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高三毕业班3月质量检测语文答案和解析.docx,共(7)页,29.58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cdaafa4ef9f89258e35b8385c34ec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3届高三毕业班三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完成中国学术当代话语的构建”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
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据此看出是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并未说“完成中国学术当代话语的构建”。B.“中国史传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错误,
原文“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C.“文人雅士成为白话小说的主要创作者意味白话小说纳入史传叙事传统,决定了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
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据此看出,是中国文化决定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只有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
,才能摆脱当下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据此
看出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C.“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材料一第三段
“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据此看出,选项中二者并没有因果关系。D.“只要小说家与史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受到经学观念的影响,他们所叙述的作品就都会运用到笔削这一手法
”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选项说法绝对化。故选B。3.【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
用的能力。B.“《茶馆》……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错误。材料二第五段“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
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而《茶馆》没有心理描写,只用客观的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据此可知并非全知叙述。故
选B。4.(4分)《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塑造,①不是通过作者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等作品中的人物充任叙述者来完成的;②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才完成贾宝玉立体形象的塑造。【答对一点
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4分)“春秋笔法”的“迂回”表现为寓褒贬于曲折的用笔之中;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涉及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并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画线句一句1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3分)【C】C项涉及“城里的客人”一节。从乡村的视野看,其实“我”“我妻子”都属于“城里的客人”,但文本中强调是“城里的客人”,是那种到乡间旅游的人,有钱了,驾
里刚买的日本轿车,谈论起在乡村的遭遇,当然,用密网打鱼,这也并非完全是偏见,也是农村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事实,韩少功对此并没有讳言。选项围绕“妻子”的态度设置问题,“‘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有误,从小女孩来还钱时妻子的诘问中,可以看见妻子一开始并
未完全放弃这种成见,直到后来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时才转变了态度。因而B项为答案选项。7.(3分)【C】解题思路“人们拉网赶鱼”这部分内容,在文本中属于“插叙”。这一插叙是由“女孩摇手”联想而出,所以A项的表述正确。其它三项均围绕“赶鱼场景”
而设置。B项涉及日夜、动静两种不同景象,它们形成对照,均为乡野所特有的氛围。因而B项正确。D项集中于3句民歌内容及作用的理解。从内容上看,民歌的确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这也是作者所强调的乡野文化的力量,这种立根于“乡土中国”的教化传统,自然是乡野里的每个人的成长的
文化背景,姐弟两人也不例外,由此可以推断出,即便家庭生存环境艰难,但姐弟两人的纯朴、善良的美德仍然存在。这一选项对于学生阅读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蕴有较大的帮助,也利于思考“现代与传统”的复杂主题。C项中“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
复杂情愫”,是文本的内外性表述,主要是作者的情绪、思索,姐弟情绪的变化并没有与欢乐、焦急、忧伤呼应。这个故事里,姐弟也很少出现“欢乐”的情绪。因而C项这答案选项。8.(6分)【参考答案】①开头“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
们是谁,为何出来打鱼。②结尾“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的踪迹,表现“我”对姐弟生出敬佩、有了牵挂。③结尾“月下桨声”恬静柔美,象征着“我”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诗意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
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考查目标】本题是指向文本内在向度的题目,主要通过小说开头和结尾两处写“月下桨声”之中蕴含作者的情感内涵的理解,考查考生对同一“意象”在文本不同位置的蕴含情感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能力,这考查考生文学阅读与鉴赏的广度、深度与形象思维的理解
与概括能力。【解题思路】“月下桨声”是这篇小说的核心,小说标题、故事展开、人物形象、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小说艺术特色的体现等,均由“月下桨声”得出。本题题干指向小说开头、结尾,蕴含不同思想情感,“不同”是其各自的不同,不需要比较自然得出即可。参考答案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小说开头的“桨
声入梦”,这应该是小说写作的起因,由“梦”及“事”,由“事”及“人”。这一层次的情感可用“这是(由何而来、由谁而生)桨声?”的角度来思考;小说结尾的“月下桨声”,作者有意否认为桨声来自姐弟,“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
“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而对于这桨声由谁而发,作者极力模糊化,“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这里可以用两个问题去理解和体会,一是“我为什么
要去寻找这桨声背后的姐弟两个?”一是“这桨声为什么会如此深固于我的梦中?”前者仍然与姐弟俩相关,后者则与作者这样一个“城里人、文化人”对于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难以言说的矛盾情感有关。这里的情感理解
与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结合人、事来理解,更需要结合小说背后的文化意蕴即小说的主旨意向去把握。9.(6分)【参考答案】①送鱼和还钱详写,叙述节奏较慢;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弛有度。②“我”亲眼所见从正面写,“我”未见到的则通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③具体表现姐弟
自立与诚信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略写,使得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考查目标】本题通过“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的设问,引导考生关注小说文本的叙述方式所产生的
效果。小说叙述方式、叙述效果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文学类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叙述方式的特别之处,是作为文学性文本的小说以区别与其它文体的主要标志,同样,这也是“这一篇”以区别“这一类”的关键所在。这也是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文学类阅读的重
点与难点所在,因而,这道题的命制有着明显的检测意味——考查复习备考的效果,让学生有获得感。当然,这并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这篇小说(甚至也可以说是散文)的淡化情节、讲究融合叙事与抒情于一体的特点,也是无法
忽略的,这就是“因文拟题”的地方。在复习备考中,如果学生对《石门阵》的“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这道“延宕”叙述方式的题目,并由此对涉及叙述方式进行“专题式”复习总结,并形成叙述方式的必备知识,那么对于这道题,考
生触类旁通,完全可以作出恰当的回答。【解题思路】首先需要对题干作出理解,从中得出“启发”。“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首先是题干里的“正面详写”,自然
可以反向思维,得出“侧面、略写”,至于题干里的“其他方式呈现”,这里暗示出的“侧面略写”应该是无法忽略的,此外还有什么方式,需要把握文本叙述方式进行概括,其实,不用概括出其它方式,围绕“侧面与略写”也完成可以完成题目。其次是“这样叙述”,这里的“这样”,显然不是有的地方“详”,有的地方“略”有的
地方“正面”,有的地方“略写”,这样的分而述之,不是本题的考查方向,这里的“这样”,应该是“正面与侧面结合”“详写与略写结合”的整体观。思考“正面详写结合”“侧面略写结合”的叙述方式,最重要的是确认“叙述者”,本小说的叙述者自然就是“我”,所谓“正面
”,就是“我见”,所谓“侧面”,就是“我听”;所谓“详写”,就是“我见甚详”,所谓“侧面略写”,就是“我听大概”。关于“正面与侧面,可用诗歌阅读的专业术语来讲,就是“虚实结合”,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实有实效,虚有虚果,虚实结合自然又
有佳处。关于“详写与略写”,可用小说、散文等文体的记叙类专业术语,即详略得当,详有细致之妙,略有大概之效。这里涉及至少三个层面的问题:一个详写与略写的叙述节奏,涉及小说情节;一个正面与侧面融合的表现效果,涉及情节发展;还
有一个叙述者的情感表现的显与隐,涉及小说主旨或情感的抒发。试题亮点本题鼓励学生从文学叙述学的角度观察文本,指向文学阅读的艺术鉴赏。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试题的设置具有“专家视野”,需要学生在专家结论的基础上思维专家思维
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学科关键思维,避免套作答题思路,以实现能力考查的检测目的。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D句意:季子推辞道:“曹宣公死的时候,诸侯们和曹国人不赞成曹君做国君,想要立子臧为君。子臧出走,所以没使诸侯和曹人达成心愿,而
成全了曹君。”11.C(干,在这里是冒犯的意思。)12.C(吴王僚不能当国君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是庶出。)13.(1)我请求王位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我们兄弟几人接替担任国君,就可以把王位传给季子了。(与:给。迭:轮流,接替。各1分,大意2分)(2)现
在徐君死去我却不献给他剑,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因为吝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爱:吝惜。廉:正直。各1分,大意2分)14.①节义。推辞国君的职位,并且离开吴国,终身不入国都。②仁爱。在阖闾杀了吴王僚的情况下,没有杀阖闾,避免了冤冤相报。③守信。徐君看中季札的宝剑,徐君
逝后,季札在徐君坟头挂剑。(每点1分)【参考译文】延陵季子,是吴王的儿子。吴王的正妻生了兄弟四人,长兄叫遏,老二叫余祭,老三叫夷昧,老四叫札。札就是季子,年纪最小但最贤能,兄弟们都很喜爱他。吴王死后,诸子守孝结束,换掉丧
服,要立季子为国君,季子推辞道:“曹宣公死的时候,诸侯们和曹国人不赞成曹君做国君,想要立子臧为君。子臧出走,所以没使诸侯和曹人达成心愿,而成全了曹君。君子说:‘子臧能守节义。’您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谁敢冒犯您呢?拥有吴国,不合我的节义。我虽没有才能,却愿意效仿子臧,使自己不要丧失节义。”几个兄弟执
意要立他为君,季子便抛弃家业耕田去了,他们这才放弃了。遏说:“现在如果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季子,季子肯定不会接受,我请求王位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我们兄弟几人接替担任国君,就可以把王位传给季子了。”大家都说:“好。”所以
他们几个为君时,都勇敢不怕死,吃饭时必定要祷告说:“上天如果保佑我们吴国,就一定快降灾祸给我。”因此遏死后,余祭立为国君;余祭死后,夷昧立为国君;夷昧无后,国君之位应该传给季子,此时季子出使他国还没回来。僚是长子遏的庶兄,乘机自立为吴王。季子
完成出使任务回国,返回后就把僚当作国君侍奉。遏的儿子叫王子光,又称阖闾,他不高兴地说:“先王之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给弟弟,全都是为了季子。要是听从先王的遗命,则王位应该传给季子;如果不听从先王遗命而传给儿子,我应该立为国君。僚怎么能当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了僚,然后把王位交给季子。季子说:“你杀了
我的国君,我接受你的王位,那就是我和你一起犯上作乱。你杀了我的兄长,我又杀了你,那是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永远都不会了结。于是离开去了延陵,终身不回国都,因此称作延陵季子。君子认为他不接受王位是节义,认为他不杀阖闾是仁爱,所以《春秋》以季子为贤并推崇他的贤德。延陵季子要向西出使
晋国,佩戴着宝剑去拜访徐国国君。徐君观赏宝剑时,虽没说出,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还要出使中原大国,所以没有献给他,但心里已经决定要给他了。等完成了出使晋国的使命后,季子特意返回徐国,徐君已经死在楚国了,季子于是解下宝剑交给继位的
国君。他的侍从阻止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可以赠送他人。”延陵季子说:“我不是用来送人的。此前我来徐国,徐君观赏我的剑,虽没说出来,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我因为还要到中原大国访问,就没有献给他。虽然如此,我心里已经决定给他了。现在徐君死去我却不献给他剑,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因为吝惜宝
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交给继位的国君。继位的国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便把剑挂到徐君墓地的树上离开了。徐国人嘉许季子而歌唱道:“延陵季子啊不忘记旧故,解下千金之宝剑啊挂在坟墓。”(二)古代诗歌
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参考答案】【C】(“一代代不辞辛劳”说法错误,“代谢”的意思是时节变换。)16.【参考答案】①特征:“离鹊”指离散(或离乡)之鸟,特征是离散(或离乡);“羁鸟”即笼中之
鸟,特征是被束缚。②情感:本诗中诗人借历经夏暑与秋霜,在清池边鸣叫的离群(或离乡)鹊鸟,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借笼中之鸟留恋山林,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划线句一句1分,意思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
7.(1)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代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代李清照《一剪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其他符合要求
的诗句亦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18.翻天覆地海纳百川浓墨重彩(3分,每个词1分。有其他符合语境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19.该剧多维聚焦,全线出击,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图景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
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4分,每改对一处得1分,表达流畅得1分。)20.四个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体现了《我们这十年》创作题材之广、范围之大的特点。凸显了该剧宏大的创作格局、多彩的时代图景和以点代
面的艺术构思。(4分,意思答对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2小题,9分)21.【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A表示否定,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突出强调。22.①先要了解靶点②它们拥有“活性中心”③大分子药物更加有效解析:第一处首先提到药物
和靶点的关系,强调靶点的重要性,因此第一处由上一句“想了解药物”补出“先要了解靶点”。第二处由后文“反应在此进行”及“这个‘活性中心’常常具有小而深的特点’可知中心词是“活性中心”。第三处由第三段结尾“在改变酶的
活性这方面,小分子药物得天独厚”和第四段开头“但是”可以得出结论“大分子药物更加有效”。四、写作(60分)23.1.材料解读:本作文题材料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引孟子的话并对孟子话做简要解读,解读中扣住“饥渴”与“饮食之正”(饮食的真正滋味)
两个短语,突出二者之间的矛盾之处。食皆有其味,然而饥中求食,只为求饱,这会妨害我们得到食之真味。第二部分做引导性延展,人常在渴求中得到事物,这是事实,但渴求有时反而让人得不到事物之正。渴求做官的人,使人很容易沉浸在对当官的荣光的享受中,却可能会忘记“官”的本然使命;一心想占有画的人,得到后迫不
及待盖上自己的专用章,他享受到占有画的虚荣,却可能会忽略其艺术美;迫切想得某书的人,买过来后检视版本,摩挲封面,略翻几页,欣然自足,激情去后,书之正——智慧却被忽略了。求取本身无罪,只不过渴中求取,所要满足
的往往变成了止渴,而不是品味。这更易导致人们忽略事物的本质,忽略其真正的内在价值。当今时代,人们对物质的饥渴愈演愈烈,购物又十分方便,但很多人购物只是为了购,却未必为了物之本味。有些人只为填充自己的物理空间而欺骗
了自己,仿佛自己的心理空间也是满的,而忽略了物本身的真正价值。材料中“让人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品不到事物的真正内涵,体会不到事物真正的趣”是对“得不到事物之正”的具。演绎,但并不是封闭性的,如果学生对
“正”有其他理解,只要合理即可。“事物”一词也可以由具体而扩展至抽象(善、爱、自由等)。有人渴求为善,但求的或许是为善之名,也可能是为善之行,而非为善之果,忘掉了善的本意,甚至反而做了恶。“自由,多少罪恶
假汝之名以行”,有些人是故意假自由而为恶,有些人却真是为了自由,但对自由的执念有时会让人忽略了自由之正,结果为自认为的自由所困,甚至走向自由的对立面——自己被困,又想困住别人。有学生或许对材料会提出质疑:有时不渴求连得到事物都难,又怎能得到事
物之“正”呢?这种质疑是允许的,此作文题也只说“可能反而”“常在”“有时”,没有封死对立面。但质疑的前提是要把材料中给出的这种可能性分析清楚,否则就不是质疑,而是避开材料的核心逻辑,另起炉灶,这就是不遵守游戏规则了。新高考Ⅰ卷作文虽然只从正面说,导语部分也强调“此材料有启示意义”,可它当然也
是允许一定程度的质疑的,不过总要先把材料的启示意义说清楚,否则就有偏题的嫌疑。你可以说一个人因为渴求下棋,所以他更能享受到棋的快乐,但你也不能否认,很多人过度执着于棋的输赢,甚至将其变成了赌具,而忘掉棋本为戏,失去了下棋本该有的闲趣。
2.切入分44分。“饥渴”(或渴求)与事物之“正”是两个最关键的点,如果有一者未论及,最高不超过39。另外饥渴对得到“正”是“妨害”的关系,无论学生认同与否,都要论到,否则最高不超过42。只要能围绕“饥渴”“渴求”与
事物之正(真面目、真内涵、真趣等)的关系来论,并能结合人事分析,就尽量打到44及以上。3.因文体不限,学生如果写记叙、抒情类散文,主要看情感真挚性(或多元性)、细节生动性和文句感染力等,如果写论述类文章,则看考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思辨深刻,看论述是否有逻辑有力量等。4.文体明确,不
得写成诗歌。除诗歌外,如果出现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赋分视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超过47分。5.高分作文对语言有高要求。论述类作文语言要求明晰、鲜明、严谨、有力,文学类文章语言需凸显可感性与生动形象性。作文分数愈高(
原则上50分以上),对这方面的要求就越严格。反之,则可适当放宽。6.必须关注学生写作的正能量和正面导向,对于写作中表达出来的低俗、错误、负面的价值观要严格赋分,原则上不超过20分,严重的赋分5分以下。7.参考立意:(1)渴会令求的目的出现偏
差,会令人把握不住事物的真内涵,把表面的虚假的一面当成事物的本质。“渴”是“求”的动力,但“渴”也可能成为“求”的枷锁,渴会导致求的目的出现偏差,因为能止渴的与所求事物的本质往往是不一样的。本求至善,但过度的渴求,会让人过于关注比较浅层的善名,会让人以做乡愿为善,甚至会导致以不善为善,善
之真味逐渐杳然。水之至善在于其利万物而不争,但过度渴求,急于求善,会让人以小利为至善,进而洋洋自得,忘记了“利而不争”方为善之本。一人渴求淡泊名利,当众人赞其高洁时,其面有喜色,说明他并未摆脱不爱名的名。满足其“渴”的是淡泊之形,他以此为淡泊
之真内涵,实际上已与他真正要求取的突破名利束缚的淡泊有了偏差。(2)渴中求物,本就没把心思放在事物本身上,自然得不到事物的真趣。唐代有数人难忍失意,求取归隐,反而得官,走出令人齿冷的“终南捷径”。他们本就无意归隐,只为解失意之渴,自然得不到归隐之趣
,恐怕也悟不到为官的真正使命(爱民、护民)。(3)知道事物的本质,但渴求会让人误用与事物本质相违背的手段,进而与事物之本质、事物的真内涵背道而驰。个别键盘侠渴求正义,也知道何为正义,却迫不及待地以不实不理智的评论来求正义,这种手段与正义本就是
相反的。(4)只有领会事物的真内涵,方能正确地求取事物,而不至于迷失。要想真正得物之正,先要理解物之正。知物之正,方可正确求正。楼台尚在,津渡仍存,但若本就不解其真面目,雾散月隐后又能如何呢?(三)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第
一档(55-60)切合题意,文体鲜明,论述类文章要求能对渴求与事物之“正”的关系辩证性分析,能结合例证,从多个层面能为如何认知并恰当处理二者关系提供理性而又切实可行的策略。文章能层层深入,有大格局,体现思考的逻辑过程和成果。如是记叙
、抒情类散文,则要求所叙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情感真挚,构思精巧,细节生动传神,语言富有文采,感染力强。第二档(50-54)切合题意,文体鲜明,论述类文章要求能对渴求与事物之正的关系辩证性分析,能结合例证,从多个层面能为
如何认知并恰当处理二者关系提供理性而又切实可行的策略。文章要有一定深度,体现一定的思考的逻辑过程和成果。如是记叙、抒情类散文,则要求故事真实,有构思,有细节,语言表达有一定文采和感染力。第三档(45-49)符合题意,
能围绕主题写作,文体较明确,论述类文章要求有破有立,论述类文章要求能对渴求与事物之正的关系分析。如是记叙、抒情类散文,则要求故事真实平淡,细节描写不多,语言表达平实,通顺。第四档(42-44)基本符合题意,
能围绕主题写,论述类文章有一定的体验和认识,但仅仅是解读材料,偏向于用个例证明观点,逻辑不够严谨。记叙、抒情类散文则是写人叙事能力一般,或者所叙人和事与材料相似,语言表达尚可。第五档(35-41)大体围绕主题来写,没有写出体验和认识,仅以罗列事例为主,文
体模糊、不伦不类,语言风格不统一,但仍然在题目的范畴中。内容相对单薄。第六档(0-34)套题、离题、严重偏题,酌情可得0—34分。对主题、材料不了解,离题较为严重。但仍能够部分扣住主题写作,字数符合标准,可打25-34分。对于
明显全文套题抄袭的,要严格打压,打分在15分以下。注:①无题目扣2分;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标点错3-5处扣1分,6处以上扣2分,最多扣2分。②字数严重不足评分标准:600字至800字,缺50扣1分;500-600字,25-35分;400-500字,15
-25分;300字以下,10分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