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云南省昭通市永善、绥江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历史 答案.pdf,共(9)页,317.95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286b98268d99bc151197f4808c98d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YS参考答案·第1页(共8页)永善、绥江县2021~2022春季学期3月月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ABBCBDBB题号111213141
51617181920答案CDCBDCCCB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ACBCDCDDD【解析】1.西方学者按照西方近代科学(以实验为主)把古代中国科技简单概括为“经验科学”,而中国学者则从中
国文明的实际出发,认为中国古代科技源于社会需求,是有别于西方的“第三条”道路,故选D项;中西科技发展道路相互借鉴与“有别于西方的‘第三条’道路”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西方学者从不同文明视角认知古代中国科技,与“古代中
国未能产生近代科技”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学注重经验总结只是西方学者的认知,属于材料的一层意思,排除C项。2.根据材料信息武王伐纣之前,进行誓师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称自己是“惟恭行天之罚”,据此可以看出,周武王此举意在借助天命
实现政治认同,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血缘宗法”的信息,排除A项;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不能反映“惟恭行天之罚”的信息,排除D项。3.根据材料“这些科学理论成就,表现在一大批生产工具、军事武器、机械用具的
改良和制造上”可知,墨子创立的学说大部分都是和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息息相关的内容,科学理论成就有着极强的实践性,表明墨家具有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社会属性,故选A项;战国时期的科技研究不能说是科技精英,排除B项;墨
子处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历史YS参考答案·第2页(共8页)侯国之间进行着兼并战争,暂时还未形成群体性的主流意识,排除C项;综合各个学派产物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4.秦汉代表的是历史发展的“常态”,指的是统一国家建立和发展,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进化迹象应该是有利于国家走向新的统一的因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朝,而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是有利于国家重新走向统一的,所以属于进化迹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科技
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就,也有利于国家的进步与统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有利于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所以也有利于统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唐代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
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说明与九品中正制相比,唐代科举制下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考试,入仕为官,这意味着科举制使得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扩大了,故选B项;题干是讲参与科举考试的人员范围比九品中正制更广泛了,并不是说科举考试能否选拔有用之才,排除A项;题干是将科举制与九
品中正制相比较,说明唐朝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员范围扩大了,而不是强调九品中正制的积极作用,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科举制使得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了,而不是强调科举制对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6.由过去的“传嗣”到现在的“直求资财”,这
本身就是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的一种表现,结合“(1019~1086年)”可知,这种冲击的根源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商业繁荣,人们的观念由此产生了转变,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婚娶例子体现了观念的变化,这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并未直接造成社会伦理缺失道德沦丧,排除A项;社会流动性增强主要是指科举制所带来的社会上下层对流活力增加,与婚娶观念无关,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中的社会观念、门第等级思想变迁不符,排除D项。7.题干所述及的时间
是“晚清”,根据题干内容中“今之书藏,乃一府之公物,非一人之私有”可知该书约在于强调人人都可以借书去读,它属于“公物”,不是“一人之私”,除此之外,“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可知该书约提倡人们读书,目的在于“经世”,即治理世事,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反映出晚清时期的“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到了书院的行为,故选B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其他的国家藏书方式,也就不能推断出书院藏书是国家藏书的“主要”方式,排除A项;题干中所述“书约”的内容中并没有相关“近代化”的表现,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
是述及了晚清时期书院“书约”的相关内容,不能扩大为“书院引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排除D项。历史YS参考答案·第3页(共8页)8.根据所学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领土逐渐沦丧,中国逐渐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天下—朝贡”的秩序观逐渐衰落,基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逐渐建立起以国际法为代表的近代国际秩序观,万国公法为不同国家提供了共同准绳,起到维护国际和平和秩序的作用,因此中国加入万国公法,以此维护国
家权益,修正不平等条约,故选D项;中国加入万国公法,中国与其他国家是平等的主权国家,说明传统的华夷观念发生了变化,排除A项;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际法也逐渐确立起来,现代国际社会的原则被很多国家接受,郑观应主张加入万国公法符合当时的国际社会发展趋势,排除C项;根据
材料“如中国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独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万国”可知,郑观应主张利用万国公法,目的是希望改变中国现状,维护国家权益,对此寄予很大希望,此时尚未体现出对国际法的矛盾心态,排除
B项。9.据材料“上海轮船招商局与太古、怡和成‘三分天下’之势,成为国内航运业最重要的一方”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状况,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资扩张,故选B项;上海轮船招商局是由李鸿章发起的近代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企业,并非民族资本主义,排
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实业救国的思潮,排除C项;据材料“上海轮船招商局与太古、怡和成‘三分天下’之势,成为国内航运业最重要的一方”可知,在竞争中,外资与上海轮船招商局妥协达成协议,但并不能说明外资实力的衰微,排除
D项。10.根据材料“他指出,社会主义是近世文明的三大特征之一;正是近代文明所造成的社会不平等,导致了‘社会主义’作为新价值观的兴起”可知,早在1915年陈独秀就开始研究社会主义,故选B项;据所学,马克思主
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之后,而材料时间是在1915年,且材料只是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的认知,而非宣传,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1915年陈独秀对社会主义做了专门的介绍,不能说明陈独秀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排除C项;据所学,1915年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民主与科学,排除D项。1
1.“古代的波斯、马其顿和罗马都曾征服很多地区”结合所学发现,它们建立的手段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依靠军队和官僚体系来维持,其兴起速度快,灭亡的速度也快,故选C项;“古代的波斯”并不是游牧文明,本身也是农业文明,排除A项;“通过向周边地区殖民的方式建立城邦国家”是希腊向
外扩张的主要方式,不具备通用性,排除B项;“依历史YS参考答案·第4页(共8页)靠法律体系维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这种帝国主要体现在古罗马帝国,其他帝国不是这样的管理形式,排除D项。12.因为“国王往往支持城市自治,抵制
教会和封建贵族的掠夺”,所以城市一般都支持国王,于是王权得到强化,故选D项;“在城市特别是法国城市争取自治的过程中,国王往往支持城市自治,抵制教会和封建贵族的掠夺”可知城市自治是抵制教会的一种方法,对专利权会有削弱的作用,排除A项;“在城市特别是法国城市争取自治的过程中,国王往往支持城市
自治”由于国王和城市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封建国王权力的扩张,排除B项;“在城市特别是法国城市争取自治的过程中,国王往往支持城市自治”所以国王的权力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强大,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13.据材料“赞颂为国捐躯的英雄和民众,奥古斯都兴建了神庙(供奉战神、凯撒大帝
等)、罗马广场及凯旋门等纪念场所”可知,这些做法是为了纪念罗马的英雄,进而增强了罗马的民族凝聚力,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罗马对于英雄的纪念,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罗马国家立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在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时期,与材料
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而材料中西塞罗的著作不属于公共设施,排除D项。14.从材料中看,雅典对公民大会上的提案有严格要求,这使得公民要对自己的提案负责,有利于加强公民政治责任意识,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雅典采用直接民
主,这种民主形势导致其决策不科学,无法通过材料中的措施进行改善,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对提案进行严格要求只能防止公民随意提出议案,不能提高公民大会的决策效率,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禁止雅典公民提案,只是对提案进行了要求,不能说明雅典公民缺乏自由权利,排除D项。15.据题干
信息可知,某人因为天灾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收成受损而无力还债,法律允许他当年不需还债、暂停履行合同且不付当年的利息,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度保护非因诚信而赖账的债务人,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债务须无条件还债,保证债主权益不受侵犯,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产品流通问题,排除B项;“维
护民众利益”不符合史实,《汉谟拉比法典》本质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排除C项。16.根据材料可知,欧美各国法律文件的内容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相应的出处,表明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法律发展的基础和参考,故选C项;罗马法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历史YS参考答案·第5页(共8页)
而非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因此符合资产阶级统治要求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罗马法维护的是贵族的权利,无法保证人人平等,排除B项;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从材料中无从反映,材料只能反映欧美国家的法律都和罗马法有渊源,排除D项。17.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
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的发明,②为古埃及文明;古印度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
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③为古印度文明;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是世界文学
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④为古希腊文明,选择C项符合题意。18.“虽以宗教为目的,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可见即使在教会中也传授社会人伦,形成一种宗教伦理,故选C项;“数学、天文、
音乐、文学等,虽以宗教为目的”可见其目的不是为科学,而是为宗教目的,主观上不会推动自然科学发展,排除A项;“时刻不忘告诫人们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这些内容属于基本的人伦,是向善的道德表现,而不属于控制,排除B项;“虽以宗教为目的”
可见其目的服务于神学,不利于理性的发展,排除D项。19.据材料“权力就从封主那里转移出去”可知西欧封建制度下权力分散,使西欧陷于长期分裂,故选B项;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
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欧洲基督教的权威始终存在,排除C项;西欧封建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20.题干中“任何‘有财产的人’携带印章,滚压出相符的印记,就可
以证明自己的权利”,“有财产的人”即产品变为了私有,贫富差异出现,故①正确;苏美尔文字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刻图像于石或镌印于粘土,而圆筒“印章”无法判断在何时,故②错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私有财产出现于
原始社会后期,苏美尔出现“有财产的人”表明其已进入了文明阶段,故③正确;题干未将苏美尔的雕刻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历史YS参考答案·第6页(共8页)21.根据“庄园的规模大小
不等,……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可以看出,庄园里的生产生活完备,基本上能实现自给自足,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C项正确;庄园较封闭,排除A项;庄园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庄园发达,排除D项。2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张之洞与刘坤一等人主张递减科举取士名额,培养新式人才,顺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的近代化发展,A项正确;新式学堂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张之洞和刘坤一并未否定科举制的作用,排除C
项;此时清末新政已经开始,排除D项。23.根据“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可得出官员素质提高,管理更加专业化。根据“实行定期考核,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可得出对官员进行考核也体现了管理
的专业化与科学化的特征,C正确;这一制度体现了民主自由,排除A;仅从材料不能得出是全面学习中国,排除B;这一制度提高了执政能力,排除D。24.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在率军镇压南赣等地的动乱后,制定并推行《南赣乡约》,结果南赣地区的民风日渐淳朴,知礼守法,努力生产,由乱
而治。由此可知,《南赣乡约》的推行促进了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王阳明在担任南赣巡抚期间推行《南赣乡约》,乡约带有政府的强制力色彩,不是民办色彩,排除A项;“强化了政府对乡约组织的管控”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乡约的教化作用,排除C项;材料与民众的情感归属意识无关,排除D项。25.马
铃薯原产于美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的,这种作物的交流本身也是文明链接的方式,所以②错误,排除所有含②的选项。故C项正确。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
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的选项都是其中的三项,所以只要是排除到其中的一
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26.据材料“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历史YS参考答案·
第7页(共8页)可知,该工厂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D项正确;“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C是题干现象
,排除。27.材料反映了美第奇银行采取联合经营、独立核算的新模式,成为一家国际性的银行企业。结合所学可知,美第奇银行的跨国经营方式,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资金和信用,有利于促进欧洲的长途贸易发展,故选C;工业革命加速工业资本的积累,而不是15世纪意大利银行业的发
展,故排除A;美第奇银行的经营方式使意大利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说法过于夸张,故排除B;材料无法说明美第奇银行的经营方式会造成贫富差距悬殊,故排除D。28.根据“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可知孔子认为政权的
更替并没有导致共同体核心的变化,华夏文化体系依然在传承,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故选D;方邦联盟只是一种政治体制模式,不是华夏政治共同体,排除A;B项无法体现,没有涉及,排除B;C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29.结合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制度对日本和朝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
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故选D;材料中没有全面比较分析当时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A、C这样的结论,排除;B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30.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的文化十分繁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
和城邦制度造成的宽松思想环境有关,故D正确;亚里士多德时期民主政治已经衰落,故A错误;材料未对比希腊文明和其他地区的文明,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人文主义传播,故C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12分)(1)(6分)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
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万中央集权。(2分)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
中央集历史YS参考答案·第8页(共8页)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任答两点得2分)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任答两点得2分)(2)(6分)规律:中央
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一点2分,两点3分)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一点2分,两点3分)32.(14分)(1)(8分)同:建立了疆域
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
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2)(6分)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33.(14分)
(1)(8分)背景: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4分)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
东南沿海人口压力。(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4分)(2)(6分)不同之处: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1分)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1分)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获得更多资源请
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