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6 页
  • 大小 507.500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3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doc,共(26)页,507.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9ebee23d8222c6da58346a2d7d565a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史记·河渠书》里记载:汉武帝时“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徵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馀里间。”对此记载解读正确的是A.其中的竖井是为了把暗渠中的水引上来B.西汉时期已经创造了

“井渠”C.体现了中国古代新疆人民的智慧D.为四川地区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2.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3.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

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而十分脆弱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C.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D.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4.下表是1840~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总

量变化表,据此表明年份18401843186019701886万吨1.90.815.5110.0013,41A.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B.其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市场占有优势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随着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5.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

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材料说明开平煤矿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C.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D.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

某些特征6.下图是一张残缺的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凭证,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B.民国晚期官僚资本的膨胀C.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运动D.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7.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告

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C.经

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已抬头D.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8.从1961年开始,中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到1965年,全国共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大城市数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

1960年的19.8%下降到14.6%(1964年)。这种现象A.终止了人民公社运动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加速“左”倾错误的发展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9.图为1956年的一副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

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10.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

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11.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曾提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经济规律,指的是现行制度的变更与替代,或者新制度的创设

,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与这一理论相符合的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B.城市经济体制的大变革C.开展大跃进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12.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

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其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这种建筑A.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B.符合尊卑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法C.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性D.是古代小

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13.(史料实证——近代婚姻习俗的趋势)1946年11月,广州市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市长证婚。参加者除要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外,还要增加合格医生开具的健康检查证明书。举行仪式时,男穿蓝布中山装,女穿长袖全白旗袍,并手持花球一束。这表明A.广州人民观

念先进B.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C.政府操控婚姻习俗D.中国婚俗已经完全西化14.17世紀中叶,香料、茶叶等商品不再是欧洲人奢望和无力使用的了,而是成了广大居民消费的对象。该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发现美洲B.价格革命C.商业革命D.工业革命15.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

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的说法。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A.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B.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C.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D.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16.1885年,

当第一辆本茨三轮汽车行驶在大街上时,人们惊呼“这汽车里装了个神奇机器!”。这个“神奇机器”应该是A.珍妮机B.蒸汽机C.内燃机D.电动机17.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

件②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④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武力逼迫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及最终形成的主要方式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8.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

新”在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

后最终转入“进攻”。这种“退却”A.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措施B.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C.不利于苏俄经济的快速恢复D.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20.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

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21.20世纪30年代,苏联引进美国技术设备

,雇用美国专家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1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表明A.当时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B.苏联利用国际形势推进国家工业化C.美国扩大资本输出应对经济危机D.美苏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22.早在1933年底,经济形势刚有好转的时期,就已有人怀念自由市场经济,一位国会议员甚至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大国崛起·美国》)这

位国会议员的主旨是A.讽刺希特勒、墨索里尼独裁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C.借纪念林肯诞辰之机讽刺挖苦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23.阅读《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影响表》(1983—1984年度

)(单位:英镑),材料反映了英国的福利政策月收入5080200纳税0—7.9—43.8国民保险—4.5—7.2—18.0实际收入108.6108.0151.2A.加剧财政负担B.消除贫富差距C.调节收入分配D.体现社会平等24.德国经济学

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他主张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B

.取消市场调节作用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二、材料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私营手エ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

,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エ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エ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

质的生产关系。——摘编自傳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李龙潜《明清经济史》等材料二传统观点认为: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它以生产技术的迟滞为其时代特征。实际上,随着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手エ业技术出现了重大进步对开拓

中国手エ业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都有重大的贡献。明清时期的中国手工业技术有较大的进步,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红茶、白檐、生丝、瓷器等手工业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其二,基础工业冶金技术的进步;其三,手エ业中机械使用的水平;其四,手工业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实

际上,中国的手エ业技术在西方エ业革命发生的前期,仍然不亚于西欧,只是在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西欧国家的エ业才明显地超越中国。——摘编自徐晓望《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到清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仍

有较大进步的原因。26.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

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的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

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材料二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

糖品市场的走势。受其影响,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摘编自《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制糖业衰落带来的启示。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9年危机爆发三周后,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是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

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胡佛拒绝利用大萧条让华盛顿变成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群,因为那个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摘编自李海青《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材料二这一法案(指《农

业调整法》)在国会讨论时引起了激烈争论。F·布里顿在众议院叫嚷:“国会审议的立法草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1936年,罗斯福在对前期“新政”作总结时指出:“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

存的战争。”——摘编自郝承敦《西方向东方借鉴的发轫》材料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

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佛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结合《农业调整法》内

容指出该法案在国会引起争议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史记·河渠书》里记载:汉武帝时“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徵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

,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馀里间。”对此记载解读正确的是A.其中的竖井是为了把暗渠中的水引上来B.西汉时期已经创造了“井渠”C.体现了中国古代新疆人民的智慧D.为四川地区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

料“井下相通行水”可见竖井是要打通地下水,排除A;材料中“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馀里间”得知反映的是“井渠”的产生,故选B;由材料“自徵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可知是关中地区,所以反映的是关中地区人民群众

的智慧,排除CD。2.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

】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

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3.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而十分脆弱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C.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D.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强调小农经济因为简单而有顽强的生命力,

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规模小而容易破产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与物资和人口增长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下表是1840~1

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表明年份18401843186019701886万吨1.90.815.5110.0013,41A.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B.其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市场占有优势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随着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答案】C【解析】

【分析】材料的数据显示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量的增加,反映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渐紧密,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茶叶出口量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国茶叶整体发展情况,故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国茶叶与世界商品比较的内容,故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的

信息,故排除D项。【详解】5.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材料说明开平煤矿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B.产品主要远

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C.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D.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特征【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限定及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可知,开平煤矿具有近代企业制度

如股份制的雏形,故D正确;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起最先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A错误;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6.下图是一张残缺的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凭证,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

求生存B.民国晚期官僚资本的膨胀C.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运动D.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答案】C【解析】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公私合营的赎买方式实现的。从股票票证上的“公私合营”来看,作为直接证据,可以用于研究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故答案

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只能根据材料信息“公私合营”,确定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据此作出选择。7.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

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B.社

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C.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已抬头D.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解析】【详解】1955年,政府报告中明确在“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同时,还要“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

济”,表明当时中国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A项正确;1955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基本建立,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左”倾错误,C项错误;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D项错

误。8.从1961年开始,中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到1965年,全国共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大城市数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4.6%(1964年)。这种现象A.终止了人民公社运动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加速“左”倾错误的发展D.有利

于国民经济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61—1965年,中国为应对经济困难时期,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调整国民经济,因此此时的“逆城市化”现象有利于国民经济调整,故选D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同时这一运动此时并没有终止

,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逆城市化”现象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排除C项。9.图为1956年的一副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

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

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奶奶的

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

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名师点睛:漫画入题是新课标全国卷2017年开始出现的,今年再次出现,体现了全国卷坚持的创新风

格,而且漫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得试卷图文并茂,由于浓缩了文字信息所没有的风格,所以对考生解读不同类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准确而快速的解读漫画信息,是值得高三师生备考时努力的地方。这一题也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

养。10.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

.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

选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B选项排除。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对经济体制产生太大影响,排除。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11.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曾提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经济规律,指的是现行制度的变更与

替代,或者新制度的创设,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与这一理论相符合的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B.城市经济体制的大变革C.开展大跃进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最早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进行包产到户的试验,这符合材料“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的描述,故选D。ABC均是国家主导实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对于历史材料中出现的陌生名词,

学生心理上一定要沉着冷静,方法上要学会跳读、抓住关键词句,如本题中“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12.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

间。故名四合院。其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这种建筑A.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B.符合尊卑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法C.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性D.是古代小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答案】B【解析】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间就是正房。由

于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于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

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故应选B。A项所谓“家国同构”,材料中的四合院不能完全体现。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而材料体现不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D项古代小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也体现不出来

。13.(史料实证——近代婚姻习俗的趋势)1946年11月,广州市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市长证婚。参加者除要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外,还要增加合格医生开具的健康检查证明书。举行仪式时,男穿蓝布中山装,女穿长袖全白旗袍,并手持花球一束。这

表明A.广州人民观念先进B.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C.政府操控婚姻习俗D.中国婚俗已经完全西化【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中婚姻仪式的变化和过去相比改观较大,表明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故B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一个个例,不能代表广州人民的观念,A错误;政府并不是操控婚姻习俗,故C项错误;D中完全

西化说法绝对。点睛: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努力。太平天国运动对封建旧思想、旧礼教、旧风俗的冲击和挑战;维新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风俗的主张,如反对缠足,反对鬼神迷信,反对

吸食鸦片,主张断发易服,提倡近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以国家的名义颁布了改易社会风俗的政令,确立了近代新生活礼俗的合法地位,把自维新运动以来的社会风俗改革推向高潮;新文化运动中,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详解】14.17世紀

中叶,香料、茶叶等商品不再是欧洲人奢望和无力使用的了,而是成了广大居民消费的对象。该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发现美洲B.价格革命C.商业革命D.工业革命【答案】C【解析】香料、茶叶等商品成了欧洲广大居民消费的对象,说明欧洲市场上这些商品的供应量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

由于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初现,欧洲市场出现了商业革命,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故选C;发现美洲使得欧洲市场上开始出现美洲的商品,但是题干中的商品主要不是来自美洲,而是亚洲,故A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A

;价格革命是欧洲商品价格上涨而金银价格下跌的现象,这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期,与题干中的时间“17世纪中叶”不符,故排除D。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

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就涉及到了价格革命、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几

个概念的区分。15.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的说法。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

的认识A.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B.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C.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D.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是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主要受益者,而拉

美国家则是其中的受害者,双方的立场不一致,故而出现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出现两个时间点,故无法得出人的认识是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趋于全面,排除A;美洲文明在美洲发现后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无从谈起,排除

B;两种观点皆有丰富的史实支撑,看法是出于立场上的差异,无论是否会出现新的史料,这种看法不会发生变化,排除D。【点睛】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一般受个人的认识、时代背景、研究者的立场等因素的影响。16.1885年,当第一辆本

茨三轮汽车行驶在大街上时,人们惊呼“这汽车里装了个神奇机器!”。这个“神奇机器”应该是A.珍妮机B.蒸汽机C.内燃机D.电动机【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内燃机的创制为交通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动力,推动了汽车的发明,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根据“这汽车里装了个神奇机器!”,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创制与发明分析解答。17.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②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④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武力逼迫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及最终形成的主要方式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市场的雏形初现,伴随着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第二次工业革命,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最终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及最终形成的主要方式是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列强武力侵略等,①②③④符合题意,选择A项正确。18.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经

济,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因此新的表现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C项正确。AB两项是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排

除。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的史实,不符合苏俄史实,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分析,主要抓住“新”在哪方面即可。19.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

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这种“退却”A.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措施B.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C.不利于苏俄经济的快速恢复D.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21年推行”“列宁”“退却”,结合所学可知,1

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强调商品和市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通过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D;新经济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恢复经济的措施,A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实施是苏俄时期不是苏联时期,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适

应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21年推行”“列宁”“退却”,联系所学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和特点分析解答。20.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

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解析】材料“规定7年内工

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没有涉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21.20世纪30年代,苏联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专家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1

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表明A.当时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B.苏联利用国际形势推进国家工业化C.美国扩大资本输出应对经济危机D.美苏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答案】B【

解析】苏联购买世界的机器来发展自身,体现出苏联工业化化建设的成效,也体现出苏联利用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来补充设备,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当时的意识形态对抗依然存在,苏联依旧被封锁;C选项错误,这种输出方式是商品输出;D选项错误,美苏两国并没有合

作。22.早在1933年底,经济形势刚有好转的时期,就已有人怀念自由市场经济,一位国会议员甚至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大国崛起·美

国》)这位国会议员的主旨是A.讽刺希特勒、墨索里尼独裁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C.借纪念林肯诞辰之机讽刺挖苦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所谓的“独裁者”指的是1933年美国的总统罗斯福,这位议员认为罗斯福一味追

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此进行批评,故选D;A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排除;B错在与材料的基调相反,排除;C没有挖掘出材料真正内涵,排除。23.阅读《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影响表》(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材料反映了英国的福利政策月收入5080200纳

税0—7.9—43.8国民保险—4.5—7.2—180实际收入108.6108.0151.2A.加剧财政负担B.消除贫富差距C.调节收入分配D.体现社会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83—1984年度)《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影响表》中,纳税减少,实际收入增多可知,材料反

映了英国的福利政策调节收入分配,C项正确;加剧财政负担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英国福利政策能消除贫富差距,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英国福利政策体现了社会平等,D项错误。24.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

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他主张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

干中材料的前半句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后半句强调的是必须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故作者的主张应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故选D。A项只是说的宏观调控的部分;BC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

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不能只抓一个方面。考点:经济发展的手段点评:材料主要说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计划和市场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计划和市场并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志,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一致,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不断地发挥市场测作用,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材料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私营手エ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

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エ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エ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摘编自傳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李龙潜《明清经济史》等材料二传统观点认为: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它以生产技术的迟滞为其时代特征。实际上,随着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手エ业技术出现了重大进步对开拓中国手エ业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都有重大的贡献。明清时

期的中国手工业技术有较大的进步,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红茶、白檐、生丝、瓷器等手工业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其二,基础工业冶金技术的进步;其三,手エ业中机械使用的水平;其四,手工业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实际上,中国的手エ业技术在西方エ业革命发

生的前期,仍然不亚于西欧,只是在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西欧国家的エ业才明显地超越中国。——摘编自徐晓望《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到清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仍有较大进

步的原因。【答案】(1)变化:生产领域扩大,由盐铁扩展到纺织、制瓷、矿冶等领域;生产形式不断进步,由家庭小作坊式到手工工场;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由从属于官营手工业到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一些私

营手工业部门出现新型生产关系。(2)原因: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工匠制度的变革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エ业”可知,生产领域扩大,由盐铁扩展到纺织、制瓷、矿冶等领域;根据“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等信

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根据“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可知,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エ业”可知,地位不断提高,由从属于官营手工业到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根据“一些手エ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可知,一些私营手工

业部门出现新型生产关系等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为这时期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为手工业进步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根据“随着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手エ业技术出现了重大进步”可知,商

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明清时期,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根据“红茶、白檐、生丝、瓷器等手工业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可知,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并且可从明清时期的工匠制度的变革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迅速

发展等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26.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

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的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

,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材料二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糖品市场的走势。受其影响,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

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摘编自《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制糖业

衰落带来的启示。【答案】(1)制糖业历史悠久;原料以甘蔗为主,分布于东南地区;注重与国外技术交流,制糖技术不断创新;农书中注重对劳动人民经验总结;糖由奢侈品逐渐变为日用品,消费逐渐平民化(2)稳定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技术革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可得出制糖业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可知,原料以甘蔗为主,分布于东南

地区;根据材料“《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可得出注重与国外技术交流,制糖技术不断创新;根据材料“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的设备”可得出农书

中注重对劳动人民经验总结;根据材料“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可知,糖由奢侈品逐渐变为日用品,消费逐渐平民化(2)启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由此可知,稳定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根据材料“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

中国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可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根据材料“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革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9年危机爆发三周后,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

民的负担……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是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胡佛拒绝利用大萧条让华盛顿变成一个庞大的

官僚机构群,因为那个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摘编自李海青《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材料二这一法案(指《农业调整法》)在国会讨论时引起了激烈争

论。F·布里顿在众议院叫嚷:“国会审议的立法草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1936年,罗斯福在对前期“新政”作总结时指出:“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摘编自郝承敦《西方向东方借鉴的发轫》材料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

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胜利》(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佛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结合《农业调整法》内容指出该法案在国会引起争议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

制弊端”的?【答案】(1)特点: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国家干预.原因:一方面面对1929年经济大危机需要国家干预经济;另一方面胡佛相信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可以自救,同时他认为过度的国家干预会破坏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所以他认为国家干预必须是

有限度的。(2)原因:《农业调整法》提出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并规定农民减耕减产并给予补贴。这反映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带有典型的计划特色,而计划经济在当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所以《农业调整法》遭到了部分国会议员的反对。(3)破除弊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详解】(1)模式:根据材料一中“联邦政

府要有所作为,但是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可知,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国家干预。原因:根据材料一中“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可知,胡佛认为,1929年经济大危机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根据“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

入者”可知,胡佛相信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可以自救;根据“拒绝利用大萧条让华盛顿变成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群,因为那个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胡佛)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可知,胡佛认为认为过度的国家干预会破坏美国的立国原

则和民主制度,认为国家干预必须是有限度的。(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法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部分国会议员的反对《农业调整法》,是因为这一法案要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并规定农民减耕减

产并给予补贴,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带有典型的计划特色,而计划经济在当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3)破除弊端:根据材料三中“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全面展开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将增强企业活力作为中心环节;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管理体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在管理、所有制和分配等方面,破除了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