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149.500 K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doc,共(20)页,149.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6dcf72e6a5f15657e49b50502effcb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提出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该学派A.主张超然于物外的逍遥B.强烈反对任人唯亲C.推崇以严刑峻法来治国D.提倡重建周朝制度【答案】A

【解析】【详解】从材料“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联系所学可知是老庄思想中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过度追求物欲,主张超然于物外的逍遥思想,故答案为A。B是墨家思想,C是法家思想,D是儒家孔子思想,均与材料

内容不符,排除。【点睛】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在漫长的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提倡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2.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C.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D.孔子的思想

不被当时所认可【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知,孔子不讲怪异、暴力、混乱、鬼神,这表明孔子是无神论者。而材料“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在继承先

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其目的是神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一,C正确;据上分析,A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B错误;据所学可知,孔子作为圣人的地位就是

此时确立,D违背史实。3.宋朝建立以后,朝廷多次进行宫廷雅乐改革,以求“用乐以合《周礼》”,但均收效甚微。从北宋周敦颐到南宋朱熹,理学家们批评这些改革“求古乐太深”,而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音乐纳入心性修养和天理的范畴,赋予雅乐以

新的内涵。这表明当时A.理学和心学的社会竞争加剧B.对音乐的理学化解释逐渐形成C.传统雅乐的思想资源被摈弃D.雅乐已经丧失社会和政治功能【答案】B【解析】【详解】宋朝进行宫廷雅乐改革的目的是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但复原古乐的改革均收效甚微,因此理学家主

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雅乐纳入理学范畴,对音乐进行理学化的解释,故选B。材料中关于雅乐改革的主张没有体现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差异,不能表明理学和心学的竞争加剧,故排除A项。雅乐新的思想资源—理学思想主张直

接回归儒家原典,是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因而其传统思想资源并未被摒弃,故排除C项。不论朝廷的雅乐改革,还是理学家关于雅乐的主张,其目的都在于发挥雅乐的社会和政治功能,故排除D项。4.王阳明指出:“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

良知”“致良知”也就意味着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去证实、肯定和扩展人的存在。王阳明的思想A.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B.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C.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维护秩序D.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致良知”即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肯定人

的存在,强调的是伦理的意志自觉原则,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历史责任感以及道德的自我意识,故D项正确。王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故A项错误。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是强调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不是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故B项错误。“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维护秩序”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C项错误。5.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A.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C.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

刻,又何益哉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朱舜水强调的是经世致用思想,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属于董仲舒的新儒学,错误;B选项属于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错误;C选项属于经世致用思想,正确;D选项属于李贽的异

端思想,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6.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人应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植完整的道德人格,以善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善是天地万物的秩序,也是人的本性与自由所在。这反映出苏格拉底A.对人文精神进行了一定程度批判B.主张实现人格绝

对平等C.反思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D.全盘否定了智者的启蒙【答案】C【解析】【详解】与智者学派的主张不同,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理性”“道德”对于人的重要性,说明他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进行了反思,故选C项;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

对人文精神进行批判,排除A项;苏格拉底主张的是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而非主张人格的绝对平等,排除B项;不认同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并不等同于对其全盘否定,排除D项。7.有学者说:“文

艺复兴包含着一种从本质上全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强调现世生活、美和满足……而不是强调来世的天堂和地狱。”由此可知,当时“全新的世界观”A.利于激发人们进取精神B.提升了人们的社会道德C.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D.使人们丧

失了宗教信仰【答案】A【解析】【详解】这种“全新的世界观”将人们的关注点从来世转到现世,有利于激发人们为了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断努力的进取精神,故选A项;这种世界观更多的是强调人们对个人幸福生活的追求,而不是提升人们

的社会道德,排除B项;这种“全新的世界观”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并非自然科学的产物,排除C项;据所学文艺复兴的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依然信仰宗教,并没有丧失宗教信仰,但不再盲从教会,排除D项。8.日内瓦

从两方面彻底改革教会组织:一是大大简化教会组织和仪式;二是神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其中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公众投票选举”产生。民主教会建立的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A.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的权威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兴起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

改革使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领【答案】B【解析】【详解】日内瓦改革教会组织,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会众投票选举”产生,为通过民主选举为特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奠定基础,故B正确;封建君主是世袭的,与材料民主选举的信息不符,排除A;民主

选举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神职人员,而国王是世袭的,D不符合题意,排除。9.伏尔泰在《论宽容》中告诫人们,“企图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就形而上学进行思考,是绝顶荒唐的想法。使用武力征服整个世界,这比制服一个城市所有人的头脑容易

得多”。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A.批判专制统治的顽固性B.摆脱宗教对人的束缚C.突出暴力革命天然合理D.强调人的思想自由【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企图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就形而上学进行思考,是绝顶荒唐的想法”等信息可以看出,伏尔泰强调人的思想自由,故答

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专制统治的批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宗教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对暴力革命的看法,排除C项。10.梁启超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

如故矣。”……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这反映了梁启超A.对百日维新失败感到遗憾B.强调国民素养的重要性C.放弃资产阶级改良道路D.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答案】B【解析】【详解】“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可得他主张国民素养是改

革成功的重要关键,故选B项;“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这是梁启超开民智的观点,与改革成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说明他看到民众素质的重要性,但不能说他放弃了改良

,排除C项;“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重点强调国民素质,却没有上升的民主权力,排除D项。11.1917年,胡适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文学)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

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以推广新文学为宗旨B.主张渐进、温和的社会变革C.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D.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

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故D符合题意,故选D;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以推广新文学为宗旨,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AC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可知,胡适主张渐进

、温和的社会变革,不符合题意,排除B。12.孙中山认为:只有实行节制私人资本的政策,才可使社会分配做到相对公平合理;必须由国家管理资本,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还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解决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这一思

想A.完全继承了儒家大同思想B.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目标C.与中共革命纲领完全一致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信息可知这是新三民主义

内容,这些主张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目标,而非孙中山提出,选项B排除;孙中山是资产阶级,其革命纲领不可能和中共革命纲领完全一致,排除选项C。13.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认为“……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

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这一思想A.为中国的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B.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重要性C.完成了打

倒列强除军阀的任务D.实现了我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更不能……”可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立足于国情,为中国的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故选A

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强调的是工农的联合,而非单纯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排除B项;“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口号,但当时并未完成,完成打倒列强任务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C项;实现我党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

到农村的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排除D项。14.周代在王位和诸侯国国君继承对象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嫡出,若没有嫡出之子,再考虑庶出;在坚持“立嫡”原则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年龄排序的原则,由长及幼,不能错乱。这说明周代A.儒家“尊老敬长”

的礼制成为政治准绳B.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前提与基础C.官僚政治的巩固须借助嫡长子继承制D.注重维系政权继承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详解】周代规定王位和诸侯国君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有利于维系政权继承的稳定性,故选

D项;材料体现了宗法制,没有涉及礼制,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故排除B项;周代实行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排除C项15.如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

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类别士族小姓寒族人数总计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进士58971.010913.113215.9830明经8163.31814.02922.7128

制举8865.7107.43626.9134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中无论是进士科、明经科还是制举考试,小姓、寒族人员都可以参加,这说明当时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故B项正确;尽管表格中

士族阶层中举的人数最多,但不能说明拥有科举特权,故A项错误;C项错在“决定”,说法绝对,故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治素养,故D项错误。16.下图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府行政关系示意图。以下各项对于示意图的分析,正确并且全面的是A.皇帝专制权力强化B.具有近代三权分立

特征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选D;具有近代三权分立特征与史实不符,排除B;A,C项说法片面,排除。17.清代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

,对邦国大政的处理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续(一般例行公事,“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但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这表明清代军机处A.强化了特务统治B.只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C.决策科学办事效率高D.基本适应当时复杂政务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

大事”可见能提高办事效率,对当时复杂的政务是有利的,故选D项;“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但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着重突出办事的直接,而无法体现对官员的监控,排除A项;“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说明确

实能提高办事效率,而不单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这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排除C项。18.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是由500名来自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陪审员组成的。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狂妄自大的态度和发言两次引起全场人群哗

然,经过两次投票,最终陪审团以360票比140票判他死刑。这次审判A.其过程违背了民主司法程序B.贯彻罪罚一致原则C.暴露雅典民主与自由的矛盾D.践行众生平等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陪审团判处苏格

拉底死刑,是因为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狂妄自大的态度和发言两次引起全场人群哗然”,但是在雅典民主制之下,发言是每个公民的权力和自由,据此可知,这次审判暴露除了雅典民主与自由的矛盾之处,故选C项;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程序是“经过

两次投票”之后,“陪审团以360票比140票判他死刑”,说明该过程并没有违背雅典民主的司法程序,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述及苏格拉底的“罪”是什么,仅是提及“在面对审判时,苏格拉底进行了两次发言”,排除B项;题干中仅是述及苏格拉底一则案例,并未涉及其他,不能推断出该审判“践行众生平等理念”,排除D项

。19.罗马法规定,诚信是开展民事交往的必备条件。在诚信原则的基础上,罗马法创制了“诚信诉讼”,即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作出公正判决,无须拘泥于形式恪守法规。这表明罗法A.适应社会现实需要B.背离法律至上原则C.注重维护政治权威D.坚持裁量的随意性【答案】A【解析】【详解】罗马法

规定,诚信是开展民事交往的必备条件,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作出公正判决,说明罗马法了适应社会现实需要,故选A;材料反映罗马法不拘泥于形式,并非违背法律至上原则,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罗马法不拘泥于形式,体现了罗马法的灵活性,并非随意,排

除D。20.“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的收入主要是继承下来的王室的岁收,这笔款项每年约有70万镑,但为了应付国王宫廷和民政管理的费用,仍不够宽裕。从1690年起,议会对政府的经费都规定了专门的用途,不能随意挪用。同时还设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审查政府的开支

。这表明A.英国国王的收入非常少B.英王仍然掌握着行政大权C.议会限制国王财政大权D.英王没有支配收入的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议会对政府的经费都规定了专门的用途,不能随意挪用,同时审查政府开支,由此说明议会限制国王财政大权,C正确;A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的是国王支不敷出,

而非收入少,排除;B与题无关,排除;根据“为了应付国王宫廷和民政管理的费用,仍不够宽裕”可知,英王有支配权,排除D。21.1816年,美国联邦政府依照国会法案建立合众国银行,抢了各州立银行的业务。不久,马里兰州议会通过一项税法,向设在该州的合众国分行征税。最后,最高法院做出判决,并推翻了马里

兰州的征税法案。该事件表明,此时美国A.各州丧失了征税权B.联邦宪法的权威下降C.联邦制得到了巩固D.最高法院是权力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最高法院的判决否定了马里兰州的征税法案,体现了中央的权威,表明联邦制得到巩固,选项C正确;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

表述与题干意思相反,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排除D。22.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

法基础。材料反映了A.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B.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C.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D.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等信

息可知,法国国王提出征税,须经高等法院登记,这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制约”,因此可判断,B正确;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等信息可知,贵族的抵制、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等措施并不是“反封建”,A错误;据所学可知,三级会议的召开导致

法国大革命爆发,C错误;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可知,是国王的“强权做法”,而不是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D错误。23.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

,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其中工人所交的保险费用很少,只占每天工资的1.5%;1905年,德国实行高温工作限制,若超过28℃,每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这表明统一后的德国A.带有普鲁士专制传统B.君主立宪政体正在逐步建立C.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D.统治阶级极力维护

自身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统一后的德国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和工人的利益,说明其有历史进步性,选项C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在1871年就

确立,排除B;德国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和普鲁士容克贵族,但材料反映的是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权益的维护,因此选项D排除。24.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

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A.中国的顽强抵抗延缓了列强侵略步伐B.鸦片战争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资本输出

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等信息来看,英国人发动侵华战争的目标早已确定,说明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顽强抵抗”,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部因素,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英国打开中国国门主要是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排除C项。【点睛】英国对中国发动

侵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它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由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决定的。2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大沽口,客观上减轻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洪秀全曾将洋人过境说成是“兄弟团圆”,言称“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

灭臭虫”;“衷心归顺成藩属,替爷替哥杀妖魔”。这反映出太平天国A.与外国平等往来的愿望B.与英法合作共同反抗清朝C.继续秉持传统宗藩观念D.和西方国家宗教信仰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衷心归顺成藩属”“西洋番弟听朕诏”,说明太平天国将西方国家视为藩属国,继续坚持传统

的宗藩外交,故C符合题意;传统的宗藩外交并非近代平等外交,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天平天国幻想英法代其推翻清王朝,故B不符合题意;天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与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存在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6.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

证据是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B.“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D.“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

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C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与以往两次鸦片战争要求商品输出相比,标志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C正确;A项是《马关条约

》关于赔款的规定,但是赔款的要求在此前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涉及,因此不能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A错误;B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规定,割地属于政治侵略,破坏领土完整,与题干中“经济侵略”不

符,故B错误;D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要求增开通商口岸,但是开放通商口岸的要求在此前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涉及,如《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天津条约》规定十口通商,因此不能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D错误。27.《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

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这一规定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表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D.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

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可知,列强驻兵使北京直接暴露在列强的军事威胁之下,安全没有保障,使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遭到破坏,故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马关条约

》签订之后,而非《辛丑条约》,故排除A项;“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在鸦片战争后,而不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C项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而非《辛丑条约》,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影响,解题

的关键是熟悉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学生在复习或学习的过程中可用列表法予以归纳比较。28.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这种转变说明A.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

渐丰富B.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C.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D.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五族共和”,反映了孙中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和进步,说明其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故

A项正确。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其内涵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五族共和”是指五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不是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D项“最终”的说法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2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这些留给后世的借鉴意义是A.军阀割据是中国进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B.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化C.民众的

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D.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强调了由于民众缺乏“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启蒙而导致了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等的发生,所以留给后世的借鉴意义就是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

就不涉及军阀割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民众启蒙而非经济的现代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全面”失败的说法过于绝对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民众启蒙对的政治民主的重要性,所以选D。【详解】30.巴黎公

社成立以后就立即颁布了许多法令,首先就是取消征兵制、废除常备军,另外规定了公务人员的最高薪资。还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把教会从学校中剔除出去,解除了资产阶级控制人民的精神枷锁。巴黎公社颁布这些法令和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公务人员

的公仆意识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消灭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巴黎公社摧毁旧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选B项;A项表述只是“公务员的最高薪”规定的目的,不能反映材

料的整体意图,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故排除D项。31.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前,俄国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因素和封建主义因素共存。这样的社会条件决定入十月革命既

是对资产阶级,又是对地主阶级的革命。由于封建因索和资本主义因素紧密结合,因此,对它们的否定也没有时间的先后。该学者意在说明”十月革命A.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根源于俄国社会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C.完成

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D.是具有双重性质的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这样的社会条件决定入十月革命既是对资产阶级,又是对地主阶级的革命。由于封建因索和资本主义因素紧密结合,因此,对它们的否定也没有时间的先后。”可知,十月革命既是反对资产阶级,又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

的革命,具有反资本主义,又具有反封建的双重性质的革命,D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的性质,而不是强调其原因,B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强调十月革命既是反对资产阶级,又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没有体现十月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C错误。32.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

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这说明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

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C.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A项,此时中

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B项,五四运动后,中国民主革命性质没有再发生改变,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排除。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

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英国是一个法治传统悠久

的国家……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和贵族之间维系着一种双向契约关系。中世纪后期,英王不断加强王权,危害到贵族们的封建权益。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大宪章》共63条条款,部分如下:第12、14条

: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第30条: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第61条:贵族须推选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第63条:教会应享有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大宪章》所述

各项自由、权利与特权。——据程汉大《<大宪章>与英国宪法的起源》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答案】(1)汉律:崇尚宽简;强调皇权至上(或皇权高于法律);礼法并用(或

刑礼一体);儒家思想成为法律的基础。《大宪章》:法律至上,王权有限(或以法律约束王权);保护私有财产;重视监督和落实;保障臣民自由与权利(2)原因:汉律:秦律严酷繁杂,吸取教训;汉初经济残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融合法家等思想

形成新儒学,强调礼法并用。《大宪章》:英国具有法治传统;中世纪的契约关系、政治协商传统;王权与贵族矛盾激化,臣民反专制,争取民主、自由意识的产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价值:对后世都产生深远影响;都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政局;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汉代法律的特点,据材料一“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得出崇尚宽简,强调皇权至上(或皇权高于法律),据材料“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得出礼

法并用(或刑礼一体),儒家思想成为法律的基础;第二小问英国《大宪章》的特点,据材料二“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得出法律至上,王权有限(或以法律约束约束王权),据材料二“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取

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得出保护私有财产,据材料二“贵族须推选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得出重视监督和落实,据材料二“教会应享有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大宪章》所述各项自由、权利与特权”得出保障

臣民自由与权利。(2)第一小问汉代法律的特点产生的原因,据材料一“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得出秦律严酷繁杂,吸取教训,结合汉初的时代背景得出汉初经济破残,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据材料一“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

以礼入法”并结合所学得出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融合法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强调礼法并用;第二小问英国《大宪章》的特点产生的原因,据材料二“英国是一个法治传统悠久的国家”得出英国具有法治传统,据材料二“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和贵族之间维系着一种双向契约的关系”得出中世纪的契约关系

、政治协商传统,据材料二“中世纪后期,英王不断加强王权,危害到贵族们的封建权益。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王权与贵族矛盾激化,臣民反专制,争取民主自由意识的产生,人文精神的发展;第三小问共同历史价值,结合所

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这几个方面得出对后世都产生深远影响,都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政局,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律》;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大宪章》34.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901年,清政府为了使部分行政职能与西方接轨,同时也是迫于列强的压力,首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改设外务部时的谕令说:“从来设官分职,惟在因时制宜。现当重订和约之时,首以邦交为

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总理衙门著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鞠方安《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根据上述材料,从国家主权、近代化的角度指出清末外交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1)变化:清朝中央机构趋于半殖民地化。说明:186

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打开了方便之门,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1901年,在列强的威逼下,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更加(或:完全)半殖民地化。(2)清政府政府

职能(或言:中央机构)日趋近代化。说明: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以往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有利于中外之间的交往,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近代化的标志;外务部的设立,是清末“新政

”的产物,同时也是清政府被动适应时代潮流,政府机构进一步近代化的体现,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论述型的问题。首先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外交的变化: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从国家主权的角度看,清朝中央机构

趋于半殖民地化;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清政府政府职能日趋近代化。然后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评述,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

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35.[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

、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

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

德国的影响。【答案】(1)要求参加和会,参与和会的制定;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减轻对德国的处罚;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2)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复仇情绪蔓延;加深与战胜国的矛盾;为希特勒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解析

】第(1)问,由材料信息“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可以概括得出要求参与和会的制定、加入国际联盟、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以及减轻对德国的处罚等。第(2)问,由材料信息“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

准备复仇”可以得出复仇情绪蔓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协定加深了德国与战胜国的矛盾,为德国法西斯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等。【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战后对德国的处置•《凡尔赛和约》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时空

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概括类试题是新课标高考的主流题型,考查的是考生由多到少的归纳能力,其解题技巧是分层概括、归纳合并,把材料信息逐层提取,最后归纳合并即可。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