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高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223.288 K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西柳州高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西柳州高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西柳州高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西柳州高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0)页,223.28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7bd867f6f56e6c3fe33b175407a84e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柳州高中2024级高一上10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姜寨聚落(下图所示为遗址复原图)的居住区处于聚落的核心位置,房屋建筑群分为大、中、小型三种,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聚落周围环绕着人工挖建的

作为防御设施的壕沟。在环绕壕沟外的聚落东部、南部、东南部一共发现了三处墓地,而在聚落附近临河的地方有一处小窑场。这说明当时A.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B.贫富分化较为严重C.氏族公社具有组织性D.国家初始形态出现2.中国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产生姓氏

,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姓氏的国家。据统计,在“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华文化具有A.本土性、多样性B.连续性、凝聚性C.包容性、开放性D.创新性、统一性3.有学者把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首领的更迭情

况制作成图,如图1。据此可知A.东夷族是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主角B.华夏族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占中心地位C.夷夏两族彼此争胜并且联盟执政D.夷夏两族的融合主要以战争方式实现4.《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梓材》:“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两者体现的共同理念是A

.民本思想B.民主观念C.家国情怀D.天人关系5.西周建国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桓王时,与郑国交战,桓王中箭,王室军队败北,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不了了之。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

夫掌握了实权。这一变化突出反映了A.等级制度开始被破坏B.分封宗法制彻底瓦解C.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6.春秋晚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

民的时代。二者的主张均旨在A.创立学术派别B.重建社会秩序C.维护民众利益D.恢复天子权威7.秦朝的中央机构中,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被视为百官之首。太尉为最高武官,掌军事,但秦朝仅存其职,实际上并未授人。御史大夫为丞相副职,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一制度安排旨在A.提高中央行

政效率B.分散丞相权力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确保官员廉洁8.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此后,楚国旧贵族项梁、项羽叔侄以恢复楚国为旗号,在吴地毅然起兵反秦。韩国贵族后裔张良,亦在反秦浪潮中积极谋划。而儒生郦食其、陆贾等人,也投身于反秦斗争之中。这表明A.反秦斗争具有广泛

的社会基础B.秦朝的速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C.反秦力量主要来自旧贵族阶层D.大泽乡起义促成了各阶层联合9.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

同形成的措施是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D.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10.由下表可知,汉代A.中医以儒学为理论基础B.中医伦理与儒学相融通C.中医思想充满政治色彩D.儒

学逐渐取代黄老之学11.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A.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B.西域文明吸收借鉴华夏文明C.统治阶层生活日益腐朽堕

落D.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医书中医医德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应也”汉代枚乘《七发》通过互相问答医药养生知识,表达其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

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12.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氾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宋代陈旉的《农书》,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这些著作A.植根于传统农业的发展B.得益于抑商政策的推行C.体现了生产效

率的提升D.旨在改进农业耕作工具13.两汉时期,江南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而南朝时期则有麦、粟、黍等农作物与水稻交错播植。江南原有的“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也在南朝得到彻底改变,南方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牛耕。上述变化反映出南朝时期A.江南经济有了明显发展B.江南经济迅速超过北方C.中原优势地位不

复存在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14.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就是中国政治的“常态”,而在魏晋南北朝时,帝国衰败低落,中国历史的一些其他可能性,得以显露,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政治波动和“变态”。以下哪一史实可用

于佐证“变态”这一观点A.北魏统一,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B.门阀当道,皇权向贵族势力妥协C.衣冠南渡,南方的经济加速发展D.社会失序,玄学受到统治者推崇1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规定: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

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的这些措施A.目的是完成北方的统一B.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C.解决了鲜卑族内部矛盾D.消除了不同民族间的隔阂16.对于“封建”一词,传统中国语义是指中国秦以前的“封建”,

是一种与秦以后的郡县制相对的政治制度。而西方语义认为“Feudalism”具体是指封君——封臣——封土及一套惯制构成的社会形态;在近代,日本学者在翻译“Feudalism”借用了中国“封建”,以泛指同一时期的东西方世界。以下各项对“封建”理解准确的是A.西方语义“Feudalism”指西欧中世纪时

的社会形态B.先秦“封建”一词特指当时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C.日本学者翻译“Feudalism”借用“封建”符合本意D.中国传统语义和西方语义中的“封建”为一个意思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南朝宋人裴松之在评析诸葛亮的抱负时说:“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在此,“中华”是以北方中原地域为核心的国家内涵。裴松之生活于南北政权分裂的时期,

其论述亦体现了东晋士人对“中华”一词的国家地域认识。“中华”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籍中开始出现并在此之后大量涌现,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密不可分。——摘编自张宏超、苍铭《“中华”一词的概念史研究》材料二“中华”一词出

现于西晋末年并非偶然,它是原中原地区的朝臣、士人为将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与社会传统同胡族及其他文化相区分而产生的一个自我称谓。然而,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

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从东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分裂到南北重归统一,“中华”涵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在入唐以后,“中华”一词广

为流行,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中国的名号。——摘编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东晋南北朝至隋唐胡汉融合与“中华”词义嬗变》(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一词出现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华”词义嬗变

的过程并说明其意义。(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秦半两汉五铢表西汉前期货币的演变——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时期货币名称货币政策备注汉初半两(榆英钱)允许民间私铸注:24铢为1两;榆英钱实重3铢。五铢钱被称

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吕后二年八铢半两钱取消私铸,官铸孝文五年四铢半两钱废盗铸令,允许私铸景帝中元六年四铢半两钱禁止民间私铸,行郡国铸币武帝元狩五年五铢钱郡国铸币武帝元鼎四年上林三官五铢钱废郡国铸币,铸币权归中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至汉朝时期货币制度发展的趋势。(6分)(2)对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掌握铸币权的积极作用加以分析说明。(6分)19.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按其学术价

值和时间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材料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其起因当然与战国时代的纷争有关,为了避免再度出现这种状况,只有不再实行西周的封

建制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离心力,必然导致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评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摘编自樊树志《国史

概要》(1)根据材料所给出的划分依据,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6分)(3)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采用“中央集权体制”的原因,请以汉初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实例说明“封建体制的反动”都“没有好下场”

。(6分)宜侯矢簋宜侯矢(cè)簋(guǐ),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出土,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赏赐他鬯(chàng)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20.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研究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学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上述至少5个关键词,并以“变革与争鸣”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选取词语明确

;②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④条理清晰,合乎逻辑。柳州高中2024级高一上10月考历史学科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据材料“作为防御设施的壕沟”“中心广场”“小窑场”“房屋建筑群”可知姜寨聚落已经具

有了社会组织性,通过有效组织构筑防御性的壕沟和开展小型手工生产,“中心广场”还说明当时聚落内部存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组织,故选C项;材料提及了小窑厂,说明已经存在了手工业,但是材料并未说明当时小窑厂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房

屋建筑群的差异能体现贫富差异,但是姜寨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较为严重”的说法不成立,排除B项;公共权力和阶级分化是国家初始形态的重要依据,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材料反映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姓氏的国家,大多数人的姓氏都出自炎帝姜姓系统和黄帝姬姓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产生姓氏,一直流传到现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延续性,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凝聚性,

故选B项;中华文化的本土性指的是文化中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的独特特质,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排除C项;创新

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体现在文化的不断进步、不断前进和不断上升,统一性指的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以中原文华为核心,具有一体性,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夷族和夏族的首领都有过执政,这体现了夷夏两族在历史舞台上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表明他们彼此争胜并且存

在联盟执政的情况,故选C项;虽然东夷族有多个历史人物被提及,但华夏族的历史人物数量更多,且涵盖了从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的关键首领,如炎帝、黄帝、尧、禹等。这些首领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极为重要,因此不能说东夷族

是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主角,排除A项;虽然华夏族在文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图中并未明确表明其占据中心地位,排除B项;图片中并未提及夷夏两族融合的具体方式,更没有明确表明融合主要通过战争实现,排除D项。4.

【答案】A【解析】据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可知,人不应当用水做镜子来观察自己,而应依据群众的言论来反省自己,蕴含了接受民众监督的思想;“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意为做国君的,不仅自己要爱护人民,子子孙孙都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由此说明,两者都强调了“

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故选A项;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维护政权稳定的思想观念,民主思想则是发扬民主,与专制相对,排除B项;家国情怀表现在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热爱,与材料反映的民本思想不一样,排除C项;天人关系是指自然与人的关系,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但材料反映的

是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且卿大夫不断取代诸侯掌握国家大权,体现西周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所确立的等级秩序遭破坏,表明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故选C项;材料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等级秩序不断遭破坏,此时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未涉及其开始被破坏的具体时间节点,排除A项;材料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等级秩序不断遭破坏,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瓦解,“彻底瓦解”表述绝对,排除B项

;材料强调此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此时政治上呈分裂特征,“走向统一”表述绝对,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材料中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希望人们遵守周礼,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都是对现有混乱的社会秩序的不满,主张

重建社会秩序,故选B项;孔子和老子创立了学术派别,但是材料体现的意图是重建社会秩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不是民众的利益,排除C项;老子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不是恢复天子权威,排除D项。7.【答案】C【解

析】据材料可知,秦朝的中央机构设置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同处三公且互不统属,均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对官员的严密控制。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利于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一官员手中,从而有效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选C项;由于三公互不统属,可能导

致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协调和沟通成本增加,并不直接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三公九卿的制度设计是通过分散相权的方式,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分散相权是方式不是目的,排除B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有利于官员廉洁,但材料主旨是三公整体设计为互不相属

,彼此牵制的目的,官员廉洁只是监察职能起到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多种社会阶层(包括农民起义领袖、旧贵族、儒生等)都投身于反秦斗争的现象,显示出反秦斗争确实具有广泛的社会

基础,故选A项;材料描述的是多种社会阶层参与反秦斗争,而非秦朝的速亡是否具有偶然性,排除B项;材料中明确提到了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和儒生(郦食其、陆贾)等也参与了反秦斗争,说明反秦力量并非主要来自旧贵族阶层,

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明确说明大泽乡起义直接促成了各阶层的联合,而是描述了在大泽乡起义之后,各阶层都纷纷投身于反秦斗争之中,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为文化认同提供了经济基础;统一文字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使用相同的书写系统进行交流

和沟通,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有助于天下一家观念的形成,并且通过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可以将统一后的文字等传承下去,推动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选A项;焚烧诗书、严刑酷法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的形成,排除B项;“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主要强调的是法治教育,不能全面地为中华文化认同

的形成提供三个条件,排除C项;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主要是为了管理人口和社会秩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作用不明显,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人与天地相应”“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等信息可知

,上述医书内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所以可推知汉代中医伦理与儒学相融通,故选B项;汉代中医与儒学有相融通之处,但中医的理论基础多以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等为主,儒学思想不能作为诊治疾病的理论依据,排除A项;汉

代中医中带有政治色彩,“充满”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儒学与中医伦理的关系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高,黄老学说是王朝建立初期的指导思想,“取代”说法错误,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

与生活方式,这是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更多的西域物产进入汉代导致的,D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但整个社会的喜好没有涉及,得不出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并且决定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

,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排除C项。故选D项。12.【答案】A【解析】西汉的《氾胜之书》、宋代陈旉的《农书》和元代王祯的《农书》共同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丰富和发展,它们均植根于传统农业的发展,是对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故选A项;这些农书主要得益于重农

而不是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仅仅提及生产技术和农具,无法体现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产品数量与所耗费的资源之比,排除C项;这些农书主要是为了总结农业经验,指导农业生产,而不是改进农业耕作工具,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

】从题干描述的变化来看,南朝时期江南的农作物种类增多,耕作方法也更加先进,这明显反映了江南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故选A项;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未超过北方,该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涉及中原地区的经济状

况,且此时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不复存在”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门阀当道,皇权向贵族势力妥协,这明显打破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常态,体现了皇权受到贵族势力的制约,是政治波动和“变态”的表现,故选B项;北魏统一和

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这反映了政治统一和民族融合的趋势,是政治发展的常态,并不符合“变态”的描述,排除A项;衣冠南渡和南方的经济加速发展,主要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是经济领域的变化,与政治“变态”无直接关联,

排除C项;社会失序和玄学受到统治者推崇,反映了社会动荡和思想领域的变化。然而,这些现象并不直接等同于政治制度的“变态”。社会失序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战争、自然灾害、经济衰退等;而玄学受到统治者推崇则更多地反映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变迁,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一系列规定,明显是在推动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融合,因此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故选B项;孝文帝的改革是在迁都洛阳后进行的,此时北魏已经完成北方的统一

,排除A项;孝文帝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矛盾,但部分鲜卑贵族强烈反对,激化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排除C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且孝文帝的改革并未消除不同民族间的隔阂,只是有所缓和,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据基础知识可知,

西欧中世纪时期封君封臣制的主要特点是等级下的层层分封,“西洋史的‘Feudalism’是指西欧中世纪时期的社会形态”符合材料“封建主义具体是指封君——封臣——封土及一套惯制构成的社会形态”,故A正确;据基础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国秦以前的‘封建’,是一种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对的政治制

度”指的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故B错误;日本学者以中国‘封建’二字来翻译‘Feudalism’,以泛指东西方世界,没有加以区分中国和西欧中世纪,不符合“封建”本意,故C错误;中国传统语义和西方语义中的“封建”是不同的意思,故D错误

。17.【答案】(1)背景: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方多战乱,政局动荡,南北政权分裂;中原世家大族南迁;民族交融加强。(4分,答出两点即可)(2)过程:从区分胡汉,以北方中原地域为核心的国家内涵;到胡汉交融,指华夏

民族共同体;再到成为唐朝的别称乃至中国名号。(6分)意义: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4分)18.【答案】(12分)(1)趋势:从形制多样到统一;铸币权进一步收归中央;

重量逐渐减轻。(6分)(2)货币统一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巩固汉朝的大一统;有利于制止私铸盗铸劣质钱币,保持币值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此项政策为后世王朝长期沿用。(6分)19.【答案】(1)材料一:一手、实物史料(2分)(2)材料一:

分封制(1分);分封制稳定了周朝初期的统治,促进了各个地区的交流和周朝的经济发展,传播了周朝文化的传播。(2分)材料二:郡县制(1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3)原因: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或诸侯争霸);分封制下地方自主性强,容易导致分裂割据。(4分)实例: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导致了王国问题(或“地方割据问题”),如七国之乱。西晋时期,大行分封,分封了一

批同姓诸侯王,出现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极大地削弱了西晋王朝的实力。20.【答案】示例选词: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孔子、老子(1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大争鸣时期(1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

出现并推广,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分)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政治上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所维系的传统贵族等级体系走向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3分)同时,士阶层的兴起,他们提出自己的主张,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形成了百家争

鸣的局面。儒家代表孔子、孟子主张仁、仁政、为政以德;道家代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代表墨子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诸子百家虽有不同主张,但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希望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3分)综上所述,春秋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争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1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