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5 页
  • 大小 188.000 K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2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准解析】.doc,共(25)页,188.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2187e98fb98e28a81ebdc44eb62234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历史一、单选题1.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A.孕育了宗法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D.推动了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乐”即礼乐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将饮食、起居、祭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这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并推动对周文化的心理认同,故选D。在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出现,故孕育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A;礼乐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并未实现思想统一,这至少要在秦朝之后,排除B;周朝时期,统治集团

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即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的理解,在阅读选项时注意读懂各选项中的程度词和名词可帮助学生迅速做出相应的排除。2.“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

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秦与齐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井田制逐步确立B.宗法制日益强化C.分封制趋向崩溃D.礼乐制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王、挑战天子权威的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分封制走向崩溃,因此C选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逐渐崩溃和瓦解,其他选项错误。故选C。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

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抨击秦的专制暴政B.否定中央集权制度C.主张恢复分封制度D.肯定秦的郡县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可知,柳

宗元对秦朝郡县制度是持肯定态度的,故答案选D项。B、C项与材料对秦朝郡县制度持肯定观点冲突,故排除;A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4.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

作“征月”。这实质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B.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D.封建皇权的至髙无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由“政月”到“正月”再到“征月”的演变,皆与秦始皇有关.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避

讳制度.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不符.故A项排除;题干不能说明历法的政治意义,排除B项;君权神授意思是君主受命于天,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排除。5.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秦皇”开创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权力的高度集中B.严格的等级制度C.注重血缘纽带D.王权至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的,其基本特征就是权

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正确;BD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C项反映的是宗法制,这是西周时期开创的,排除。6.黄宗羲认为:“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

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B.设置“中书门下”C.内阁D.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中书门下,习称中书,原称政事堂、都堂、政府、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是当时分割相权

的产物,B正确;世官制属于选官制度,A排除;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此时丞相制度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C排除;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D排除。故选B。7.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汉刺史制B.宋参知政事C

.明内阁制D.清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宋朝时期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答案为B项。A项,汉刺史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与“分宰相之权”无关,排除;C项,明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D项,清军机处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

被废除,排除。8.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答案】B【解析】从

“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有效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突出中央的部分;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无关。点睛:在解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问题

时要格外注意本题涉及的内容属于专制主义部分还是中央集权部分,搞清楚这一点往往可以排除一定的干扰项。如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题,所以可以排除D选项的干扰。9.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皇帝军机大臣人数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

、咸丰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同治五到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A.精干高效B.机构健全C.权力稳固D.保密性强【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统计的军机大臣的人数来看,多至十人,少至一人,由此可得出军机处的特点是精干高效,

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各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的变化,权力稳固、机构健全、保密性强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CD三项排除。10.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是失策,致有“孤立之败”。他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子弟为“诸侯王”。此

做法带来的后果是()A.君主专制得以强化B.加强了中央集权C.地方诸侯反叛中央D.导致了藩镇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它导致了地方诸侯国叛乱,故C正确;郡国并行制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故B错误;藩镇割据

属于唐代后期的现象,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大封子弟为诸侯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

此可核数而见者。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其意在说明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B.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C.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

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故C项正确;A说法错误,中英战争主要是英国想打开中国市场;国人当时吸食鸦片并不是大多数,故B错误;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故D错误。12.观察下表,表中的地区差价通商口

岸价格内地城市价格.镇江2.19—2.24元淮安2.30-2.3元上海2.17—2.20元苏州2.23-2.30元汕头2.95—3.10元潮州3.31-3.20元A.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B.导致民族工

业日益萎缩C.反映了关税主权完全遭到破坏D.密切了国内外经济联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1868年在通商口岸的洋布价格要低于内地城市的洋布价格,这种现象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的市场份额,故A符合题意;列强经济侵略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B不符合

题意;近代中国部分丧失国家主权,且材料与主权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与密切国内外经济联系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3.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达成协定使清朝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进口货物实征关税不足5

%,1902年后更下降到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关税率。这些举措A.是清朝放弃海关管理权的必然结果B.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C.标志着中国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D.导致中国海关管理权被外国人

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列强通过协定关税一再压低中国的进口税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大大便利了外国商品在华的倾销,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清朝并未完全放弃海关管理权,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半殖民化,而不是半封建化,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进口货的税率的不断降低,不能说明中国海关管理权被外国人控制,故D项错误。14.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

力的是A.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上交国库C.奖励技术发明D.开设新式学堂【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社会农民阶级最关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最能吸引农民,换取农民支持的措施即为平均分配

土地,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和要求,故A正确;产品上交圣库,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故B不正确;CD均不是农民关心的对象,排除。15.近代某条约签订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

,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该条约A.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通过该条约割占了香港九龙司一处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反映出战争包括

陆地战场和海上战场,因此判断是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故B项正确;A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是《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点睛】

“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是解题的重要信息。16.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

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B.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C.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答案为C;材料只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A错误;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B错误;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了,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

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材料。17.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

。”作者旨在强调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

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

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点睛】《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

、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实际上,这也是《临时约法》局限性的表现,一些政体设计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因人设法”得不偿失。18.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

。”此评论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C.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粉碎了一个皇权”可知,作者肯定了

辛亥革命在在民族、民权方面的成果。但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即对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故答案为B项。作者肯定了辛亥革命在民族、民权方面的成就,排除A项;作者认为辛亥革命不彻底,排除C项;作者不是从社会性质的改变来评价辛亥革命,排除D项。【点睛

】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只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没有真正建立起共和体制,更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和深刻的社会革命,来达到平均地权的主张,而是在列强的压力下,与代表旧势力的袁世凯妥协,把胜利果实拱手相让。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19.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理解正确的有A.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制度变革B.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C.五四运动取得了中国外交的胜利D.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

政治舞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选项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并未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沉重打击了北

洋政府的统治,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五四运动并未取得中国外交的胜利,只不过中国并未在和约上签字,C选项错误。2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都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可以提出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这

可以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B.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答案】B【解析】“各界部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

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故B正确;A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史实,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21.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

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

能力。“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题干时间1953年说明当时人代会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

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届人大的召开。22.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个)。这些创新时间选举方式选举对象乡镇、市1998~1999年公推公选、代表提名制等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等1002001~2002年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

副乡镇长、乡镇党委52003~2004年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纪委等1432005~2008年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委员等7A.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B.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

流C.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D.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答案】C【解析】基层直接选举能够最直接的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所以也就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直接选举制度而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选项A不符合

题意,排除;直接选举并不是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从直接选举的乡镇数量来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尚未在全国基本普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

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三是要注意对比分析数据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23.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

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A.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C.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县

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可以看出,我国的制度在不断的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与多党合作无关,排除A;C项是1954年;D项是要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与材料

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24.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让他们在两国国籍中选择一个。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这一举措A.导致了同印尼关系的恶化B.反映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增强了华侨对祖国的认同D.旨在发展

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印尼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材料中中国政府还主动

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加入印尼国籍,目的就是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D正确;据材料“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可知,这是两国政府的约定,不会导致与印尼关系的恶化,A错误;据所学可知“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B错误

;据材料“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信息可知,不能增强华侨对祖国的认同,C错误。25.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时期外交理念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20世纪70

年代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20世纪90年代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21世纪初“和谐世界”2012年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体现社会制度和意

识形态色彩B.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C.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

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目的根据国际形势有所调整,排除。26.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

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D.国人逐

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可知洋务企业推动了民间创办近代企业的风气大开,并且引发了买卖这种新型工

矿企业所发股票的高潮,说明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的模式,故C项正确;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是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洋务企业的影响而非特点,故B项错误;“社会各界支持”的说法不妥,如顽固、保守

势力仍然抵制近代企业,故D项错误。27.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D.改变了落后的军

事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结束,随着民族危机深重,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开启了制度学习的尝试,故B项正确;A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民主制度不是提出主张,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虽然提出改革军事

措施,并没有改变落后的军事观念,故D项错误。28.下表是“福州口岸茶叶出口表”(单位:万磅),该统计数据反映出中国A.茶叶逐渐成为主要出口品B.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关税贸易主权的逐渐丧失D.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

】从数据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福州地区的茶叶出口量增加,反映出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正确;材料只涉及到茶叶,没有其他商品的信息,不能得出A项结论;材料没有体现关税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中国与世界贸易进行比较的信息,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排除D项。29.在20世纪20年

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

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A.日常生活用品均为洋货B.农副产品均无法自给自足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耕织分离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说明下管村自然经

济已经开始解体,即耕织分离明显,故D正确;“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不等于日常生活用品均为洋货,故A错误;农副产品均无法自给自足不符合“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故B错误;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30.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这些措施A.为持久抗战准备了物质条件B.反

映了“围剿”红军的意图C.旨在削弱西南地方军阀力量D.推动了西南工业的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可知,随着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民政府陆续将东部沿

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增加生产。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这些都为以后的抗战准备了物质和运输条件,A正确;据所学可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而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调整是针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而非针对红军,B错误;这些措施有利于削弱西南地方军阀力量,但非其主要目的,C错误;据所学可知此举推动了西南工业的发展,从长远看,

更为持久抗战准备了物质条件,D错误。31.1912年2月17日,南京临时政府在剪辫通告中规定:“如有逾期不剪者,即将其公民权剥夺,并严加惩治。”这说明,当时南京临时政府A.致力提高国民民权觉悟B.重视

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C.注重塑造主流文化意识D.强化了政府法令的权威性【答案】C【解析】【详解】辛亥革命时期把剪辫子作为是否革命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剪辫子,显然是要求国民与清王朝彻底决裂,从而树立民国的主流文化意识,故

C项正确;材料不是从提高国民觉悟角度出发,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和清王朝的文化意识决裂,不是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强化政府法令的权威性,主要是树立政府主流意识,故D项错误。32.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商业四十条”明确指出国营

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积极恢复已撤销或合并的供销社、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同时,有领导的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A.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状态B.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C.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性D.取

消了个体经营模式【答案】A【解析】【详解】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背景下,材料中的这一规定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缓解市场供应紧张状态,故答案为A项;这一规定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这一规定没有承认市场经济的合法性,排除C项;这一规定没有涉及对个体经营模式的改变

,排除D项。33.“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鉴于对苏联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吸取,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A.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B.更多地发展沿海工业C.加快农业集体化D.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答案】

A【解析】【详解】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弊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故答

案为A项;B项与苏联建设经验和教训无关,排除;毛泽东没有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加快农业集体化,排除C项;中共八大提出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排除D项。34.1956年9月,陈云提出“主体”与“补充”

思想,“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据此可知,当时我国A.部分领导人已认识到市场的重要性B.三大改造即将完成C.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D.允许私营

经济独立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陈云认为“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等信息可知,当时我国部分领导人已经认识到市场的重要性,认为市场有存在的必要,故答案为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但三大改造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认为市场有存在的必要,并非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就存在弊端,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私营经济的看法,但三大改造将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排除D项。35.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

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直接背景是A.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设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1986年8月”,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5年,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设立是在1980-198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是

在198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6.《斯大林、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比较研究》中指出:斯大林承认商品交换的存在,承认价值规律

的作用,但他却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位置上;邓小平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经济手段,辩证地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据此可知,斯大林和邓小平A.都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新型的商品经济B.都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经

济的本质特点C.都能够辩证科学地处理计划和市场关系D.都是从当时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却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位置上”,联系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否定市场经济,是

当时苏联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的;根据材料“邓小平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经济手段,辩证地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理论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的,故答案为D;根据材料可知斯大林把市场经济和公有制对立起来,排除A;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

质特点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错误;斯大林把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面,故C错误。37.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国31个省区市和49个较大城市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共修改、废止了1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地

方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目前,中国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已经与世贸组织相关规定要求基本一致。这表明A.加入世贸组织后严重威胁中国的经济主权B.这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被动选择C.中国的经济体制不适合世贸组织相关原则D.中国政府积极

主动调整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答案】D【解析】【详解】由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大量修改地方性法规等,可知这是中国积极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加入世贸后,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了威胁和冲击,A项错误;结合所学我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这些顺应世贸组织的行为并不是被迫的,

B项错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C项不符合史实。38.在中国历史上,康有为最早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但他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分。康有为立宪思想的“保守”主要在于他A.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B.主张采用西方政治制度C.坚持

儒家传统和帝制D.倡导政治体制中西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孔子及经学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且为获得统治者的支持,在保留帝制基础上进行变法,C项正确;A

项与题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D两项是其思想“激进”的表现,均排除。39.梁启超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

的。这反映了梁启超A.对百日维新失败感到遗憾B.强调国民素养的重要性C.放弃资产阶级改良道路D.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答案】B【解析】【详解】“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可得他主张国民素养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关键,故选B项;“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

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这是梁启超开民智的观点,与改革成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说明他看到民众素质的重要性,但不能说他放弃了改良,排除C项;“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重点强调国民素质,却没有上升的民主权力,排除D项。40.1923年.邓

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

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A.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B.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D.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答案】B【解析】【详解】唯物史观并不是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A错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说明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B正确。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不是中国化的产物,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唯物史观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4年宪法

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1982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

安邦的总章程。——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材料二当时(建国初期)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1979年选

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1995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陈晓丹《代议制视角

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举制度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征:原则性与灵

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成就: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颁布1982年宪法并多次修订。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2)变化:由形式主义到真正实施直接选举,由城乡代表的人口比例差别至同比例选

举。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城乡差别缩小民主政治不断完善。【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

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根据材料“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可知,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

宪法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我国基层民主制度有所发展,即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颁布1982年宪法以来,我国宪法多次修订完善,并在坚持宪法地位的前提下,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中,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2)变化:根据材料“当时(建国初期)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

‘形式主义’的”“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可知,选举由形式主义到真正实施直接选举。根据材料“当时(建国初期)……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

,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可知,由城乡代表的人口比例差别至同比例选举。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国家性质上来看,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必然推动选举制度变化;根据材料“当时(建国

初期)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可知,随着国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根据材料“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角度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

以来,随着城乡差别缩小,民主政治不断完善。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举行一次有三百名中小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崇拜的人物,部分统计1919年,江苏第一师范对三百名中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崇拜的人物,部分统计崇拜孔子153人,孟子61

人,王阳明10人、苏格拉底、梁启超、牛顿、培根、卢校等各1人。孙中山87人,梁启超51人,孔子、孟子各20人,苏格拉底、华盛顿各18人,牛顿、培根、卢校各12人,蔡元培8人,李大钊3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上述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看法:中学生的人物崇拜变化反映了民主科学成为时代主流。说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民主政治: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1919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中学生

主要崇拜的人物是孙中山、梁启超,而孔子、孟子的地位下降。新文化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启蒙思想,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因此,苏格拉底、华盛顿、牛顿、培根、卢梭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力增强。由此可知:民主科学成为时代主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示例二看法:中学生的人物崇拜变化反映出当时思想

信仰呈现多元化。说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民主政治,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1919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中学生主要崇拜的人物是孙中山

、梁启超。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孔子、孟子思想影响力仍然强大。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因此,苏格拉底、华盛顿、牛顿、培根、卢梭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力增强。十月革命影响下,1918年李大钊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综上可知,思想信仰的多元化反映了当时不同派别道

路探索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其他看法看法1:孙中山地位上升,成为被崇拜者的第一人;说明:孙中山为保卫革命果实,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宣扬民主共和思想,社会影响力提升。看法2:崇拜孔子、孟子的人数减少。说明:新文化运

动中反对“尊孔复古”,提倡民主科学,儒学的权威被打倒,孔孟思想被全盘否定。看法3:梁启超、苏格拉底、华盛顿、培根、牛顿、卢梭等人的崇拜者人数大大增加;说明: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牛顿、培根、卢梭等西方科学家、思想家的影响在扩大。看法4:马克思、列宁和李大钊榜上有名

。说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和列宁得到了当时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崇拜,李大钊因宣传马克思主义知名度提升。(以上“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解析】【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阅

读材料,分析表格内容,从中找到1913、1919年江苏中小学生崇拜的历史人物的身份、类别特征、数据变化、发展趋势等,表明个人观点即看法,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或背景,最后对个人看法进行总结、升华。解答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层次清晰,逻辑清楚,论从史出。43.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2年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改革清政府之学制。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校,

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废止等14条。1912年9月2日,教育部颁布《教育宗旨令》,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同月,颁布《小学校令》《中学校

令》《师范教育令》等普通教育各级学校的专门法令。19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法令》和《大学法令》。规定大学科类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等;大学体制包括:一是大学设评议会,对大学

重大事项有评审权,二是大学各科设教授会,对学科重要事项有审议权等。全国各学堂因此纷纷改名学校,如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陕西大学堂改名为西北大学等。1922年11月1日,北京政府以“大总统”的

名义颁布了新的《学校系统改革案》,史称“壬戌学制”。该学制基本参照美国学制,以小学、初中、高中的“六三三制”取代了原来的小学、中学“七四制”。直到现在,依然实行“六三三”制。它还提出了七条教育标准:发挥平民教育

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这些措施都深刻影响着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摘编自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

史窥探》雷颐《壬戌学制与新文化运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年民国教育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壬戌学制的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内容符合近代教育要求;指

导性强;法治化;反封建(适应革命需要);受西方影响。(2)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有利于提升国民素养;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风尚改变;推动了教育近代化;推动了社会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1912年1月

19日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912年9月2日,教育部颁布《教育宗旨令》”“19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法令》和《大学法令》”可知,教育改革是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

“规定大学科类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等”可知,内容符合近代教育要求;根据材料“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指导性强;根据材料“颁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等普通教

育各级学校的专门法令”可知,教育改革中颁布一系列教育法令,体现了教育改革法治化;根据材料“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废止等14条”可知,反封建;根据材料“规定大学科类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等…

…二是大学各科设教授会,对学科重要事项有审议权等”可知,受西方影响。(2)积极作用:根据材料“该学制基本参照美国学制,以小学、初中、高中的‘六三三制’取代了原来的小学、中学‘七四制’”“注意个性之发展”可知,根据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根据材料“

力图教育普及”可知,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根据材料“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可知,壬戌学制有利于提升国民素养,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风尚改变,推动了教育近代化,推动了社会发展。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