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共(17)页,1.29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1fd12ebc1527af4e1247c799f1ccca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历史第一次半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1.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
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将甲骨刻辞按内容分为4大类22小类。
这主要反映商朝()类别内容1奴隶和平民,奴隶主和贵族,官吏,军队,战争,方域,贡纳。2农业,渔猎、畜牧,手工业,商业,交通。3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吉凶梦幻,卜法,文字。4其他A.文字体系已经形成B.经济生活较为繁荣C.社会文明走向成熟
D.阶级矛盾十分尖锐4.史载:大禹召开“涂山大会”,从四方赶来的氏族、部落酋长带着礼物前来朝贺。大禹称夏王,结束了部落联盟体制,创制“肉刑”等,建立了夏朝。由此可知,大禹建立夏王朝的主要依据是()A.推行了王位世袭制B.建立了国家的相关机构C.实施了内服外服制D.完善了宗法制和分封制5.康叔是“
周武王同母少弟”,被周公分封于卫。卫国原是殷商旧地,周公嘱咐康叔尊重殷商的传统,任用“殷之贤人君子长者”。康叔受封时不仅带去了大量周族人,还随迁了殷民七族,殷民宗族首领也在卫国任职。这反映出西周分封()A.导致王权的逐渐衰微B.实现国
家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挑战了宗法贵族体系D.有利于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6.战国时期,君臣互惠关系在官僚机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君主通过检查和考核对臣子的服务进行赏罚。《韩非子》中以“契”与“符”等词来解释这种君臣关系,如:“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
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这种互惠关系反映出()A.血缘政治色彩逐渐淡化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礼乐制度已被社会抛弃D.君臣之间关系趋于平等7.2021年12月,西安市灞桥区江村东侧的一座被称之为“江村大墓”的西汉大型墓葬被盗,后经
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了此大型墓葬为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在以下能够证实墓主人身份的信息中,最为关键的是()A《史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考古发掘中亦发现江村大
墓陪葬物品相对简朴。B元代文献记载:“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清代陕西巡抚在凤凰嘴立碑,上书“汉文帝霸陵”;江村大墓距凤凰嘴约2公里。C西汉帝陵实行“同茔异穴”的制度,即皇帝与皇后墓同处一个陵园,但各有墓穴。江村大墓距汉文帝窦皇后陵约800米,两墓四周
发现了围墙,构成了一个陵园系统。D江村大墓出土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印印文有“车府”“器府”“中骑千人”“府印”“仓印”“中司空印”“中司空丞”等多枚汉代官署印章。A.AB.BC.CD.D8.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墨家的着眼点是“天下人”,道家的着眼点是“每个人”
,那么儒家的着眼点就是“掌权人”。以下属于儒家着眼于“掌权人”的观点是()A.道法自然B.兼爱、非攻C.尊贤使能,俊杰在位D.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9.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有学者
认为“河姆渡文化在中华文明中起到奠基作用”。下列关于河姆渡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②实证了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先驱③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④制定了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10.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A.以人为本B.天人合一C.崇德尚贤D.天下为公11.五帝时代指的是古史传说中夏代以
前的中国上古时代。根据文献记载,“五帝”的提法当始于西周或春秋时期,目前所见关于五帝时代的文献都在晚商以后。东汉的《越绝书·宝剑篇》记载:“赫胥(黄帝之孙)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这表明()A.先民对远古时
期记载丰富B.五帝时代与考古学发现已经相互印证C.古史记录系统的周密完备D.传世文献提供了五帝时代存在的可能12.考古学家在辽宁西北部牛河梁遗址中发现了女神庙遗迹,以神庙祭坛为中心,周围分布着众多积石
冢组成的基群。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都是一种特权象征,这说明当时该地区()A.原始先民的手工艺水平精湛B.代表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C.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D.产生了等级分化和神权色彩13.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
较为罕见。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文件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这种变化折射出()A.铁犁牛耕的普及B.百家争鸣的盛况C.书写材质的变革D.社会转型的加剧1
4.1973年发掘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证明商周时期长江中游的先民们已成功采用了竖井、平巷、斜巷的联合开采方法,随同出土了大量古炼铜炉,据遗存的古矿渣推算,累计产铜量达12万吨。这一古代遗迹()A.说明大冶为春秋时最大青铜器产地B.反映了王室对地方控制松弛C.缺乏出土文献,对史学研究作用
有限D.是值得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15.如表是西周部分职官及其职能统计表。据此可知,西周()职官职能司民对民众的居住地点、性别,以及每年出生、死亡等情况进行记录司商核计出生者,为其赐族受姓司徒掌籍田,徒役的征发牧人管理从事畜牧的人口司寇掌管治安刑狱,统计
罪犯数量A.基层治理体系进入成熟期B.土地私有制开始取代井田制C.利用户籍管理为统治服务D.已开展大规模户籍编排工作16.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则其利金银,雍(州)则其利玉石。若荆、若青、若冀、若并等州,或利齿革,或利林漆,或利蒲鱼,或利布帛,各
因其土地之宜,以发其精华特达之品,迁地弗良"。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统一的中原市场尚未形成B.诸侯割据阻碍了经济交流C.社会经济呈现地域性特征D.民营手工业技术进步迅速17.西周实行“世禄制”,各级封君享受自己时地上的收入;战国时间
,官员大都实行俸禄制,发放粮食依量官职高低而存在等级差别,高者万石。这一变化()A.减轻了土地兼并现象B.调动了官员的工作主动性C.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君主集权制的形成18.春秋时期,出现人才
跨国流动现象。战国时,出现“客卿”一职,各国纷纷打破地域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异国人才担任军政要职,成为时代鲜明特征。“客卿”的出现()A.使人才异地任职成为惯例B.有利于私学的发展C.使“尚贤”思想成
为主流D.促进官僚政治形成19.齐桓公重用管仲,晋惠公及晋文公重用宦者履鞮,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这反映出,春秋霸主()A.扩充人力财力B.摆脱宗法束缚C.推动统一进程D.权力渐趋集中20.如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
,先秦时期()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21.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
。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22.如表是先秦时期的部分家训内容,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周文王在临终遗嘱上,告诫武王遵循“中道”,称王天下,使“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
和德”。周成王在册封蔡仲时训勉说,要“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孔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A.体现了贵族政治制度的特点B.孝道在国家
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C.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根本目的D.家训折射出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23.西周时期“封人”是中央之官,负责沟封疆界,并兼及祭祀、宾客、会盟等诸事项。到了春秋时期,“封人”多设在诸侯国,且前面冠以地名,变成了守疆之官,常受列国君主的
宠嘉和重视。“封人”职责的变化反映了()A.地方治理走向成熟B.疆域观念渐趋强化C.权力下移趋势加强D.华夏认同不断发展2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
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25.如图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运河示意图,其中吴国修建的邗沟和魏国修建的鸿沟尤为著
名。这反映出当时()A.争霸方式趋于多元B.国家统一动力增强C.中原经济优势凸显D.社会转型加速发展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26.读图,完成习题。(1)将图中七位思想家按学术派别归类,并列举各学派的核心思想或主张。(14分)(2)依据
上图,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4分)(3)依据各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诸子百家”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5分)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新
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需要结合良渚文化的特征来回答。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遗址,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变化来回答。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灌钢法是南北朝出现,排除A项;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
亚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呈现了甲骨刻辞所反映的商朝社会在政治制度、国家管理、经济形态、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发展状态,反映了文明走向成熟的基本趋势,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中体现了甲骨刻辞的内容,但并没有体现甲骨文的文字体系问题,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甲骨卜辞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经济生活和阶级矛盾只是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不能整体概括材料,排除BD项。故选:C。本题考查了夏商西周的文化,需要学生阅读史
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了夏商西周的文化,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答案:B解析:大禹称夏王,创制“肉刑”等,建立起夏朝的相关国家机构,故选B项。A项是夏启推行的举措,故排除A项;C项是商朝的管理制度,故排除C项;D项是西周
的政治制度,故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康叔受封时不仅带去了大量周族人,还随迁了殷民七族,殷民宗族首领也在卫国任职”可知,分封制加强了周部族和其他地区的联系,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地方势力挑战天子的权威,无法得出王权逐渐
衰微,排除A项;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国家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B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A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互惠”关系增强,君主通过赏罚来控制臣子,靠血缘关系维持统治的色彩淡化,故选A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尚未形成主流思想,排除B
项;礼乐制度的核心是强调等级,战国时期礼乐制度虽遭破坏,但仍强调君臣等级,礼乐制度仍有影响,排除C项;由材料中“君主通过检查和考核对臣子的服务进行赏罚”可知,臣子要为君主服务,君臣之间等级关系明显,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江村大墓与已知的汉文帝窦皇后墓同处一个
陵园,按西汉帝陵“同茔异穴”制度,可以推测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墓,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江村大墓与《史记》记载的对比,只能说明两者简朴风格一致,无法证明江村大墓就是霸陵,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元代文献记载与考古
发现不一致,无法说明江村大墓就是霸陵,排除B项;“府印”“仓印”“中司空印”“中司空丞”等多枚汉代官署冥器印章,能佐证墓主人是领导这些官署的人,仍无法由此确定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墓,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儒家主张入世,他们希望成为“掌权人”,拥有社会话语权,为社会做贡献,故
选C项;据所学可知,“道法自然”是道家的观点,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兼爱、非攻是墨家的观点,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是法家韩非子的观点,排除D项。9.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其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故
①正确;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其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实证了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先驱,故②正确;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文化遗址,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河姆渡文化遗址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故③错误;商朝的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
法,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1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人法地……道法自然”强调人向自然学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主张着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故选B项;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
中心,与材料中“天命”等不符,排除A项;崇德尚贤强调以德治国和崇尚贤人,与材料“道法自然”等主张不符,排除C项;天下为公强调天下是公众的,治理天下要考虑人民群众,与材料“天行有常”等无关,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帝”的提法出现在西周或春
秋时期,关于五帝时代的文献都在晚商之后,东汉时也出现了对黄帝之孙赫胥的记载,说明并未有直接出现于五帝时代的相关史料的记载,故传世文献只是提供了五帝时代有真实历史背景的可能性,故选D项。直接出现于五帝时代的记载现在并未发
现,只出现了晚商之后对五帝时代的记载,无法体现记载丰富,排除A项;如今尚未发现五帝时代的考古学证据,晚于五帝时期的夏朝都尚未有确凿的考古学发现,排除B项;五帝的事迹多见于传说,且仅凭材料中晚商的文献和东汉记载,无法说明
其记录周密完备,排除C项。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牛河梁遗址中发现了女神庙遗迹,以神庙祭坛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地区产生了神权色彩,并且“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都是一种特权象征”说明该地区产生
了等级分化,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女神庙遗址的情况,没有涉及到手工艺的质量水平高低,排除A项;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生产工具,材料并没有涉及到该地区的生产工具,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该地区产生了等级分化和神权色彩,不是强调其是发源地,排除C项。故选:D。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答本题需
要掌握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13.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简牍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从而推动社会转型,D
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还没有普及,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足,无法看出百家争鸣的盛况,排除B项;题干的变化是简牍数量由少到多,不是书写材料的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14.答案:D解析:根据“证明商周时期长江中游的
先民们已成功采用了竖井、平巷、斜巷的联合开采方法……据遗存的古矿渣推算,累计产铜量达12万吨”可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对于研究商周时期冶炼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D项正确;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大冶是“春秋时最大青铜器产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王室对地
方控制的程度,排除B项;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属于实物史料,史学研究价值高,排除C项。故选D项。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对民众的居住地点、性别,以及每年出生、死亡等情况进行记录......掌籍田,徒役的征发.....掌管治安刑
狱,统计罪犯数量”可知,西周时期,司民对民众的居住地点、性别,以及每年出生、死亡等情况进行记录,是较早的户籍管理形式,为“司商”“司徒”“牧人”“司寇”等官职的基层治理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西周时期基层治理体系进入成熟期,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西周时
期推行井田制,而非土地私有制开始取代井田制,排除B项;已开展大规模户籍编排工作,“已开展”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16.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扬(州)则其利金银,雍(州)则其利玉石”"各因其土地之宜,以发其精华特达之品,迁地弗良”等信息可知,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的差异,使得扬州、雍州、荆州等地出现了独具风格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
呈现地域性特征,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统一的中原市场逐渐形成,排除;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的差异,与诸侯割据关联不大,排除B项;D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排除。17.答案:D解析:D.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实行俸禄制,根据官职高低发放,这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突破,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故D正确。A.官员俸禄制度的出现和土地兼并之间并无因果联系,而且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刚刚确立,土地兼并现象并不突出,故
排除A。B.俸禄制存在等级差异,对于官员工作主动性方面的调动有限,故排除B。C.该项中“瓦解”表述绝对,故排除C。故选D。18.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打破地域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异国人,
出现了“客卿”,由此可以看出“客卿”的出现体现了各国选贤任能的特点,这就打破了以血缘选拔人才的标志,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故D项正确。A项中的“惯例”无法从题干得出,排除。私学的发展是“客卿”出现的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尚贤”思想不是春秋战国
时期的主流,故C项错误。故选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19.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齐国、晋国以及楚国的国君权
力都比较大,比较集中,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用人,但未涉及财力方面,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诸侯国君的权力集中,不能得出其推动统一进程,排除C项。故选: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需要结
合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特征来解答。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可见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增大,不再局限于周王室及主要
诸侯国的活动范围,可见新地区不断得到开发,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并非是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排除A项;治水区域的变化和统一趋势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儒墨两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华夏族的发展和华
夏认同,可结合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
与社会动员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旨在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C项正确;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并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并非为了平衡各国实力,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
运动通过推行重农政策,着眼于提高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排除B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大一统,也有防止被其他国家兼并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春
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的特点来解答。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答案:A解析:A.贵族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依靠血缘维系、家国一体、人治高于法治等,材料未涉及贵族政治制度的特点,故A项正确;B.根据材料信息“尔尚盖前人之愆,
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可见孝道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信息“在临终遗嘱上,告诫武王遵循‘中道’,称王天下,使‘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
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并从表格中的人物信息,可见主要适用于统治阶层,且内容多为教化和训诫,可见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故C项错误;D.家训体现了不同思想流派的思想主张,折射出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故D项错误
。23.答案:B解析:据材料“西周时期‘封人’是中央之官,负责沟封疆界,并兼及祭祀、宾客、会盟等诸事项。到了春秋时期,‘封人’多设在诸侯国,且前面冠以地名,变成了守疆之官,常受列国君主的宠嘉和重视”可知,材料反映
了“封人”由西周时期的中央之官转变为春秋时期的守疆之官,而且受到国君的重视,反映了疆域观念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封人”职责的变化,而不是强调地方治理,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封人”职责的变化,而未
涉及“封人”权力变化,排除C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4.答案:C解析
:C.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C项正确。A.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
想这个高度,A项排除。B.题干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B项排除。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D项排除。25.答案:B解析:A.修建运河不属于争霸方式,故A项错误;B.根据图示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邗沟、鸿沟等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区域经济的联系
,这反映出国家统一的动力增强,故B项正确;C.邗沟联系的区域不属于中原,故C项错误;D.材料信息不能直接反映社会转型加速发展,故D项错误。26.答案:(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认为人性善,提
倡“仁政”“民贵君轻”;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提出君民舟水之喻。道家:老子、庄子。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庄子崇尚逍遥自由。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2)分布
特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意义: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也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3)如何治国的问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善恶等问题。解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有:韩非。墨家代表人物有:墨
子。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核心思想或主张即可。(2)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及“百家争鸣”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地图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家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从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思想解放、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回答即可。(3)本题考查“诸子百家”争论的焦点问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如何治国的问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善恶等角度回答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
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