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3 页
  • 大小 1.885 MB
  • 2024-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共(23)页,1.885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e31f21aa000f34cd50f491994be3f8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2022级十二月月考生物试卷命题人:潘磊审题人:王小芳考试时间:2022年12月13日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俄乌战争期间,据俄罗斯媒体报道,美国在乌克兰建立了30多个生物实验室进行生物武器研发,其中就包括鼠疫杆菌、炭疽杆菌、冠状

病毒的研制。下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鼠疫杆菌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B.鼠疫杆菌、炭疽杆菌、冠状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C.吞噬细胞吞噬、杀死入侵人体的冠状病毒需要借助溶酶体D.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患者的症状之一是发烧,因此可以通过体温测量初步排查2.科学家在某温

泉湖里发现了一种独特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砒霜中的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在元素周期表中,砷排在磷下方,两者同族,化学性质相似)。根据上述材料进行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细菌体内含量较多的六种元素可能是碳、氢、氧、氮、砷、硫B.砷元

素存在于该细菌细胞膜以及糖类、DNA和RNA等物质中C.砷对多数生物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代替磷参与生化反应,制造混乱D.该发现将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3.科

学家通过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产生CO2的速度,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NaOH溶液的作用是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Na2CO3溶液的pH变化速度可作为酵母菌呼吸作用产

生CO2速度的指标C.应将一次培养的酵母菌培养液均分为A和BD.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速度快于无氧呼吸,可能是因为前者第一阶段酶活性更高4.如图为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物质运输速率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的

甲、乙都可以用图2的曲线图来表示B.图1中甲、乙与病菌的运输都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C.无氧环境中,人成熟红细胞中甲、乙、丙方式都可正常进行D.影响图2中bc段的原因可能是载体数量,也可能是能量供应5.右图是有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程①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该过程

在原核细胞中也能发生C.a代表的是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D.水稻根细胞在无氧条件下也能完成上述过程6.包含信号肽的胰岛素前体称为前胰岛素原,去掉信号肽的胰岛素前体称为胰岛素原,进一步切除C肽后形成由2条肽链、51个氨基酸组成的胰

岛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合成1分子胰岛素的过程共需要脱去49个水分子B.1个胰岛素分子中含有49个肽键C.信号肽会引导核糖体先后与内质网、高尔基体结合D.切除信号肽、C肽的场所依次为高尔基体、内质网7.下列关于检测组织中化合物的实验

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甘蔗中含有丰富的糖,且本身颜色浅,可用于还原糖的鉴定B.油脂鉴定过程中,花生子叶染色后需用75%的酒精洗去浮色C.蛋白质鉴定过程中,先将双缩脲试剂A、B液混合均匀后再入到样液中D.实验室中可以将斐林试剂乙液适当稀释后用来检测蛋白质8.将一个从清水中

取出的成熟植物细胞放入某种溶液中,其原生质层对细胞壁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细胞不可能是根尖分生区的细胞B.细胞失水只发生在t0~t1,吸水只发生在t2~t3C.放在一定浓度

的乙二醇溶液中,也可得到类似的结果D.t0~t1,时间内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增强9.图1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结果图,图2为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流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可选择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作为实验材料B.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C.该实验用显微镜主要观察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关系、液泡的颜色和大小等D.图2实验中没有设置对照10.下列关于使用高倍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因为菠菜的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镜观察B.由低倍镜切换为

高倍镜观察后,细胞的图像变大,视野变亮C.换高倍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楚D.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也不动,则异物在物镜上11.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科学家维萨里和

比夏,分别揭示了人体在器官和组织水平的结构B.列文虎克观察活细胞,对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进行了科学归纳和概括C.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来自德国的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D.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丰富完善了细胞学

说12.“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野池”是由池水等无机环境及菱、蒲、鱼等所有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野池”里所有的鱼、蜻蜓、菱和蒲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种群C.“

野池”中的蜻蜓与蒲所具有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完全相同D.“野池”中不存在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的生命系统13.牙菌斑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生物膜,主要由多种生活在口腔内的细菌及其分泌物组成,分泌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牙齿被牙菌斑覆

盖后会导致龋齿等疾病发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牙菌斑中的细菌具有生物膜系统B.由于牙菌斑的存在,附着在牙齿上的细菌难以清除C.分泌物中的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D.细菌能吸水涨破,因此勤漱口可以有效预防龋齿14.日常膳食中不

同食物的合理搭配可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要。下面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长期饮用奶茶会导致过剩的糖类大量转化为脂肪,从而导致肥胖B.豆制品和瘦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组成单位都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C.人体需要的各种核苷酸都可以从动植物食材中获得D.鱼肝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宝宝骨骼发育15

.如右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由四层磷脂分子构成,其能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B.②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③是细胞代谢中心C.在细胞分裂中,②可以高度螺旋化D.④是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16.下列关于细胞的成

分、结构及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有()①有核糖体的细胞一定能合成分泌蛋白②高倍显微镜下可看到线粒体外膜、内膜及内膜向内折叠成的嵴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含有叶绿体④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都含有RNA和蛋白质⑤植物细胞内的色素均能参与光合作用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

项17.科学家相继发现了第21种和第22种直接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带负电荷的硒代半胱氨酸和带正电荷的吡咯赖氨酸;硒代半胱氨酸存在于人体中,吡咯赖氨酸只存在于甲烷菌中。下列关于氨基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硒代半胱氨酸的硒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团上B.硒代半胱氨酸和吡咯赖氨酸都是人体的必需氨

基酸C.吡咯赖氨酸的R基的分子式为C10H17N2O,则它的分子式是C12H21N3O3D.硒代半胱氨酸和吡咯赖氨酸带电性质的差异是由于二者的R基不同造成的18.下图1为酶的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示意

图,多酚氧化酶(PPO)催化酚形成黑色素是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引起果蔬褐变的主要原因。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PPO活性的大小,某同学设计了实验并对各组酚的剩余量进行检测,各组加入的初始PPO的量相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图1模型推测,不能

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B.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与高温抑制酶活性均与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有关C.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两种不同类型的PPO,而PPO用量、pH等属于无关变量D.由图2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的活性高于酶A

19.下列各选项中,不符合概念图中关系的是()A.①表示生物类型,②~④分别表示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B.①表示脱氧核苷酸,②~④分别表示含氮碱基、核糖、磷酸C.①表示酵母菌,②~④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D.①表示生物膜系统,②~④分别表示细胞膜、细

胞器膜、核膜等20.某研究小组为验证ATP是萤火虫发光器发光的直接能源物质,切取了多个萤火虫发光器并平均分为三组,编号甲、乙、丙,分别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ATP溶液。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均有发光的也有不发光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结果能够表明,ATP是萤火虫发光器发光的直接能源物质B.切去发光器的时间间隔过长,有些发光器的生命活性已完全丧失C.该实验中的切取发光器不合理,应选择健康完整的萤火虫为材料D.萤火虫饥饿

处理一段时间后,再切取其发光器立即进行分组实验21.在需氧呼吸第三阶段,线粒体基质中的还原型辅酶脱去氢并释放电子,电子经线粒体内膜最终传递给O2,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驱动H+从线粒体基质移至内外膜间隙中,随后H+经ATP合酶返回线粒体基质并促使ATP合成,

然后与接受了电子的O2结合生成水(图1)。为研究短时低温对该阶段的影响,将长势相同的黄瓜幼苗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分组情况及结果如下(图2)。已知DNP可使H+进入线粒体基质时不经过ATP合酶。下列相关说

法正确的是()A.DNP与4℃都会导致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受阻B.与25℃时相比,4℃时需氧呼吸放能减少C.与25℃时相比,4℃时需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多D.DNP导致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积累,生成的ATP减少22.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常用药,该物质

在人体内转化成NO,NO进入心血管平滑肌细胞后与鸟苷酸环化酶的Fe2+结合,导致该酶活性增强、催化产物cGMP增多,最终引起心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从而达到快速缓解病症的目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O进入心血管平滑

肌细胞不消耗ATPB.人体长期缺铁会降低硝酸甘油的药效C.NO可以提高该反应的活化能,进而使催化产物cGMP增多D.NO与鸟苷酸环化酶的Fe2+结合可能使该酶的结构发生改变23.3NO−和+4NH是植物利用的主要无机氮源,+4NH的吸收由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驱动,3N

O−的吸收由H+浓度梯度驱动,相关转运机制如图。铵肥施用过多时,细胞内+4NH的浓度增加和细胞外酸化等因素引起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的现象称为铵毒。铵毒发生后,适当增加硝酸盐会缓解铵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4NH通过AMTs进入细胞消耗的能量直接来自ATPB.3NO

−通过SLAH3转运到细胞外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C.铵毒发生后,增加细胞外的3NO−会使细胞外酸化增强而缓解该毒D.载体蛋白NRT1.1转运3NO−和H+的速度与二者在膜外的浓度呈正相关24.估测叶片细胞液的平均浓度时可用液体交换

法。在甲、乙两组试管中都加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将若干面积相同的叶圆片放在甲组试管中,放置30min后达到渗透平衡,再向甲组试管滴加微量亚甲基蓝溶液,使溶液呈蓝色。充分摇匀后吸取蓝色溶液,然后在乙组溶液中部挤出一滴

,观察记录蓝色液滴的升降情况。若在水分交换期间细胞与蔗糖溶液没有溶质的交换,且仅需判断叶片细胞液浓度与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30min后渗透平衡,说明此时叶片细胞液与外界蔗糖溶液无水分交换B.若蓝色液滴上升,说明叶片细胞液浓度大于该浓度

蔗糖溶液的浓度C.若滴加的亚甲基蓝溶液过多,则当叶片细胞液浓度大于该浓度蔗糖溶液的浓度时可能产生错误的实验结果D.若乙试管在滴加蔗糖溶液前有蒸馏水残留,则当叶片细胞液浓度小于该浓度蔗糖溶液的浓度时可能产生错误的实验结果25.科学研究发现,高等

植物细胞膜上具有转运H+的ATP酶,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将H+转运到细胞膜外,而细胞膜上的H+-蔗糖共转运载体可将蔗糖和H+一起运进细胞,此方式可实现蔗糖分子的逆浓度梯度运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蔗糖分子进入细胞的过程不消耗能量B.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H+不能运出细

胞C.抑制ATP酶的活性,会影响蔗糖的吸收D.若将蔗糖水解,细胞吸收糖的速率必将加快二、综合题(共50分)26.(每空2分,共14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解开了调控运输物在正确时间投递到细胞中正确位置的分子原理,也就是细胞通过囊泡精确地释放被

运输的物质。甲图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乙图是甲图的局部放大。不同囊泡介导不同途径的运输。图中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结构。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核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2)甲图中囊泡Y

由___________(填名称)“出芽”形成,到达________(填名称)并与之融合。研究表明,X囊泡内的“货物”为多种水解酶,这些酶会储存在结构⑤中,由此推测结构⑤是_____________。(3)乙图中的囊泡能够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到相应位置并分泌到细胞外,据图推测可能的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此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4)囊泡运输与S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密切相关。科学家筛选了酵母菌S基因异常个体,与正常酵母菌对比,发现其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在细胞内大量积累,从而影响该细胞的正常分泌功能

,据此推测,S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具体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27.(每空2分,共12分)有迁移能力的动物细胞边缘常见不规则突出物,曾被认为是细胞膜碎片。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电镜下发现这些突出物具有石榴状结构(PLS),如图1.请回答问

题:(1)若PLS是细胞膜碎片,则其主要成分应包括_____和蛋白质。(2)科研人员分析了PLS中蛋白质的来源及其功能,结果如图2,发现与“PLS是细胞膜碎片”的观点不符,理由是:该结构中的蛋白质_____。(3)科研人员将细胞中只参与PLS形成的特定蛋白质用荧光蛋白标记,追踪在细胞迁移过程中P

LS的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分别用细胞迁移促进剂和抑制剂处理可迁移细胞,实验结果如图3,推测PLS的形成与细胞迁移有关,依据是_____。②细胞沿迁移路径形成的PLS,其荧光在形成初期逐渐增强,推测迁移细胞可主动将细胞中的蛋白运输到_____中。③迁移细胞在某处

产生PLS,后续细胞经过此处时,若观察到荧光标记出现在后续细胞中,则说明PLS被后续细胞摄取。进入后续细胞的PLS最可能在_____(细胞器)中被分解。(4)具有迁移能力的细胞可普遍形成PLS,后续细胞摄取PLS后,可获知细胞的迁移路线等信息。综上分析,PLS的形成可能与细胞间的_____有关。

28.(每空1分,共10分)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1)蛋白酶在大菱鲆消化食物的过程中起_________作用。(2)研究小组同学查阅得知:在18℃时,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随pH呈现一定的变化(图1)

。曲线中的“酶活性”可通过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指标)来体现。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3)已知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

在15~18℃之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写一项)等。②探究实验中以干酪素为底物,干酪素的化学本质是__

______,可用_________试剂鉴定。③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2、8。为了控制实验温度,将装有酶和底物的试管置于恒温箱中以保持恒温。④实验结果如图2,________(选填“能”或“

不能”)据此确认该假设成立,理由是:。29.(每空2分,共14分)下图a为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下图b为线粒体中某种生物膜的部分结构及有氧呼吸某阶段简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b表示图a中的___

________结构,膜上发生的有氧呼吸某过程将H+由M侧顺浓度梯度转运到N侧,并驱动ATP合成,ATP合成的直接驱动力由___________(填“电子放能”或“H+浓度差”)提供。科学家将提取自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P嵌到人工脂质体囊泡(囊泡内侧相当于线粒体内外膜的膜间

腔,如图c所示)上,巧妙的验证了上述推测:将嵌有蛋白质P的人工脂质体置于pH为4的缓冲溶液一段时间,使人工脂质体膜内外pH都为4,然后将其随机均分为两份。一份转移至pH为8的缓冲溶液中,加入ADP和Pi后放置一段时间,此为实验组。另一份人工脂质体继续置于

pH为4的缓冲溶液中,加入ADP和Pi后放置一段时间,此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检测ATP的生成情况。有ATP生成的是___________组。在形成ATP时,蛋白质P的作用是___________。(2)已有研究发现肝癌肿瘤中心区域细胞中线粒体融合增强(会导致线粒体嵴密度增大、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

强、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等),细胞长度变长,为研究在营养缺乏时线粒体融合对肝癌细胞糖代谢的调控。研究者用肝癌细胞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注:线粒体嵴密度=嵴数目/线粒体长度),据表分析:指标组别细胞耗氧速率线粒体ATP产生量胞外乳酸水平线粒体嵴密度呼吸链复合

体的活性乳酸脱氢酶的量甲组:常规培养组4.21.00.3510.10.91.01乙组:营养缺乏组5.61.40.2817.52.390.25丙组:营养缺乏+抑制DRP1S637磷酸化3.10.80.389.81.221.22①DRP1S637磷酸化与线粒体融合

的关系是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②根据实验结果,将下列选项排序从而完善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的代谢调控途径,对应字母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a.线粒体融合增强b.DRP1S637磷酸化增强c.细胞耗氧速率增加

、线粒体ATP产生量增加d.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高一年级十二月月考生物答案1.B【分析】1、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

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结构生物。2、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

做非特异性免疫。【详解】A、鼠疫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为单细胞生物,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A正确;B、鼠疫杆菌、炭疽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冠状病毒属于病毒,为非细

胞结构生物,B错误;C、吞噬细胞吞噬、杀死入侵人体的冠状病毒,需要借助溶酶体将新冠病毒消化,C正确;D、通常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之一是发烧,因此可以通过体温测量初步排查,D正确。故选B。2.B【分析】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主要元

素是碳、氢、氧、氮、磷、硫;糖类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部分含有硫,DNA、RNA、ATP和磷脂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氮、磷,另外需要抓住题干信息中“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

”。【详解】A、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同时根据题干可知,砷元素可以代替磷元素,说明体内含量较多的是碳、氢、氧、氮、砷、硫,A正确;B、砷元素存在于细菌细胞膜以及ATP、DNA和RNA等物质,糖类只含有C、H、O三种元素,故砷元素不可能在糖

类中出现,B错误;C、由于题干已强调“在元素周期表中,砷排在磷下方,两者属于同族,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对多数生物来说,砷之所以有毒,是因为砷与磷化学性质相似,它能够“劫持”磷参与的生化反应,制造混乱,C正确;D、

由题干信息可知,本材料“颠覆”了教材的个别说法,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D正确。故选B。3.D【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

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2.【详解】A、有氧呼吸实验装置中,在空气进入培养瓶之前先通过了NaOH溶液,其作用是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B、从图2分析,随着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进行,Na2CO3溶液的pH发生变化,并且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装置中Na2CO3溶液的pH变化有明显区别,Na

2CO3溶液的pH变化速度可作为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CO2速度的指标,B正确;C、应将一次培养的酵母菌培养液均分为A和B,这样两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相同,减少误差,C正确;D、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速度快于无氧呼吸,是因为有氧呼吸进行彻底,分解相同葡萄糖

情况下,释放更多的CO2,D错误。故选D。4.B【分析】分析图1:甲物质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乙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丙物质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病

菌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分析图2:物质运输和浓度有关,有饱和性,物质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详解】A、甲物质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乙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图2物质运输和浓度有关,有饱和性,物

质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A正确;B、甲物质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B错误;C、甲物质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乙物质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丙物质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无氧环境中,人成熟红细胞中能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所以甲、乙、

丙方式可正常进行,C正确;D、图2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故影响图2中be段的原因可能是载体数量、能量供应,D正确。故选B。5.D【分析】据图分析,①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详解】A、据图可知,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

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正确;B、该过程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原核生物虽然无线粒体,也可以发生有氧呼吸过程,B正确;C、a可与[H]反应生成H2O,故表示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C正确;D、图示为有氧呼吸过程,需要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水稻根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不能完成上述过程,D错误。故选D。6.B【分析】胰岛素的形成过程是前胰岛素原去掉信号肽后形成胰岛素原,胰岛素原进一步切除C肽后才形成胰岛素,胰岛素是由2条链51个氨基酸组成。【详解】A、据题意可知,胰岛素的形成过程是

前胰岛素原去掉信号肽后形成胰岛素原,胰岛素原进一步切除C肽后才形成胰岛素,胰岛素是由2条链51个氨基酸组成,合成过程需要脱去49个水分子,合成信号肽和C肽也脱去水分子,因此合成1分子胰岛素的过程脱去的肯定多于49个水分子,A

错误;B、1个胰岛素分子是由2条肽链、51个氨基酸组成的,含有51-2=49个肽键,B正确;C、核糖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因此核糖体不能与内质网、高尔基体结合,C错误;D、胰岛素是分泌蛋白,

在核糖体上合成以后,需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和运输,才能成为成熟的蛋白质——胰岛素,据此可知,切除信号肽、C肽的场所依次为内质网、高尔基体,D错误。故选B。7.D【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

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详解】A、甘蔗中的糖主要是蔗糖,蔗糖属于非还原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

反应,不能用于还原糖的鉴定,A错误;B、油脂鉴定过程中,花生子叶染色后需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B错误;C、蛋白质鉴定过程中,需要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方法是先加双缩脲试剂A,创造碱性环境,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C错误;D、还原糖是用斐林试

剂鉴定,蛋白质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斐林试剂甲液与双缩脲试剂A液相同,都是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但斐林试剂乙液与双缩脲试剂B液不相同,斐林试剂乙液是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双缩脲试

剂B液是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因此实验室中可以将斐林试剂乙液适当稀释后用来检测蛋白质,D正确。故选D。8.B【分析】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原生质层对细胞壁的压力减小,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原生质层对细胞壁的压力逐渐增大。【详解】A

、据图可知,t0~t1这段时间内,原生质层对细胞壁的压力逐渐减小,此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没有大液泡,没有原生质层,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因此该细胞不可能是根尖分生区的细胞,A正确;B、t0~t1细胞失水,t1时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完全分离,t1~t2

还可能发生细胞失水,t1~t2时段中靠近t2时会发生细胞吸水,t2~t3细胞吸水,B错误;C、图中t0~t1时段,压力逐渐减小,说明原生质层逐渐和细胞壁分离,t2~t3时段,压力逐渐增大,说明原生质层逐

渐靠近细胞壁,则该溶液中的物质能进入液泡,该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然后自动复原,乙二醇溶液中能发生该现象,C正确;D、据图可知,t0~t1这段时间内,原生质层对细胞壁的压力逐渐减小,此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增

强,D正确。故选B。9.C【分析】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过程中,涉及三次显微镜观察,第一次是正常的细胞,第二次是质壁分离的细胞,第三次是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详解】A、本实验不能选择洋葱根尖分

生区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该细胞是未成熟的细胞,其中没有大液泡,A错误;B、该实验只需先用低倍镜观察即可,不需要借助高倍显微镜,B错误;C、该实验用显微镜观察的指标是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关系(质壁分离和

复原)、液泡的颜色和大小等,C正确;D、图2实验中存在对照实验,本实验设置的前后自身对照实验,D错误。故选C。10.D【分析】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目标→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光→转动细准焦

螺旋使物像清晰。【详解】A、使用显微镜都要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不能直接使用高倍镜,A错误;B、由低倍镜换到高倍镜观察后,细胞的图像变大,但视野变暗,B错误;C、换高倍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清晰度,C错误;D、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也不动

,异物应是在物镜上,D正确。故选D。11.B【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细胞的发现,涉及到英国的罗伯特•虎克(1665年发现死亡的植物细胞)和荷兰的范•列文胡克(1674年发现金鱼的红细胞和精子,活

细胞的发现)。(2)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3)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涉及德国的魏尔肖。【详解】A、比利时的维萨里和法国的比夏,分别揭示了

人体在器官和组织水平的结构,A正确;B、列文虎克观察活细胞,但没有对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进行科学归纳和概括,B错误;C、施菜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两者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C正确;D、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提出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

新细胞,丰富和完善了细胞学说,D正确。故选B。12.A【分析】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群落是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所有的生物及其所生活的无机环境。【详解】A、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所有的生物及其所生活的无机环境,“野池”包括池水、阳光等等无机环

境及菱、蒲、鱼等各种生物,属于生态系统,A正确;B、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所有的鱼包括多个种类的鱼,其和蜓、菱和蒲组成的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层次,B错误;C、蜻蜓属于动物,蒲属于植物,两者所具有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完全相同,如蒲不具有系统层次,C错误;D、野池”中

可能存在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的生命系统,如单细胞的细菌,D错误。故选A。13.B【分析】细胞生物膜系统是指由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有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的膜共同构成的生物膜

系统。【详解】A、细菌只有细胞膜,不具备生物膜系统,A错误;B、牙菌斑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生物膜,分泌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由于牙菌斑的存在,附着在牙齿上的细菌难以清除,B正确;C、蛋白质鉴定时无需水浴加热,C错误;D、细菌有细胞壁,不会吸水涨破,D错误。故选B。14

.B【分析】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细胞中常见的脂质有:(1)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作用:①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②保温、缓冲和减压作用。(2)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核膜、细

胞器膜)结构的重要成分。(3)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②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③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A、奶茶是一种高糖高热量的饮品

,长期大量饮用使得糖类过剩,过剩的糖类大量转化为脂肪,从而导致肥胖,A正确;B、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或其它动物)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豆制品和瘦肉中含有的蛋白质组成单位都是氨基酸,但是这些氨基酸有的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有的是非必需氨基酸,B错误;C、由于人体和动物的核苷酸种类都相同,所以人体

需要的各种核苷酸都可以通过消化食物中动、植物组织里的核酸获得,C正确;D、鱼肝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维生素D能够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能有效促进宝宝骨骼发育,D正确。故选B。15.B【分析】题图分析:图中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其中①为核膜,②为染色质,③为核仁,④为核孔。【详解】A、①为核

膜,由两层膜共四层磷脂分子构成,其能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正确;B、②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③为核仁,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中心,B错误;C、在细胞分裂中,②染色质可以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有利于分裂

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C正确;D、④是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进出的通道,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正确。故选B。16.A【分析】1、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有核糖体的细胞一定能合成蛋白质,但不一定能合成分

泌蛋白。2、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普遍分布在真核细胞中,但没有线粒体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共同点:都具有双层膜,都含有少量DNA,都与能量转换有关。【详解】①有核糖体的细胞不一定能合成分泌蛋白,任何活细胞都有核糖体,但能合成分泌蛋白的细胞却是个别的。所以有核糖体的

细胞是不一定能合成分泌蛋白的,①错误;②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线粒体外膜、内膜及内膜向内折叠成的嵴,高倍显微镜看不到,②错误;③蓝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含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③错误;④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在叶绿体中含有DNA、RNA、蛋

白质和糖类等;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中含有DNA、RNA、蛋白质;核糖体是真、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且不具有膜结构,由蛋白质和RNA组成,④正确;⑤植物细胞内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参与光合作用,而液泡中的色素不能参与光合作用,⑤错误。综上所述,④正确,

A正确,BCD错误。故选A。17.B【分析】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具有共同的特点:都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和性质由R基决定。【详解】A、氨基酸的种类和

性质由R基决定,氨基酸的特殊元素都在R基上,故硒代半胱氨酸的硒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团上,A正确;B、人体的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转化的氨基酸,硒代半胱氨酸存在于人体中,人体可合成,不属于必需氨基酸,吡咯赖氨酸只存

在于甲烷菌中。B错误;C、氨基酸除了R基部分,其余部分包括中心碳原子和一个氨基、一个羧基、一个H,组成为C2H4O2N,吡咯赖氨酸的R基的分子式为C10H17N2O,则它的分子式是C12H21N3O3,C正确;D、氨

基酸的种类和性质由R基决定,故硒代半胱氨酸和吡咯赖氨酸带电性质的差异是由于二者的R基不同造成的,D正确。故选B。18.A【分析】酶:(1)酶活性:酶的活性受温度、pH、激活剂或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3)

作用机理:催化剂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4)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5)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

,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详解】A、由图1模型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不改变酶结构,是和底物竞争酶的结合部位,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A错误;B、据图1分析,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是改变酶结构,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高温抑制酶

活性也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B正确;C、据图2分析,横坐标是温度,有酶A、酶B催化,纵坐标是酚剩余量,且各组加入的初始PPO的量相同,所以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两种不同类型的PPO,而PPO用量、pH等属于无

关变量,C正确;D、由图2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组的酚剩余量比酶A组的都低,则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的活性高于酶A,D正确。故选A。19.B【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详解】A、①表示生物类型,生物可分为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A正确;B、①表示脱氧核苷酸,②~④分别表示含氮碱基、脱氧核糖、磷酸

,B错误;C、①表示酵母菌,为真核生物,②~④可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C正确;D、①表示生物膜系统,②~④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D正确。故选B。20.B【分析】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

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详

解】A、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均有发光的也有不发光的,所以不能证明ATP是萤火虫发光器发光的直接能源物质,A错误;B、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均有发光的也有不发光的,说明有些发光器的生命活性已完全丧失,B正确;C、完整的萤火虫能够通过呼吸提供能量,所以不能用完整的萤火虫,C错误;D、切取萤火虫的发光器放置一段时

间消耗掉能量以后才可以用于实验,D错误。故选B。21.C【分析】通过本题的文字与图示可知,需氧呼吸第三阶段的电子最初供体是还原型辅酶NADH,经电子传递链,传给最终受体氧气,该过程释放的能量使H由线粒体基质移至内外膜间隙,这就是电子传递过程。内外膜间隙中的H+浓度大

于基质中的H+浓度,当H+从内外膜间隙进入基质时,顺浓度梯度会释放能量,此时若通过ATP合酶,则能量有一部分用于合成ATP,转移到其中;若不通过ATP合酶,则直接以热能形式释放。【详解】A、由图2可知,4℃与25℃下用DNP处理的结果十分相似

,推测两者可能有相似的需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但DNP是使H+进入线粒体基质时不经过ATP合酶,对前面的电子传递过程并无直接影响。且图2显示4℃与25℃下用DNP处理的耗氧量均增加。A错误;BC、由图2可知,都进行需氧呼吸,4℃下耗氧量高于25℃,因此消耗

葡萄糖的量多,总的放能增加,4℃下ATP生成减少,说明更多地以热能形式散失,B错误,C正确;D、DNP使H+不经ATP合酶返回基质中,会使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降低,导致ATP合成减少,D错误。故选C。22.C【分析】酶是生物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更容易发

生。反应速率与酶量、底物的量、温度、pH等都有关。【详解】A、一氧化氮进入心血管平滑肌细胞是自由扩散,不消耗ATP,A正确;B、硝酸甘油在人体内转化成一氧化氮,与鸟苷酸环化酶的Fe2+结合,达到快速缓解病症的目的,人体长期缺铁会降低硝酸甘油的药效,B正确;C、NO可以激活鸟苷酸环

化酶,从而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进而使催化产物cGMP增多,C错误;D、一氧化氮与鸟苷酸环化酶的Fe2+结合可能使该酶的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该酶活性增强,D正确。故选C。23.B【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

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氨基酸,核苷酸,特例...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

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量。【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NH4+的吸收是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驱动的,所以NH4+通过AMTs进入细胞消耗的能

量不是来自ATP,A错误;B、由图上可以看到,NO3-进入根细胞膜是H+的浓度梯度驱动,进行的逆浓度梯度运输,所以NO3-通过SLAH3转运到细胞外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B正确;C、铵毒发生后,H+在细胞外更多,增加细胞外的NO3-,可以

促使H+向细胞内转运,减少细胞外的H+,从而减轻铵毒,C错误;D、据图可知,载体蛋白NRT1.1转运NO3-,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速率与其浓度无必然关系;运输H+属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超过一定范围后不成比例,D错误

。故选B。24.D【分析】分析题干信息:甲、乙中放置等量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若叶片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则在甲试管中将出现细胞吸水,导致甲试管中蔗糖浓度增大,再将甲试管中溶液转移至乙试管中部,由于该液滴浓度大,在试管中表现为下沉,叶片细胞液浓度与甲溶液浓

度差越大,细胞吸水越多,甲液滴浓度越大,液滴下沉越快。【详解】A、30min后渗透平衡,说明此时叶片细胞液与外界蔗糖溶液水分交换达到动态平衡,A错误;B、分析题干信息,甲、乙中放置等量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若叶片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则在甲试管中将出现叶细胞失水

,导致甲试管中蔗糖浓度减小,再将甲试管中溶液转移至乙试管中部,由于该液滴浓度小,在试管中表现为上升,故若蓝色液滴上升,说明叶片细胞液浓度低于该浓度蔗糖溶液的浓度,B错误;C、若滴加的亚甲基蓝溶液过多,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C错误;D

、若乙试管在滴加蔗糖溶液前有蒸馏水残留,会稀释蔗糖溶液,则当叶片细胞液浓度小于该浓度蔗糖溶液的浓度时可能产生错误的实验结果,D正确。故选D。25.C【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

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酸。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协助,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

和载体蛋白。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量。【详解】A、蔗糖分子进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H+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A错误;B、没有氧气的情况下,细胞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氢离子也可以运出细胞,B错误;C、高

等植物细胞膜上具有转运H+的ATP酶,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将H+转运到细胞膜外,抑制ATP酶的活性,细胞外H+的数量减少,细胞内外H+的浓度差减小,而细胞膜上的H+-蔗糖共转运载体可将蔗糖和H+一起运进细胞,因此细胞对蔗糖的

吸收减少,C正确;D、由于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运输蔗糖的不能运输其它糖类,将蔗糖水解,产生葡萄糖和果糖,吸收它们需要其他的载体蛋白,因此细胞吸收糖的速率不一定加快,D错误。故选C。26.(1)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3)囊泡上的蛋

白质A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B特异性结合信息交流(4)促进囊泡与高尔基体的融合【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甲图中的①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囊泡X由③经“出

芽”形成,到达④并与之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囊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由此推测结构⑤是溶酶体。乙图是甲图的局部放大,表示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据图推测其原因是囊泡上的蛋白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B(特异性)结合(或识别),此

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或信息传递或信息交流)。【详解】(1)核孔的作用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根据甲图和题干可知,细胞通过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依次经过③内质网→内质网产生的X囊泡→④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产生的Y囊泡;Y囊泡

内“货物”为水解酶,由此推测结构⑤是溶酶体。(3)根据乙图和题干可知,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据图推测其原因是囊泡上的蛋白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B(特异性)结合(或识别),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4)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酵母菌S基因突变体,与野生型酵

母菌对照,发现其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在细胞内大量积累,说明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不能与高尔基体融合,由此可以推测出,S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是参与囊泡与高尔基体的融合。27.(1)磷脂(2)不仅来自于细胞膜,也不只是具有细胞膜蛋白质的功能(3)促进细胞迁移,P

LS增多PLS溶酶体(4)信息交流【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在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不加工,然后形成囊泡分泌到细

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2、放射性探测技术:用放射性核素取代化合物分子的一种或几种原子而使它能被识别并可用作示踪剂的化合物。它与未标记的相应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只是它带有放射性

,因而可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来追踪。【详解】(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2)通过图2可以看出,该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细胞膜和细胞质等,功能中显示也不只是具有细胞膜蛋白质的功能,故PLS是细胞膜碎片观点不对。(3)①由图示可以看出,处理组较未处理组比较

,促进细胞迁徙,PSL增多,故PLS的形成与细胞迁移有关。②由“细胞沿迁移路径形成的PLS,其荧光在形成初期逐渐增强”推测迁移细胞可主动将细胞中的蛋白运输到PLS中。③荧光标记出现在后续细胞中,说明PLS被后续细胞摄取,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

细胞器的功能,说明进入后续细胞的PLS最可能在溶酶体中被分解。(4)由题意“可获知细胞的迁移路线等信息”说明PLS的形成可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28.(1)催化(2)蛋白质的分解速率(或产物的合成速率;单位时间内蛋白质的分解量或产物的增加量)幽门盲囊蛋白酶(3)①反

应温度、蛋白酶的种类酶活性(催化效率)酶的剂量(反应的pH)蛋白质双缩脲不能在自变量(温度)变化的范围内,三种蛋白酶的活性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各条曲线均未出现峰值【分析】分析图1:胃蛋白酶、肠蛋白酶和幽门盲囊蛋白酶的最适pH依次是2、8、8,在各自的最适pH值下,幽门盲囊蛋白酶对应的酶

活性值最大,催化效率最高。分析图2:温度在15-18℃间,胃蛋白酶、肠蛋白酶和幽门盲囊蛋白酶的活性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详解】(1)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质,在大菱鲆消化食物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加快反应速率。(2)曲线中的“酶活性”可通过测量蛋白质的分解速率或生成物的合成速率或单位时

间内蛋白质的分解量或生成物的合成量,从图中看出,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幽门盲囊蛋白酶。(3)①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反应温度、蛋白酶的种类,因变量是酶活性/催化效率,无关变量有酶的剂量、反应的pH等。②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

的水解,干酪素为蛋白质类化合物,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④在最适温度之前酶的活性随温度提高逐步升高,超过最适温度之后酶的活性随温度提高逐步下降,而图中酶活性随温度提高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现,所以不能判断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大菱鲆消化道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少、活性低,如果饲料

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脂肪就不能被分解,就会直接排放到海洋里,使得海洋里的有机质增加,从而造成海洋的污染。29.(1)线粒体内膜H+浓度差实验作为H+载体和合成ATP的酶(或:运输H+和合成ATP)(2)促进乙组与甲组

相比,细胞耗氧速率、线粒体ATP产生量、线粒体峪密度和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均增加,表明营养缺乏会导致线粒体融合。丙组与乙组相比,丙组抑制DRP1S637磷酸化后,上述指标都下降,表明抑制DRP1S637磷酸化会抑制线粒体融合。因此DRP1S637磷酸化能促进线粒体融合badc【分析

】细胞的有氧呼吸是指需氧代谢类型的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将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并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生成丙酮酸、NADH和少量能量的过程,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

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反应,最终生成CO2、NADH和少量能量,场所为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NADH最终与O2反应生成水,并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场所为线粒体内膜。【详解】(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

和线粒体内膜,只有第三阶段在生物膜上进行,故图b表示线粒体内膜。图中M侧应该是线粒体内外膜间隙,N侧为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上ATP合成酶将H+由M侧顺浓度梯度转运到N侧,H+浓度差提供的电化学势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根据实验假设,具有H+浓度差才能形成ATP,嵌

有蛋白质P的人工脂质体置于pH为4的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人工脂质体内pH为4,一份转移至pH为8的缓冲溶液中,脂质体内外侧存在H+浓度差,且囊泡内侧相当于线粒体内外膜的膜间腔,囊泡H+将从内侧通过蛋白质Р顺浓

度流向外侧,同时合成ATP。因此实验组中能合成ATP,而对照组因为没有H+浓度差,不能合成ATP。蛋白质Р同时作为H+载体和合成ATP的酶起作用。(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乙组与甲组相比,细胞耗氧速率、线粒体ATP产生量、线粒体嵴密度和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均增加,表明营养缺乏会导致线粒体融合。丙组

与乙组相比,丙组抑制DRP1S637磷酸化后,上述指标都下降,而乙组并未抑制DRP1S637磷酸化,表明抑制DRP1S637磷酸化会抑制线粒体融合。因此DRP1S637磷酸化能促进线粒体融合。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线粒体融合增强,因此首先DRP1S637磷酸化增强(b),促进线粒体融合(a),

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d),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线粒体ATP产生量增加(c),乳酸脱氢酶含量降低,无氧呼吸速率下降,胞外乳酸水平减少,细胞的产能效率提高,从而适应营养缺乏的环境,所以对应字母排列顺序是badc。获得更多

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