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六单元达标检测.docx,共(6)页,55.15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564950bfe79d717e76d8cf9263cf6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清末新政启动后,地方各级官员大多敷衍塞责,新政实施的费用由中
央向地方摊派,地方官员则借机大肆搜刮。这()A.加重了中央的财政负担B.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C.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D.引起了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2.1905年,在同盟会筹备会议上,有人提议会名为“对满同盟会”。孙中山认为革命还要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创建共和国,应定
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但是有人认为此会是秘密团体,不宜使用“革命”二字。经讨论,最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这反映出()A.孙中山的意见不被重视B.同盟会无意进行革命斗争C.反清是同盟会唯一目标D.孙中山具有民族民主意识3.“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
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A.揭
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4.1906年,清政府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宪政筹备九年清单》,分年列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
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与宪政建设毫无关系。清政府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C.新政改革未
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5.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要求,内阁总理的人选由总统提名,但总理一经由议院通过后,全部内阁阁员应由总理自行遴选。而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内阁阁员都是经过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指定或同意的。这表明当时()A.三权分立原则遭到了破坏B.
总统独揽国家行政大权C.政治民主化进程面临挑战D.政党政治已经名存实亡6.《卿云歌》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D.涌现出了许多拥有爱国精神的仁人志士7.1913年4月,袁世凯政府绕过国会,以中国盐税、海关税为担保,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署了2500万英镑的善后借款合同。为此,国民党与进步
党在国会争论不休,互相攻讦。国民党表示绝不承认违法签约之借款,最后此事不了了之。这说明()A.政党政治一定程度制约了袁世凯政府B.帝国主义通过财政贷款攫取在华利益C.北洋政府出卖国家利益的反动本质D.民国初年西方政党政治在中国实践的失
败8.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段祺瑞曾对袁世凯进行劝诫,称“南方寸步不让者,乃国体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授人以柄”“国体变更,必将引起人心浮动。一隅有变,牵动全局,说不定又要酿成大乱,后果难堪设想”。这说明()A.段祺瑞态度转变
,开始支持革命B.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C.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9.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
与齐民无异。”这表明()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10.清末民初的上海,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胸露臂,裤必长不及膝,
袜必长筒,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这实质上反映了()A.传统四民观念受到冲击B.社会习俗逐渐西化C.平等自由观念广泛传播D.近代化历程的深入11.下图是1912年和1921年中国面粉行业生产能力
变化示意图。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A.以发展轻工业为主B.深受国内外环境变迁的影响C.超过了外国资本D.已经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12.1917年,北洋政府决定参战并加入协约国一方。北洋政府没有派军队直接参战,而是派遣十几万名中国劳工奔赴战场。中国劳工在战场从事着清理战场、修铁路、挖战
壕等繁重的工作。中国能成为战胜国,他们功不可没。下列对“北洋政府参战”解读正确的是()A.意在收回部分国家主权B.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C.折射出北洋政府的腐朽D.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了支持正义而战13.1919年《大公报》载:李欣淑幼年时,父亲为其定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
备叫她守“望门寡”,后又从经济问题考虑,让她改配有钱人家;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新旧观念并存B.民主科学思想盛行C.传统孝道丧失D.普遍追求婚姻自由14.20世纪20年代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
率是4.88%,山东沾化的离村率更高达8.70%。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官僚资本主义
的膨胀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民族工商业较快发展15.新文化运动引入了科学的概念,就是要改变劳动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引入了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人的权利”,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B.以解放中国农民阶级为宗旨C.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D.强调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觉悟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5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
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
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理念得到传播,其政治意义是绝不能低估的。——摘编自《走什么路——
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了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摘编自《徐兆玮日记》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
○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
命的历史功绩。(6分)(2)归纳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9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刺激,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沿海沿
江口岸地区逐步瓦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了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在这些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通商口岸的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摘编自徐国利《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特征》材料二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
,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六千两百多万元,1920年增为一亿五千五百多万元,增加150%;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的4%,1920年增加为14%。1914年到1920年,中国资本的纱厂由35家增至63家,纱锭由687900多锭增至1354500多锭
,即增加了97%。同时期面粉厂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万担增至396万担,并由入超转为出超。——摘编自孙长斌《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
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1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
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它对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为什么实行暴力是有所考量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因为问题错综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胜与败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局部与大局的处理、效果与成本的比较、目
标与可能性的衡量、革命与列强态度的变化、内部凝聚与动力保持问题等。应该说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从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开启的是亚洲先河。说到底,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种旷古未有的尝试,而先驱们之所以百折不挠,
实缘于救亡图存的迫切,为了在世界之林能有中华一席,为了民族振兴能够实现,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
验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
表述清晰)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中国,正是万国虎视眈眈的时候,如果革命家自己相争,四分五裂,岂不是自亡其国?——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会讲话(1906年)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敢披沥肝胆,为国民告:国家之本,在于人
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1日)材料二北洋时期是一个中国王朝政治解体走向宪政民主国家的过渡时代,那时的中国开始尝试民主,经济飞
速发展,民主和科学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清华和北大的学术自由,也是在北洋政府时期奠定的,正是基于北洋政府的宽容和人性,北大和清华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学术自由,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民族精英。——摘编自陈钦《北洋大时代》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国家观。(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北洋时期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0分)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答案与解析1.B2.D3.C4.C5.C6.A7.D8.B9.D10.D11.B12.A13.A
14.D15.D1.B据材料“新政实施的费用由中央向地方摊派,地方官员则借机大肆搜刮”可知,百姓的负担加重,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B项正确;新政的费用是由中央向地方摊派的,因此不会加
重中央的财政负担,排除A项;地方官员对新政大多敷衍塞责,并没有拥兵自重,因此不能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排除C项;材料所叙述的官员敷衍塞责和大肆搜刮无法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2.D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革命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创建
共和国,体现了孙中山具有民族民主意识,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意见是被采纳的,只是“有人认为此会是秘密团体,不宜使用‘革命’二字。经讨论,最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排除A项;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多次有组织的革命斗争,排除B项;“孙中山认为革命还要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创
建共和国”可知,反清不是同盟会的唯一目标,排除C项。3.C题干主要说明“民生主义”对比“资本主义”有一些优势,即主张用前者代替后者,但希望通过“逐渐改良”来达到此目的,故C项正确。4.C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公布的《宪政筹备九年清单》中将很多一般行
政事务列为预备立宪应办事宜,农工商部所列清单无一与宪政有关,可见清政府对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宪政缺乏诚意,预备立宪计划不周、推进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C项正确。5.C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的阁员遴选并没有按照《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的要求来执行,而是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指定或同意的,这表明当时政治民主化进程面临挑战,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三权分立原则遭到了破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行政权,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6.A根据材料
中的“中华民国的国歌”和歌词“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歌词颂扬的是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A项正确。7.D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政府“绕过国会”,与列强借款,此事引发国会争论和国民党抗议,
但是这些争论、抗议均无效,由此说明民国初年学习西方议会制度、政党政治的实践失败,D项正确;“国民党表示绝不承认违法签约之借款,最后此事不了了之”说明政党政治没能有效制约袁世凯政府,排除A项;袁世凯政府与列强签订借款合同,“以中国盐
税、海关税为担保”,出卖了国家利益,也便利了帝国主义攫取在华利益,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C两项。8.B材料显示段祺瑞劝诫袁世凯称帝要慎重,这主要是因为国体变更会引起社会动荡,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体现出当时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故B项正确。段祺瑞
是站在统治阶级角度考虑问题的,并非支持革命,排除A项;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当时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排除D项。9.D据材料“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可知,民国时期的课本强调法律和平等,意在培养孩
子们的平等观念和法制意识,D项正确;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是民主共和,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课本内容,无法说明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根本”用词不当,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0.D根据材料“衣必袒胸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
筒,履必高底”“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可知,民国时期上海的穿衣等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说明近代化历程的深入,D项正确;A项属于现象,不是实质,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社会习俗,还有四民观念,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上海,“广
泛传播”无从体现,排除C项。11.B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12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占比为39.8%,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占比为82.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是由于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说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受国内外环境变
迁的影响,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以发展轻工业为主,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结构问题,排除A项;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仅表明中国面粉行业生产能力有所发展,没有涉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外
国资本的依赖,排除D项。12.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为了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北洋政府采取“以工代兵”的方式参与一战,这样有助于大战结束后以战胜国的身份收回部分国家主权,A项正确;中国参与一战与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仅从材料
无法直接得出北洋政府的腐朽,排除C项;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非正义的,故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13.A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李欣淑的父母让她守“望门寡”,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的残余,李欣淑“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反抗出走,
到北京工读”,这是思想解放的体现,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新旧观念并存,故选A项;题干内容中李欣淑“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表明其追求婚姻自由、争取思想解放,与“民主科学”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中李欣淑的行为体现出其不满
父母包办婚姻,而不是传统孝道的丧失,排除C项;题干仅述及了李欣淑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能据此扩大为民众普遍追求婚姻自由,排除D项。14.D根据“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
人”可得出大量农村人口走向城市,成为商人或者工厂里的工人,说明当时城市的民族工业有所发展,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排除C项。15.D据材料对科学与民主的解读可知,新文化运动注重发挥劳
动者的潜力,使劳动者意识到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这表明新文化运动强调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觉悟,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始终”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开展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唤醒民众意识,且劳动
者不等于农民阶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排除C项。16.答案(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2分)功绩: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传播了民主共和
理念;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该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该现象主要发生在
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4分)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3分)注意:全方位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2分)17.答案(1)列强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自然经济逐步解体。(3分)(2)特点:资本总额增加
;大企业数量增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沿海、沿江地区发展快,内地发展较慢。(3分,任答3点即可)成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民国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轻工业对
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低;沿海和沿江地区自然经济瓦解程度高。(8分)18.答案示例观点: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3分)论证:政治上,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颁布了
具有宪法意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和良好契机。经济上,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也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社会精神
面貌和价值理念发生了巨变。结论:总之,辛亥革命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加速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近代化进程。(9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19.答案(1)建立中华民国;主权在民;五族共和;反对国家分裂,主张统一。(4分)(2)政治:维持民主体制,利于政治的民主化。经济
: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思想: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兴起,解放了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文化:西方各种思潮被广泛介绍到国内,新式教育、新式学校得到推广,培养了大批人才。外交上:参加一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收回部分权益,挽回了部分国家主权。社会习俗:民众日常生活出现新气象,利于社会的进步,如剪发辫、易服饰、废止缠足等。(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