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docx,共(38)页,2.51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2138859801a26ed09b14ae81bd7242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12月阶段考试生物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
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②~⑤表示各种体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机体摄入蛋白质不足,会导致④组织液增多而引起组织水肿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④、⑤C.若②为肝细胞,则饥饿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⑤处
D.若②为胰岛B细胞,①处的CO₂浓度低于⑤处2.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之后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太空环境中,航天器和航天服为航天员们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地面的环境,以
维持机体的稳态。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新型冠状病毒的入侵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血浆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在生
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稳态的现象3.此时你的阅读理解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完成的,你的呼吸、心跳等行为也正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外周神经系统包括
脑和脊髓及与其相连的神经B.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一般是相反的C.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数量比神经胶质细胞少D.学习、记忆和情绪均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运动4.
下图中甲、乙分别是健康成人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两个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在运动中身体能够保持平衡是通过途径①的调节来实现的B.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都存在分级调节,它们的中枢都在大脑C.通过途径③的调节使膀胱缩小,通过途径④的调节使膀胱扩大D.图甲的运动是受意识支配
的,而图乙的排尿是不受意识支配的5.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病原体被消灭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会受到抑制C.再次接触相同病原体时,
b细胞会立即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D.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就能彻底消灭进入细胞的病原体6.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程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的为A.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4种B.调节
过程①和②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均为非条件反射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比过程⑤迅速D.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激素调节7.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
第一道防线②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越强越好③T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④抗原不一定都是外来异物⑤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引起过敏反应⑥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⑦注射免疫抵制剂可降
低器官移植患者的免疫排斥反应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⑦8.如图为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模型,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高浓度的①可能抑制果实的发育B.②③分别代表脱落酸
、赤霉素C.②③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互为拮抗关系D.植物体内合成的少量的2,4-D,能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性昆虫,是通过降低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C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10.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曲线,称为生长曲线。把少量纯种酵母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测得不同时段的种群密度,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值作纵坐标,以培
养时间作横坐标得到如图所示生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会缩短阶段Ⅰ的培养时间,使K值增大B.阶段Ⅱ中酵母菌的生长繁殖不受种内竞争的影响,呈J形增长C.阶段Ⅳ活菌数量下降,与培养液中代谢产物
的积累、营养物质的消耗密切相关D.若以一定的流速连续注入新鲜培养基,流出原培养基,则阶段Ⅲ对应的种群密度将持续增加11.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森林中林下植株种群密度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种群
密度越大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C.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12.在池塘中人工养殖了多种鱼,其中某种鱼(A鱼)的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
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池塘中的所有鱼构成了多个种群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流入该池塘的总能量大于池塘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D.A鱼的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
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13.下列关于物种生态位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研究动
物生态位和植物生态位通常都要研究它们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D.群落中若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则一定会形成一方消失、另一方得以生存的局面的的14.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的使用,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
方面的效益。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应尽量减少垃圾的生成B.厨余垃圾处理后可作为禽畜和鱼类的食物,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D.垃圾回收再利用可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能量的利用率15.下列有关
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特点B.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实验中可以用碘液或斐林试剂来检测因
变量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对照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用样方法调查某地某植物种群密度”实验中,求出所有样方中该植物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可为该地该植物的种群密度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
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16.如图1是用电流表研究突触上兴奋传导的示意图;图2、图3分别为该突触结构浸泡某种毒素
前、后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相同刺激后,测得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刺激图1的a处时,指针偏转两次;刺激b处时,指针偏转一次B.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指针也会发生偏转C.根据图3可
推测,在该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出现肌肉痉挛的现象D.该毒素的生理作用可能是阻碍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分解17.分蘖是水稻、麦等禾本科作物形成特殊分枝(相当于侧芽)的现象,水稻有效分蘖是高产的关键。为探究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NPA)对不同磷浓度条件下水稻分蘖数的影响,科研小组取若干长势相同的水稻幼苗进
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分组处理分蘖数(个)甲组NP2.7乙组NP+NPA4.2丙组LP1.3丁组LP+NPA1.0注:NP为正常供磷条件,LP为低磷条件。A.水稻幼苗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通过极性运输的方式向下运输B
.分蘖期施加NPA均可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C.正常供磷条件下,侧芽施加外源NAA能够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D.内源植物激素和外界环境均会对水稻分蘖产生影响1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A.图中的食物链为甲→乙→丙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由该食物链上各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组成C.在第7年时,甲种群中的个体数:幼年<成年<老年D.该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丙种群所同化的能量约为乙种群所同化的能量的10%~2
0%19.生态学家对某群落中的两个种群(甲、乙)进行了长期调查,统计了两者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M),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t1→t2时间段,甲种群的数量一直增加B.t2→t3时间段,乙种群的种内竞争先增大
后减小C.t3-t4时间段,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t2和t4时刻,甲、乙两种群的增长率相同20.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白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B.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一般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
得能量C.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⑤过程的传递形式主要为含碳有机物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草甘膦是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除草剂
之一,其在环境中的残留会给环境带来潜在风险。科研人员为研究草甘膦浓度对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①依据推荐的草甘膦最低农田使用浓度(l.64mL·L-1),配制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草甘膦溶液。②选取体
重基本一致、生理状态良好成年蟾蜍72只,随机均分为6组,置于适宜条件下饲养。③每天定时将不同浓度的草甘膦溶液均匀喷洒到不同组蟾蜍的体表,对照组用蒸馏水代替。④每隔一定时间分别从每组中随机抽取3只蟾蜍,将蟾蜍的脑和脊髄损毁,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1),再使用相应仪器测定并计
算蟾蜍坐骨神经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结果如图2。(1)实验中使用的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不能称为反射弧,这是因为其中的_____(结构)不能发挥功的能。实验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以维持标本的生活状态,任氏液的化学成分及浓度与蟾蜍细胞外液的________(血
浆/组织液/淋巴)最接近。(2)神经冲动在图1所示坐骨神经的a、b间是以_______形式传导的,当在a处给予一次适宜刺激后该处细胞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根据图2所示结果计算,连续用2.05mL·L-1的草甘膦处理蟾蜍5天,草甘膦使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减慢约____
____m·s-1。(3)本研究的结论是随着草甘膦溶液浓度的升高,_________。有同学在分析实验结果后提出“除草甘膦外,还存在其它因素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观点,其依据是___________。22.机体
与激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图是人体相关生理活动调节的过程示意图,A~E代表不同结构,a~f代表物质。近期某医院内,在临床初步诊断中发现一患者甲的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升高,而另一患者乙的血清中甲状腺激素
水平明显降低。为进一步查明病因,医生对这两名患者进行了131Ⅰ摄入率的检查,即让患者摄入131I后24h,测量其体内相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表。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受检对象血清中的¹³¹I甲状腺内贮存的131I-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内贮存的无放射性甲状腺激素血清中的131I-甲状腺激素正常人低
中等中等中等患者甲低高高高患者乙高低低低(1)结构A是_______。在血糖调节方面,激素c与激素a之间具有________作用的关系,激素c与激素b之间具有________作用的关系。空腹体检静脉采血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在体温调节方面,寒冷时激素c和甲状腺
激素的分泌增加,因为二者都具有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2)结构D分泌的激素e,只能作用于其唯一的靶器官结构E,原因是________。(3)结构D还能帮助结构A储存并释放激素f,f作用的靶器官是___
_____。(4)通过分析患者体内相关物质的含量可知,患者乙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功能________(填“亢进”或“减退”)。患者甲的甲状腺细胞对¹³¹I的摄入率高,进一步检测发现患者甲的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明显升高,推测该抗体对甲状腺功能
具有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且甲状腺激素对该抗体的作用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5)为探究寒冷刺激下动物体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受交感神经调控,现以健
康小鼠为材料,以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为检测指标设计实验,写出简要实验思路:________。23.如图1是B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Th细胞)相互作用之后B细胞被活化的过程图。CD80/86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表达的蛋白,CD40L是活化后的Th细胞表达的蛋
白,BCR是B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CD40和MHCⅡ是B细胞表面的组成性蛋白,CD28、TCR是Th细胞表面的组成性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1)活化B细胞的第一信号是_________,抗原在B细胞中加工形成的抗原肽与MHC
Ⅱ形成复合物,提呈给Th细胞表面的_________,从而形成活化Th胞的第一信号。(2)由图可知,活化Th细胞和B细胞的第二信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3)活化的Th细胞表达出的多种细胞因子的作
用是_______。(4)如图2所示为人体新生B细胞引流到淋巴结内的发育过程。①新生B细胞起源于_______,迁移到淋巴结T细胞区时,由于细胞表面CCR7+少,只能匆匆而过,但因细胞表面_____多进入B细胞区后能滞留于其内。②少数在B细胞区内完全成熟的B细胞可通过胞吞方式将抗原摄入细
胞内并分化为致敏B细胞,能够被T2识别并相互激活,这种致敏B细胞可以看成是一类_________。③生发中心内中央母细胞在特定的微环境中抗体的可变区基因会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此处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的意义是_______。24.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废弃
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森林主要以高大的乔木为主,同时拥有丰富的其他动植物资源。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
_会提高。(2)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图2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___m²。(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其除了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之外,还具有________结构。其中油松等植物
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影响大而成为该地的_______。(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图2Ⅱ所示为林业部门对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由图可知,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从害虫种群数量特征分析,导致
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5)假如在草本植物阶段,一种老鼠(起始数量为300)迁入该地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其数量增长类型相当于呈“J”形增长,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则30天后
该种群的数量(N₃₀)为:N₃₀=___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6)如图3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图中最可能代表捕食者种群K值的数据为________。猎物种群数量为_______时,猎物
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25.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3为能量流经图2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能量的单位为kJ。据图
回答问题:(1)若图1表示碳循环,则甲表示________。图1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丙中B与D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图1中b代表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_。(2)若图1中的生产者固定了10000kJ的能量,则图中D理论上最少可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kJ。
(3)若图2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4)分析图3中的能量关系可知,甲、乙、丙、丁中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是________,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
_______固定的能量。(5)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内在联系是________。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12月阶段考试生物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
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②~⑤表示各种体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机体摄入蛋白质不足,会
导致④组织液增多而引起组织水肿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具体内环境是④、⑤C.若②为肝细胞,则饥饿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⑤处D.若②为胰岛B细胞,①处的CO₂浓度低于⑤处【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②表示
细胞内液,③表示淋巴,④表示组织液,⑤表示血浆,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内环境。【详解】A、若机体摄入蛋白质缺乏,导致⑤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导致④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④组织液和⑤血浆,B正
确;C、若②为肝细胞,进食后①处流入肝脏的血糖浓度高,被肝脏细胞大量摄取合成糖原储存,导致⑤流出的肝脏的血糖降低;而饥饿时肝脏细胞分解糖原补充血糖,此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则低于⑤处,C错误;D、若②为胰岛B细胞,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⑤处,因此①处血
浆中的CO2浓度低于⑤处,D正确。故选C。2.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之后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太空环境中,航天器和航天服为航天员们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地面的环境,以维持机体的稳态。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新型冠状病毒的入侵可能会破坏人体
内环境稳态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血浆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稳态的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
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也可以进行物质交换,但组织液→淋巴→血浆是单向的。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
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对于免疫能力较弱的机体很可能会破坏其内环境稳态,A正确;B、内环境保持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
于细胞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其中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属于理化性质,C错误;D、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如个体水平的内环境稳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状态等,D正确。故选C。
3.此时你的阅读理解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完成的,你的呼吸、心跳等行为也正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及与其相连的神经B.自主神经系统由交
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一般是相反的C.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数量比神经胶质细胞少D.学习、记忆和情绪均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运动【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
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支配内脏活动的为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详解】A、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A错误;B、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是拮抗作用,
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一般是相反的,B正确;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是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细胞,C正确;
D、学习、记忆、语言和情绪等都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D正确。故选A。4.下图中的甲、乙分别是健康成人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两个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在运动中身体能够保持平衡
是通过途径①的调节来实现的B.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都存在分级调节,它们的中枢都在大脑C.通过途径③的调节使膀胱缩小,通过途径④的调节使膀胱扩大D.图甲的运动是受意识支配的,而图乙的排尿是不受意识支配的【答案】A【解析】【分析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
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途径①代表小脑或脑干通过脊髓控制肌肉收缩等运动,人体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小脑
,因此在运动中身体能够保持平衡是通过途径①的调节来实现的,A正确;B、肌肉收缩等运动的调节直接受脊髓低级中枢的调节,同时还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对脊髓的分级调节,此时高级中枢包括大脑皮层、小脑、脑干等多种,B错误;C、自主神经系统支配膀胱的扩大和缩小,途径③为交
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途径④为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膀胱缩小,C错误;D、大脑通过脊髓对排尿活动进行调节,故排尿受意识支配,D错误。故选A。5.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病原体被消
灭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会受到抑制C.再次接触相同病原体时,b细胞会立即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D.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就能彻底消灭进入细胞的病原体【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
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
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2、据图分析,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引发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病原体侵入的宿主细胞,因此a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到抗原刺激后能增
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新的为细胞毒性T细胞,a细胞产生的c细胞使靶细胞裂解,因此c细胞是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是记忆T细胞。【详解】A、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引发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病原体侵入的宿主细胞,因此a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正
确;B、病原体被消灭后,活化状态的免疫细胞的功能会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B正确;C、b细胞是记忆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病原体时,记忆T细胞会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效的产生免疫反应,C正确;D、依靠细胞免疫可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被释放,但最终还需要依靠抗体与病原
体结合,再被吞噬细胞吞噬,D错误。故选D。6.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程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4种B.调节过程①和②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均为
非条件反射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比过程⑤迅速D.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激素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最简单的反射弧也由两个神经元组成。【详解】A、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4种,分别是胃泌素、神经
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受体,A正确;B、调节过程①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均为非条件反射,而②过程引起的分泌胰液为条件反射,B错误;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为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所以比过程⑤神经调节要慢一些,C错误;D、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此时胃窦是效应器的一部分,D错误。故选A。7.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②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越强越好③T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④抗原不一定都
是外来异物⑤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引起过敏反应⑥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⑦注射免疫抵制剂可降低器官移植患者的免疫排斥反应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⑦【答案】D【解析】【分析】1、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2、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
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4、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结合,破坏辅助性T细
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详解】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在体液外如唾液中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在体液内属于第二道防线,①错误;②、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
基本的功能,但不是越强越好,太强的话会发生过敏反应免疫失调症,②错误;③、T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如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③正确;④、抗原不一定都是外来异物,如体内衰老的、癌变细胞也属于抗原,④正确;⑤、过敏反应是第
二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才会发生,⑤错误;⑥、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病,⑥错误;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注射免疫抵制剂可以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可降低器官移植患者的免疫排斥反应,⑦正确。综上,③④⑦正确,ABC错误,D正确。故选
D。8.如图为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模型,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高浓度的①可能抑制果实的发育B.②③分别代表脱落酸、赤霉素C.②③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互为拮抗关系D.植物体内合成的少量的2,4-D,能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答案】D
【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的分类及作用:(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
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2、分析题图:①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为生长素;②抑制生长,促
进休眠,为脱落酸;③抑制休眠,促进生长,为赤霉素。【详解】A、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果实的发育,A正确;B、激素②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生长,所以是脱落酸,激素③可以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生长,所以
是赤霉素,B正确;C、②抑制种子萌发,③促进种子萌发,所以是拮抗关系,C正确;D、2,4-D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并不是植物体内的激素,D错误。故选D。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利
用性引诱剂诱捕雄性昆虫,是通过降低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详解】A、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性昆虫,使种群性别比例失调,通过降低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B、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
化趋势,B错误;C、由于城市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强,因此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D、因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D正确。故选B。10.定量描述液
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曲线,称为生长曲线。把少量纯种酵母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测得不同时段的种群密度,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值作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作横坐标得到如图所示生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增加
酵母菌的接种量会缩短阶段Ⅰ的培养时间,使K值增大B.阶段Ⅱ中酵母菌的生长繁殖不受种内竞争的影响,呈J形增长C.阶段Ⅳ活菌数量下降,与培养液中代谢产物的积累、营养物质的消耗密切相关D.若以一定的流速连续注入新鲜培养基,流出原培养基,则阶段Ⅲ对应的种群密度将持续增加【答案
】C【解析】【分析】“S”形增长:自然界的种群在资源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增长,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坐标图,曲线大致呈“S”形。其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K/2时达到最大)。【详解】A、增加酵母菌的接种
量会缩短阶段Ⅰ的培养时间,但环境容纳量(K值)取决于环境资源,而非接种量,A错误;B、阶段Ⅱ种群数量增长迅速,但种内竞争持续存在,且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加剧,B错误;C、培养液中代谢产物的积累、营养物质的消耗都会导致酵母菌死亡率升高,表现为种群密度逐渐下降,C正
确;D、若以一定的流速连续注入新鲜培养基,流出原培养基,由于培养瓶的空间是有限的,则阶段Ⅲ对应的种群密度增加到一定种群密度时不再增加,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故选C。11.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
数量变化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森林中林下植株种群密度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种群密度越大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C.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
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A【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群内部生物因素和种群外部生物因素)两大类。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
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森林中林下植株种群密度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林冠层的
郁闭度越大,种群密度越小,A错误;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B正确;C、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
天敌、传染病等,D正确。故选A。12.在池塘中人工养殖了多种鱼,其中某种鱼(A鱼)的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池塘中的所有鱼构成了多个种群B.该种鱼的发育
阶段不同,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流入该池塘的总能量大于池塘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D.A鱼的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详解】A、池塘中的所有鱼包括不同的物种,每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
构成了一个种群,因此池塘中的所有鱼构成了多个种群,A正确;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有变化,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有变化,B正确;C、流入该池塘的总能量除了池塘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还包括人工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C正确;D、垂直结构
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A鱼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D。13.下列关于物种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群落中每种生物
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研究动物生态位和植物生态位通常都要研究它们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D.群落中若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则一定会形成一方消失、另一方得以生存的局面【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中某个物种在
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叫作该物种的生态位。【详解】A、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B、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
源,B正确;C、因为生态位涉及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所以研究动物生态位和植物的生态位通常都要研究它们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C正确;D、群落中若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可能会形成一方消失,另一方得以生存的局面,也可能出现此消彼长、共同生存的
局面,D错误。故选D。14.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的使用,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效益。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城市生
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应尽量减少垃圾的生成B.厨余垃圾处理后可作为禽畜和鱼类的食物,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D.垃圾回收再利用可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答案】B【解析】【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
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如果将秸秆用作饲料喂牲畜,可获得肉、蛋、奶等;将牲畜的粪便作为沼气池发酵的原料。可以生产沼气提
供能源;沼气池中的沼渣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这样就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详解】A、城市生态系统主要以人类为主,其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垃圾,因此应尽量减少垃圾的生成,A正确;B、厨余垃圾处理后可作为禽畜和鱼类的
食物,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C、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成为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可被植物利用。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C正确;D、一些有机物垃圾含有能量,可被分解者
分解供人类利用,故垃圾垃圾回收再利用可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故选B。15.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利用了土壤
小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特点B.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实验中可以用碘液或斐林试剂来检测因变量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对照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用样方法调查某地某植物种群密度”实验中,求出所有样方中该植物的总数,除以所有样
方的面积之和,可为该地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1、分解者能将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的尸体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2、土壤中小动物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
生活习性。【详解】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特点,A正确;B、本实验中因变量为淀粉分解后生成物的量或淀粉剩余量,因而可以用斐林试剂或碘液来检测,B正确;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实验组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
温箱中灭菌1h的目的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C错误;D、“用样方法调查某地某植物种群密度”实验中,求出所有样方该植物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可为该地该植物的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C。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
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16.如图1是用电流表研究突触上兴奋传导的示意图;图2、图3分别为该突触结构浸泡某种毒素前、后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相同刺激后,测得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刺激图1的a处时,指针偏转两次;刺激b处时,指针偏转一次B.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指针也会发生偏转C.根据图3可推测,在该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出现肌肉痉挛的现象D.该毒素的生理作用可能是阻碍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分解【答案】CD【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
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详解】A、刺激图1的a处时,兴奋可以传到电流表的两端,指针发生两次偏转;刺激b时,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只能传导至电流表的右侧,指针偏转一次,A正确;B、清
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剌激a处时,会影响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但兴奋仍可传递到电流计的左侧,故指针也会发生偏转,B正确;C、分析图3可知,毒素处理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被抑制,在该毒素进入人体后不会出现肌肉痉挛的现象,C错误
;D、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分析图3可知,毒素处理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被抑制,故毒素可能是通过阻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来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D错误。
故选CD。17.分蘖是水稻、麦等禾本科作物形成特殊分枝(相当于侧芽)的现象,水稻有效分蘖是高产的关键。为探究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NPA)对不同磷浓度条件下水稻分蘖数的影响,科研小组取若干长势相同的水稻幼苗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分组处理分蘖数(个)甲组NP2.7乙组NP+NPA4.2丙组LP1.3丁组LP+NPA1.0注:NP为正常供磷条件,LP为低磷条件。A.水稻幼苗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通过极性运输的方式向下运输B.分蘖期施加NPA均
可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C.正常供磷条件下,侧芽施加外源NAA能够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D.内源植物激素和外界环境均会对水稻分蘖产生影响【答案】BC【解析】【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除自变量外,实验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详解】A、水稻幼苗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通过极性运输的方式向下运输,A正确;B、正常供磷条件下分蘖期施加NPA可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低磷条件下分蘖期施加NPA不能促进水
稻分蘖的发生,B错误;C、正常供磷条件下,分蘖期施加NPA可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故在侧芽施加外源NAA可能会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C错误;D、生长素和磷浓度均会对水稻分蘖产生影响,D正确。故选BC。1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
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的食物链为甲→乙→丙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由该食物链上各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组成C.在第7年时,甲种群中的个体数:幼年<成年<老年D.该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丙种群所同化的能量约
为乙种群所同化的能量的10%~20%【答案】BC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种群存在捕食关系,乙种群的数量峰值最高,说明其营养级越低,并且其在三个种群中数量最先增加也最先减少,所以乙的营养级最低,甲的营养级最高。【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甲
、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根据甲的数量先减少,随之乙的数量减少,进而导致丙的数量减少,可知该食物链为甲→乙→丙,A正确;B、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由该食物链上各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B错误;C、甲种群的数量在第7年后逐渐增加,说明在第7年时,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此时幼年个体数所占的比例较大,C错误;D、能量传递效率10%-20%是指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种群间的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BCD。
19.生态学家对某群落中的两个种群(甲、乙)进行了长期调查,统计了两者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M),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t1→t2时间段,甲种群的数量一直增加B.t2→t3时间段,乙种群的种内竞争先增大后减小C.t3-t4时间段,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
退型D.t2和t4时刻,甲、乙两种群的增长率相同【答案】BCD【解析】【分析】据题干和题图分析可知: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的值(M)随时间的变化,当M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M等于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M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详解】A、据图可知,t1→t2时间段,甲种群M一直大于1,故
t1→t2时间段,甲种群的数量一直增加,A正确;B、t2→t3时间段,乙种群M一直大于1,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乙种群的种内竞争(食物的争夺、生存空间的争夺等)逐渐加剧,B错误;C、t3→t4时间段,乙种群M一直大于1,乙种
群数量一直增加,故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D、t2和t4时刻,甲、乙两种群的M值相同,即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相同,但是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增长率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BCD。20.如图为生态系统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白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B.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一般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C.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D.若图
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⑤过程的传递形式主要为含碳有机物【答案】AD【解析】【分析】图中①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②为呼吸作用,伴有能量的散失,③④为摄食过程,能量也流入相应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详解】A、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的,不会循环,图中白色箭头出现双向循环过程
,不能代表能量流动过程,A错误;B、图中②表示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①表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生态系统一般需要通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B正确;C、③④为摄食过程,属于物质循环的一环,对于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
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C正确;D、③④为摄食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物质循环,但是⑤指向生产者,故⑤过程的传递形式应该为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A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草
甘膦是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除草剂之一,其在环境中的残留会给环境带来潜在风险。科研人员为研究草甘膦浓度对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①依据推荐的草甘膦最低农田使用浓度(l.64mL·L-1),配制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草甘膦溶液。②选取体重基本一致、生理状态良好的成年蟾蜍72只,随机均分
为6组,置于适宜条件下饲养。③每天定时将不同浓度的草甘膦溶液均匀喷洒到不同组蟾蜍的体表,对照组用蒸馏水代替。④每隔一定时间分别从每组中随机抽取3只蟾蜍,将蟾蜍的脑和脊髄损毁,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1),再使用相应仪器测定并计算蟾蜍坐骨神经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结
果如图2。(1)实验中使用的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不能称为反射弧,这是因为其中的_____(结构)不能发挥功能。实验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以维持标本的生活状态,任氏液的化学成分及浓度与蟾蜍细胞外液的________(血浆/组织液/淋巴)最接近。(2)神经冲动
在图1所示坐骨神经的a、b间是以_______形式传导的,当在a处给予一次适宜刺激后该处细胞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根据图2所示结果计算,连续用2.05mL·L-1的草甘膦处理蟾蜍5天,草甘膦使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减慢约_____
___m·s-1。(3)本研究的结论是随着草甘膦溶液浓度的升高,_________。有同学在分析实验结果后提出“除草甘膦外,还存在其它因素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观点,其依据是___________。【答案】①.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②.组织液③.局部电流(电信号)
④.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恢复到正电位⑤.2⑥.蟾蜍坐骨神经冲动传导速度逐渐减慢⑦.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蒸馏水喷洒)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也会随实验时间延长而下降【解析】【分析】图1表示将蟾蜍的脑和脊髄损毁,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从反射弧的角度分析该
图只包含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2表示使用相应仪器测定并计算蟾蜍坐骨神经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结果如图2,通过柱形图可知:随着草甘膦浓度的提高坐骨神经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逐渐减慢;随着草甘膦喷洒时间的延长坐骨神经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逐
渐减慢。【详解】(1)实验中使用的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不能称为反射弧,这是因为其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不能发挥功能,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只有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部分。实验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以维持标本的生活状态,任氏液的化学成
分及浓度与蟾蜍细胞外液的组织液最接近,因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具体的生活环境。(2)坐骨神经的a、b都是在同一神经纤维上,所以神经冲动在a、b间是以局部电流(电信号)形式传导的,当在a处给予一次适宜刺激后该处细胞会
产生动作电位然后恢复静息电位,故该处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恢复到正电位。根据图2所示结果计算,连续用2.05mL•L-1的草甘膦处理蟾蜍5天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约为7.5m•s-1,而不使用草甘膦处理蟾蜍5天的神
经冲动传导速度约9.5m•s-1,所以草甘膦使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减慢约2m•s-1。(3)本研究的结论是随着草甘膦溶液浓度的升高,蟾蜍坐骨神经冲动传导速度逐渐减慢。有同学在分析实验结果后发现,图中对照组(不使用草甘膦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也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据此提出“除草甘膦外,还存在其它因素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观点。【点睛】本题以研究草甘膦浓度对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影响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于神经冲动的传导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的分析
能力、识图能力、运用实验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实验结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机体与激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图是人体相关生理活动调节的过程示意图,A~E代表不同结构,a~f代表物质。近期某医院内,在临
床初步诊断中发现一患者甲的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升高,而另一患者乙的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降低。为进一步查明病因,医生对这两名患者进行了131Ⅰ摄入率的检查,即让患者摄入131I后24h,测量其体内相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表。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受检对象血清中的¹³¹I甲状腺内贮
存的131I-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内贮存的无放射性甲状腺激素血清中的131I-甲状腺激素正常人低中等中等中等患者甲低高高高患者乙高低低低(1)结构A是_______。在血糖调节方面,激素c与激素a之间具有_____
___作用的关系,激素c与激素b之间具有________作用的关系。空腹体检静脉采血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在体温调节方面,寒冷时激素c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因为二者都具有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2)结构D分泌的激素e,只能作用于其唯一的靶器官结构E,原
因是________。(3)结构D还能帮助结构A储存并释放激素f,f作用的靶器官是________。(4)通过分析患者体内相关物质的含量可知,患者乙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功能________(填“亢进”或“减退”)。患者甲的甲状腺细胞对¹³¹I的摄入率高,进一步检测发现患者甲的血清
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明显升高,推测该抗体对甲状腺功能具有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且甲状腺激素对该抗体的作用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5)为探究寒冷刺激下动物体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受交感神经调控,现以健康小鼠为材料,以血液中
甲状腺激素含量为检测指标设计实验,写出简要实验思路:________。【答案】(1)①.下丘脑②.拮抗③.协同④.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⑤.使肝及其他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机体产热(答到关键词“增加产热”即可得分)(2
)只有E(甲状腺)结构的细胞膜上有e(促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3)肾小管、集合管(4)①.减退②.促进③.不存在(5)低温下检测健康小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而后剪断支配甲状腺的交感神经,在低温下再次检测健康小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
量,比较前后两次检测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解析】【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等。图中A是下丘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图中D是垂体,E是甲状腺,
B是胰岛,C是肾上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具有促进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的作用。【小问1详解】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等,分析题图可知
,A是下丘脑;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所以激素a是胰岛素。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可以使血糖浓度升高,激素c是肾上腺素,可以使血糖浓度升高,故激素c与激素a具有拮抗作用,激素c与激素b具有协同作用;空腹时,不能从食
物中吸收葡萄糖,该病人体内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寒冷时,下丘脑支配肾上腺分泌更多的c(肾上腺素),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增加产热。【小问2详解】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结构A(下丘脑)通过结构D
(垂体),调节结构E(甲状腺)的激素分泌,三种腺体间的关系属于分级调节。因为只有E(甲状腺)细胞表面才有e(促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故结构D分泌的激素e,只能作用于其唯一的靶器官结构E(甲状腺)。【小问
3详解】抗利尿激素(f)是下丘脑合成后转移到垂体储存,然后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调节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故f作用的靶器官是肾小管、集合管。【小问4详解】据表可知,
患者乙血清中的131I含量高,而甲状腺内贮存的131I-甲状腺激素、血清131I-甲状腺激素含量低,说明患者乙的甲状腺细胞对131I利用较少,因此,患者乙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功能减退;据表可知,患者甲血清中放射性碘的含量低,而血清和甲
状腺中131I-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均高,因此患者甲的甲状腺细胞对131I的摄入率高,甲状腺的功能受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进一步检测发现患者甲的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明显升高,由于甲能充分利用131I合成甲状腺激素,所以,可推测该抗体对甲状腺
功能具有促进作用;甲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和TRAb水平均高,说明甲状腺激素对该抗体的作用不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小问5详解】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寒冷刺激下动物体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受交感神经调控,自变量为是否有交感神经,因变量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寒
冷刺激是无关变量,可采用实验动物自身前后对照。实验思路:先低温下检测健康小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而后去除(切断)小鼠支配甲状腺的交感神经,在低温下再次检测小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统计和比较前后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情况。23.如图1是B细
胞与辅助性T细胞(Th细胞)相互作用之后B细胞被活化的过程图。CD80/86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表达的蛋白,CD40L是活化后的Th细胞表达的蛋白,BCR是B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CD40和MHCⅡ是
B细胞表面的组成性蛋白,CD28、TCR是Th细胞表面的组成性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1)活化B细胞的第一信号是_________,抗原在B细胞中加工形成的抗原肽与MHCⅡ形成复合物,提呈给Th细胞表面的_________,从而形成
活化Th胞的第一信号。(2)由图可知,活化Th细胞和B细胞的第二信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3)活化的Th细胞表达出的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是_______。(4)如图2所示为人体新生B细胞引流到淋巴结内的发育过程。①新生B细胞起源于_______,迁移到淋巴结T细
胞区时,由于细胞表面CCR7+少,只能匆匆而过,但因细胞表面_____多进入B细胞区后能滞留于其内。②少数在B细胞区内完全成熟的B细胞可通过胞吞方式将抗原摄入细胞内并分化为致敏B细胞,能够被T2识别并相互激活,这种致敏B细胞可以看成是一类____
_____。③生发中心内中央母细胞在特定的微环境中抗体的可变区基因会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此处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的意义是_______。【答案】(1)①.抗原刺激②.TCR(2)①.CD80/86②.CD40L(3)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4)①.骨髓(骨髓造血干细胞)②.抗原
呈递③.CXCR5+④.增加抗体的多样性【解析】【分析】题图分析:B细胞活化过程为:Th细胞受活化信号①(接受抗原的MHCⅡ)和活化信号②(CD80/86)共同刺激后活化,产生CD40L,然后B细胞活化受活化受活化信号①(抗原)和活化信号②(CD40
L)共同刺激活化。【小问1详解】图中显示,活化B细胞的第一信号是抗原的刺激;抗原在B细胞中加工形成的抗原肽,与MHCⅡ形成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表面的TCR,从而形成活化Th细胞的第一信号。【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CD
80/86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表达的蛋白,因此,活化Th细胞的第二信号是CD80/86,CD40L是活化后的Th细胞表达的蛋白,即活化B细胞的第二信号是CD40L。【小问3详解】活化的Th细胞表达出的多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进B细胞和细
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的功能,进而起到了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小问4详解】①新生B细胞属于免疫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据图可知,新生B细胞迁移到淋巴结T细胞区时,由于细胞表面CCR7+少,只能匆匆而过,但由于细胞表面
CXCR5+多进入B细胞区后能滞留于其内,因而在该区域发育成熟。②抗原通常是大分子物质,B细胞摄入抗原的物质的方式是胞吞;分析题意可知,致敏B细胞可以被Th2识别并相互激活,则这种致敏B细胞可以看成是一类抗原呈递细胞,能对抗原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③图
中显示,中央母细胞在特定的微环境中抗体的可变区基因会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而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与抗体的结构有关,则体细胞高频突变的意义是增加抗体的多样性,进而提高了抗体的特异性,有利于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24.保护生
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废弃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森林主要以高大的乔木为主,同时拥有丰富的其他动植物资源。回答下列问题:的(1)图1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
_______,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会提高。(2)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图2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___m²。(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其除了具有
明显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之外,还具有________结构。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影响大而成为该地的_______。(4)森林生态系统中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图2Ⅱ所示为
林业部门对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由图可知,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从害虫种群数量特征分析,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5)假如在草本植物阶段,一种老鼠(起始数量为300)迁入该地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其数量增
长类型相当于呈“J”形增长,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₃₀)为:N₃₀=___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6)如图3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图中最可能代表捕食者种群K值的数据为________。猎物种群数量为____
___时,猎物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答案】(1)①.次生演替②.物种丰富度(2)S5(3)①.生物群落②.水平③.优势种(优势物种、优势种群)(4)①.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②.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5)300×(1
+1.47%)30(6)①.P2②.N2/2的【解析】【分析】1、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2、生物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小问1详解】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根据题
意,图示为某地区废弃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属于次生演替。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即(物种)丰富度,会提高。【小问2详解】图甲中S5和S6中物种的数目一样多,且比较稳定,所以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图甲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S5。【小问3详解】生物
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之外,群落的空间结构还有水平结构,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对群落中
其他物种影响大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种。【小问4详解】由图可知,生物防治后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减少,因此防治的原理是降低有害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小问5详解】种群增长的计算公式为Nt=N0×λt,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所以N30=30
0×(1+1.47%)30。【小问6详解】据图分析,该模型是用曲线表示构建的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在高时会调节其值降低,在低时会调节升高,反映了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最可能代表捕食者种群K值的数据为P2,
猎物种群数量的K值最可能是N2,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即N2/2,猎物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25.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
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3为能量流经图2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能量的单位为kJ。据图回答问题:(1)若图1表示碳循环,则甲表示________。图1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丙中B与D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图1中b代表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_。(2
)若图1中的生产者固定了10000kJ的能量,则图中D理论上最少可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kJ。(3)若图2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
______的特点。(4)分析图3中的能量关系可知,甲、乙、丙、丁中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是________,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固定的能量。(5)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的内在联系是________。【答案】25.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②.3③.捕食与竞争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26.1027.①.12.8%②.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8.①.乙②.第二营养级29.物质是能量的
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解析】【分析】1、图1中,丙、乙和丁都指向甲,说明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可以固定来自大气的二氧化碳,乙为生产者,丙中为消费者,乙和丙均有含碳有机物流向丁,说明丁为分解者。2、图3中
,甲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丙为呼吸作用散失量,乙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小问1详解】图1中,丙、乙和丁都指向甲,说明甲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乙可以固定来自大气的二氧化碳,乙为生产者,丙中为消费者,乙和丙均有
含碳有机物流向丁,说明丁为分解者,因此图中的食物链有:乙→A→B→D、乙→A→D、乙→A→C,共3条食物链。丙中B和D均以A为食物,且D还可以捕食B,所以丙中B与D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与竞争。丁是分解者,图1中b代表的生理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
用。【小问2详解】若图1中的生产者固定了10000kJ的能量,食物链为:乙→A→B→D,则图中D理论上最少可获得的能量为10000×10%×10%×10%=10kJ的能量。的【小问3详解】若图2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
太阳能总量为3125kJ,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500-100=400kJ,则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400÷3125×100%=12.8%。第二营养级能量比第一营养级少,且能量流动不可逆,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
点。【小问4详解】分析图3中能量关系可知,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是乙,丙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小问5详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
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