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热点06 文学类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共(6)页,54.93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828085ab9a7b2b31ef83b4cd8652ad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热点06文学类文言文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建议用时:60分钟)1.文言文阅读试题分为两类:1.历史传记类文言文阅读;2.文学散文类文言文阅读。其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主要考察文
言实词,文学散文类文言文阅读主要考察文言虚词。2.选文来源呈多元化态势,材料选择更加广泛,由过去基本取材于二十四史,扩大到其他各类文本,尤其是纪事本末体史书。涉及政绩、谏诤、廉洁、经济、民本、治学、读书、孝道、修身等方面。3.题型注重对文本内容
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对作者写作目的、思路把握的考查。一、考点解读涉及到文学类文言文阅读的考点有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
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这部分考查是在翻译题目中体现出来。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句法、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语句理解、转换表达能力。通常是直译。3.概括古诗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考查
对文言文内容大意的理解。要求做到从整体感知到片段阅读再到整体把握。一般涉及(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本质;(3)某事的原因(4)某人的形象特征等。4.分析词、句、段在古诗文中的作用。主要指分析不同文体的结构特征,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以及各部分之间
的联系。通常是考查关键字词。5.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主要指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对传记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6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主要是考查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的能力
。7.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如果是传记类主要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倾向等。二、阅读技巧1.先通读全文,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人物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进行推测。4.需要读懂材料,并审清题干要求,立足文本内容,从文中找出信息。一、【2022·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清)张惠言①始
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曰《看剑引杯》①。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之君子,汲
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②之谋哉?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②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如臾柎、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
物。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匮焉者,其求预也。事方其急而号之山泽之间,其捆载而来者,必柴胡、桔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柴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见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为天
下之药皆若是,其惑岂细耶?③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世有臾柎、扁鹊,宁不为大忧耶?余又疑以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③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④闻之欤?序其事,姑以问之。【注】①看剑引杯:出
自杜甫诗句“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②摄生:养生。③易:轻视。④傥:或许。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耳B.矣C.耶D.也2.对第①段写到庄达甫两幅自画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幅画具有强烈
的对比意味B.两幅画反映出画家的境遇变化C.对两幅画的解说引出了下文D.对两幅画的解说意在表达友情3.第②段借药材说理,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4.作者对庄达甫的情感态度比较复杂,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二、【2021·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北宋】李觐①南川自豫
章右上,其大州曰吉,又其大曰虔。二州之赋贡与其治讼,世以为剧,则其民氓众夥可识已。□□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①,虔无有也。疑其去京愈远,风化之及者愈疏,乘其丰富,以放于逸欲,宜矣。②故人许某踵予门,道虔州石城进士温某之为人曰:“温君
少时,求禄而莫之得,慨然自谓:‘______’乃图山泉美好处,莫居柏林,因作讲学堂,房数十其楹。凡书在国子监者,皆市取,且为楼以藏之。孜孜以教子弟、礼宾客为己任。”许君,不妄人也,今其所称,与向之疑者不类,是虔之福欤。③自古圣人之德业,举在于书。圣
人者,非其智造而巧为之也,天之常道,地之常理,万物之常情也。天地万物之常而圣人顺之,发乎言,见乎行事。今温君聚书勤勤,是有意于圣人。有意于圣人,则岂一家而已,邻里乡党庶乎偃伏②之矣。然则虔人之成大名、至大官,盖未易知,尚何吉之愧哉?④柳
子厚于楚越间山水,如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犹有记,以启好游者。今有人为藏书之楼,非特山水之胜,记之以启好书者,不亦可乎?子欲一至栏边,四顾天外,江山进前,文史相对。清风兮我扇,白云兮我盖。召屈原于湘鱼之口,呼李白于海鲸
之背。漱宝玉之余润,拭明珠使去颣③。酒酣兴尽,交揖而退。其乐可言耶?而未之得也。⑤皇祐五年秋七月庚子记。【注释】①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意思是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②偃伏:这里用来比喻道德教化产生的影响。③颣:疵病,缺点。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虽然
B.以是C.若然D.于是6.适合填入第②段画线处的一项是()A.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B.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C.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D.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7.第③段结尾处再次将虔州与吉州作比
较,请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8.与本文其他部分相比,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三、【2020·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守约轩记(明)祁顺①东莞有隐德君子曰谢先生叔仁,尝以约名轩。其子济领贡来京师,因征余言,为守约轩记。余曰:“善哉,先生之名轩也。《语》不云乎
,‘以约失之者鲜矣’斯约也,用之于身而身修,行之于家而家齐,传之于后可以纳子孙于无过之地。约之义其大矣哉。”②世有侈然自放者,骄肆而流荡,盘乐而荒汰,踰分渎礼,罹愆致咎,君子无取焉。君子存之心者,确乎其不放;行之身者,介乎其不苟。至于一事一物,莫不道
义之是循,礼法之是遵。故居处取其蔽风雨,而不慕乎高堂广厦也;饮食取其充饥渴,而不尚乎食前方丈也;衣服取其适寒暑,而不愿乎轻裘文绣也。一榻虽小,容身之外吾何求?百亩匪多,恒产之外吾何忧?寂澹而优游,谨饬而清修,其外由由,其中休休①行寡悔而言寡尤,视彼踰分渎礼者,奚
啻《韶》濮之与薰莸②。③先生循理安分,躬俭勤而蹈规矩,无忝于约之义矣。所以修其身、齐其家,以贻其后,又焉往乎不获哉?余以是而知名轩之善也。虽然,自守非难,而能世其家范为难,请为先生记之,俾揭于轩,匪徒昭示于今,抑后之人将有所观感,而相守于无穷也。④于是乎
书。【注】其外由由,其中休休:由由,愉悦的样子。休休,安乐的样子。②《韶》濮之与薰莸:《韶》,即《韶》乐,风格雅正。濮,古水名,濮上以侈靡之乐闻名。薰,一种香草。莸,一种臭草。9.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且B.岂C.盖D.然10.分析
第①段引用《论语》“以约失之者鲜矣”这句话在说理上的作用。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A.骈散结合B.排比铺陈C.正反对比D.欲扬先抑12.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四、【2018·上
海·高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心源亭记(明)李贤①邓①之儒学,在古城巽隅②,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
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浊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③清而明者,莫不皆
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③而已矣。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
之外也。⑤于是乎记。(李贤《古穰集·卷三》)【注】①邓:地名。邓州。②巽隅:东南角。③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13.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哉B.也C.焉D.耳14.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
一口清澈的井。C.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井命名为“心源”。D.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15.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
恢复本性。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D.“学问之道”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16.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17.第③
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五、【2016·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
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
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
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18.概括第①段的意思。世
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19.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
高远。20.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1.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