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内蒙古通辽市开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3)页,104.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12a6879a43dcedb8f8a347c9aee465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开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20.10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到答题卡上,将座位号写到答题纸右下角方框内。2、答题
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作答时,将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上,其它题答案写到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下列小题。项羽何以输给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
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
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
,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
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
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
住,予以消灭。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
给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
同情。(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1.对“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B.项羽的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但刘邦只喜欢酒色。
C.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相提并论的。D.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项羽
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B.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C.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D.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
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3.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刘邦和项羽无论是家庭出身、学术素养还是智慧谋略都不可相提并论,所以刘邦的胜利是不可思议的,是没有道理的。B.项羽在灭秦的战争和后来的楚汉之
争中,表现出勇猛的胆识和卓越的指挥能力,几乎是每战必胜。C.在对待秦王朝都城咸阳的做法上,刘邦和项羽有着不同的做法,两者相比显示出项羽行为的草率。D.韩信对项羽的分析一方面表现出了项羽关心士卒,一方面也表现出项羽专权和不善于调动人
心。【答案】1.D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分析可知,内容是作者的观点,不属于常人匪夷
所思原因的理解。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C项,“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错误,“鲁莽骄横”并非作者所认为的主要原因,而“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这种说法也不妥,文中本色英雄是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的原因。故选C。【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刘邦的胜利是不可思议的,是没有道理的”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
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可知,作者认为刘邦的胜利项羽的失败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都是英雄,只是性格和处事方法不同。所以此项说法错误。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文化产业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
文化需求。无论是冬日里上映的《芳华》,还是盛夏热播的《战狼2》,都可以说是“叫好又叫座”。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也是亮点纷呈——实体书店逐渐回暖,旅游业释放出更多魅力,“知识付费”渐成新趋势,VR(虚拟现实)、网络游戏、
网红经济等快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这些新业态、新热点、新脉动,彰显着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澎湃力量。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良好的大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
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更好的制度,加强监管,为文化产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练好内功”。要坚持内容为主,秉持工匠精神,踏踏实实做内容,精心打磨,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
品和服务。3D兵马俑、数字敦煌壁画就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也给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启示,即文化与创意,二者缺一不可。(摘编自刘坤《靠质量吐芳华》)材料二:数字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当下对
数字技术的运用正在让传统文化产业脱胎换骨,不断产生新的惊喜。电影、动漫等产品通过互联网联动“粉丝经济”,利用互联网众筹等新发展模式,开发各类衍生产品,大大做长了产业链条,丰富了产品变现渠道。传统文化领域的数字化则让大批普通群众难以
接近的文物、遗产都“活”起来,“火”起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电视节目正悄然变得接地气,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数字文化产业产品大多文化属性较浓,具备较强传播力,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强感召
力,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产品被世界接受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众多网络文学作品走出国门,畅销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步步惊心》转化为电视剧后被韩国翻拍,《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在日本热卖,《花千骨》在泰国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甄嬛传》在日本刚播出
一周,收视率就名列前茅。中国网络文学已经具备了与日本动漫、韩剧并称为亚洲三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游戏领域由于文化差异性小,跨国传播具备优势,大多数游戏企业采取国内国外市场同步开拓策略,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领域
内相互融合衔接。跨界发展也因此成为行业内企业的典型特征,做视频内容的企业可以扩展到终端接入设备制造,做网络文学的企业可以拓展到下游影视、动漫行业。数字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产业门类的融合。数字文化产业还在逐渐与教育、贸易、物流等领域相
结合。(摘编自艾瑞网《中国数字文化产业未来发展面临三大趋势》)材料三:韩顺法对推动数字文化发展的施力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当前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创新和转移的力度,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度不够,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文化科技工作,增
加投入,搭建公共文化科技平台。其次,由于传统文化创作人才尚不能较好运用数字技术,导致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能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需要传统文化创作人才努力适应新形势、掌握新技术;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做好培训工作,培养出更多复合型文化创作人
才。对于如何着手解决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症结,杨琳认为,第一,要注重坚守与创新结合,坚守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创新渠道、创新管理;第二,重视产业整体发展,切忌赶时尚、贴数字化标签。陈庚认为,要尽快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健全监管体系;要培养技术型和内
容型的复合型人才;要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实现产品内容或服务的更迭升级。(摘编自赵璐《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4.下列对材料中“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产业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是新业态、新热点、新脉动。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B.网红经济
、实体书店、网络游戏、VR等都属于文化产业范畴,“知识付费”渐成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新趋势。C.文化产业需要不断谋划新的发展之路,要想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从外到内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D.文化产业要坚持内容为主、坚守精神属性,发挥
工匠精神,踏踏实实做内容,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D兵马俑、数字敦煌壁画的成功是文化与创意融合的结果,这也对文化产业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B.
近年,众多网络文学作品走出国门,畅销亚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强感召力这一有力支撑。C.介绍国家文物的电视节目让国宝“活”起来,吸引了众多观众,这得益于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产业中的运用。D.只要传统文化创作人才适应了新形势、掌握了新技术,那
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就能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其主要措施。【答案】4.A5.D6.趋势:①数字技术带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②国际化发展;③广泛融合,跨界发展。措施:①相关部门政策支持;②坚守与创新相结合;③
重视产业整体发展;④培养复合型人才。【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文化产业生产和提
供精神产品,是新业态、新热点、新脉动”偷换概念。根据材料第一段中的“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亮点纷呈……这些新业态、新热点、新脉动,彰显着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澎湃力量”可知,“新业态、新热点、新脉动”指的是第一段中所列举的近几年文化产业中的亮点,而非文化产业。故选
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
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只要传统文化创作人才适应了新形势、掌握了新技术,那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就能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说法绝对。材料三中“由于传统文化创作人才……适应新形势、掌握新技术”属于因果关系;此处为“只要……就……”,是条件关系,且绝对化。故选D。【6题详解】本
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解答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
按题目要求整合。本题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
会心中有数。本题中,概括“趋势”主要从原文找到如下信息:材料二“数字文化产业领域内相互融合衔接。跨界发展也因此成为行业内企业的典型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强感召力,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产品被世界接受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众多网络
文学作品走出国门,畅销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此分条概括即可。概括“措施”主要从原文找到如下信息:材料三“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文化科技工作,增加投入,搭建公共文化科技平台”“要注重坚守与创新结合,坚守内容
产业、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创新渠道、创新管理”“重视产业整体发展,切忌赶时尚、贴数字化标签”。据此分条概括即可。【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
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
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腊梅花侯文秀母亲生我的时候,窗外腊梅盛开。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的母亲,以微弱的声音给父亲留下唯一的遗言:他爹,孩子就叫腊梅吧!母亲死于难产。母亲走时,我响亮的哭声和着父亲的悲恸令窗外腊梅花簌簌落地
。人们说,是我克死了母亲。但父亲却把我当成母亲的再生,给予了百般疼爱。为了更好地照顾我,父亲拒绝了好心人的多次提亲,还固执地拒绝了到市里美院当老师的邀请。他说他一生都要陪着母亲,哪里也不去。父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傍晚,父亲从田间裹着一身泥回来。在炊烟袅袅中
,不断呼唤我的小名:腊梅,腊梅,回家吃饭了。我就躲在腊梅树下和父亲捉迷藏,最终还是被夜色的黑吓得挪动步子回家。很快,热气腾腾的晚饭就上桌了。桌上,父亲用围裙擦拭我的大花脸,爱怜地挨了摸我的头,假愠蓬:快吃吧,疯丫头。时光如梭,腊梅花开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中我已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在一
个清晨,我和父亲来到半山腰,已不再年轻的父亲,脸上写满了沧桑。父亲说,腊梅,快,给你娘磕头。在父亲忧伤的目光中,我跪在地上,把头深深埋在长满茅草根的坟头上。父亲在旁给母亲唠嗑,她娘,腊梅考上重点大学了。你就放心去吧,一切有我呢。我的泪水
无声地滴落在茅草根上。父亲拍拍我的肩,说道:记住,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屋后腊梅还没开花之际,我收拾好行李,背起简单的行囊,踏看崎岖不平的山路,把孤独的父亲拉得越来越远……岁月是一把犁,把父亲犁得不像样子了。可父亲脸上却始终挂着自豪。
父亲不止一次对眼羡的邻里说,其实,我没啥功劳,都是孩子争气,她娘保佑着她呢。孩子,腊梅花开了。可漂亮呢!父亲再次见到我时,就絮絮叨叨说这些无聊的话。我想取笑他,可最终没有笑。从父亲的声音里,我似乎看到父亲对母亲的思念。我说,爸,您放心。我不会忘了您,也不会忘了娘,更不会忘了这片土地。
父亲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女孩子,竟然当上了交通局局长。自从当上交通局局长后,我立誓要把柏油公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口,给乡亲们实实在在的方便。再也不用像儿时那样,一遇下雨,就挽起裤脚,在寒风凛冽中,深一脚浅一脚
地在泥泞里前行了。每次招投标,总有一些领导的亲戚托关系,明里暗里地希望我照顾照顾。可我明白,修路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做豆腐渣工程,不然就愧对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我力排众议,把工程交给了一个没有任何后台、资质过硬的承包
商,并亲自监督把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修到父老乡亲家门口。竣工那天,乡亲们一个个提着鸡蛋和水果,送到父亲屋里。父亲说什么也不接受,说我家腊梅就是大家的孩子,孩子为父母做事是理所当然的。工程结束,承包商很顺利拿到
工程款。当承包商提着一个包来找我时,我一下变了脸,厉声喝道:你这人咋回事?报的价格也不高,挣的也不多,居然还有心思搞这个!你有这心思不如踏踏实实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承包商感恩地拿着包走了。可承包商似乎总觉得欠我点什么,听乡亲们讲起我母亲,使提议给母亲修坟!我不同意!可承包商说干就干。动工那天
,父亲赶过去,躺在母亲坟前,说你们非要这样做,干脆将我一起也埋了吧。父亲铁青着脸,把人赶跑了。承包商临走前,对着母亲的坟深深地鞠了三躬。隔了些时日,父亲托人送来一幅画。我打开一看,是一幅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晕染出一些凄凉的意境。虽然屋里悬挂的一幅精裱腊梅图让父亲的残
梅图黯然逊色,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画换上去。我突然想把父亲接到身边,安享晚年。可父亲的固执却超乎我的想象,他说,我哪儿也不去。我就在这里,静静地陪你娘。我知道怎么劝都是徒劳。临走时,我找到村支书,托他好好照顾我父亲。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一次,村里的二狗来城里看我,无意中说我家腊梅
今年咋不开花呢?没过多久,我接到村支书电话,说我父亲病倒了。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一遍又一遍教我画腊梅的情形。用长锋羊毫蘸半浓墨,先画粗枝,再出旁枝,后用藤黄、赭石,浓淡点梅,很快生动形象的腊梅就跃然纸上。
我匆匆赶回去。回到家,我什么也没有说。父亲说,孩子,快看,家里的腊梅又开花了!放眼过去,一朵朵腊梅花,在风雪的包裹下,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心脾。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选自《小小说大世界》)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综合运用
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了他情深义重、慈爱坚强、廉洁奉公的特点。B.小说语言质朴无华而深沉感人,平实自然而富于张力,在深情的叙述中,蕴含着女儿对父亲的敬爱,让读者感受到人性人情之美。C.修墓
风波后,父亲送来的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这是父亲以梅明志,同时又暗示着父亲对女儿保持清廉的期许。D.小说结尾“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也表现了“我”要把父亲传给我的美好品格坚守到底的决心。8.小说中划线处都写到
了“腊梅花开”,意图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认为是哪一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A8.第一处:交代“我”出生的时间(季节)及名字的由来(母亲寄寓的美好期盼);第二处:表达出父亲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我的提醒
(不要忘记父母与家乡);第三处;表达了父亲病中见到我后的欣慰和对我的殷切嘱托。9.示例一:本文主人公是“我”,理由:①“我”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本文通过“我”的成长经历及为百姓修路的故事,体现对正直无私、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传承的赞美。②
“我”是情节发展的主导者。作为叙述者和亲历者,贯穿起整个故事。③“我”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着墨更多,形象更为丰满立体。示例二:本文主人公是“父亲”,理由:①“父亲”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本文通过“父亲”对女儿的教育引导,突显了对正直无私、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传承的赞美。②“父亲”
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从“父亲”抚养女儿到对女儿工作的支持,再到对女儿的思念和告诫、期许,推动着故事向纵深发展。③“父亲”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父亲”尽管对着墨相对较少,但女儿的作为都是受到父亲的教育和影响。
【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
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A项,“突出了他情深义重、慈爱坚强、廉洁奉公的特点”错误,廉洁奉公不是父亲的品格,是“我”的品格。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句子(词语)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语境意、象征
意和主旨意。本题要求分析“腊梅花开”的意图。第一处在开头,由下文“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的母亲,以微弱的声音给父亲留下唯一的遗言:他爹,孩子就叫腊梅吧!母亲死于难产。母亲走时,我响亮的哭声和着父亲的悲恸令窗外腊梅花簌簌落地”可知
,交代我的出生及名字的由来;第二处写“腊梅花开”是在我考上大学离开家乡以后,由“孩子,腊梅花开了。可漂亮呢!父亲再次见到我时,就絮絮叨叨说这些无聊的话。我想取笑他,可最终没有笑。从父亲的声音里,我似乎看到父亲对母亲的思念。我说,爸,您放心。我不会忘
了您,也不会忘了娘,更不会忘了这片土地”可知,父亲说“腊梅花开”,隐含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提醒我不要忘记家乡;第三处写“腊梅花开”是在文章结尾父亲生病,我回家探望时,“父亲说,孩子,快看,家里的腊梅又开花了!”“放眼过去,一朵朵腊梅花
,在风雪的包裹下,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心脾”“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盛开的腊梅花既是父亲欣慰的心情,又代表对我的嘱托。【9题详解】本题探究的是小说的主人公。答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从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角度记忆探究。如认为主人公是“我”,根据“孩子就叫腊梅吧!母亲死于难产。母
亲走时,我响亮的哭声和着父亲的悲恸令窗外腊梅花簌簌落地”“时光如梭,腊梅花开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中我已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在屋后腊梅还没开花之际,我收拾好行李,背起简单的行囊,踏看崎岖不平的山路,把孤独的父亲拉得越来越远……”“父亲做梦也没想到
,我一个女孩子,竟然当上了交通局局长”“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等情节可知,小说通过我串联故事情节,表达对正直、奉献精神的追求,可见“我”是中心人物。如认为主人公是“父亲”,根据“但父亲却把我当成母亲的再生,给予了百般疼爱。为了更好地照顾我,父亲拒绝了好心人的多次提亲,还固执地
拒绝了到市里美院当老师的邀请”“他说他一生都要陪着母亲,哪里也不去”“父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岁月是一把犁,把父亲犁得不像样子了。可父亲脸上却始终挂着自豪”“乡亲们一个个提着鸡蛋和水果,送到父亲屋里。父亲
说什么也不接受,说我家腊梅就是大家的孩子,孩子为父母做事是理所当然的”“父亲托人送来一幅画。我打开一看,是一幅残梅图”等情节可知,父亲推动了情节发展,父亲身上的品质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父亲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主人公。【点睛】做小说探究题的注意事项:1.明确任务。即审明
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4.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
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吴时,字伸道,邛州人。
初以明经..举进士,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华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斛.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
夕至矣。”使者从其言。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劾之,曰:“其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召为工
部..尚书,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今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
。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进对论及取燕事,曰:“祖宗歃盟之血未干,渝之必速乱。”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西归,遇其里
人赵雍,为言:“取燕必召祸。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累岁而卒,年七十八。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①目之曰:“立地书厨。”(节选自《宋史·吴时传》)【注】两学:指京师的国子监与太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A.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B.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C.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
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D.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本为选举官员
的科目,后成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斛,原本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为一斛。C.工部,官署名,为古代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工程、赋税、军械等事务,长官为工部尚书。D.六艺,指周朝官学要求学
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后亦可指“六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时办事灵活,体恤百姓。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民力,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B.吴时宽宏大量,
能够宽以待人。他在掌管永兴军路学府事务时,华州有学生触犯了忌讳,吴时立即将华州学生所写的文章烧毁,平息了这件事。C.吴时狷介耿直,不惧结怨权贵。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
之职。D.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他写文章很敏捷,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呼他为“立地书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2)进对论及取燕事,曰:“祖宗歃盟之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答案】10.D11.C12.B13.(1)古代动用军队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得到(靠近、接近)粮食,如果(果真)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可以免掉了。(2)上朝入对时讨论到夺取燕州之事,吴时
说:“祖宗歃血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辞”是辞绝的意思,“力”修饰“辞”,排除B项、C项。“有司
”是“却”的主语,排除A项,结合句意断句。句意: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奏章才得以呈达。【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赋税由户部掌管,军械由兵部掌管。【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结合文本内容“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劾之,曰:‘其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分析可知,
“火其书”是说吴时烧了当地教授所写的弹劾举报信。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
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
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
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赢”译为背、担,“诚”译为如果,“费”译为费用。(2)“进”译为上朝,“渝”译为改变、违背,“速”译为招致。参考译文:吴时,字伸道,邛州人。最初凭借明经考中进
士。担任华州郑县知县,转运使通知华州运五万斛米送到长安,郑县独自承担三万斛。吴时给转运使写信说:“计算三万斛的费用,用车需要一千五百辆,用士卒运就需要五万人,县内的百姓可供使役的只有二百五十八户。古代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得到
(靠近、接近)粮食,如果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可以免掉了。华州、雍州相距一百六十里,一旦要用军队打仗,军队早上出发晚上就可以到达了。”转运使听从了他的话。陆师闵经管秦、蜀茶马事务,征召吴时为属下。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
,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奏章才得以呈达。吴时掌管永兴军路学府事务,华州的学生有触犯忌讳的,教授想上奏弹劾,说:“他们所说的话,都是我(做臣子的)不忍心听到的。”吴时立即烧了他的弹劾书信,说:“你(做臣子的)不忍心听到,却让君主听到吗?”吴
时被召为工部尚书,后改任礼部员外郎,兼任辟雍司业。大观年间兴起算学,人们议论要把黄帝作为先师。吴时说:“现在祭奠孔子,也仅仅列为中等祭祀。数学,只不过是六艺之一罢了,应当用什么礼对待呢?”于是就停止了。后升为太仆少卿。张商英
被罢相,言官指责吴时是他的同党,出京担任耀州知州,又被降职担任鼎州通判;他没有赴任,又负责掌管河东常平司。遇到荒年,他发放官库的粮食赈济百姓。童贯治理北方,常以边防的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还朝担任大晟府典乐,
又擢升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宦官何谪监管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的节度使职务。上朝入对时讨论到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祖宗歃血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蔡攸听到之后,告诉了王黼,王黼很生
气,斥责他是腐儒。吴时请求离朝,以徽猷阁待制兼任侍读,不久提举上清太平宫。后来向西回归故里时,碰到了乡人赵雍,吴时对他说:“攻取燕州必定招来祸患,我老了,能够不遭受灾变,很幸运。”几年后去世,终年七十八岁。吴时写文章很敏捷
,从不打草稿,下笔就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把他看作“立地书橱”。(二)诗词鉴赏(6分)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
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1)“铺”字表明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准确形象。(2)表现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炼字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照”只写出光线照射,“铺”字有平展
之感,则写出光线斜斜照射,平铺在江面上的特点,很符合“残阳”西落时贴近地平线的特点;同时,“照”字的体现的光线感一般比较强烈,而夕阳的光线比较柔和,“铺”字就有徐徐铺展之感,能够体现日暮时分宁静、闲适、柔和的特点,同时反映
诗人闲适宁静的心理特征。【点睛】炼字1、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画面。2、形容词——形象特点,营造氛围,体现意境。3、数词——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②夸张渲染。4、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三)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15.补写下列
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3)
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_______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____,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答案】(1).书生意气(2).
挥斥方遒(3).波光里的艳影(4).在我的心头荡漾(5).臣之客欲有求于臣(6).皆以美于徐公(7).陟罚臧否(8).不宜异同(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不复出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注意
关键词:遒、漾、陟、臧、邑、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经历过许多变迁、磨难和不幸之后,格调对国人来说还是个问题吗?这个问题曾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学术界也卷入其中,焦点在于:这是国人的真问题,还是伪问题?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没有获得确切答案。
一方面,粗俗仍然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蔓延,所有八十年代的社会等级符号在今天依然泛滥,爬到财富顶端的人正花样百出地炫富,而且形式更为。另一方面,由于财富分配不公,社会生活的重心正在向追求转化。中国的改变太快,()。然而,不管生活正在变得多么艰难,只
要有机会改善,人们还是希望自己的言行更得体,生活更有趣,精神更高贵。根深蒂固的这种倾向,哪管生活压力多么强大也无法销毁。所以道理并没有改变:一个注重生活品质和自身形象的人,不管钱多钱少,还是渴望自己。格调影响了社会,影响了人们的思考,正好对应中国社会隐秘多变的价值取
向。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争论极致公平正直与众不同B.辩论极致公平正直和而不同C.争论极端公平正义与众不同D.辩论极端公平正义和而不同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以致于少有东西能长时间存留,
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B.以至于少有东西能长时间存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格调C.以至于少有东西能长时间存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D.以致于少有东西能长时间存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格调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倾向这般
根深蒂固,任由多么强大的生活压力也是无法摧毁。B.这种根深蒂固的倾向,任由多么强大的生活压力也无法摧毁。C.倾向这般根深蒂固,无论多么强大的生活压力也都无法拔除。D.这种根深蒂固的倾向,无论多么强大的生活压力都无法拔除。【答案】16.C17.D18.B【解析】【分
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
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第(1)空,争论:指两个或者多个人由于目的或者价值观的差异,无法和别人达成一个共同的结论,而互相表达自己观点的一个过程。辩论:彼此用一定的理由
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语境是学术界激烈的讨论,与“焦点”搭配,应选用“争论”。第(2)空,极致:最高境界;最大程度;极限。极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
方向达到的顶点;表示程度极深;绝对;偏激。这里与主语“形式”搭配,“极致”一般在动词之后。应选用“极端”。第(3)空:公平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公平正直:公道平等,不偏袒,不营私。“正直”多用来描述人,“正义”有
“利民”之意,前句“分配不公”,有“公平”之意;应选用“公平正义”。第(4)空,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这里的语境含“因格调而非财富,与人不同”,应选用“与众不同”。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理解词语
时,要结合语境,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时,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择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
贯、逻辑严密,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
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本题中,“以至于”和“以致于”均用于陈述引发的结果,但“以致于”多引导出不良结果。这里的“少有东西能长时间留存”就属于消极后果,所以应该用“以致于”,由此排除B、C项;“和”连接并列的
概念,“习俗”意为“习惯和风俗”,不能与“习惯”并列,由此排除A项。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本题中,人们在“生活、言行和精神”方面,都形成了较稳定的观念,用“这种”指代并衔接,语意更顺当。由此排除A、C项。“摧毁”指“用强大力量破坏”,与“倾向”搭配更妥;而
“拔出”指“拔掉、除去”,和“倾向”搭配不当。由此排除D项。故选B。【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
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
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大约公元前4000年,尼泊尔人发明了自己的“楔形
文字”。①________________,少许几笔即可完成。泥版是尼泊尔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除此之外,②_____________。但是,木板文书不易保存,所以现在③______________,即使有些存留下来,也是破损严重;坚固的石料在
当地又极为稀少,几乎成为神庙或皇室专用。相比之下,泥版成了最好的选择。【答案】(1).这些文字写法简单(2).木板和石料也曾充当过书写材料(3).它们基本都已消踪灭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段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语段内容
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第一空,意思应该和“少许几笔即可完成”一样,即笔画简单;第二空,根据后面的内容确定,后文主要阐述了两种材料,一个是“木板”,一个是“坚固的石料”,所以此空应填除了泥版当过书写材料还有“木板和石料”;第三空,根据“木板文书不易保存”和“即便有些存留下来,
也是破损严重”可以推知木版基本都已消踪灭迹。20.按照划线句子仿写两句话,要求字数大体相同,句式基本一致,与划线句构成排比句式。山有山的高峻,海有海的深沉,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你没有月亮的皎洁,但你可以有星星的璀璨;,;,。
相信自己,未来在你掌握。【答案】你没有荷花的婷婷,但你可以有莲叶的清新;你没有大地的广袤,但你可以有苍松的挺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
上的连贯呼应。本题仿照的句子为“你没有月亮的皎洁,但你可以有星星的璀璨”,分析可知,句子结构为“你没有……但你可以……”,从内容上分析,“月亮”的特点是“皎洁”,“星星”的特点是“璀璨”,前后两句都突出事物独有的特点,考生注意把握句子
结构和内容上的相似性即可。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经历过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很清楚;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记不清了,而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或语言、或动
作、或某个人物的肖像却记得很清楚。请以“令人难忘的细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答案】【例文】令人难忘的细节有一种人,有满腔报国热血却非大事不为。有一种行,不屑细节小事而好高骛远。有一种声,直呼大丈夫不做蝇头小事。然而,君不见,在浪涛滚滚的历史大潮中,能高歌呐喊,流芳百世,
屹立于浪拍风击的岩石上的却是那些起初就把细节紧握手中的无名小卒。君不见,细节如鱼之水,游在其中难以察觉却决定鱼儿的生死。君不见,细节如人之言行,举手投足谈笑风声难以发觉却透露着人的品行与灵魂。君不见,细节如堤坝上的蝼蚁,不
足毫米却有决堤之险。君不见,成败决定于细节;无论是辉煌的成功,还是耻辱的失败,都有着令人难忘的细节。说到细节,就难以忘怀在《破绽》中天才罪犯的动魄之语:“每个人都有缺点,就算是完美无缺的鸡蛋,我都能找到它再微小的裂缝。”的确,再小的裂缝终会被发现,终会有一发而牵制全身的时
候。然而,我们又能怎么防微杜渐?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微小的裂缝成为了足以破坏我们的巨大缺口?面对新下发的试卷,我心慌了,昨天?上周?上个月?……渐渐,渐渐,在暗处,我听见了令人醍醐灌顶的声音,“现实就是由一个个细节累积起来的”。蓦然警醒,时间在流逝,渐渐,渐渐,才造就现在
颓唐的我,渐渐,渐渐,回望过去,一幕幕呈现的却是上课时齐声朗诵中伏在桌前的酣睡,下课后在众人围着老师提笔询问的自娱自乐,放假后在恶补缺漏浪潮中的不屑一顾。渐渐,渐渐,视线模糊,一件件颓唐往事湮没在懊悔泪眼。原来,一切的一切,是由这些易被忽视的细节造就的。再也无法忽视了,它们
成为我失败时难以忘怀的细节。原来成败早已决定,只因种种细节。回想往事泪满裳的同时,我也难忘借细节之石攀爬峰顶的杰出人才。《风雨哈佛路》的作者莉丝父母吸毒,15岁便无家可归,一直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几近崩溃的边缘,但是最后在善良刻
苦的老师指导下,她重新唤起了生活的希望,一步步,一天天,日以继夜的努力,终于使纽约时报奖学金落入她的怀抱,哈佛也热情地向她展开双臂。面对巨大的成功,她只说:“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愿睁大双眼去看清形势,不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累积在一起造成了
这种局面。”诚然,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一切说辞都无济于事,我们每一分每一秒所作所为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将是我们成功或失败时回想千百遍的激动或懊悔来源。好在,我们在活着,就是正在进行时。我们不能再留下回望的脚步,不能再留下颓唐的印记,迷茫乱转的步伐了。我们
要奋起反击,抛回命运扔来的险球,就要先放下豪言壮语,从细节入手。当我们转败为胜的那一刻,我相信,那些难忘的细节将是桂冠上最精美的花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命题是“令人难忘的细节”,其中关键词是“令人难忘”和“细节”。首先分析材料,“经历过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
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很清楚;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记不清了,而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或语言、或动作、或某个人物的肖像却记得很清楚”,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写的是让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的细节,而这些细节之
所以让人难忘,显然是有其特别的原因,如感人的深情、深刻的哲理等蕴含在其中。无论是自己真实经历过,还是书中的细节,能让人记住的都是这种类型,甚至有些细节还关系到事情的成败,人物的命运。因此,考生要注意挖掘“细节”的内涵,根据细节体现的内涵立意,再选择合
适的细节表达。【立意】1.细节体现人品。2.细节蕴藏着亲情/友情/深情……3.细节决定成败。4.从细节做起。【素材】1.细节是一种习惯,一种智慧,一种长期的积累。在我们的身边,细节不可计数,无处不在。时间是一种细节,爱心是一种细节,礼貌是一种细节,细节甚至是一秒钟,一小
步,一张薄纸。2.有一句话这么说:“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领悟细节从小事开始做起,你才会不断成长。纵观今古,一切名人都是从细节开始做起的,他们的成绩和荣誉是靠细节一点一点积累的。周恩来注重细节,他倡导从小事做起。他十
分注重细节,所以,他成就了辉煌的一生,受到了人们的爱戴。雷锋应该是一个,妇孺皆知的英雄,他注重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生活的细节做起。所以他才会被人们尊敬。3.20世纪50年代,一个国家决定组织一次军事演习。飞机刚离开地面就
发生剧烈震动,然后就一头栽到跑道上。随着一声巨响,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滚滚的浓烟和支离破碎的飞机残骸。到底是什么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呢?原来是飞行员衣服上的一颗纽扣,就在飞机起飞的一刹那,飞行员衣服上的一颗纽
扣掉到了仪器当中,仪器不能正常运行,影响了其他部件的运转,最后导致了机毁人亡的恶果。4.细节像一个无尽的宝藏。但是细节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的。细节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彻底领悟。不注重细节的人,往往也不能抓住细节。反之,注重细节的人,便能
运用细节带来的机会,并走向成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让我们捕捉细节,感悟细节,从而成就人生。【结构】文章先列举反面观点“非大事不为”,再以排比手法批驳该观点,指出“成败决定于细节,细节是令人难忘的”。接着联系自己经历,指出失败正是因为忽视细节,反面论述细节之难以忽视;再结
合重视细节而成功的例子,正面论述重视细节。最后发出呼吁,重视细节,迎来成功。【点睛】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这个给定的题目进行写作。这个题目可以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如“季节”“诗意地生活”“我能”
等等。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其存在的价值。首先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的意图,避免考生写作时偏向一方面;其次,有利于考生的思想迅速集中,能在较短的考试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写作。命题作文具有以下两
个特点,一是限制性,命题作文给出的作文题目,要求所有考生用同一个题目写作,这是文章标题的限定。实际上,在限定标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选材的范围和文章的立意方向。因此考生作文就多了一些比较点,就评卷而言,便于比较,容易分出优劣;二是富于启发性,命
题作文只给一个概念或者短语让考生写作,要考生根据这个概念或短语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想象未来的生活情景,再对此做理性的思考后进行写作。不管哪种类型的写作,主要是从审题、立意、选材、安排结构以及语言表达五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