下,突破现状,才会通向成功的巅峰。记得有个很火的励志公式:一年中每天进步0.01,1.01的365次方=37.8>1。1.01=1+0.01,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一年以后,你将进步很大,远远大于“1”。由此看来,看上去每天只比你努力一

点点的人,其实已甩你很远。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因艰难险阻而畏惧不前。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应当脚踏实地,不畏艰险,要经得起风吹雨打的痛苦和磨砺,既要有卧薪尝胆的志气,还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所以认定了目标就要攻坚克难,砥砺前行,风雨兼程才会到达终点。要想取得成功,要制定精细

的计划,每天去进步,每天去超越,只有运筹帷幄才会决胜千里。不要只记着目标却停滞了脚下的步伐,忘了计划的实施。不要成为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不舍寸功才能善作善成。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一大步。这个方法真可谓威力无穷,荀子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如习主席所说:“步步为营,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总之,“20英里法则”启示我们,要取得最终的胜利,不仅要不畏艰险,还要有计划和毅力,我们要分解长远目标为阶段目标,化大为小,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因此愿

我们有充分的勇气和足够的毅力每天进步一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干事业,直至马到功成。的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