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26.308 KB
  • 2024-10-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docx,共(5)页,26.30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0489cdc8c079c51603f3995813027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长春二实验中学高三上语文期末考试答案1.B.“从而”强加因果。原文是“涂尔干敏锐地发现‘社会危机’与‘社会繁荣’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现象的共同之处,那就是‘社会的剧烈变化’,涂尔干把它描述为‘脱序’现象”,社会危机和社会繁荣同属于社会剧烈变化,都是社会“脱序”现象。这几个概念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

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无法借助”错。原文只是说“我们无法借助轴心时代理论找到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轴心时代”理论对于中国哲学的寻根之旅还是有帮助的。B.从推测角度说,“都是动荡不安的”过于绝对,原文有“涂尔干敏锐地发现‘社会危机’与‘社

会繁荣’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现象的共同之处……涂尔干把它描述为‘脱序’现象”,可见“脱序”也可能是“社会繁荣”。D.“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实现了突破”“世界文明的中心不应该在欧洲,而应该在亚洲”错。材料二第四段有“雅斯贝尔斯明确反

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方的文化……要将中国和印度的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提并论,因为‘它们实现了突破,在精神上达到了跟西方一样的深度’”,可见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文明都实现了突破,而且,雅斯贝尔斯反对欧洲中心论,强调要重视东方文明,要将东西方文明相提并论。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原文说,中国思想史上还有两个时期,同样适用于“脱序”理论,一个是魏晋时期,一个是民国时期。刘伶的放诞之举恰好体现了“脱序”理论。B.说的是新秩序迅速建立并对人们形成了约束力,所以社会风气才迅速好转。

不属于“脱序”理论。C.范进属于“在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里,人们为了改变现状、出人头地所做的种种努力,也通常以遵循既有原则和规范作为前提”,他的“疯”只是他个人的脱序,而不是社会的脱序。D.只是美国换届选举中的小插曲,

美国的社会秩序并未陷入混乱,更谈不上脱序。故选A。4.①五四时期,清政府倒台,旧的秩序土崩瓦解,北洋政府无法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新秩序,社会脱序,出现了“真空”的社会状态。②思想家们摆脱了束缚,反思本时代特点,对社会问题积极回应,畅所欲言,形成多种学说,宣传各自“主义”。本题

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先看“脱序”理论的相关表述,再联系“五四”时期的特点进行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说“涂尔干敏锐地发现‘社会危机’与‘社会繁荣’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现象的共同之处,那就是‘社会的剧烈变化’。涂尔干把它描述为‘脱序’现象”,

而“五四”时期,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材料一第四段说“旧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被普遍接受或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形成社会规范

‘真空’的社会状态”,从社会角度来看,“五四”时期,清政府倒台,旧的秩序土崩瓦解,北洋政府无法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新秩序,社会脱序,出现了“真空”的社会状态。材料一第四段说“在脱序状态下,人们的欲望、

情感、行为、心态等等,一切都失控了。旧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被普遍接受或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材料一第五段说“时代危机刺痛了人们,同时也刺激思想家们反思

本时代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社会失范危机作出相应的回应”“作为时代的发言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逐渐形成众多思想派别,演绎为精彩绝伦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叫’的思想史诗”,从社会成员角度看,

“五四”时期旧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不能再约束人们,这就为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而百家争鸣时思想家们的状态同样也是“五四”时期思想家们的状态,他们摆脱了束缚,反思本时代特点,对社会问题积极回应,畅所欲言,形成多种学说,宣传各自“主义”。5.①时间方面:“轴心时代”

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时间轴心。②空间方面:主要发生地处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希腊这一地理轴心上。③思想影响方面:这一时期的思想成就不仅是当时的思想主体,而且为人类几大主要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树立了标准。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

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时间方面:材料一第二段说“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主轴,在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极不寻常的历史事件……”,“轴心时代”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时间轴心。空间方面:材料二第二段说“几乎是在同时,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希腊这

一地理轴心上,在思想上出现了辉煌的成就”,主要发生地处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希腊这一地理轴心上。思想影响方面:材料二第一段说“轴心时代则为人类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树立了标准”,材料二第三段说“‘轴心时代’的文化精神突破所奠定的人类精神根基、传统宗教伦理价值体

系框架,至今仍然是人类几个主要文明体系中的价值和行为准则”,这一时期的思想成就不仅是当时的思想主体,而且为人类几大主要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树立了标准。6.BB项,“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态度谦和,与人下棋从来只下三盘,不“挂”东西

,最后一盘还总是故意输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棋艺高超又淡泊名利的君子风度,并没有“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之情。7.BB项,“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错误,从后文来看,父亲并未下场下棋,而是让“我”代下,因此选项表述错误,应该

是与后文父亲再也不下棋了的决定形成反差,烘托父亲淡泊的形象。8.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

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9.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10.D11.B(“比旦而拱”

中的“比”是“接近”,“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中的“比”是“比较”,含义不同。)12.D(“否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错误,原文“君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是肯定、夸赞宋君知错能改。)13.(1)通过这个方法,得到这些贤士,

楚国就可以安定了。所以说“有志向的人,那么就没有一件无目标的事情”,说的就是这种情况。(2)早上朝晚退朝,勤于政务,吊唁死者慰问生病的人,同心合力治理国家。14.(1)都是有作为的圣君,勤政爱民,致力于国家

中兴;(2)善于自我反思、善纳谏言;(3)闻过则改。当国君听到对自己的议论能及时改正错误。参考译文:楚庄王爱好打猎,大夫向他进谏说:“晋国和楚国是相互敌对的国家,即使楚国不去进犯晋国,晋国也会来进犯楚国,现在大王您难道不是太沉迷于享乐了吗?”楚庄王说:“我打猎,是为了寻求人才。”通过这个方

法,得到这些贤士,楚国就可以安定了。所以说“有志向的人,那么就没有一件无目标的事情”,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汤统治的时候大旱了七年,河堤崩塌河流枯竭,天气炎热,将沙烧焦,石烧烂,于是派人拿着三足鼎,供奉山川,让他们祷告说:“是政治不

清明吗?让百姓困苦吗?行贿的人很多吗?进谗言的人很活跃吗?宫室太奢侈吗?通过宫中嬖宠的女子干求请托很多吗?为什么这么久不下雨!”话没说完就天降大雨,所以上天对人,好像影子总是跟着身体,回响随着声音一样。《诗》说“祀天祭地奠埋祭品,天地诸神无不敬奉。”就是表达痛恨旱情啊。商朝太戊年间有桑

、楮树在庭中长出,晚上开始萌芽,到天亮就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史官请求到汤庙占卜,太戊批准了他,占卜的人说:我听说,吉祥的事物是福的先兆,但是如果遇到吉祥的事物却做不善的事,福就不会降临;怪异的事物是灾祸前的先兆,但是遇到怪异的事物去做善事,灾祸就不会降临。”于是他早上朝而晚退朝,探问

病人,吊唁死者,三天之后,庭中的桑、楮竟然消失了。高宗就是武丁,后人崇拜并以他为典范,所以庙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德行不足,刑法违背规矩,桑、楮全部在朝廷上生长,七天就就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武丁招来他的丞相询问情况。他的丞相说“我虽然知道,但我不能说。

”武丁去向祖己询问,说:“桑、楮树就是一种野草,但是却生长在了朝堂,是想告诉我们国家要灭亡了吗?”武丁很害怕,整顿自己修习德行,思考先王的治理,复兴已灭亡了的奴隶制的国家,使断绝了的世袭地位的贵族得以承袭,提拔被遗落的人才,申明

养老制度。三年之后,蛮夷等少数民族国家接连朝拜的就有七国,这就是所说的生死存亡继承将要灭亡的国家的君主,所以推崇并且尊重他呀。宋国发大水,鲁国人慰问他们说:“天降大雨,河谷暴涨,殃及到国君的土地,执政们都很

担忧,派我来慰问。”宋国国君回应他说:“是我做得不好,斋戒的时候不够虔诚,国家治理得不好,使老百姓的庄稼受到损失,所以上天降灾加以惩罚,又使君王感到担忧。拜谢厚命,这是我的耻辱。”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宋国还能享国多久?”弟子们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犯了错误改正了,这就犹如没犯过

错,所以说还能享国多久。”宋君听说了这件事,很早起床很晚睡觉,早上朝晚退朝,勤于政务,吊唁死者慰问生病的人,同心合力治理国家。三年之后,谷物丰收国家太平,假设宋君没有听到孔子的话,那么粮食就不会丰收,国家也不会太平

。《诗》上说:“辅佐的重担在肩,要以‘显德’做先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呀。15.D[解析]“报答君王”错误,诗中“君”指对方,而不是君王。16.不矛盾。①诗人回忆自己从前仕途坎坷的经历,心中积愤难平。②说“静忘岁月”则体现出作者晚年的心态:想依靠

寄情山水、博览群书消除积愤,忘却往事。③体现出诗人想忘又不能忘、想消除积愤但无法消除的无奈。【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7.(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明烛天南,卷起千堆雪

18.D解析:D第一处,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的缺失。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语境强调“情感放大”的重要性,应选“不可或缺”。第二处,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此处修

饰“吟诵”,应选“声情并茂”。第三处,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别出机杼:指写作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此处强调这种演绎方式构思新颖,应选“别出心裁”。第四处,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起

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彻底醒悟,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此处强调裘古怀的临终遗言有号召力,应选“振聋发聩”。19.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将……为切入点”应为“

以……为切入点”;二是成分赘余,“可以堪称”语意重复,“堪称”就是“可以称为”之意,去掉“可以”;三是成分残缺,“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后面缺少宾语,应在最后加上“要求”。20.通感,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

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2分)构思新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量的声音信息如水一样汹涌而来,使听众能获取大量声音信息的感受(2分),增加了语言的文采。(1分)21.一气呵成载歌载舞家喻户晓22.当年以第一名成绩

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激情澎湃。【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说贺敬之写《南泥湾》歌词时没有间断,创作文气连贯,应填“一气呵成”。一气呵成:形容文艺作品结构紧凑,气势连贯。第二空,前句有“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此处是说表演形式有歌

有舞,应填“载歌载舞”。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地欢乐。第三空,语境是说《南泥湾》这首歌在炮火中广为传唱,人尽皆知,应填“家喻户晓”。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尽人皆知。2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

句式的能力。短句变长句,首先确定一个主干句,如以“他捧读这首歌词时激情澎湃”为主干;然后把其它分句化为主干句的修饰语,把“作曲家马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变化为“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充当句子的主语部分,换掉主干句中的“他”;把“这首赞歌是献给拓荒者的”

化作“歌”的定语,“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谓语部分变为“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激情澎湃”。最后梳理逻辑顺序,适当调整即可。23.材料综合起来看,强调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启发考生凡事都不应止于思考和研究,应多动手多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获得改变的

力量。学以致用不仅对个人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也有紧密联系。所以,写作时,可以从小到大,逐层深入。如,对于个人的作用: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掌握好知识,而不是学了就忘。而对于社会与民族的作用,则可结合材料

二马克思的话来论述:空想、空谈不能兴国,唯有将所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行动中,在基础建设、制度完善等方面落实到位,社会才能真正向前发展。【立意】: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所学须力行。2.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3.以行化知,知行合一。4.要想改变世界,需将书手结合。5.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创造未来。【优秀范文】:知行合一,贵于行之杨万里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学贵于知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获取更多高中作文

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

提和基础。学更贵于行之。千古以来仕子入世的终极理想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可见,空谈向来误国,实干方能兴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领悟的行大于言;“古之成

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是苏轼的知行合一。的确,只有当毕生所学付诸实践,才谓成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才叫学有所成。知行合一,方为大成。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药,向药农询问;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巴尔扎克为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

毅力,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亲自前去战场观察。这些事例反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知行脱节,实为未知。记得《奇葩说》中曾有一位清华学子梁植,他的学业成绩完美到令人惊

叹,但他却在节目中询问自己该找什么工作,怎么找工作,令人啼笑皆非。这可是从清华园中走出的国之栋梁,却不知除了学习自己该做什么,更不知道学后如何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毫无目标的求学生涯,即便成绩再好,又怎称得上成功?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学无止境,行更无止境。所以,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知行合一,贵于行之。惟其如此,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国之栋梁。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