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阜阳市界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8)页,58.27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2d55626c2833b24dc1d440aac7ba8a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界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A.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D.“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2.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3.荀子认为“人性之恶”,主张“礼义
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主张强调()A.后天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传统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4.“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
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5.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rive
rcancarryaboat,yet,itcanturntheboatoveras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应是()A.LiErB.ZhuangZhouC.MengKeD.Xunkuang6.面对春秋
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C.道家:顺其自然,无
为而治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7.“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A.历代以百
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的需要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8.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9.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
范围。这一举措()A.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B.导致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C.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D.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10.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属僚抓到一个盗贼。阳明亲自审问,并对盗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
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天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一故事说明了()A.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其本
心的表现B.理是万物本源,强调格物致知C."致良知"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11.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
想家主张()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B.反省内心,恢复良知C.格物致知,在于明德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12.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A.宋代重
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13.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朱熹C.王阳明D.顾炎
武14.明代画家徐渭主张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他的画,用笔放纵,设墨酣畅。他甚至把水墨倒在纸上,随着散化之形而作勾勒。这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心外无物”D.“理”“欲”统一15.下图为西汉
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导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开始剧增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统治的加强B.商品经济的繁荣C.科考制度的影响D.思想控制的强化16.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
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A.异端思潮的影响B.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D.人们的个性受到压抑17.吴晗《历
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山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A.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B.主张限制君
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C.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D.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18.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A.满洲文明源
自先秦时的中原B.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C.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D.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19.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B.培养人才,经世致用C.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D.弘扬道德,规范言行20.有学者认为,李贽不承认女性的天性低劣,屡次称颂武则天为“好后”,认为女人的才德不比男人差。但他赞扬有成就的女性,并不等于提倡男女平权。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李贽不遗余力地褒扬寡
妇的守节。对此认识最为合理的是()A.李贽摒弃了以儒家纲常为标准的道德观B.李贽的思想有自相冲突的成分C.李贽的思想已经属于近代民权主义的范畴D.李贽的主张挑战了理学的正统21.《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君臣关系平等B.恢复官僚政治C.限制君主权力D.改革选官制度22.梁启超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把顾炎武视为“清代学术开山之第一人”,认为顾炎武对清代思想界具有深远影响。梁启超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顾炎武()A.批道学、离经叛道的思想观点B.谈心性、分权众治的治国方略C.明义理、扶植纲常的价值取向D.兴实学、明道救世的经世主张23.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讲到亚洲各国发展这一问题时,引用了汉代桓宽《盐铁论》中“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句话,这一言论体现了先秦时期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荀子B.韩非子C.墨子D.董仲舒24.下
列有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批判的内容及影响,说法不准确的是()A.挑战正统,提倡个性B.批判专制,否定帝权C.批判抑商,主张工商皆本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25.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指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
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A.没有突破儒家理论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C.具
有近代思想色彩D.有违儒家民本精神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舌今之所同也。——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天无
可分,地无可割。王者最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王夫之《读通鉴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
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4分)(2)材料二中,王夫之抨击了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策?(6分)(2)结合所学知识,对
明中后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作出简要评价(4分)27.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曰:“古
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
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的孟
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6分)(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8分)(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6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
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
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
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1
、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6分)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6分)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界
首中学高二年级考试历史试卷答题卡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材料题(共3题,第26题14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6分,总计50分。)26.(1)(4分)(2)(6分)(
3)(4分)27.(1)(6分)(2)(8分)(3)(6分)28.(1)(6分)(2)(6分)(3)(4分)界首中学高二年级考试历史试卷答案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DBAADDBBCABAC题号14
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DDCBABCDBDC二、材料题(共3题,第26题14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6分,总计50分。)26.答案:(1)观点: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2)现象:君主专制;
家天下。对策:分散天子的权力(3)评价:一方面,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另一方面,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使命27.答案:(1)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
主张民贵君轻。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2)①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③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28.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候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
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3)儒家
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重要作用了但是后来僵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