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共(4)页,40.38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8cc470ca6ef05d7b64a2ab08d998ad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开学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20年1月,化装成商人的陈独秀从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打算寻找一个合适人选将其翻译成中文。陈独秀的密友有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也
正找人翻译,就让当时《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推荐人选,邵力子脱口而出:“能担任此任者,非陈望道莫属!”陈望道是何许人也?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父亲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陈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陈望道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
学,后到日本留学。陈望道留学日本期间,正值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兴起,他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宣传社会主义的读物,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到祖国,并接受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邀请,前往浙
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陈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师进行新思潮宣传,给整个浙江带来极大冲击。反动当局责令一师对陈望道革职查办,这受到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反动当局随即出动警察包围学校,从而酿成著名的浙江“一师学潮”。这一学潮得到全国的声援,最终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一师学潮”让
陈望道认识到,倡导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当他接到邀请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就毫不犹豫接受了。1920年早春,陈望道带着两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老宅,开始了翻译工作。老宅已经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气寒冷,条件十分艰苦。
陈望道不以为意,专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亲帮着打理并送到房间来。看着儿子因连续工作而身体消瘦,陈母包了些粽子,让他蘸红糖吃以补身体。陈母在屋外问红糖甜不甜时,陈望道连连回答“够甜了,够甜了”。等陈母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满嘴墨汁。原来
,陈望道全神贯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还感觉不到异味,实在是太过投入了。1920年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于5月中旬赶往上海交稿。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8月中旬,中译本
《共产党宣言》1000册公开出版,被迅速抢购一空。到1926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印行17版。鲁迅当时评价说:“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摘编自曾庆江《陈望道:千秋巨笔,首译“宣言”》)材料二: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
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一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而1920年前后又恰是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曾在新文化运动阵地《新青年》任编辑的陈望道是这场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践行者和捍卫者,所以他
的《共产党宣言》译本白话文风格是意料之中的。与文言相比,陈译本句子变长,四字格变少,“之乎者也”的文言功能词几乎绝迹。译文还大量使用文白过渡时期特有的助词“底”,且呈现出“底”“的”混用的现象,譬如“各国底语言”“社会底历史”“用自己党底宣言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另外,译文偏向口语
化,譬如“草了下列的宣言”“他的特色就是把阶级对抗弄简单了”。对于修辞学家陈望道而言,这未免不是一种用所谓“引车卖浆者言”的大众语来创立新的书面语风格的努力。在当时的中国,许多西洋词语都是直接采用日语译名,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
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譬如日译本中的“绅士”和“绅士阀”,陈望道译作“有产者”“有产阶级”;日译本的“平民”,陈译本中作“无产者”。而在修辞方面,与日译本相比,陈译本在用词上更注重韵律节奏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如“革
命要素”变换为“革命种子”,“农业的革命”变成了“土地革命”,两种阶级对立状态的“相敌视”转换为“对垒”,将资产阶级的发展从“没落”变换为“倾覆”。简言之,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可以理解为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为强调《共产党宣言》的立场、
提高革命号召力、鼓动人们的斗志而来取的一种翻译策略。(摘编自林风、冯倾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材料三:从文本研究方面看,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翻译性解读、注释性解读和考据性解读。所谓翻译性解读,是指为了更好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文本所进行的各种理解,如
对人名、地名、术语的理解。其中,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我国学者的翻译性解读从翻译《共产党宣言》片段文字时就开始了。由于《共产党宣言》原文是德文,对不懂德文的人来说,要理解它的思想,首先就有一
个翻译的问题。恩格斯说过,翻译马克思的著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是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中国人要准确翻译《共产党宣言》,就更加困难,要做好这件事情,不仅要懂得外文,还需要了解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经历和语言风格等。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
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译就有十多种。1899年在上海《万国公报》发表的《大同学》一文中,他们的名字被译为“马克思”“恩格思”;后来又有人译作“马克司”“嫣及尔”等;直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的《共产党宣言》才把他们的名字译为“马
克思”“恩格斯”,此后固定下来。又如“资产阶级”一词,1899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1920年陈望道译为“有产阶级”;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摘编自杨金海《<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
文本解读史及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望道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邀请的重要原因是其思想认识发生了转变。B.陈望道采用白话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其顺应时代发展选用的翻译策略。C.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以
日译本为主要底本同时参照英译本完成。D.陈望道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为中文的行为不属于翻译性解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陈望道日本留学的经历,说明他具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基础。B.材料
一用陈望道蘸着墨水吃粽子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精神,文章选材具有典型性。C.材料二的主旨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的选用上具有白话文倾向。D.材料三中对《共产党宣言》翻译难度的说明也可佐证陈望道翻译此书时的艰辛。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
文全译本的发行具有社会基础,顺应当时社会需求。B.翻译《共产党宣言》,译者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创新术语,以防违背原著精神。C.阅读《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D.随着时代发展,翻译《共产党宣言》用词随机性越来越小,科学性越来越强。4.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处画横线句子
都提及陈望道对“有产阶级”一词的翻译,请分别分析其在材料中的作用。5.假如你是《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解说员,如何向参观者介绍馆藏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列出解说词的提纲。(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文本一:孑孓李路平①开会始
终是一件无聊的事情。②地点总是那间办公室,座位也是固定的。灰色的窗帘时而拉紧,时而打开,打开的时候,可以看见外面的一排老单元楼。房顶为了装饰,建有一些梁柱,横摆或斜靠在一起,贴着颜色不一的瓷砖。正对窗口的部分,远远看去,很像一张小人的脸,脸上的眼睛直愣愣
地看向这里,好像很好奇会议的内容。办公室狭小,但总还是有点样子,除办公桌外,靠边摆着书橱,中间是茶几和简易沙发,几个人面对面坐在一起,像一家人,又全然是同事关系。茶几上有时候放着杂志或稿子,大多时候只有绿植。枯燥的办公生活,似乎只有绿色能够带来安慰。绿萝都带水,装水的玻璃瓶,
就是平时喝完牛奶的瓶子,圆润小巧,很容易就冲洗干净。绿萝的根系不发达,透明的水里只有几根白色的根芽,其余的地方空空如也。③开会时看着对面人的脸,是最尴尬的。每个人都试图找到自己最舒适的动作,靠背,低头,看手机,假装记笔记,需要议论时,才会抬起头。但总有人
的目光游移不定,在房间里的各个角落扫视着:轻风拂动的窗帘,桌上积蓄经年的灰尘,米色沙发的弧形把手,一小盒从未开封的普洱。④透明的瓶身被扫视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看见一个小黑点,在窗户反射过来的阳光前,曲着身子
,一闪而过。细看起来,却不止一只,好几个黑点在清澈的水中无规律地浮沉。⑤会议还在继续,枯燥的内容令人意欲逃离。瓶中的黑点似乎不想错过这些高光时刻,被一双或无数双眼睛注视。没有一只愿随着微小的重力,渐渐沉至瓶底。每一只搅动成
的凌乱弧线,都透露着与自然的对抗,它们把挣扎表现得如此明显,仿佛是一面微缩的极简生活史。⑥由于距离太远(更主要的原因是它们的身形太小),它们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外部特征,除了细瘦、黝黑。更像是被截断的蚯蚓,由于疼痛扭动着身子,想要摆脱敌手,摆脱死亡的命运。⑦但它们的扭动并非疼痛造成的。它们在掠取、追
逐和吞噬着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硕大的瓶身犹如一个巨大的腹腔,它们悠游其中。充沛的水源就是营养丰富的汁液,这个亚热带的城市里的办公室,温暖适宜,无人搅扰,它们在寄宿的腹腔中生长,然后繁殖。⑧遵从生命蜕变的基因,不久之后,它们将从水里探出头来,然后舒展细
小湿润的翅羽,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刻,从水面上一跃而起,变成一只令人生厌的蚊子。它们的嗡嗡声很容易让人确定它们的方位,双手一拍,或将电蚊拍轻轻挥舞过去,就让它们的一生急遽停止。⑨作为孑孓,它们看起来舒适安全,人畜无害,被水囚禁,水又被瓶身所囚禁。没有谁会刻意地注视瓶中透明的水,除非它已无法覆盖绿萝
的根系,或因植物的死亡,造成水体的浑浊与恶臭。但它们仍然是隐秘的,很少有眼睛,会把眼前的所见当作看见,仿若有些记忆,会被脆弱的大脑悄悄过滤。它们隐身,或被当作某种无关紧要的未知的物种,或者是水中柔软的
垃圾,因为水的流动而灵活曲直,看似拥有生命。⑩这双无聊的眼睛始终注视着它们,在油漆的桌面反射过来的银色光线中,在圆形瓶身的放大下,它们犹如一些散落的音符,从水面沉落水底,又从水底轻轻泛起。伴随着会议令
人昏昏欲睡的语音,它们赋予了这双眼睛超常的宁静。⑪耳畔安宁,目光潮湿,注视它们的人好像也沉入了瓶中。也许他就想潜入进去,用双手钳住它们,就像钳住一匹暴烈的海马,在另一个世界中搏斗与僵持。(选自《散文》2020年第7期)文本
二:散文是自我探索的工具,也是探索世界的工具;是自我表白的利器,也是代言倡议的神器;现代散文所表达的,是感性的世界,也是理性的世界;是抒情的世界,也是说理的世界。可以说,现代散文的世界正像现代生活一样广阔,从中可以接触到一整个的运用现代汉语表达的现代中国,包括其已知的和未知的
部分,已充分揭示的和有待挖掘的部分,已经成就的和有待建构的部分……所有这些,正像我们注视、思考和想象中的“现代中国”本身一样,令人着迷。总之,与在中小学阶段习得的或一般社会印象可能有别的是,现代散文绝不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文章,而是现代中国人生命记忆和生命扩张的产物,也是现代中国的
壮阔历史和未来画卷的铺展,注视和打开它,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注视和打开我们自身。(摘编自张业松《何谓“中国现代散文”》)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第②段和第③段的环境描写,对办公
室周围环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渲染了开会者内心的空虚和无聊。B.文本一的抒写聚焦于“它们”,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是在体察外在世界,也是在观照内心世界。C.文本一恰如文本二所说的,“是自我探索的工具,也是探索世界的工具;是自我表白的
利器,也是代言倡议的神器”。D.文本一借对孑孓的描写感悟,形成一种“纳须弥于芥子”的风格,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以“无聊的事情”开头,在文中结尾处又写到“无聊的眼
睛”,前后照应,足以显见抒情主人公在职场生活中的不得志。B.文本一第⑨段以隐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描写孑孓被囚禁于瓶身的水所囚禁,借此表现受困的生活。C.文本一写孑孓成熟后的生命“令人生厌”,且容易在人类的打击下“
就让它们的一生急遽停止”,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感。D.文本二着意于对“中国现代散文”的探讨,作为学术文章的结束段落,以比较整齐的句式营造出一种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8.“孑孓”这一形象富含深意,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9.文本二提到,现代散文是现代中国人生命记忆和生命扩张的产物,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欧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与梅尧臣游,为歌
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
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
“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
堪者奏罢十数事。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
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
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B.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
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C.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D.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在京城举行的殿试,中试
者被称为进士。B.河东,古指黄河以东地区。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故山西境内黄河以东为河东。C.品服,有品级的官吏所穿的官服,品官等级不同,其品服的颜色、形制、质地也不同,以示尊卑。D.谢事,辞职,免除俗事。同义词还有“告老”“解褐”“乞身”“致仕
”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颖悟超群,文章冠天下。欧阳修幼年聪敏过人,刚成年时就享有极高声誉;参加科举荣登甲科,与梅尧臣作诗酬答,文章天下闻名。B.欧阳修谴责权贵,而遭不幸。欧阳修著文指陈时弊,高若
讷认为应当贬黜他,欧阳修就此事写信谴责高若讷,因此欧阳修被贬官为夷陵令。C.欧阳修不避党议,光明磊落。曾被看作尹洙、余靖等同党,他不但不避嫌反而写出《朋党论》进献皇帝,来说明君子与小人的朋党之别。D.欧阳修一心为民,百姓安居。西部用兵,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欧阳修认为麟州是个险要之地,不可放弃
,会直接影响百姓安居。他还奏请朝廷,减免河东地区赋税有十几件。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毁故也。14.请概括并简析欧阳修为
官从政之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乙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
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15.下列对两首
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虚实结合,蕴含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早闻盛名却暮年才见,表面写喜悦之情,却意含抱负难酬之意。B.“近中秋”看似平淡,却有多重作用:交代节令时间,又便下文写月;此时月明,又呼应下阕“孤光
自照”之意。C.通过两诗的题目和诗句可知,两诗作者观察洞庭湖景色的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登楼俯瞰,后者荡舟平视。D.“不知今夕何夕”与《赤壁赋》里的“不知东方之既白”都写了诗人饮醉后宠辱皆忘之状,皆有曲终奏雅之效。16.
两诗都写到洞庭湖的恢弘之气,而由此抒发的诗人感情一样吗?请加以简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通过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们看到已到天命之年的子路欲治理的是中等“千乘之国”,但他的态度让孔子不悦,因为“________,__
_______”,只有年近不惑的曾皙的言谈得到孔子的称赞。(2)《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竭诚相待而不傲物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3)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最终也走向了灭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4)杜牧《阿房宫赋》意在警醒后人不应只“哀”前人,却不肯引以为鉴,落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下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战略()。过去五年,中国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从2013年的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全球排名从第20位升至第17位。蓝鲸一号、天眼、大飞机、国产航母,让国人自豪,让世界赞叹。而这些()的成就背后,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力量的独有优势。中国的创新
机制,如同细密如织的神经网络和血管,正不断滋养着中国的经济之躯。重要的是中国有制造重器的另一种重器——中国独有的制度沃土,正()起最持久、最深层的创新力量。携带着小乌龟的飞行器已进入云端,全球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在飞翔蓝天,一流
的高压输电技术正争宠世间,中国的芯片靶材制造已让人惊叹,年产18季蔬菜的生产线正风光无限。这一个个大国重器的精彩亮相,使中国成为全球创新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央。18.下列各项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的一项是()A.支撑举世瞩目汇聚B.支撑举
世闻名会聚C.支柱举世瞩目会聚D.支柱举世闻名汇聚19.下面的课文文句与文中横线上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B.“哦,这真是一群强盗!你是萍,——凭
,——凭什么打我的儿子?”C.“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D.“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以写成“争宠世
界的有一流的高压输电技术,中国的芯片靶材制造也让世人惊叹”,但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为什么?请你结合语境进行简析。(二)语言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21.请对下面的文字进行压缩,保留主要意思,写成一
句话,不超过40字。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发展。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
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选自《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22.下列各项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堪怜咏絮才”,借用典故赞美林黛玉
才思敏捷;“玉带林中挂”用谐音与倒置的手法暗示林黛玉的命运结局。B.曹雪芹善于以人名隐喻,贾府的“四春”——精明的贾元春,孤独的贾迎春,懦弱的贾探春,冷僻的贾惜春,便暗含着“原应叹息”之意。C.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作者采用了“影子描写术”,即写主
要人物在另一个品位层次的影子。例如晴雯和袭人就是黛、钗的影子。D.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作为故事主线,展现了世间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少年时代的雨果十分崇拜作家夏多布里昂。
他曾说:“我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事无成!”后来,雨果通过努力,写出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一系列伟大作品,逐步超过了夏多布里昂。冰雪少年苏翊鸣从小崇拜加拿大名将麦克莫里斯,他不断模仿麦克莫里斯的动作
来提升自己。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苏湖鸣与麦克莫里斯同台竞技,最终超越偶像夺得银牌。或许,这就是最好的“追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