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隆昌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9月练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84.32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43359eea2b9e5d30c192f864737b22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2026届高二上期开学定时练习(历史学科)姓名:考号:班级:一:单选题,15小题共45分。1.古代罗马的庞贝古城曾出土了印度女神雕像,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的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了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罗马帝国陶器和罗马
帝国钱币。这一现象表明()A.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沟通B.亚历山大东征加速了文明的传播C.区域文明之间存在着联系与沟通D.宗教是早期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
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古罗马和古印度分别出土了对方的文物,说明两个文明存在联系与交流,C项正确;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罗马的交流,而不是印度,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主要是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题干中没有涉及亚历
山大东征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古罗马与古印度的交往与宗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践履契约……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一誓词指向中世纪西欧的()A.庄园经济制度B
.封君封臣制度C.城市自治制度D.宗教文化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题干可知,本题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材料“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践履契约……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体现的是封君封
臣制度下的契约精神,封臣效忠封君,封君负责保护封臣,B项正确;庄园经济制度包括领主土地的自耕农土地,人员有领主、自耕农和农奴,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中世纪的西欧城市自治以各种方式获得,但基本以契约方式出现,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教(如基督教
等),排除D项。故选B项。3.15世纪时,有人游历西欧。他可能看到A.政治统一,社会安定B.庄园盛行,经济自足C.城市繁荣,环境整洁D.王权趋强,贵族没落【答案】D【解析】【详解】15世纪时欧洲,封建王权借助新兴资产阶级的
支持,逐步强大起来,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贵族势力受到削弱,故D确;15世纪的欧洲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故排除A;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到发展,庄园经济开始没落,故B错误;15世纪时,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与材料论述的城市繁荣无关,故C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欧洲十五世纪的历
史特征。4.“苏丹”即奥斯曼帝国最高的世俗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拥有“哈里发”(安拉使者的继承者)的称号。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A.赋予了人民无限权利B.建立了政教合一国家政权C.实施了封君封臣制度D.拥有完善的国家治理
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奥斯曼帝国。根据材料“‘苏丹’即奥斯曼帝国最高的世俗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国家,B项
正确;“赋予人民无限权利”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是中世纪西欧的制度,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5.考古发现,津巴布韦东部的山坡梯田遗址,面积为2000~3000平方千米,梯田四周有水井,还有许多长达数千米、深
为1米的水渠,还有饲养家畜的遗迹。这反映出古代津巴布韦A.是非洲农业文明的起源地B.铁型牛耕技术非常先进C.农业和畜牧业得到了发展D.农牧业技术自欧洲传入【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津巴布韦东部的山坡梯田遗址,面积为2000~3000平方千米,梯田四周有
水井,还有许多长达数千米、深为1米的水渠,还有饲养家畜的遗迹”可以看出古代津巴布韦农业和畜牧业都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津巴布韦是非洲农业文明的起源地,排除A项;当时还没有铁型牛耕技术,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
“农牧业技术自欧洲传入”,排除D项。故选C项。6.他们从大陆运来岩石和泥土,然后用泥土和芦苇扩大地表面积,甚至种植了树木,这样树根就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在这个新的岛屿上,他们建造了一个似乎是从周围水域中升起的定居点,他们称自己的新家为特诺奇蒂特兰城
。材料中提到的他们是()A.印加人B.阿兹特克人C.班图人D.阿拉伯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据题干“特诺奇蒂特兰城”,并结合所学,特诺奇蒂特兰城是古代美洲阿兹特克人的首都,可知,材料中提
到的他们是阿兹特克人,B项正确;印加帝国的首都是库斯科,排除A项;班图人和阿拉伯人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7.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7世纪初,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为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法、荷
等国建立起一种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欧洲商业贸易发生重大变化D.财富涌入欧洲加速社会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6世纪已经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通过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大量财富涌入欧洲,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应对形势的变化,欧洲出现了一系列银行、交易所、股份制贸易公司等金融机构,体现了商业贸易出现转型,即欧洲商业贸易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商业革命的体现,没有体现财富涌入欧洲加速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8.14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威克里夫将拉丁语《圣经》翻译成英文。对此,一
位英格兰修道院院长谴责道:“他把《圣经》变成了普通的物品。相比以前只对博学的神职人员开放,现在它对平信徒和妇女开放教士的神职变成了平信徒的游戏。”这表明,威克里夫的行为()A.促进理性主义精神传播B.旨在推动文化教育普及C.打破了宗教神
学的束缚D.冲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将拉丁语《圣经》翻译成英文……相比以前只对博
学的神职人员开放,现在它对平信徒和妇女开放教士的神职变成了平信徒的游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人将《圣经》翻译成英文,普通人也有可能读《圣经》,而不用经过教会的神职人员,这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冲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D项正确;材料与宗
教有关,与理性精神无关,排除A项;其行为对文化普及作用不大,目的是为了减少教会的控制,排除B项;其行为仍是在传播宗教,不会打破宗教神学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9.17—18世纪,法国出现长达一个世纪的“中国热”。启蒙思想家们从“天下为公”“社稷为
民而主”等儒学伦理道义中汲取灵感,进而怀疑宗教信仰和教会制度的合理性。中国的君主专制被认为是“开明专制”,君主关注社会治安和顺应民心的强大自律可以避免政治的混乱和动荡。启蒙思想家们极度赞美科举制,“以学
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据此可知()A.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B.中华文化助推启蒙运动C.西学中源观点的正确性D.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7—18世纪的法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的儒学伦理道义中汲取灵感,怀疑宗教信仰和教会制度的合理性,并且极度赞美科举制,这表明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华文化助推启蒙运动,B项正确;材料侧重与论述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运动
的影响,而非称赞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学中源观点的正确性观点的论述,仅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启蒙运动的推动,而非论述了西方学术来源于中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明互鉴和文明冲突的比较,文明互鉴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双向交流和
借鉴,排除D项。故选B项。10.读“1867年英国家庭与国民收入比例(%)”柱状图。依据这些数据,能说明英国()A.成为“世界工厂”B.成为世界殖民霸主C.社会财富分配不均D.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1867年英国家庭与国民收入比例(%)”柱状图可知英国中上层阶级的家庭比重小,而下次体力劳动者的家庭比例所占较大;同时下层体力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较低,这些都说明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中上层阶级手中,根据
材料时间可知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造成社会财富分配不均,C项正确;“世界工厂”就是英国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当时的国民收
入机构,不能体现城市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11.空想社会主义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而1848年诞生的马克思主义被誉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变化反映了()A.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B.工业革命极大提高生产力C.科学理性时代的到来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概括可知: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变化,主要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此,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A项正确;工业革命虽然提高了生产力,但并不是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直接原因,从空想到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B项;科学理性时代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的解决不符合史实,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一直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12.宁夏某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绘制了一张示意图(见如图)。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A.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
界范围内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的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呈现的示意图可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
全世界基本确立起来,欧美国家自觉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由此可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不仅涉及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还涉及对殖民地的统治,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不能全面概括图片内容,排除A项;资本主
义殖民体系的形成不能完整概括图片内容,图片还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排除B项;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仅涉及政治统治,材料还涉及殖民体系的建立,不能完全概况图片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3.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从美国开始,美国政
府随即向国会提交了一项总额达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要求国会赋予政府广泛权力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以阻止金融危机加深,下列与之相似的是()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罗斯福新政D.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根据所学可知,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以新
政救治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与2008年美国金融救援计划干预经济手段类似,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承认市场调节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
项;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领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以下为苏联工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统计表(部分)。这一时期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工业总产值国民收入1928年1
58亿卢布244亿卢布1932年368亿卢布455亿卢布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开展D.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
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至1932年(苏联)。根据材料“368亿卢布”、“455亿卢布”可知,苏联工业总产值从1928年的158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底的368亿卢布,国民收入从244亿卢布增加到
455亿卢布,这说明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爆发时期,为适应战争需要而采取的临时措施,为集中国内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从而赢得国内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经济政策,1928年被废除,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开始推行改革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亚投行已向28个国家投资了108个项目。投资最多的国
家主要有印度、孟加拉国、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投资最多的业务依次是能源类22项(主要集中在孟加拉国和印度)、金融机构类(主要投向多国)和交通运输类(最多的是印度)各18项。这说明亚投行的建立()A.旨在增进发展中国家间的关系B.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化
向纵深发展C.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D.缩小了南北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时空是2020年的世界。根据材料“亚投行已向28个国家投资了108个项目”“投资最多的国家主要有印度、孟加
拉国、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投资最多的业务依次是能源类22项(主要集中在孟加拉国和印度)、金融机构类(主要投向多国)和交通运输类(最多的是印度)各18项”及所学知识可知,亚投行主要投资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且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类,这说明亚投行的建立利于推
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C项正确;“增进发展中国家间的关系”并不是亚投行建立的宗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向纵深发展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三个大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海,是中世纪最为重要的中转市场和消费中心。8世纪时,君士坦丁堡颁布航海法典以促进商业船队发展,同时鼓励外国商人
来拜占庭进行商业活动。君士坦丁堡逐渐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不仅可以展示首都的财富,还可以获得全世界倾注进来的大量珍贵商品。位于城市北部的金角湾的是君士坦丁堡重要的港口之一、承担着军事、物资存储和对外贸易等多项功能。来自天南海北的商人在此聚集,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在这里荟萃。把货物销售给本
地商人之后,外国商人又会满载交换来的新的商品踏上归程。——摘编自王欣妤《11—12世纪末君士坦丁堡威尼斯区的创立与发展探究》材料二威尼斯处于咸水沼泽之中,土地经常移动,无地可耕,无石可采,无铁可铸甚至无清
水可饮。但威尼斯人充分利用处于西欧与拜占庭之间这一优势,从公元5世纪到9世纪的数百年间,由受后者控制的保护国,一步步变为同盟国,最终摆脱了拜占庭的控制。到十三世纪,威尼斯已成为国际大都市,拥有20万工商业居民,年收入约
为100万杜卡特,相当于法国的年收入,超过西班牙、英国等国。1284年威尼斯铸造的金币杜卡特是欧洲的通用货币,生产的毛织品、丝织品、玻璃制品畅销欧洲和地中海各国。——摘编自高容铎《论中世纪威尼斯商业的崛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
纪时期君士坦丁堡的重要地位并简析其成因。(2)据材料二、指出威尼斯地位的变化,并概述影响其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3)据上述材料概括中世纪时欧洲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答案】(1)地位:君士坦丁堡是中世纪最为重要的中转市场和消费中心,并且逐渐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成因:地理位置优越;统治者重
视发展海外贸易;商品经济比较繁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2)变化:威尼斯由落后地区逐渐变为国际大都市。因素:威尼斯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起众多贸易据点;摆脱了拜占庭帝国的控制;货币价值长期高昂;商品经济的发展,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3)时代特
征: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时期的君士坦丁堡。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海,是中世纪最为重要的中转市场和消费中心。8世纪时,君士坦丁堡颁布航海法典以促进商业船队发展,同时
鼓励外国商人来拜占庭进行商业活动。君士坦丁堡逐渐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不仅可以展示首都的财富,还可以获得全世界倾注进来的大量珍贵商品。”可得出君士坦丁堡是中世纪最为重要的中转市场和消费中心,并且逐渐成为世
界贸易中心。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海,是中世纪最为重要的中转市场和消费中心。”可得出地理位置优越;据材料“8世纪时,君士坦丁堡颁布航海法典以促进商业船队发展,同时鼓励外国商人来拜占庭进行商业活动。”可得出统治者重视发展海外贸易;据材料“来自天南海
北的商人在此聚集,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在这里荟萃。”及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比较繁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威尼斯。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威尼斯处于咸水沼泽之中,土地经常移动,无地可耕,无石可采,无铁可铸甚至
无清水可饮。但威尼斯人充分利用处于西欧与拜占庭之间这一优势,从公元5世纪到9世纪的数百年间,由受后者控制的保护国,一步步变为同盟国,最终摆脱了拜占庭的控制。到十三世纪,威尼斯已成为国际大都市”可得出威尼斯由落后地区逐渐变为国际大都市。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但威尼斯人充分利用处
于西欧与拜占庭之间这一优势,从公元5世纪到9世纪的数百年间,由受后者控制的保护国,一步步变为同盟国,最终摆脱了拜占庭的控制。”及所学可得出威尼斯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起众多贸易据点;摆脱了拜占庭帝国的控制;据材料“12
84年威尼斯铸造的金币杜卡特是欧洲的通用货币,生产的毛织品、丝织品、玻璃制品畅销欧洲和地中海各国。”及所学可得出货币价值长期高昂;商品经济的发展,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据材料“君士坦丁堡逐渐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不仅可以展示首都的财富,还可以获得
全世界倾注进来的大量珍贵商品。”“到十三世纪,威尼斯已成为国际大都市,拥有20万工商业居民,年收入约为100万杜卡特,相当于法国的年收入,超过西班牙、英国等国。”及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材料一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天下观”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把中原王朝看做“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更非一个种族疆域”。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和城邦
政治孕育了古希腊人朴素的世界主义观念,斯多噶派最先提出了“世界大同主义”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言:“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摘编自侯毅、吴昊《论中国“天下
观”与西方“世界主义”》材料二时间霸权更迭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英国取代荷兰霸主地位,随后又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
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的21世纪以来,全球社会的发展“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材料三新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变化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对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前后10年,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认清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江涌、王力、黄
莺《60年中国之“世界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天下观”异同,并分析其观念差异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近代以来海上霸权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霸权演变的因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纪
之交的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深远意义。【答案】(1)同:两者都超越了纯粹“疆域”概念,将世界视为一个完整的共同体。异:中国古代“天下观”强调的仁、德、礼等文化价值,对周边地区的观念影响和教化作用,最终塑造一个和谐的天下秩序;西方的世界主义理念蕴含着强制性“普世价值”,成为西
方推崇武力扩张、殖民掠夺、霸权主义的借口。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君主专制宣扬国威;儒家文化影响。西方:商品经济繁荣;城邦政治;帝国精神;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2)特点: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趋势;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具有掠夺
性、扩张性、侵略性、排他性。主要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需要多方协调。(3)意义:为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有助于
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助于降低冷战风险,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世界)。相同点:结合材料“把中原
王朝看做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世界大同主义观念、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可以得出中西古代“世界观”的相同点,将世界视为一个完整的共同体、超越地理意义“疆域”概念。不同点:根据材料“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
、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可以看出中国的“天下观”价值观念的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最终塑造一个和谐的天下秩序。从材料“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的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可以看出西方的“世界观”的强制性,成为其对外推崇武力扩张、推行霸权、殖
民的理论和借口。原因:结合材料“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和所学内容,可得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君主专制宣扬国威、儒家的影响”三个层面。结合材料“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城邦政治”和古希腊的历史,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繁荣;城邦政治和帝国精神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政治、经济、
思想三个层面。【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世界)。特点:结合表格的信息得出阶段性霸权变化(16世纪到二战后,呈现单个霸权轮番登场;21世纪以来则呈现出多极化、相互依存的特点),即“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
极化制衡趋势”;从霸权主导者变更则呈现以“西欧资本主义为主”的特点;从霸权更迭的手段、目的等方面可以得出“掠夺性、扩张性、侵略性、排他性”等特点。主要因素:结合材料“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全球社会的发展”和世界近代史知识可以归
纳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国家实力的变化”等内容。【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深远意义:结合材料“世纪之交前后10年,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等材料,可以得出在对以后的国内、国际、外交等层
面的深远意义。可以从为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有助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助于降低冷战风险,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18.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材料:在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过程中,我们应看到军事冲突、外交斡旋、经济纠纷及爆炸性事件等因素是“历史大海表面的波峰浪谷”,而“工业革命及科技发明、近代殖民主义、民主义浪潮、国际关系中强权法则、追求强大的心理目标”则是“大海深处那
巨大的暗流”。前者对历史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而后者则是“酝酿一切重大历史事件,从而改变历史航向的真正原因”——摘编自倪乐雄《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再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作者的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观
点:一战的爆发是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阐释: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明显;帝国主义之间争夺世界霸权与殖民地的斗争也日益加剧,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的剑拔弩张,必将导致一战爆发;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
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加之20世纪初,极端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盛行,也为一战的爆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萨拉热窝事件则直接成为一战的导火索。由此可见,一战的爆发既有其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一战时期(世界)。根据材料“前者对历史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而后者则是‘酝酿一切重大历史事件,从而改变历史航向的真正原因’”可分析出一战的爆发是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阐释: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民
族主义的盛行等史实进行分析。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明显;帝国主义之间争夺世界霸权与殖民地的斗争也日益加剧,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的剑拔弩张,必将导致一战爆发;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
术基础;加之20世纪初,极端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盛行,也为一战的爆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萨拉热窝事件则直接成为一战的导火索。最后,总结升华,如:由此可见,一战的爆发既有其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