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1.169 MB
  • 2024-09-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doc,共(17)页,1.16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0a8a07c6fa6927601ff2042613958a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高二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伯禽被分封为鲁国诸侯,他死后,其子不能自动继承为鲁公,而是必须回到宗周,由天子进行新的策命礼,称作“承嗣再命”。这一做法A.确保

了宗法制度的长期稳定B.旨在维护周天子的政治权威C.侧重于巩固贵族的等级特权D.保障了西周分封制度的持久【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其子不能自动继承为鲁公,而是必须回到宗周,由天子进行新的策命礼”可知,诸侯虽然有世袭统治权,但是其子孙仍须经过周天子的认可

后才能正式继任,这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政治权威,故选B;A项“确保”的说法是错误的,否则又怎么解释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崩溃,排除;材料重在表达对周天子地位的巩固,而非对贵族等级特权的巩固,排除C;D项“保障”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瓦解了,排除。2.春秋时期的政治基本上

是贵族化的礼乐政治。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以富国强兵、兼并土地为主要目标,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等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人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这一变化反映出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宗法制淡出历史舞台D.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答案】B【解析】【详解

】战国时期,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说明战国君主更青睐官僚政治,这反映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B项正确;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

无关,并且宗法制度没有淡出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学是当时的显学,故D项错误。【点睛】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材料中“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等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人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的信息反映了变化,由此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3.据贾谊记载,

汉初,天子和诸侯之相都称为“丞相”,使用黄金之印。据司马迁记载,汉武帝时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使用银印。汉武帝此举目的是A.企图削弱宰相权力B.加强中央政府权威C.挑起王国内部矛盾D.逐步分割诸候封地【答案】B【解析】【详解】诸侯的丞相印由黄金变成了银制的,这是要削弱诸侯的影

响力,提升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材料强调中央与诸侯间的关系,而不是丞相的权力大小,排除A;挑起矛盾不利于巩固统治,因此不可能刻意挑起矛盾,故C项错误;D项是推恩令,排除D。4.下表所示为部分汉

代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这些体现了A.分封制巩固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B.汉朝政权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汉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D.汉朝形成了册封少数民族的惯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都是汉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首领或少数民族首领的册封,说明汉代中央政府加强了对

边疆的控制和管理,故选B;汉代没有在边疆实行分封制,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汉代中央政府对边疆控制的加强,与文化交融无关,排除C;“惯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B。5.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

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A.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B.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C.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D.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答案】A【解析

】从材料可知,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通过掌握“批红权”和所掌的玉玺,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故选A。B.项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内阁辅臣参与决策,但无决策权,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

是内阁辅臣的权力受到太监的制约,没有反映内阁与太监的相互制约关系,故D排除。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6.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

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理藩院则例》《钦定西藏章程》《回疆则例》《苗例》等,因俗而治。这些法规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B.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意识D.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答案】A【解析】【详解】

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因俗而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故选A;仅仅从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无法体现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B;材料信息与天朝上国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

、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与民族间交流交融无关,排除D。7.英国流入中国的白银,在1781—1790年间和1800—1810年间分别达1640万两32600万两,这种有利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后来向相反一端倾斜:1831—1833年间将近有1000万银两从中国流出。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A.英国工业革命不断深入B.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英国对华进行鸦片贸易D.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为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了大量的鸦片,由此中英两国的贸易形势才会发生逆转,故选C;中国是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单靠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是难以扭转贸易局势的,故A项不是主因,排除;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的一直是闭关锁管政策,因此B项无法解释贸易形势的突然逆转,排除;中国经济结构在鸦片战争后才出现变动,与材

料时间不符,排除D。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

者A.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B.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C.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D.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近

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没有意识到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问题,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的外交原则,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天朝上国”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说明D项错误。【点睛】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

性,《南京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

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

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A.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B.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D.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答案】A【解析】【详解】清政府之所以不派遣中国人担任驻美使节,原因是礼仪问题,故委任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由此可知,当

时的中国依然有华夷观念,A正确;特使是临时设置,不属于制度性规定,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应当是设置总理衙门,排除B;甲午战争后朝贡体系彻底瓦解,排除C;清政府委任蒲安臣为特使,实际上是在履行条约内容,排除D。10.如图摘自徐中约

的《中国近代史》目录。据此判断,第十章的主题应为A.第二次鸦片战争B.清末新政C.太平天国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鸦片战争的影响”“自然灾害”“客家人和基督教”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其爆发的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同时伴以自然灾害以

及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等因素,C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客家人和基督教”无关,排除A;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鸦片战争是19世纪40年代,距离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遥远,不能对这两件事情产生直接影响,排除B、D。11.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

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帝国主义加深了

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剪我最亲之藩属(朝鲜)”“威海”可知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后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C正确;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是鸦

片战争,A与题意无关;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与题意无关;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D与题意无关。12.下表反映了1894—1897年清政府新设军事工厂的概况对此表格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19世纪晚期洋务运动获得新发展B.甲午战

争影响了中国军事工业的布局C.清政府开始了军事近代化的步伐D.国人清醒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1894—1897年清政府在陕西、辽宁、湖北、河南以及新疆等地都开设了军事工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甲午战争增强了国内安全意识有关,此后军事工业布局由沿海地

区逐渐向内地转移,故B正确;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故A错误;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军事近代化的步伐,故C错误;表格体现不出国人的认识,故D错误。13.下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表述,据此可知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

性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表述明显对立,这说明对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B正确;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可以统一,故A说法错误;史料虽然冲突,但历史

事实能够确证,故C说法错误;“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14.辛亥革命“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从此,中国的政治发展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这

是指辛亥革命A.结束了封建帝制B.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的基础上重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君主专制制度),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指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带来的意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相关,

排除;D项提及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概况及意义15.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

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该材料说明()A.北洋军阀支持五四运动B.学生爱国热情影响广泛C.学生运动导致军阀分化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出自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的“越级”通电,说明吴佩孚赞扬学生的爱国行为。但当时

吴佩孚只是一位将领,其态度并不能代表北洋军阀,故A项不符合材料及史实;C、D材料不能体现;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16.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

……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这说明雅典A.所有公民直接管理城邦B.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C.城邦利益高于个人权利D.公民对国家制度缺乏信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

财富”反映的是雅典公民首先要有集体荣誉感,强调城邦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故C项符合题意;A项“所有公民”表述有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指出雅典民主的弊端,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7.古代雅典普通公民主要通过

参与城邦的公共生活,如公民大会、公民法庭、狄奥尼索斯戏剧节或者奥林匹亚集会等,聆听政治领袖的演说来获得相关的教育和知识。学者德摩斯梯尼甚至说:“民主政治是一种发表演说的体制。”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雅典A.演说是民主政治内在需要B.政府不重视文化和教育C.公民必须具备演说的

能力D.居民参政议政十分活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民主政治是一种发表演说的体制”和雅典普通公民要频繁参与城邦公共生活可知,演说是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要求之一,说明演说是民主政治的内在需要,故选A;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政府不重视文化和教育,排除B;“必须具备”的说法过于绝

对,不符合实际,排除C;材料仅反映了对公民参与城邦公共生活的要求,无法说明公民参政议政十分活跃,排除D。故选A。18.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A.稳定统治秩序B.强调人人生而

平等C.保障公民权利D.彰显法律的公平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罗马法面对主人过分虐待奴隶,政府会强迫主人出卖奴隶,由此推之,为了防止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激化,维护统治秩序,所以有这样的决定,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正确;罗马法面前公民人人平

等,奴隶并未取得平等地位,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规定了奴隶的相关举措,而非保障公民的权利,故C选项错误;该规定的主要目的是在于解决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矛盾激化的问题,且奴隶并未获得公平的对待,所以并未体现法律的公正,为此D选项错误。19.古罗马法学家对物进行了多种分类。一种分法是所谓有形物与无形物之

分:前者即指奴隶、土地、衣服、金银等物:后者指可以作为权利客体的权利本身,如继承权、使用权、地役权等等。这可以用来说明罗马法A.限制了贵族对于法律的垄断B.重视法律程序的运用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蕴含着自然法的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法学家对物的划分为有形和无形,这样的划分,

尤其是对无形之物的划分更多的集中于经济权利领域,意味着对这类权利的维护,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正确;《十二铜表法》的出台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而非对有形无形之物的划分,排除A;题干未涉及法律程序的运用,排除B;自然法理念主要指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

公正之上等,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20.“《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此观点主要认为《权利法

案》A.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B.改变了英国国王权力的来源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D.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答案】A【解析】避免严重的权力“冲突”意在强调《权利法案》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不涉及国王权力的来源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避免严重的权力“冲突”意味着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21.英国学者罗威尔指出:“

(光荣革命后)下议院逐渐把国王的权力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可是它虽然这样做,却没有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特征。”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英国A.国王在立法上拥有巨大权力B.君主立宪制需要进一步完善C.虚位君主制得到法律的认可D.国家权力结构实现

分权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光荣革命“没有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不完善,故B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国王在立法上拥有巨大权力,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法律认可虚位君主制,故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实现了分权制衡,故

D错误。22.美国具有独特的立国经验,无论是在建立邦联体制和根据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体制的过程中,立国者在作出某种重大决策时,都把地方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这主要是由于A.美国先有州府后有国家的特殊性B.启蒙思想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C.对欧洲各国立

国经验的批判借鉴D.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答案】A【解析】美国独立之初实行的是邦联制度,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所以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得不优先考虑地方的利益,故A正确;材料主要介绍的是美国独立之初制定政策时优先考虑地方利益,与启蒙思想传播无关,排除B;美国独

立之初制定政策时优先考虑地方利益,是由其特殊性的国情决定的,并非批判借鉴欧洲各国立国经验,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23.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联邦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

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A.各州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B.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C.美国对英国经济的依赖性D.政府拥有法定货币发行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

785年,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美国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因此选B。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C选项与题意

无关、D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政体的确立·联邦制24.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

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法国18

75年宪法,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所以,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符合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总统和内阁的关系,无法体现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排除A;法国1

875年宪法颁布后,共和派以微弱的优势超过君主派势力,CD不符合史实,排除。2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这表明A.帝国延续了专

制主义传统B.宪法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C.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D.普鲁士处于联邦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德意志帝国宪法》。根据“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

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可知并没有体现专制主义传统,故排除A项;题意并没有体现议会成为权力中心和普鲁士在联邦中的地位问题,故排除C、D项。题意表明国会是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的

,体现了当时的时代发展潮流,故选B。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表(有籍可考者)部分——摘编自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材料二阅读下表有关科举制的相关内容(1

)据材料一指出历代状元数量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2)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发展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进步性。【答案】(1)趋势:由唐朝时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宋代以后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由发达地区向边远地区扩展。(2)特点:分科设目,方式多样;注重社会教化;逐渐

放松对工商业者的限制;组织规范,选拔公正。进步性: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提高官员素质;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数据可知,宋代以前北方较多,宋代以后,特别是

明清时期南方较多,而且内蒙古、贵州等边远地区也有分布。由此得出“变化趋势”:由唐朝时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宋代以后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由发达地区向边远地区扩展。(2)“特点”,据材料二中的“考试科目”“应举人资格”“考试方法”等信息得出:分科设目,方式多

样;注重社会教化;逐渐放松对工商业者的限制;组织规范,选拔公正。“进步性”,结合所学从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提高官员素质、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角度思考。2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与图一相比,有学者认为图二的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答案】美国实行分权制衡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牵制,避免大权集中于某一部门;三权分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专

制,维护民主。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相互牵制;门下封驳谏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扩大宰相的范围,群相议事,共商国策,这些都体现出一定的民主色彩。但三省制下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封驳谏议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三

省六部本质上是巩固皇权专制的工具。所以唐代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有一定的合理性。【解析】【详解】由图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间相互制衡以实现民主,目的是为了避免权力集中于某一部门而出现专制独裁。三省六部制下的分权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具有形式上的相

似性,即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扩大宰相的范围,群相议事,共商国策,这些都体现出一定的民主色彩。但三省制下完整的相权被分割,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权臣独揽大权,以加强皇权,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而是巩固皇权专制的工具。所

以唐代的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28.鸦片战争后,体育强国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的共识,各种思想主张层出不穷。材料梁启超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列举先秦时期武勇精神的典型70余例,要我同胞,兴祖宗武勇之精神,扬古人自强遗风,以体育兴国强民。《江苏》、《云南》、《浙

江潮》等杂志,把培植国民马革裹尸、执戈从戎的思想,作为创刊宗旨。西方近代体育,如普通体操、田径等运动形式,通过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翻译外国书刊等途径,被主动地引进了中国。“废缠足”、兴“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呼

声不断。推行军国民教育成了当时的一种重要社会思潮,学校教育以军国民主义教育为宗旨,兵式体操代替了操课的全部内容。——摘编自郑志林《我国近代体育史上的三次爱国主义浪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体育强国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特点:发展体育与爱国救亡相结合;受传统文化影响;提倡尚武精神;主动学习西方;提倡男女平等。作用:振奋民族自强精神;促进了西方体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或促进了妇女解放);

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对后世建设体育强国提供借鉴。【解析】【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信息“要我同胞,兴祖宗武勇之精神,扬古人自强遗风,以体育兴国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受传统文化影响;由材料信息“《江苏》、《云南》、《浙江潮》等杂志,把培植国民

马革裹尸、执戈从戎的思想,作为创刊宗旨”得出:提倡尚武精神;由材料信息“西方近代体育,如普通体操、田径等运动形式,通过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翻译外国书刊等途径,被主动地引进了中国”得出:主动学习西方;由材料信息“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

、参与体育的权力呼声不断”得出:提倡男女平等;由材料信息“学校教育以军国民主义教育为宗旨,兵式体操代替了操课的全部内容”并结合所学得出:发展体育与爱国救亡相结合。“作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振奋民族自强精神、推动了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提

高国民身体素质、对后世建设体育强国提供借鉴等角度分析。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了著名的“十四点宣言”,内容包括:公开外交、反对密约、民族自决、设立国联,维护世界永久和平等主张。威尔逊特别声明:吾美国国民必使上述之

宗旨及方法,得实行后方休,虽牺牲生命,抛弃其一切所有以为此主义之保障而不辞。威尔逊的发言在中国各阶层人士中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响。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中,充满激情地写道:“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材料二1919年2月2日,《每周评论》称威尔逊的主张是“多半不可实行的理想,我们也可以叫他威大炮。”——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叶永东《巴黎和会前后中国人对威尔逊认识的转变》(1)依据材料一,说明当时的中国人为何把

威尔逊看成是一个“大好人”?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宣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2)从“大好人”到“威大炮”,威尔逊为何在国人心目中形象大跌?【答案】(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靠自身的实力难以在国际社会中争取自己的权益;威尔逊的“十四点宣言”,如反对密约、民族

自决等主张,使国人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支持中国取消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收回被日本强占的山东权益。意图:抑制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保障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扩大美国在远东的影响,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2)原因: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对日妥协,支持日本夺取山东权益。【解析】【详解】(1)根据“公

开外交、反对密约、民族自决、设立国联,维护世界永久和平”可知威尔逊当时提出的这些主张迎合了中国的需要,因为当时的中国深陷民族危机,靠自身的实力难以在国际社会中争取自己的权益,所以国人对其给予厚望,希望他能支持中国取消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收回被日本强占的山东权益,也因此把他看成是一个“大好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宣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即抑制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保障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扩大美国在远东的影响,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2)威尔逊在国人心目中形象大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在巴黎和会上

对日妥协,支持日本夺取山东权益极大的损害了中国利益。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