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周测历史试题(2020-9-19)含答案.docx,共(8)页,75.01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2067157019f97549446abf11ae58e1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届高一历史周测试题(2020.9.19)(温馨提示: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规定位置,勿超框答题,超出的部分视为无效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蓝田人遗址D.龙山文化2
.《三字经》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其中“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反映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礼乐制3.与殷商时对方邦臣属表面性承认不同,周朝的分封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逐级分封,一方面是
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种统治方式()A.是对内外服制度的沿袭B.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C.提高了西周王权的地位D.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4.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
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走向衰落B.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C.诸侯霸权交替频繁D.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5.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周边各族也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过程反映
了()A.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B.中外交流渐趋频繁C.“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D.少数民族南迁6.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A.激化了阶级矛盾B.瓦解了宗法制度C.加强了地方统治D.扩大了统治范围7.下表内容是《史记·
仲居弟子列传》和其他的有关史料中关于孔子学生的记载。由此可知,孔子主张()类别人物身份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贫贱出身的颜路、颜渊、子张等。年龄大小不一致,子路少孔子9岁,颜回则少孔子30岁,子张更是少孔子48岁。国别鲁(如颜回)、卫(如子贡)、齐
(如公冶长)等。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为政以德D.仁者爱人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一论述最可能出自()A.《韩非子》B.《春秋》C.《道德经》D.《墨子》9.孟子提出:“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这一言论
()A.呼吁保护弱势群体B.要求平均分配财富C.宣扬了民贵君轻思想D.主张重构社会秩序10.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战争频繁B.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二、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11、材料一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滕文公上》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涉及哪些制度,并简要阐述其中的关系。(20分)历史周测答题卡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11、参考答案一、单选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BCDCCBCAD1.【答案】D【解析】略2.【答案】B【解析】根据“夏传子”可知是禹传位给启,根据“家天下”可知开启了世袭制,故选B项;禅让制是“公天下”,排除
A项;分封制在周代,与材料中夏朝不符,排除C项;礼乐制在周代,与材料中夏朝不符,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与殷商时对方邦臣属表面性承认不同”“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等信息可知,周朝既实现了自上而下的逐级分封,也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是真正的臣属
关系,且周天子既是诸侯之长,又是诸侯之君,这种统治方式说明西周王权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故选C项;题干强调的是与殷商制度相比,周政治统治的加强,而不是对殷商内外服制度的沿袭,排除A项;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是在周秦变革之际,题干反映的是商周时期,排除B项;中央对地方垂直管
理的确立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按照西周时期宗法制的继承原则——嫡长子继承制,姬猛继位,但是姬猛被杀,此时王位就应该是姬匄继承,而题干中“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的史实就反映
出在春秋后期,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故选D项;春秋战国处于诸侯相互攻伐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也就无所谓其衰落,排除A项;按照宗法制的规定,王位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兄终弟及制,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反映春秋后期,周王室的王位继承原则,而不是诸侯争霸相互交替频繁的现象,排除C项。5.【答
案】C【解析】“华夏”是一种文化、政治实体,随着各族的逐渐融合,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的观念,故选C项;“华夏”是一种文化、政治实体,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战国时期周边各族亦属于中华,不能算作外国,排除B项;中原之外各地方都有少数民族,并没有统一的迁移方向,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时,通过“令民什伍”等,建立起“县—乡—亭—邮—里—什—伍”的严密系统的地方组织结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C项;商鞅变法建立起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体系严密,管理有效,不是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制度瓦解,排除B项;商鞅变
法严格基层管理,并不能扩大其统治范围,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孔子学生们的出身、年龄和国别等明显具有多样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故选B项;因材施教强调的是不同学生在教育时
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A项;为政以德是政治思想,材料中主要是学生身份,是教育思想,排除C项;仁者爱人是为人态度,材料中没有涉及孔子关于处世态度的言论,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根据“天长地
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阐述了“道”的思想,摘自《老子·道经·第七章》可知,这一论述最可能出自道家学派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故选C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韩非子的代表作,排除A项;《春秋》
是儒家学派孔子整理的著作,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学派墨子的代表作,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可知这四种人是世界上穷苦而无依靠的人,是弱势群体,据材料“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知孟子呼吁保护弱势群体,故选A项;材料中强调要优
先照顾弱势群体不是体现平均分配财富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孟子呼吁保护弱势群体,没有体现重构社会秩序的问题,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生产力的进步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
而生产力的进步主要体现在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故选D项;战争频繁是社会政治斗争的表现,排除A项;诸侯争霸是变法的动力,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排除C项。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答案: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1
2分)关系:井田制是分封制宗法制的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