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共(22)页,241.66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5cb74793dbc94145097312fa57a3e0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六安一中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陈觅审题人:刘徐应陈露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②《论
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
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
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
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
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
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⑤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
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地遗憾。⑥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
》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
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材料二: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
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
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②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
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③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
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
,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④现代
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
机。(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B.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
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C.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两者都指向反思性理解的自我。D.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2.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B.材料一的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的坦然态度,但论证的观点不同。C.有些人在“夸
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D.当下,传统的认同格局被打破,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产生认同危机。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
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D.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4.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5.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
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答案】1.D2.A3.A4.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思维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
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5.①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②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③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
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当代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理解错误,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第②段原文“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
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可知,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不是当代社会。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
础的生理需求”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可知,孔子说的是“不应当仅满足于”,不是“不要在意”。故选A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其中包含:《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
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反映了古代儒家对民众的态度和治理
理念,即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应保持民众的相对无知,以防止他们对统治权构成威胁。这里不是自我认同的建构,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当看到品德高尚的人
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向他学习;当遇到行为不端的人时,我们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检查自己是否存在相同的缺点。这句话强调了自我提升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观点。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在面对问题
和困难时,首先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而小人则倾向于将错误或责任归咎于他人,从不进行自我反思或从自身寻找原因。“内自省”的归因方式,符合材料一观点。D.“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强调自
我构建,符合材料一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从论证角度分析,运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个人定位决定个体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接着,根据“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
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可知,用个体的对社会定位有积极认同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良性循环。根据“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
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可知,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体是否对自己的社会定位产生认同两方面进行论述,并论证了两者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论述准确,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语言方面分析,第三段论证时,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多用“决定”“形成”等词,表达准确严谨;运用“进而”“从而”等关联词,使内容的衔接顺畅,脉络清晰,使论证时层层递进,从个体延伸至社会,进而推及两者间的互
动;又多用长句,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等,论述详细,观点明确,表达严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
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可得出: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根据材料一“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
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可得出: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根据材料一“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孔子上
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可总结出: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二、现代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孩子的讲演萧红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
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
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
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
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他证明自己没有
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
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睛掠过人头而投
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
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湖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我当
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想马上发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
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跟泪已经浸上了
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自己是在做什么。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
呼喊:“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继续到半夜。王
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来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
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和他同屋睡觉的另外两个比他年纪大一点的小勤务的鼾声,证
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而不是在讲演。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身边一样。“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1938年10月(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花胡子因为形象滑稽而被听众嘲笑,不仅表现了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也为王根出场埋下了伏笔。B.王根开口讲演之前,他圆圆的小脸、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笑声中洋溢着对他的爱悦。C.讲演过程中,听众的情绪与王根的情绪形成
鲜明的反差,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D.王根在讲演之后持续做梦,表明他对这次的讲演耿耿于怀,紧张和懊悔等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取材
巧妙,作家通过体察入微的笔触,以欢迎会上孩子的讲演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B.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透过儿童对他人的细心观察,对自己的细腻反思,呈现出自然流淌的朴实情感。C.小说语言风格多样,叙事语言沉静冷峻,人物语言既有成人的戏谑,也有孩童的天真,具有高超的艺术性。D.小说和
孙犁的《荷花淀》一样,表现了抗日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表达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宏大主题。8.小说的主角王根虽然还只是一个九岁孩子,但战争让他“把自己也变作大人”。作为孩子和大人,他有什么不同表现?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两处。9.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
线的句子。【答案】6.D7.B8.孩子的表现:①王根一边看讲演一边吃东西,表现出孩子贪吃的天性;②在讲演过程中,他误以为听众的笑声“都是嘲笑”,于是大哭起来,表现出孩子的幼稚;③讲演结束后,他“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但
埋头哭泣时仍紧握山楂,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大人的表现:①讲演还没开始,他用敬军礼这一形式强化自己身为服务团军人的大人身份;②讲演中他说“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这样超越儿童年纪的话语表现出他在思想上努力成为大人;③噩梦中惊醒,却一改过去对妈妈的求助,“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表现出他
在行为上向大人靠拢。9.①巧用一个“站”字将月亮拟人化,既突出了环境静谧,也暗示听众的态度由之前的戏谑变为庄重严肃;②巧妙地将拟人和比喻相结合,连月亮都成了“一个伟大的观众”,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③巧妙地以月亮的“冷静”烘托出讲演
现场的庄严肃穆的氛围,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A.“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错误,文中只说“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没涉及听众状态,选项于文无据。B.“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错误,原文有“王根发
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可知王根开口讲演之前的表现并不“冷静”,观众禁不住笑起来源于他行军礼的小大人模样。的C.“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
根讲演的失败”理解不当,王根讲演并不失败,反而很成功,打动了听众。是他自己不理解听众的反应,觉得失败。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小说以孩童视角展开叙述”错误,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多角度的,既有儿童视角也有成人视角。故选
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孩子的表现要幼稚些,大人的表现相对成熟,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孩子的表现。“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
,王根不停的吃这吃那,一边看讲演一边吃东西,表现出孩子贪吃的天性;“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在讲演过程中,他不能理解大家的笑是对他的喜爱,误以为听众的笑声“都是嘲笑”,于是大哭
起来,表现出孩子的幼稚;“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来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
冒着气”,讲演结束后,他“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但埋头哭泣时仍紧握山楂,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大人的表现。“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有身份意识,讲演还没开始,他用敬军礼这一
形式强化自己身为服务团军人的大人身份;“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讲演中他说“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从语言形式到内容这样的话语都超越了儿童年纪,这表现出他在思想上努力成为大人;“‘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噩梦中惊醒,他一改过去对妈妈的求助,“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表现出他在行为上向大人靠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
术的能力。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从表达技巧、人物塑造、氛围的营造、表现主题等角度考虑。以“站”来描写月亮,赋予月亮人的的店,运用了拟人修辞。巧用一个“站”字将月亮拟人化,地上人们聚会,头上一轮明月,“站着”,突出了月亮的存在,表明周围环境的静谧;月亮都站了起来,人们自然要严肃起来
,此处暗示听众的态度由之前的戏谑变为庄重严肃;“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月亮喻为伟大的听众。这样拟人和比喻相结合,连月亮都成了“一个伟大的听众”,说明孩子的讲演的精彩和成功。侧面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前文说“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
而平静下去……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会场氛围已经庄重起来,此处更巧妙地以月亮的“冷静”烘托出讲演现场的庄严肃穆的氛围,表现人们对王根讲演内容的认同,共同抗日的决心。此处对月亮的刻画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三、文言文阅读(
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今之宗室,古之侯王,其所好尚,皆百姓之观瞻,风俗之移易所系。臣伏睹祖训,观国朝之所以待宗室者,亲礼甚隆,而防范亦密。乃今一、二宗藩,不思师法祖训,制节谨度,以承天休,而舍侯王之尊,竞求真人
之号,招集方术通逃之人,惑民耳目。斯皆外求亲媚于主上,以张其势,而内实奸贪淫虐,陵轹①有司,以纵其欲。不早少创之,使屡得志,则尾大之势成。所谓宗室骄恣者此也。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
。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玷用而永废者乎?臣愚以为诸非贪婪至无行者,尽可随才任使。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馘②,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所谓庶官瘝③旷者此也。守令者亲
民之吏也,守令之贤否,监司廉之,监司之取舍,铨衡参之。迩来考课不严,守令之于监司,奔走承顺而已。簿书期会为急务,承望风旨为精敏,贿多者阶崇,巧宦者秩进。以此成风,正直之道塞,势利之俗成,民之利病,俗之污隆,孰有留意于此者乎?所谓吏治因.循者此也。夷狄..之患,虽
自古有之,然守备素具,外侮不能侵也。今虏骄日久,还来尤甚。或当宣大,或入内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顷者陛下赫然发奋,激厉将士,云中之战,遂大克捷,此振作之效也。然法曰:“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所谓边备未修者此也。天地生财自有
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今大官之供,岁累巨万,中贵征索,溪壑难盈,司农屡屡告乏。语曰:“三寸之管而无当,不可满也。”今天下非特三寸而已。所谓财用大匮者此也。五者之弊非一日矣,伏愿陛下览否泰之原,通上下之志,广开献纳之门,然后以此五者分
职而责成之,则人人思效其所长,而积弊除矣,何五者之足患乎?(节选自张居正《论时政疏.》,有删改)材料二: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理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
,疑其所重,将以致理,其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受罚,职非其位,罚非其罪,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任以大官,求其细过,刀笔之吏,顺旨承风,舞文弄法,曲成其罪。自陈也
,则以为心不伏辜;不言也,则以为所犯皆实。进退惟谷,莫能自明。委任大臣,欲其尽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则为不尽力;若举得其人,何嫌于故旧?待之不尽诚信,何以责其忠恕哉!臣虽或有失之,君亦未为得也。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若必下无可信
,则上亦有可疑矣。《礼》云:“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愚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实同鱼水。若君为尧舜,则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
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能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此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当今之功业,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焉?(节选自魏征《论治道疏》,有删改)【注】①陵轹:欺压。②馘:耳朵。③瘝:荒废。10.材
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天地A生财B自有定C数D取之E有制F用之G有节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分条陈述,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与
《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含义相同。B.“所谓吏治因循者此也”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C.夷狄,古代中原王朝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称谓,亦泛指除中原统治中心的其他部族。夷,一般指我国古代东方的少数民族;狄,一般指的
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D.“死且不渝”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且”字含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居正认为朝廷应该唯才是举,不问人才的出身、经历以及
品行,这样才不至于使人才衣衫单薄,孤苦终老。B.张居正认为当朝官僚之风盛行,监督机制流于形式,为官者趋炎附势不务正业,致使世风日下,危害极大。C.魏征认为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
道理;不要让小臣做难以胜任的大事,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大臣的罪。D.魏征认为君臣不能因小事变志,见小利易心;君王礼待臣,臣忠于君,君王延揽人才,上下同心,就会超越夏商周汉,直追三皇五帝。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自陈也,则以为心不伏辜;不言也,则以为所犯皆实。(2)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4.在中国社科院大会上,习总书记引用了材料一中“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这句话,借此希望广大学者专家关心和培养青年人才,为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材料二中魏征有哪些观点与之
相呼应?【答案】10.BDF11.B12.A13.(1)(大臣)为自己陈诉(辩解),就认为他不肯服罪;不辩解,就认为他犯的错都是事实。(2)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14.①让大才负责国家大事,让小才负责具体的小事。②对
人才贵在有稳定的规范,不能经常变化。职责和职位要相符。③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解析】【导语】两篇文言文均为论述体文章,分别来自张居正和魏征。张居正的文章关注当时的社会弊端,通过对宗室行为、人才选用、吏治、边备、财用等五个方面的批评,呼吁朝廷改革以推动国家发展。魏
征的文章则强调治国应委以大臣大事,保持政务的稳定性,反对频繁更换官员并要求君臣信任,以便推动合适的人才施展其才能。两篇文章共同关切治国之道,均主张选贤任能、清除弊政、注重信任与责任的分配。【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地供给的财物,都有
一定的数目,取用它们有节制。“天地生财”是主谓短语作主语,为表强调,其后B处断开;“自有定数”是谓语和宾语,其后D处可断开;“取之有制”和“用之有节”之间是并举的关系,中间可断开,即F处。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
.正确。B.错误,含义不同。沿袭/依靠。句意:所说的官员作风沿袭不变就是这些情况。/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C.正确。D.正确。尚且/将。句意:即使死也不改变。/你们都将成为俘虏了。故选B。【12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认为朝廷应该唯才是举,不问人才的出身、经历以及品行”错,作者认为朝廷选拔人才要看品行,文中“臣愚以为诸非贪婪至无行者,尽可随才任使”是说只要不是贪婪到无德行的人,都可以根据他的才能安排职位;另外“槁项黄馘”的意思是面黄肌瘦,面容憔
悴,不是“衣衫单薄”,文中也没有提到“孤苦终老”。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陈”,陈诉,辩解;“伏辜”,服罪;“实”,事实。(2)“洎”,及,等到;“诛”,被杀;“终”,坚持到底。【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材料一中,“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意思是人才像木材一样,培养他们关键在于平时,任用他们要发挥他们的特长。“才”与青年人才对应,“养”“使”与
培养、提供机会呼应。①在材料二中,与教育、培养、关心人才有关的语句,从“使之贵器”这一角度来看,可以找出“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这一用人方式;②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这一角度,可以看出任用人才应有稳定规范,职权相符的用人原则
;③从“待之不尽诚信,何以责其忠恕哉!”这一点,也可看出给予人才充分信任这一对待人才的态度要求。参考译文:文本一:我听说现在的宗室,古代的王侯,他们所崇尚的都是百姓所观望效仿的,也是改变风气习俗的根本所在。我恭谨地
翻查祖辈遗训,发现朝廷用来对待宗室的行为制度,亲近礼遇之制隆重,但是对他们的提防也很多。然而现在的一些宗室,不想着效法祖辈遗训,生活节制、慎行法度来接受天赐的福佑,却丢掉王侯的尊贵身份,争着去求得修道之人的名号,招纳占卜炼丹之人来迷惑百姓。这都是朝堂上想要对君主谄媚示好,来扩张自己的权势,私
下里其实邪恶贪财多行暴虐之事,欺压官员,来放纵自己的欲望。如果不早点稍微削弱他们,假使他们屡屡得志后,就会势力太大,难以驾驭,所说的宗室骄纵就是这样的情况。是的人才像木材一样,培养他们关键在于平时,任用他们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就不会人才匮乏,人尽其才
就可以任用得当。现在国家对于人才,平时未曾留意培养他们,而使用他们又不能让他们发挥各自所长。现在朝廷里人才济济,虽然不可以说无人才,但是天下难道没有有特别才能而隐于民间的人吗?难道也没有遇到一点过失就永远废黜的官员吗?我认为那些只要不是贪婪到无德行的人,都可以根据他的才能安排职位。况且还有
能力出众可录用的人,却让他们面容憔悴终此一生,实在是太可惜了,怎么可能不缺乏官员呢?所说的百官荒废不尽职就是这些情况。各地地方官是治理百姓的官员,地方官员贤能与否,有监察考察他们,监察的取舍,由选拔官吏的部门长官来决断。近来对地方官考核不严,地方官对于监察来说,只是一味奉
承趋附的人罢了。他们把上传下达,处理文书、政令等公务当作首要实务,把迎合君主意愿当作精明能干,送财物多的官员成为高官,善于谄媚的官员平步青云。按这样形成风气,公正刚直之路堵塞,依照权势的多寡而有不同态度的风
气逐渐形成,百姓的利弊,世道的盛衰,有谁会对这些留意呢?所说的官员作风沿袭不变就是这些情况。少数民族的祸患,虽然自古就有,然而防御完备,外族就不能侵入。现在少数民族骄横已久,近来尤为严重,有时攻击宣府镇和大同镇,有时深入内地,小入就获小利,大入就获大利。近来皇上奋然向上,激励将士
,云中之战于是能够打胜仗,这是振作昂扬的效果啊。然而兵法上说:“不要侥幸依靠敌人不来侵犯,而要依靠自己有应付敌人入侵的充分准备。”所说的边防没有整治就是这样的。天地供给的财物,都有一定的数目,取用它们有节
制,那么就有丰裕;如果取用它们没有节制,那么就会匮乏。现在供养大官的财物,每年数额巨大,皇帝近臣征派勒索,贪欲难以填满,主管农耕的官员多次上奏国库空虚。有句话说得好:“粗不过三寸的管子如果没有底,永远也填不满。”现在天下不是只有三寸而已。所
说的财物严重不够用就是这样的。五种弊端由来已久,并非一日之功,恭请皇上考察国家兴衰的源头,联合国中上下之力,大开纳谏之门,然后按这五种弊端来责令整改,那么人人都会想着发挥自己的特长,而长久以来的弊端就可以根除了,这五种弊端又有什么值得担忧
的呢?文本二: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也是处理政务的正确法则。现在委任他们职权时,却是重视大臣而轻视小臣,遇到事情时,又轻信小臣而怀疑大臣,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的而怀疑自己所重视的,这种做法怎么能实现天下大治呢?再者,朝政贵在有稳定的规范
,不能经常变化。大臣或者因为小过错而获罪,小臣或者因为大事故而受罚,职责和职位不相符,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要求他们没有私心,竭尽全力,岂不是很难吗?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对大臣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罪。给予很高的职位,追究细小的罪过,于是那些掌文案
的小官吏就会顺着陛下的旨意,捕风捉影,故意曲引法律条文,捏造他们的罪状。大臣为自己陈诉(辩解),就认为他不肯服罪:不辩解,就认为他犯的错都是事实。真是进退两难,不能自己分辨。朝廷任命大臣,都是想让他们竭尽全力。而大臣却有所避讳不敢讲话,这就叫未尽全力。如果选拔的官员得当,即使是故人又
有什么关系。自己不给予别人充分的信任,又怎能要求别人忠恕呢?臣子虽然有时会犯过错,可是国君如此对待也不算得当!皇上既然对臣下不信任,那么必然认为臣下无可信之处。如果臣下都不值得信任,那么皇上必然也有让人可疑的地方。《礼记》上写道:“君上多疑,那么百姓就感到无所适从。臣子言行莫测,那么国君
就会不放心。”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难道连一两个值得信赖的人都没有吗?用信任的态度去选择人,就没有绝对不能用的人,用怀疑的态度去选择人,就选不到信得过的人,难道这只是臣子的过失吗?即使普通人,一旦结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来报答,纵然死尚且不会改变,更何况君臣之间默契得如同鱼和水
的关系呢?如果国君像尧、舜那样,臣子像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变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变心的道理呢?这虽然是由于臣下的忠心不够鲜明显著,也是由国君心怀不信任、对待下属过于刻薄导致的。这怎么谈得上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呢?凭陛下的聪明才智和现
在的成就,要是能诚恳广泛地寻求贤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会天下大治,就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了。夏、商、周、汉,又算得了什么呢?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夏夜孔平仲小雨初收深夜凉,杖藜徐步立回塘。一天星月清人意,四面芙蕖遗我香。大隐尝闻在朝市,昔人何必濯沧浪
。应官①粗了心无事,便是逍遥物外乡。【注】①应官:当官。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诗歌标题,小雨初停的夏夜,诗人拄着藜杖缓慢行走在曲折的水塘旁。B.颔联写夜晚的天空让心灵澄澈、清明,四面的荷花送来阵阵清香,令人愉悦。C.颈联中“濯沧浪
”,是指在清水中洗涤冠缨,此处比喻诗人超脱尘俗,操守高洁。D.尾联直抒胸臆,道出诗人的心声,表明当官之人同样也可以超然物外,逍遥自在。16.本诗与黄庭坚的《登快阁》对“归隐”有不同的认识,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孔诗颈联连用两个典故,表明大隐可隐于朝堂闹市,不
必超脱尘世。尾联写当官不陷于琐事,便心中无事,同样可以逍遥自由。②黄诗尾联通过“归船”“白鸥”之想,表达回乡归隐之情。【解析】的【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此处比喻诗人超脱尘俗,操守高洁”错。
“濯沧浪”在这里不是用来比喻诗人超脱尘俗,操守高洁,而是指隐居山林。整句诗表达的观点是隐居不必到山林。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孔诗颈联是“大隐尝闻在朝市,昔人何必濯沧浪”,意思是:那些真正有能力和智慧的人,他们并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去隐居山林,
远离尘嚣,而是能够在大城市或朝廷中保持自己的清高和独立,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诗人连用两个典故,表明大隐不必隐居山林,不必超脱尘世,可以隐于朝堂闹市,即使在朝廷当官,也可以有归隐之趣。尾联“应官粗了心无事,便是逍遥物外乡”,写当官不陷于琐事,便心中无事,同样
可以逍遥自由。黄诗尾联是“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诗人是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心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
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通过“归船”“白鸥”之想,表达回乡归隐之情。五、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历代帝王中有好开局的很多,然而“__________
__”;这并非因为创业易而守业难,而是因为其人一旦得志“____________”,最终导致民心背离。(2)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许多为了国家大义而奋不顾身的人,如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
写的一群浴血奋战、舍生取义而不计功名的战士。(3)强华要写一篇短文,向同学们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线上展览活动,他引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再现古人使用铜
镜的生活场景。【答案】①.能克终者盖寡②.则纵情以傲物③.相看白刃血纷纷④.死节从来岂顾勋⑤.照花前后镜⑥.花面交相映(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君不见高
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寡、勋、鬓、裴回、暮。六、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
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
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
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还听见一阵
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18.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然才是最神奇的灵感宝库。B.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C.有些事不要强求,应该顺其自然。D.他是第一次上台演出,不过,演得还挺自然的。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破折号和括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互换不妥。请结合朗读要求和上下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8
.B19.①破折号后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朗读需要读出。“一点光,一点热”上承前文,对“恩泽”进行解释;下引后文,对光和热的作用进行分析。如果放到括号内,则前后文脱节。②括号里的解释说明只是解释而非正文,朗读不必读出。“听见一声
叫喊”与后面两句构成整句,描述一串连续动作。如果用破折号,则前后文衔接不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自然”表示理所当然。A.自然界;B.表示理所当然;C.表示事物本来面貌和发展规律;D.表示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故选
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破折号解释的内容“一点光,一点热”属于正文,详细解释了“恩泽”的具体内容,因此用破折号作为正文的一部分,更易为读者理解。此外,从承上启下的角度来说,点出了“一点光,一点热”
的内容,能与后文“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内容相承,对前文“这些光”的意义进行阐述。所以,前后一脉相承,不能改为括号,否则与后文内容脱节。括号部分“救人啊!”是对“叫喊”内容的补充说明,说明了叫喊的内容是“救人”,“救人啊”不属于正文,没有它不影响句意完整,不必读出。
且“听见一声叫喊”与后两句“看见一点灯光”“听见一阵喧闹”构成结构相似的组句,描述连续的一串动作“听见”“看见”“听见”,如果用破折号,衔接不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①由于涉及较深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物理知识,②老
师教学时往往不解释,③然而解释的也多有误会,④说应该是“白烟”,⑤李白可能因为欣赏瀑布太久眼花而看成紫色造成的。__A__,得先从光的传播说起。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波长不一的单色光混合而
成的复色光,当它进入大气层后,会跟空气分子、尘埃、气溶胶等介质相撞,从而产生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成反比,()秋高气爽或雨过天晴,大气中的尘埃和气溶胶较少,阳光在大气分子强烈的散射下,蓝光和紫光散射到四周甚至布满天空,而人眼对蓝色更加敏感,对紫色感觉次之,所以天空看起来呈蔚蓝色。有人会问,__B
__,李白为何不写成“生蓝烟”呢?一是很可能李白观看瀑布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香炉峰上气流分子的直径和紫光的波长差不多,所以散射光中紫光最强,散射最多,很容易被人看到。二是相对天空而言,香炉峰距离观察者更
近,更容易看到紫光。20.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22.根据图中信息,请在括号内填入一个包含并列关系的语句。要求对红光、蓝光和紫光的特点进行比较,表达简洁流畅,符合语境。【答案】20.示例:③解释的也多有误会⑤李白可能因为欣赏瀑布太久眼花而看成紫色
21.示例:A要把“生紫烟”现象说清楚B既然人眼更易感受到蓝光22示例:红光波长最长,蓝光次之,紫光最短;紫光散射强度最大,蓝光次之,红光最小。【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不合逻辑,强加关系。“解释的也多有误会
”与“老师教学时往往不解释”之间并不存在转折关系,应把“然而”删掉。⑤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因为……造成的”句式杂糅,应删掉“造成的”。【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通过后句“得先从光的传播说起”可知,该处是在讨论相关问题,结合上下文可知,此处是在讨论李白诗句
中出现的“生紫烟”现象,据此可写“要把‘生紫烟’现象说清楚”;B处,根据后文“李白为何不写成‘生蓝烟’呢”可知,此处应填“生蓝烟”的依据,结合上文“而人眼对蓝色更加敏感,对紫色感觉次之”可知,答案为“既然人眼更易感受到蓝光”。【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
力。.题干要求所写句子“包含并列关系”,结合图中横纵轴内容可知,应将“波长”和“散射强度”作为并列对象陈述。题干要求对红光、蓝光和紫光的特点进行比较,根据图中横轴波长对应数据可知,红光波长最长,蓝光次之,紫光最短;根据纵轴相对散射强度对应数字可知,紫光散射强度最大,蓝光次之,红光最小。
据此可整理答案为“红光波长最长,蓝光次之,紫光最短;紫光散射强度最大,蓝光次之,红光最小。”七、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很讨厌形式主义,觉得它是“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
盾和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特别希望生活具有某种仪式感,为某个仪式“轰轰烈烈的形式”“光鲜亮丽的外表”兴奋不已,并认为它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对于“形式”,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
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我们讨厌的是“形式主义”我们讨厌的是“形式主义”,而非“形式”本身。“形式主义”可以休矣,而“形式”不能;脱离了虚有其表的“形式主义”,我们的学习、工作
和生活会更务实,更高效,而脱离了“形式”,则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任何事物就都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独立于“形式”之外的实体性存在。看重生活的“仪式感”,表明我们对生活充满热爱。“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
活若只剩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就真的叫机械的“过日子”了,而“过日子”的我们又与“行尸走肉”何异?“生活”,顾名思义,要有“生”,也要有“活”。“生”,代表着物质上的保障,这方面,人与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并无区别;“活”则指生活中的趣味,即在物质生存中“咂摸”出“诗情画意”,它能使我们不至于沦为
物质的奴隶和苟且的仆役,并不时提醒我们要发掘自然风物的美好、平凡生活的滋味,以及人间真情的可贵。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我们需要仪式;十八岁成人礼,我们需要仪式;高考百日誓师,我们同样也有一个隆重的仪式:这些仪式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言语。有了这些仪式,我们知道了使命之所系
,也感受到重任在肩、前路坎坷,但我们必将无所畏惧,奋勇向前。必要的“形式”,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精神的需要。但究竟哪些形式才是必要的,抑或说我们如何控制好对形式追求的度,是个关键的问题。“形式”是否合度,检验的标准不应是人的主观意愿,因为“见仁
见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很难达成一致;这个标准应是“内容”或是“情感”。有的内容或情感适合“轰轰烈烈”的形式,赋予“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有的则适合节制、含蓄的表达形式。黄某某与杨某某的那场“世纪婚礼”,曾惊艳了世人,那山盟海誓本以为
可以绵长到地老天荒,可结果却是草草收场,正应了那句流行语“秀恩爱,死得快”。如今看来,过度的奢华、高调的恩爱更像是一场秀,时过境迁,凋零成为近乎必然的归宿。重形式是我们的传统,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滑入“形式主义”的深渊。施工奠基,我们要备齐三牲,三跪
九叩,祭拜鬼神和天地,将工程质量寄望于神灵的庇佑。“创卫”“创城”,我们的城管工作人员身临大街小巷,整治流动摊贩,彻查卫生死角,一时“街面明如镜,鸟雀路上行”。但活动过后呢?街巷凌乱依旧,市声仍然喧哗。对于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食药”安全监察,我
们的工作是否常态化、具体化?这些都是亟待反思并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形式主义”的作风已经危害到我们的社会治理,痼疾不除,和谐难存,社会的良性运转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使“形式”不至于沦为“形式主义”,关键还是在于“形式”之下的内容要切实有效。只
有摆脱“形式主义”的约束,我们才能真正养成务实的作风,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一切理想也才会有实现的可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了对待“形式”的两种态度,一种是讨厌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即指
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加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做事中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是欺上瞒
下,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阳奉阴违喊口号多,不折不扣抓落实少。这种“形式主义”是要不得的。第二种观点是对生活中的仪式的期待和肯定,仪式在某种程度上是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如国家对外国来访领导人的欢迎仪式,直接而热烈的表达了我们对外国领导人的欢迎和友好的态度;婚礼仪式就
很好的表达结婚时幸福愉悦之情,也能很好的表达结婚双方对彼此的爱意;端午节对屈原的缅怀仪式、清明节的祭祖仪式……,这些生活中的仪式就必不可少,也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仪式感和意义。“形式”不是“形式主义”,一些合理的仪式。一些发自内心和必要的“形式”还是要有的,只要别过分
就不会让我们感到反感,反而会给我们的生活增色。写作指导: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论点,如“生活需要仪式感”;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形式主义要不得;接着论述生活中“形式”的必要性;最后阐述“形式”的意义,我们应该要什么样的“形式”;最后回扣主题“生活需要仪式感”,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要综合运
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如列举古代的帝王登基仪式、清明祭祖仪式、纪念日仪式等来论证生活中“形式”的必要性。立意:1.“形式主义”要不得,必要的“形式”是必需的。2.生活需要仪式感。3.我们需要恰当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